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相續法?就是用今天生理學上面的方法是最好解釋的。生理學上講,你這個身體啊,是物質的,對吧?是細胞組成的,對不對?那麼這個細胞組成的,這個細胞有變化沒有?每天你體內的這個細胞要死多少只?要産生多少只?搞不清楚,但是生理學上給了一個名詞,說我們這個生理情況啊,他有 “新陳代謝”對不對?但是說明是新陳代謝他就有變化的,對不對?盡管有變化,今天你的眼睛跟你昨天的眼睛看起來幹嘛啊?差不多!就是這個地方講的——相續。今天就是在昨天的基礎上,盡管有變化,但是又差不多,所以叫“相續恒無間斷”,就指的這個!你說我睡一覺起來,眼睛就壞了,明天當然這個眼識就起不來咯,那不可能的!“由此義故,成爲所依。”正因爲這眼根啊,是“相續恒無間斷”,才能夠成爲眼識的“俱有依”,對不對?如果說你這眼根,今天只用一下,明天還要撤個零件換一下,那就完了!那就不能成爲他的“俱有依”咯。爲什麼“俱”——同時嘛!那就不能同時咯,是不是?
“即此爲依,眼識得生;”這個“此”指的的是哪個?“即此爲依”的“此”指的是什麼?眼根嘛! “眼若壞時,”這個“眼”指的是什麼
眼根!“眼識不起。由是應知,此與眼識,損益共同,”你看剛才我給你講,這不是損益嗎?你壞了他就不工作了,你好的,幹嘛啊?對!你壞我耍,你好我用!就這個意思!“成俱有依”,所以就給他取個名字叫“俱有依”。明白了嗎?他主要從這個角度來講。
下一個叫“等無間依”。诶,說到這裏,我還給你講一講,這個眼根啊,他爲什麼會有,我剛才已經你講過了,這個“俱有依”啊,就是這個眼根啊,他會“相續恒無間斷”。但是我看你們沒有人問我:“爲什麼會相續恒無間斷?”問啊!爲什麼呢?爲什麼會相續恒無間斷?我先給你舉個比方,比如有這麼一顆樹長在地裏頭,這個樹子是不是每天在長?如果你每天一天24小時都盯這個樹,嘿,我覺得肯定有點兒意思,盯它個30年,你沒覺得這個樹有多少變化,是吧?但是你如果30年沒見著這棵樹,一看這棵樹,喔!它怎麼長這麼大啦?那麼這個樹它是爲什麼呢?它也是在相續恒無間斷。但是這個樹是長在地面上的,相續恒不間斷,它爲什麼會相續恒不間斷?是因爲地下面有什麼?有樹根,在不停的給它吸收養分。但是它這個吸收養分的東西,在地面上能看到嗎?看不到!它在地下頭!好!我們這個眼根也是相續恒不間斷,這個眼根是長在外頭的,是吧?能夠看到的。眼根,是長在外頭的,是現行能看到的,他還有種子,是保存在哪裏的?阿賴識裏面的。對不對?所以他之所以能夠相續恒無間斷,就等于長在外面的這一層是看得見的,他還有隱著一層,就是阿賴識裏面的種子在不停的支撐他,所以這個眼根才能相續恒無間斷。但同時他又會熏進去,熏進去他又起作用,這樣反複的交替著。那麼,這個玩意兒就有點玄,這個就有點兒哲學上柏拉圖講的還有個理念世界,就是我們每個人還有個隱形的世界,明白嗎?有個隱形的世界,這個隱形的世界是潛在的功能的形式,就等于打手機一樣,那手機的信號你看得見嗎?啊?看不見!但是打著這個信號沒有的時候,手機能通嗎?手機能通你看得見不?聽得見不?也看得見,也聽得見。但要靠什麼來支撐它?信號!對不對?還有,我給你打個比方,發射臺,電視。全世界那麼多的電視,它總有一個很小的發射臺,那個發射臺靠什麼來發射呢?靠什麼?電磁波,電磁波你能看見嗎?看不到,它就像輻狀嘛,在輻射,它就把這些東西連在一起,電視裏面就有屏幕了,電視屏幕是你看得見的東西就等于我們現實的眼根,那看不見的電磁波就等于是眼根的種子。但這個眼根,就這個眼球是個什麼東西?我們講是個玻璃體,對吧?佛教裏面叫做地大。地大什麼,“堅韌爲性,”是阿賴耶識裏面有一種堅韌性的功能,他在支撐他不停的發生變化,同時又不間斷。诶,所以你要問爲什麼呢!剛才說眼根是相續恒無間斷,爲什麼會相續恒無間斷?就是因爲在阿賴識裏面有眼根的種子在不停的支撐他!就等于這個樹下面有樹根在支撐它一樣,但這個呢,理解比較費勁,要慢慢的理解才能夠理解得到。當然我今天沒法給你畫圖,我原來有個圖。我原來劃過兩條線,一個是隱形的世界,一個是顯形的世界。等于兩條流嘛,一個是暗流,一個是明流。明流就是我們能夠看得見的,暗流就是你看不見的隱形的世界,就是功能狀態。明白吧?就這個意思!
