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2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個身呐,指的個別的識,哪個別?五個嘛,眼、耳、鼻、舌、身,是指的這五個識,各個不同。不能說,你等會兒呢,哎呀,五識怎麼還是身體呢,不是那個意思。所以下面呢,它的正文,“謂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實際上,剛才那段文字已經把這個解釋了,啊。那麼何者爲五識身呢?那麼你既然說,每個識,都有這五個方面的情況,那麼這五個識,五識身這五個識是哪五個識呢?下面就說的,“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對吧,所以實際上,這裏面就是給你解釋了兩個,哎,你要會看啊,你看,“雲何五識身相應地?謂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這是解釋哪個?相應,對吧。“何者爲五識身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解釋哪個?五識。所以,這個問呢,這個印度的文化我估計翻譯的時候還是有些問題。你看,這個問題,所以你就不難理解那個金剛經裏面,它不是前頭問了兩個問題麼——“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可是下面它回答的時候呢,先跟你說,“雲何降服其心?”最後才跟你說“雲何應住?”哎,這個地方還是從哪鑽出來呢。按照這個次序啊,“五識身相應地”,他應該先講是“五識身”,再講是“相應地”,對不對?唉,可是你看他解釋的時候又是倒過來的,這個可能是印度的習慣。呃,有一個人呐爲了討論這個問題啊,說爲什麼問那個在前頭,答那個在後頭?開始就去討論,又開始在那些寫文章,整了多少天。我看,就在那兒討論金剛經的那個問題,到今天也沒扯清楚。我看到過很多文章,就討論那個——說問的是“雲何應住,雲何降服其心”,可是答的呢,先是答的“雲何降服其心”,後來答的“雲何應住”。于是就有人開始研究這個。哎呀,我說這個真是熱鬧了。你們把這個也去討論討論。他爲什麼先答這個後答這個呢?啊?沒有人能鼓掌,我想的嘛,因爲這是個通現象——通常的現象。你看,很多地方實際上都是這樣子的。但我個人猜想啊,這個靠不住,我也沒打電話去問過啊。估計,還就是,可能那個當時的什麼習慣啊、什麼東西的,啊,很難講,這個只是猜測。

  好,往下面,還有就是在解釋每一個詞了。啊,讀,都繼續讀。

  丁二、釋2 戊一、略辨2 己一、名相應地

  謂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

  己二、名五識身

  何等名爲五識身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戊二、廣顯2 己一、別辨五相5 庚一、眼識攝5 辛一、自性

