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2講▪P4

  ..續本文上一頁言一切種子;此即攝大乘論說于彼攝藏爲因性義。又顯此識受彼眼識雜染熏習,能持彼種,是故說言執受所依異熟所攝;此即攝大乘說于此攝藏爲果性義。由是當知,此種子法望生現行,說名爲因;望由熏習,轉說名果。如是因果皆依阿賴耶識而得建立,是故阿賴耶識名種子依。如說眼識,所余諸識道理亦爾。隨其所應,下皆准知。複次,阿賴耶識與能熏法同時同處,不即不離,成是所熏,是故說言執受所依,執受諸根和合轉故。又性堅住,一類相續,能持習氣;唯是無記,無所違逆,能容習氣;具此二義,成是所熏,是故說言異熟所攝,唯先業引任運起故。

  嗯,好。那麼前面,我們說每一個“識”啊,都有這五個部分,那麼前面第一個就是“謂依眼,了別色”,這一句主要是講他的自性,是他的特點。那麼下面“彼所依者”就是他的第二個內容。“彼所依者,俱有依,謂眼。等無間依,謂意。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彼所依”有叁個。啊,就是這段粗的文字,你看這麼短,他下面給你解釋了那麼長一段。實際上就是解釋這一段粗的文字。那他所依,就是他依靠,就是他要産生活動,必須要依靠這叁個方面,不能夠缺少。哪叁個方面呢?俱有依,我先給你消一下文,謂眼,這個眼是什麼?眼根。“等無間依,謂意”,注意啊,這個“意”不是那個意識的意,這個“意”是另外有所指的。舉個例子咯:像我們這個人,你今年多少歲?假如是叁十歲,一歲過了該幾歲,啊?一歲過了該兩歲嘛,這麼簡單的問題。哎呀,你看。有沒有人從一歲開始過了從明年就開始叁歲的,有沒有?沒有。那麼比如一歲、兩歲、叁歲、四歲,你今年四歲了,前面是多少?叁歲。再前面呢?兩歲。再前面呢?這一、二、叁、四,有四的前面一定是多少?是叁。它也不可能前面只有二,對不對?中間沒有間斷,所以這個無間謂依,這個依啊,就是指的,我剛才比如這個年齡的比方。這個人的認識,你的眼識,比如我們講這個識的認識功能就像一條河流一樣,是沒間斷的,對吧?還有我們平常說這個認識功能是一刹那一刹那的,就一念一念的,對不對?啊,第一念、第二念、第叁念、第四念,這中間是連貫的,對不對?但是,一二叁四這每個念之間,可能有些時間要長一點,有些時間要短一點,這個不一致的,對吧?但是不管怎麼樣,你比如說我這一念的意識要升起來,它必須有前面那一念作基礎,對不對?就像那個自行車鏈條一樣,你這一扣和後面這一扣,這兩扣之間,應該是,我這個手指頭不能打叁個扣扣,你看好笨呢,啊,怎麼能搞叁個扣扣呢?哦,搞不起來呢。是。就是你這個,比如這個,這個自行車的鏈條一樣,這一扣和這一扣再跟前面一扣,這叁扣之間,它一扣跟一扣一定是一環套一環的。比如你第一環和第叁環之間,你不可能這個第二環沒有,除二那就第叁環,沒有的。所以,因此那個第二環對第叁環來講,它的作用是什麼?基礎也叫開導,啊。這個也在它的基礎上才能産生。所以這個“意”啊,這個“無間依”啊,就是指的前一念眼識是後一念眼識的等無間依。就是你一定要依靠它,不能斷了,斷了就接不上。哎,有些人說,哎,那我是在睡覺呢,我的眼識都沒有活動呢?那它怎麼還會有前一念呢?有沒有?那肯定有嘛。就我剛才講的,就有些時候這一念和下一念之間,這個距離的時間是不一致的,但是,你要這樣想呢,你看有些人有這個經驗的,就是他啊,就是長期閉關的人,不說話,有叁年不講話,他出來講話都很困難。爲什麼?因爲他就是這個識的功能呢,已經退化了。那麼他要重新呢,就是重新再受現實這些條件的誘導,那麼他牽引他在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起作用,他才能夠重新恢複。所以呢,我們平常普通的人呢,你這個識的認識功能呢是一念接著一念,一念接著一念,它不會停止的,對吧?但是後一念一定依靠哪一念?前一念作基礎,所以這個無間依是指的這個。種子依,簡單地講指的是什麼?就是阿賴耶。不管他是前面,下面給你說這麼多,這麼長一串。所以,你別看,你說你看他這個討論眼識,就詳細了吧,就比我給你們講《百法》詳細多了吧?《百法》前面就跟你講一個,它爲什麼叫眼識,對吧?可是這兒,就開始跟你講眼識的生起。你看今天的學心理學的讓他學這個,他都弄不翻,我告訴你,因爲他那些心理學不講這些東西。他都講到哪些情況下才能活動。所以呢下面,那都是具體解的,我先給你粗略地消一個這個文,下面我們再看看具體怎麼解釋的。“彼所依者等者:此中總說眼識有叁依”,有叁種依,對吧?第一,俱有依。第二,等無間依。看著他第幾行?我這個是在第四行,你那個是在第幾行?啊?唉喲,你那個字那麼大啊!第叁,種子依。找到沒有?第幾行?呵呵呵,慢慢數啰。所以如果你將來讀的時候,你一讀這個你就先把這叁段給我找出來。這才是讀。你把這叁段一砍開,你才來一段一段地理解,哦,哪一段在說俱有依,哪一段在解釋等無間依,哪一段在解釋種子依。哦,你把這叁段一砍,你別看這個文字這麼長,這就是讀書的方法。啊,這個你們很多人好像都是沒有書。啊,那後面呢?不過你們可能也是臨時來了的?沒法,這個書,因爲他們印的就這麼多,我們要來就這麼多。但是像我這個本子的好像流通處有賣的。哎,注意啊,我不是涉嫌打廣告噢。沒看到過啊?但是我覺得我剛來那會兒流通處有這個賣的。啊?不是。但是我那個時候買得很便宜,叁百塊錢,十本。