第二個,“等無間依,謂意。此即眼識無間滅者,名之爲意;”我給你講過,這個“意”就跟我們講的那個“意識”的“意”不同咯。這個“意”指的是“無間滅”。什麼叫“無間滅”,就是沒有間斷。“即過去識之異名。”你比如這一念、先前一念,要生起,是要靠哪一念?過去識,前一念嘛,是不是?“由前剎那眼識滅已,後自類識無間得生,是故名爲等無間依。”。就比如你前一念是眼識生起,中間在給他插一個耳識進去,可能嗎?它還能生起眼識嗎?生不起。他一定是眼識,第二念還是眼識,第叁念還是眼識。就是自類嘛,什麼叫自類?眼識還是眼識,這就是自類。“前剎那眼識滅已,後自類識”那個自類就指的是眼識。“無間得生”沒有間斷、沒有妨礙,“是故名爲等無間依。前後自類諸心心所,有善、不善、無記等種種差別無間滅生。謂善心無間滅,或善心生,或不善心生,或無記心生;如是不善、無記心無間滅,各有叁種心生,當知亦爾。”什麼意思呢?什麼意思?你學過《八識規矩頌》,《八識規矩頌》第一句怎麼講?“叁性叁量通叁境”叁性是什麼?就他的性質嘛,有善,有惡,有無記,對不對?就說明前五識是通叁性的,對不對?注意啊,我是用的通叁性啊!爲什麼《八識規矩頌》中叫“性境現量通叁境”,爲什麼他不用“性境現量是叁境”?眼睛有善惡嗎
就是長到壞人頭上就是壞的,長到好人頭上就是好的,懂了沒有?它自己沒有善惡的,搞得清楚不?所以他這裏用”通”,他不用”是”,這裏面都有學問。所以有些人呢,哎呀,這眼睛太討厭了,它亂看,看壞東西,老子把眼睛給他蒙到。你眼睛蒙到,你心沒蒙到啊,你的心裏面還在打妄想,就像過去禅宗公案講,那個師父出去雲遊,要過河。遇到一個女的,不想給過河錢,她就訛上這個和尚了,她說:“這個和尚,你在想我!”和尚說:“我沒有!”“你看我!”“我沒看你,我的眼睛都沒動!”她說:“你的心裏在想著呐。”就是這樣出來的。所以,眼耳鼻舌身,這些東西是無辜的,懂了沒有?跟這個東西沒有關系。最關鍵的,所以唯識宗講轉依,就是修行,第一個要對付的就是心裏面那個六和七,道理就在這兒,爲什麼不是先對付前五個呐?前五個都是無辜的嘛,它就是在外面幹活路的,幫到收情報回來,收了情報回來這家夥把情報搞壞了,怎麼打板打到我這兒呐?我只是搭到你們遭殃,所以這叫通叁性。懂了沒有?就是跟著受牽連了,就是“通”。這個地方講的,眼識也通叁性,是吧?就是你如果前面是善的呢,後面生善的;惡的呢,就是惡的;無記的呢就是無記的。所以這麼長一段就主要是講他這個!所以《八識規矩頌》一句話就給你搞清楚了。但是在《成唯識論》裏面搞得夠複雜,這個《披尋記》就搞得更複雜。這個他是從《成唯識論》中拿出來的,雖然原來的《瑜伽師地論》裏面沒有這麼複雜,他是把他弄得太複雜了。但是有時候複雜點也好,把他搞複雜了,就再把他搞簡單,你就上路子咯!所以學佛法呢,要簡單一句話能說出來,要複雜,我給你搞得天花亂墜。嘿,這家夥挺厲害的!是吧?要看對付什麼人呢!他需要講理論的,我就給他講理論;他喜歡聽簡單的,你就兩句話給他搞明白了——要收放自如啊!所以這一段實際上就是講,眼識也通叁性。“各有叁種心生”什麼叁種心啊?這叁種心是什麼叁種心?善、惡、無記!“當知亦爾”。具體的文字的東西,不去過多的,這個很簡單。只要把這裏面的提示了,你就明白了。那不然,我們這麼講,要講到猴年馬月也講不完。今天很多人給我打電話,說是我要講《瑜伽師地論》,糾正一下啊,我從來沒有講過《瑜伽師地論》啊,我們是在讀《瑜伽師地論》。一定要讀,我們這是讀書班,不是講。當然我們這裏讀呢,念一念,串一串,提示一下,不然你讀了不理解。我扮演的角色是提示,不是講,不要亂傳播消息。今天很多人給我發短信:“你怎麼不通知我
”我說:“對不起,我們這是在讀,沒有講!”
下面,“諸余差別,繁不具述。以要言之,前自類識種種差別纔生滅已,中無間隔,後自類識種種差別相續而生。前後諸心或爲同分、或爲異分,非一類起、非有間起、非俱時起,依此安立,等無間名。”所以總的來講,這個“等無間名”是怎麼安的呢?就是前後、中間,沒有間斷。所以既然沒有間斷,到了後面它講的更複雜,所以這一念,你生的這一念有入心、住心、出心,哎呀,那麼你這個出心跟下一念的入心兩個又是銜接的咯,那就更複雜了!所以我們都不給你搞那麼複雜,你只要懂得什麼叫“等無間名”就是前後一致,中間沒有間斷,這就對了!好簡單的事兒,對吧?
第叁、種子依。“種子依,謂即此,一切種子,執受所依,異熟所攝,阿賴耶識”。實際上就是阿賴耶識。它爲什麼加那麼多定語呢?“一切種子,執受所依,”就是一切的,不管什麼種子都是歸阿賴耶識保管的。那個“執受”是什麼?簡單的講就是保管!所以阿賴耶識沒什麼了不起,他就是個保管員,知道吧?就是個總管!所以我剛才說,那個修行爲什麼只先對付六和七,爲什麼不先對付八?有的說,既然八是個倉庫,老子把你的倉庫搗了,你就沒得了噻!是不是?那不是擒賊先擒王嘛!是吧?我給你把阿賴耶識搗翻了,你不就是沒有了。問題是你搗不翻啊,前…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