  雲何眼識自性?謂依眼,了別色。

  謂依眼了別色者:此釋眼識自性得名。眼根爲依,故名爲眼;能了別色,複名爲識。簡余不共,說此自相名爲自性。

  嗯,好。我們這一句,你要始終記清楚是在講“五識身相應地”,是吧?——眼耳鼻舌身。那麼第一個就先講這個眼識,眼識就分了五種情況,就跟我們剛才說的那個《解深密經》裏的幾種情況?叁種,是吧?是不同的。但是有一點是同的。你看看,那個《解深密經》裏講“爲眼,此中有識,眼及色爲緣,生眼識”對不對?那麼這個地方講,“謂依眼,了別色”,實際上跟他那個地方呢——“眼及色爲緣,生眼識”——是從這個地方來的。啊,這個地方的“謂依眼”這個眼是指的什麼?啊?眼根。啊,“了別色”,這個“了別”是什麼呢?認識。對吧?“了別”當認識講,是不是?這個“色”呢?就是這些客觀的對象。啊。實際上本來這個就很好理解。可是他下面呢有那個短文字,這個小文字呢就是韓清靜,根據其它的那些書裏面拿來注的。這個就是“披尋記”。披尋這一部分。啊,他說,“謂依眼了別色者”,這個是原文,對吧?“此釋眼識自性得名”。就是這個解釋啊,“眼識”這個名稱從那兒來的。啊?眼識從哪兒取名字的?從眼根嘛。對吧?因爲他是通過眼根認識什麼?這就是外面的客觀對象。所以給他取個名字叫什麼?眼識嘛。通過耳根呢?來聽聲音的這個識叫什麼識啊?耳識麼。所以我第一次,最早那一次來跟大家見面的時候我跟你們講,這八識都是哄人的。識沒有八個兩個叁個的說法,只是根據功能的不同,幹嘛啊?通過眼根起作用的叫什麼?眼識。通過耳根冒出來起作用的叫什麼?耳識。對呀!就像我們,我老跟你們那天打的那個比方,就像你們這個大腦,這個腦袋中間,這個空空裏面,這個框框裏頭裝的什麼呢?嘿嘿,豆花兒,嘿嘿。就這個腦髓,我們今天叫,今天這個生理學上叫什麼?叫神經中樞。對吧?你說這個神經中樞,你看那個生理學上還給他分得細細的,什麼啊?還要給你來個,中間一個扁質體。還左腦右腦,是吧?還有什麼視覺神經中樞,聽覺神經中樞。還有什麼?還有什麼運動神經中樞,還有什麼玩意兒?反正一大堆,都在你這個腦袋上。就跟你分了那麼多塊。他實際上是什麼?實際上是不是獨立的?不是。他實際上還是個整的嘛!我的老天呢!如果把你這個腦袋裏面真是可以分成這麼多塊,給你打個圈圈進去,你就只能管這一塊,你這個腦袋還有辦法活麼?他實際上是個整體,只是功能區域不同。就這一塊啊,大概就是這個認識的功能,要敏感一點,所以給他取一個什麼啊?視覺神經中樞。這一塊可能對聲音的反應敏感一點,對不對?可能叫,什麼?聽覺神經中樞。所以呢,他能夠可以互相分得開嗎?分不開。所以這個識也是,我告訴你,所以搞成八個是合理的,爲了表述的方便。所以人家過去寫詩就是什麼?“八個兄弟共一胎”,是一胎,是一個整體。功能不同,劃分出,給你安一個名字,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所以你千萬別說,哦,有,這裏劃一塊,這一坨拿出來,這塊是眼識,這一坨拿出來是耳識,沒有的,不能有這個概念。所以他這個地方講啊,“此釋眼識自性得名,眼根爲依,故名爲眼”,懂了沒有?因爲你的這些識看得到看不到?看不到只能感受得到,對不對?但是你這個眼根看不看得到?有一部分看得到。你長到外面的看得到嘛,你裏面那些神經看得到嘛。肉眼看不到,顯微鏡才可以看到。解剖開了就可以看到。所以只能有一部分能看的到。所以這裏要讓你明白,所以這個看得到這的叫眼睛,對不對?所以那麼通過它起作用的這個識叫什麼?眼識。所以這個眼識依誰命名呢?依眼根來命名字的。所以這個地方呢,爲什麼叫依眼,但他這個解釋呢,就給他說複雜了。實際上這個依眼的依眼呢,除了他這個地方解釋的,眼識,他這個地方解釋的是什麼?眼識是依眼根命名,對吧?實際上他還有什麼作用?我告訴你們,眼識是控製眼根而起作用。這一段,這個作用,這個意思是他那個小的文字裏面沒有發揮出來的。知道嗎?眼識是通過眼根而起作用。實際上,他這個,原來這個正文裏面呢,恐怕更多的是指的這層意思。如果你沒有眼根,這個眼識的作用起得來不?啊?比如說你眼睛是壞的。啊,有些人眼珠子是好的呢,你們這兒不是有學醫的麼,但他還不是看不見呢,眼識也是好的,爲什麼看不見呢?他說裏面那個神經萎縮了。那還是什麼?眼根嘛。在裏面叫淨色根嘛。就把這個根分成了兩部分,擺在外頭能看見的,露在外面的這個眼珠子。哎喲,這個眼珠子鼓起來好大,牛眼睛一樣,再鼓大一點就掉出來咯。這個看得見的叫“扶塵根”;還有一部分是看不見的,就是在你體內的這些。這個生理學上,解剖學上就多了,什麼神經末稍,神經元,這個什麼什麼什麼感應器,玩意兒多得很,這些都是屬于淨色根。你眼睛看不見那些東西。那麼管你們看得見的看不見的都給它一個總的名稱,叫什麼?眼根。啊,這個地方講“謂依眼”,就是依靠眼根而産生認識作用的就叫什麼?眼識。所以你們還記得不記得我在講《百法》的時候,講什麼叫眼識?通過眼根而對客觀事物産生認識功能的就叫什麼?眼識嘛。哎記得這句話不?我講《百法》的時候講過的。下面是“了別色”,我們剛才說了,通過眼根而起作用,起什麼作用呢?就是了別色嘛,這個了別就當今天講的認識。色,就是這些客觀的事物,客觀的對象。但是具體了別了些什麼色,下面就談到。這個《瑜伽師地論》談得很詳細,啊。再往下念。

  辛二、所依2 壬一、別舉叁依3 癸一、俱有依

  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

  癸二、等無間依

  等無間依,謂意。

  癸叁、種子依

  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

  彼所依者等者:此中總說眼識有叁所依。一、俱有依,謂眼。由與眼識俱時流轉,能與眼識爲增上緣。爲顯損益共同,此依最勝,不共余識,名俱有依。所以者何?于異熟中,眼根相續恒無間斷。由此義故,成爲所依。即此爲依,眼識得生;眼若壞時,眼識不起。由是應知此與眼識損益共同,成俱有依。二、等無間依,謂意。此即眼識無間滅者,名之爲意;即過去識之異名。由前剎那眼識滅已,後自類識無間得生,是故名爲等無間依。前後自類諸心心所,有善、不善、無記等種種差別無間滅生。謂善心無間滅,或善心生,或不善心生,或無記心生;如是不善、無記心無間滅,各有叁種心生,當知亦爾。諸余差別,繁不具述。以要言之,前自類識種種差別纔生滅已,中無間隔,後自類識種種差別相續而生。前後諸心或爲同分、或爲異分,非一類起、非有間起、非俱時起,依此安立等無間名。叁、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攝大乘論說有頌言:由攝藏諸法,一切種子識,故名阿賴耶,勝者我開示。由是當知阿賴耶義是攝藏義。長行釋雲:一切有生雜染品法于此攝藏爲果性故;又即此識于彼攝藏爲因性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或諸有情攝藏此識爲自我故,是故說名阿賴耶識。今于此中說種子依,體即阿賴耶識。爲顯此識能與眼識爲其生因,是故說…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