  十本叁百塊錢,那這套就更便宜,這套當時買成五十塊,就這個是上中下,你這個是買不到,當時好像就只印了500本,但這個效果不是很好,但我有時候還是要看一下。那個時候不簡單,89年50元錢,你工資才多少錢啊?恐怕你工資才幾十塊錢呢,這一個月就搞掉了!我們那個時候昭覺寺才發十五塊,等于我叁個月的東西就去了!最後一部,我去書架就看到這個,嘿,我覺得這個書還挺好——看了它顔色好買的!那個時候買下來還買對了,後來發揮很多作用,很多年也都是用這個。這個是2000年以後他們才出來的,你們那個是最近才印的,但他們依著哪個排版的我還不清楚。實際上,這個網上有,就是這個,現在網上有,好像有個網站叫“彌勒道場”。所以你要沒有,你又堅持來學習,你說買你又懶得去買它呢,我又沒那個錢錢。你就每次到那個網站去上網,上完網,你把那個下載下來,打印的帶來也可以,這也是個辦法。就反正每次我們也讀不了多少,你打印幾頁就夠了,你先來應付我幾天,再應付過去再打印,啊,這也是個辦法!因爲這個東西,我給你講,這個不像聽《心經》,聽《金剛經》那麼容易,這個東西是打腦袋的,這個沒有書,你就等于是坐飛機啊!當然還是沒有到月球那麼艱難哈!

  來看,“俱有依;一俱有依謂眼。”這個“眼”指的是什麼?眼根!“由與眼識俱時流轉,能與眼識爲增上緣。”什麼意思呢?就是這個眼識和這個眼根啊,他倆個同時是好的,這個認識功能的才能起來,所以他說是“俱時流轉”。不能說:“我眼識等一會兒起來,你的眼根先出門。”不可以,他兩個是同時的!“能與眼識爲增上緣”。什麼是“增上緣”?就是輔助條件嘛!“眼識”産生的最主要的條件是什麼?眼識自己的種子,在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對不對?那麼這些前面的眼識、眼根,還包括外面那些色境都什麼?都是增上緣。用我們今天的話講,這個色境是勾引他的。這個眼根呢,是幫助他去完成的,這個增上緣!

  “爲顯損益共同”。爲什麼呢?“爲顯損益共同,此依最勝,不共余識,名俱有依。”“爲顯損益共同”什麼意思呢?因爲他前面是“俱時流轉”,所以“損益共同”啊。比如眼根壞了,眼識起不起作用?不起了嘛!說他是不是“你壞他也壞,你好他也好”。就等于我們今天講的“風雨同舟”這個意思。就等于你們在那個城隍廟拜把子嘛,跪在那裏磕頭——“我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我看也沒幾個!那都是說的好玩,蒙你的!你以爲你死了他也會跟著跳府南河自殺啊?沒有的!是吧?這只能是說明我們大家有共同的志向,這倒還可以,所以他這個也就是這樣的。他們兩個呢,你壞了我也就不工作了,你工作我也來,就這個意思,所以叫“爲顯損益共同”。 “此依最勝,不共余識,名俱有依。”

  “所以者何?”爲什麼叫這個呢?“于異熟中,眼根相續恒無間斷。由此義故,成爲所依。”就是,你既然這個眼根要成爲它的“俱有依”,什麼叫“俱”,就是同時嘛,對不對?就是成爲他“同時的依靠”,怎麼樣才能成爲他“同時的依靠”呢? “異熟中”!這個“異熟”指的是什麼?就是指阿賴耶識裏面的種子!因爲阿賴耶識還有一個名字叫異熟識,下面談這個“種子依”也會談到。爲什麼叫異熟呢?就是其它的種子都保存在他裏面的。但是有個問題,你保存進去的種子是不是馬上就能發揮作用的?不能夠嘛!就像你田裏面收進去的麥子一樣,你今年收進去的麥子,馬上播上去,又能夠收嗎?收不了!你今年播的麥子,收回來的種子要放到明年再播,對不對?又再收割!所以你今年收的種子要到明年,這個時間上,是不是有差距?所以我們在“阿賴耶識”裏面也是。這個“異熟識”有一個“異時而熟”,就是今天存下去不可能馬上就起作用,要隔一段時間才其作用。所以這個異熟識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阿賴識裏面的種子。“于異熟中,眼根相續恒無間斷,”這個眼根就是指的這個,相續恒無間斷。诶,你這個眼根有沒有變化啊?有變化沒有?沒有!!!沒有那你年輕的時候不戴眼鏡,現在你怎麼戴老花鏡喃?沒有?那肯定有的!但是一看你的眼睛呢,還是一樣的有神兒,還差不多!就這個地方講的“相續恒無間斷”。他又沒有間斷,爲什麼?是恒相續的,怎麼…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