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2讲▪P3

  ..续本文上一页个身呐,指的个别的识,哪个别?五个嘛,眼、耳、鼻、舌、身,是指的这五个识,各个不同。不能说,你等会儿呢,哎呀,五识怎么还是身体呢,不是那个意思。所以下面呢,它的正文,“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实际上,刚才那段文字已经把这个解释了,啊。那么何者为五识身呢?那么你既然说,每个识,都有这五个方面的情况,那么这五个识,五识身这五个识是哪五个识呢?下面就说的,“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对吧,所以实际上,这里面就是给你解释了两个,哎,你要会看啊,你看,“云何五识身相应地?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这是解释哪个?相应,对吧。“何者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解释哪个?五识。所以,这个问呢,这个印度的文化我估计翻译的时候还是有些问题。你看,这个问题,所以你就不难理解那个金刚经里面,它不是前头问了两个问题么——“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可是下面它回答的时候呢,先跟你说,“云何降服其心?”最后才跟你说“云何应住?”哎,这个地方还是从哪钻出来呢。按照这个次序啊,“五识身相应地”,他应该先讲是“五识身”,再讲是“相应地”,对不对?唉,可是你看他解释的时候又是倒过来的,这个可能是印度的习惯。呃,有一个人呐为了讨论这个问题啊,说为什么问那个在前头,答那个在后头?开始就去讨论,又开始在那些写文章,整了多少天。我看,就在那儿讨论金刚经的那个问题,到今天也没扯清楚。我看到过很多文章,就讨论那个——说问的是“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可是答的呢,先是答的“云何降服其心”,后来答的“云何应住”。于是就有人开始研究这个。哎呀,我说这个真是热闹了。你们把这个也去讨论讨论。他为什么先答这个后答这个呢?啊?没有人能鼓掌,我想的嘛,因为这是个通现象——通常的现象。你看,很多地方实际上都是这样子的。但我个人猜想啊,这个靠不住,我也没打电话去问过啊。估计,还就是,可能那个当时的什么习惯啊、什么东西的,啊,很难讲,这个只是猜测。

  好,往下面,还有就是在解释每一个词了。啊,读,都继续读。

  丁二、释2 戊一、略辨2 己一、名相应地

  谓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

  己二、名五识身

  何等名为五识身耶?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

  戊二、广显2 己一、别辨五相5 庚一、眼识摄5 辛一、自性

  云何眼识自性?谓依眼,了别色。

  谓依眼了别色者:此释眼识自性得名。眼根为依,故名为眼;能了别色,复名为识。简余不共,说此自相名为自性。

  嗯,好。我们这一句,你要始终记清楚是在讲“五识身相应地”,是吧?——眼耳鼻舌身。那么第一个就先讲这个眼识,眼识就分了五种情况,就跟我们刚才说的那个《解深密经》里的几种情况?三种,是吧?是不同的。但是有一点是同的。你看看,那个《解深密经》里讲“为眼,此中有识,眼及色为缘,生眼识”对不对?那么这个地方讲,“谓依眼,了别色”,实际上跟他那个地方呢——“眼及色为缘,生眼识”——是从这个地方来的。啊,这个地方的“谓依眼”这个眼是指的什么?啊?眼根。啊,“了别色”,这个“了别”是什么呢?认识。对吧?“了别”当认识讲,是不是?这个“色”呢?就是这些客观的对象。啊。实际上本来这个就很好理解。可是他下面呢有那个短文字,这个小文字呢就是韩清静,根据其它的那些书里面拿来注的。这个就是“披寻记”。披寻这一部分。啊,他说,“谓依眼了别色者”,这个是原文,对吧?“此释眼识自性得名”。就是这个解释啊,“眼识”这个名称从那儿来的。啊?眼识从哪儿取名字的?从眼根嘛。对吧?因为他是通过眼根认识什么?这就是外面的客观对象。所以给他取个名字叫什么?眼识嘛。通过耳根呢?来听声音的这个识叫什么识啊?耳识么。所以我第一次,最早那一次来跟大家见面的时候我跟你们讲,这八识都是哄人的。识没有八个两个三个的说法,只是根据功能的不同,干嘛啊?通过眼根起作用的叫什么?眼识。通过耳根冒出来起作用的叫什么?耳识。对呀!就像我们,我老跟你们那天打的那个比方,就像你们这个大脑,这个脑袋中间,这个空空里面,这个框框里头装的什么呢?嘿嘿,豆花儿,嘿嘿。就这个脑髓,我们今天叫,今天这个生理学上叫什么?叫神经中枢。对吧?你说这个神经中枢,你看那个生理学上还给他分得细细的,什么啊?还要给你来个,中间一个扁质体。还左脑右脑,是吧?还有什么视觉神经中枢,听觉神经中枢。还有什么?还有什么运动神经中枢,还有什么玩意儿?反正一大堆,都在你这个脑袋上。就跟你分了那么多块。他实际上是什么?实际上是不是独立的?不是。他实际上还是个整的嘛!我的老天呢!如果把你这个脑袋里面真是可以分成这么多块,给你打个圈圈进去,你就只能管这一块,你这个脑袋还有办法活么?他实际上是个整体,只是功能区域不同。就这一块啊,大概就是这个认识的功能,要敏感一点,所以给他取一个什么啊?视觉神经中枢。这一块可能对声音的反应敏感一点,对不对?可能叫,什么?听觉神经中枢。所以呢,他能够可以互相分得开吗?分不开。所以这个识也是,我告诉你,所以搞成八个是合理的,为了表述的方便。所以人家过去写诗就是什么?“八个兄弟共一胎”,是一胎,是一个整体。功能不同,划分出,给你安一个名字,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所以你千万别说,哦,有,这里划一块,这一坨拿出来,这块是眼识,这一坨拿出来是耳识,没有的,不能有这个概念。所以他这个地方讲啊,“此释眼识自性得名,眼根为依,故名为眼”,懂了没有?因为你的这些识看得到看不到?看不到只能感受得到,对不对?但是你这个眼根看不看得到?有一部分看得到。你长到外面的看得到嘛,你里面那些神经看得到嘛。肉眼看不到,显微镜才可以看到。解剖开了就可以看到。所以只能有一部分能看的到。所以这里要让你明白,所以这个看得到这的叫眼睛,对不对?所以那么通过它起作用的这个识叫什么?眼识。所以这个眼识依谁命名呢?依眼根来命名字的。所以这个地方呢,为什么叫依眼,但他这个解释呢,就给他说复杂了。实际上这个依眼的依眼呢,除了他这个地方解释的,眼识,他这个地方解释的是什么?眼识是依眼根命名,对吧?实际上他还有什么作用?我告诉你们,眼识是控制眼根而起作用。这一段,这个作用,这个意思是他那个小的文字里面没有发挥出来的。知道吗?眼识是通过眼根而起作用。实际上,他这个,原来这个正文里面呢,恐怕更多的是指的这层意思。如果你没有眼根,这个眼识的作用起得来不?啊?比如说你眼睛是坏的。啊,有些人眼珠子是好的呢,你们这儿不是有学医的么,但他还不是看不见呢,眼识也是好的,为什么看不见呢?他说里面那个神经萎缩了。那还是什么?眼根嘛。在里面叫净色根嘛。就把这个根分成了两部分,摆在外头能看见的,露在外面的这个眼珠子。哎哟,这个眼珠子鼓起来好大,牛眼睛一样,再鼓大一点就掉出来咯。这个看得见的叫“扶尘根”;还有一部分是看不见的,就是在你体内的这些。这个生理学上,解剖学上就多了,什么神经末稍,神经元,这个什么什么什么感应器,玩意儿多得很,这些都是属于净色根。你眼睛看不见那些东西。那么管你们看得见的看不见的都给它一个总的名称,叫什么?眼根。啊,这个地方讲“谓依眼”,就是依靠眼根而产生认识作用的就叫什么?眼识。所以你们还记得不记得我在讲《百法》的时候,讲什么叫眼识?通过眼根而对客观事物产生认识功能的就叫什么?眼识嘛。哎记得这句话不?我讲《百法》的时候讲过的。下面是“了别色”,我们刚才说了,通过眼根而起作用,起什么作用呢?就是了别色嘛,这个了别就当今天讲的认识。色,就是这些客观的事物,客观的对象。但是具体了别了些什么色,下面就谈到。这个《瑜伽师地论》谈得很详细,啊。再往下念。

  辛二、所依2 壬一、别举三依3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谓眼。

  癸二、等无间依

  等无间依,谓意。

  癸三、种子依

  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

  彼所依者等者:此中总说眼识有三所依。一、俱有依,谓眼。由与眼识俱时流转,能与眼识为增上缘。为显损益共同,此依最胜,不共余识,名俱有依。所以者何?于异熟中,眼根相续恒无间断。由此义故,成为所依。即此为依,眼识得生;眼若坏时,眼识不起。由是应知此与眼识损益共同,成俱有依。二、等无间依,谓意。此即眼识无间灭者,名之为意;即过去识之异名。由前剎那眼识灭已,后自类识无间得生,是故名为等无间依。前后自类诸心心所,有善、不善、无记等种种差别无间灭生。谓善心无间灭,或善心生,或不善心生,或无记心生;如是不善、无记心无间灭,各有三种心生,当知亦尔。诸余差别,繁不具述。以要言之,前自类识种种差别纔生灭已,中无间隔,后自类识种种差别相续而生。前后诸心或为同分、或为异分,非一类起、非有间起、非俱时起,依此安立等无间名。三、种子依,谓即此一切种子执受所依异熟所摄阿赖耶识。摄大乘论说有颂言:由摄藏诸法,一切种子识,故名阿赖耶,胜者我开示。由是当知阿赖耶义是摄藏义。长行释云:一切有生杂染品法于此摄藏为果性故;又即此识于彼摄藏为因性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或诸有情摄藏此识为自我故,是故说名阿赖耶识。今于此中说种子依,体即阿赖耶识。为显此识能与眼识为其生因,是故说…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