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2講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2)

  第 2 講

  時間:公曆2009年5月23日,農曆四月二十九日,星期六下午

  地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學過一次,實際上次是個開題,就是把《瑜伽師地論》相關的情況做過一些介紹。但這裏面涉及到了幾個部分,包括他的作者的問題、翻譯的問題、組織結構的問題,包括他的不同的版本,包括後來的很多著書啊,都做過一(些)簡單的介紹,目的呢,就是讓大家在學習瑜伽師地論的過程當中哪,能夠對這個《瑜伽師地論》有一些基本的了解。

  上次實際上已經開了個頭了,這個本地分。那麼前面實際上我們只介紹了那個頌,這個頌裏面,就是我們講本地分啊,一共是有十七個部分,這也是《瑜伽師地論》最重的,這本地分一共是,差不多占了整個比重的一半,啊,應該是占了五十卷,差不多應該是一半的內容,實際上後面的那個抉擇分呢,主要是在對它層層的討論,啊。那麼,這個本地分裏面一共是十七個部分,所以它這裏面它叫十七地,實際上就是十七個部分,上次我們已經說了這個地方了,那麼至于這十七個部分是哪十七個部分,那麼這個地方有一個頌,啊,前面: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叁 叁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叁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名十七地

  就是總共是這十七部分內容。那麼這個他是,上次也提到,這個頌呢,就是過去佛經裏面的一個體裁,啊。那麼下面他有對這個,這個頌裏面具體這十七個做了解釋。啊。“五識相應”,就是指的第一個頌詞裏面,第一句裏面那,實際上就是兩個,啊,“五識相應意”,就是指的,第一五識身相應地,二意地,啊。那麼第二句“有尋伺等叁”,就是指的叁者有尋有伺地,四者無尋唯伺地,五者無尋無伺地,叁摩地俱非這是第六,六者、叁摩呬多地,七者、非叁摩呬多地,啊。實際上你看到那個長行,這是那個長行的內容,啊。下面第四一句,“有心無心地”,啊,就是指的那個第八,八者、有心地,九者、無心地。哦,往下就是“聞思修所立”,就是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再往下“如是具叁乘”,這如是兩個字啊,要注意哈,叁乘首先知道聲聞地、獨覺地、菩薩地,那爲什麼叫如是具叁乘,就上次已經談到,這個聞思修啊,可以跟聲聞、獨覺、菩薩相對應的。啊,就聲聞乘也有聞思修的辦法,獨覺乘也有聞思修,菩薩乘也有聞思修,就是他這個如是啊,要這樣的來解釋就能解釋得通。有依及無依,就是指的下面那個有余依地、無余依地,啊。“如是略說十七名,瑜伽師地論”。啊,這都是上次都談到的。那麼這個地方呢,他往下就是本地分中五識身相應地第一,因爲這個五識身呢,他也分了好幾部分,啊。這個本地分呢,

  你看到他這個目錄啊,一共是五十卷,那麼這個本地分,一共是五十卷,那麼第一部分五識身相應地第一,因爲這個本地分裏面呢又分了十七部分嘛,第一部分這個地方就是五識身相應地,那麼說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呢。首先他先介紹“雲何五識身相應地?”看著啊:“謂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何等名爲五識身耶?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這段文字看到了吧?這個文字是正文。

  那麼講這個之前呢,我要給你們做一個交代,爲什麼我讓你們開始的時候啊,要去熟悉一下這個唯識佛法在印度這個瑜伽形態的發展過程,啊。我們要知道啊,佛教裏面講這個唯識宗啊。我們上次已提到,說這個唯識裏面,他這個思想在哪些地方有記載,那麼唯識後來講的六經十一論,就是唯識所有的思想,都在這個六經十一論包含了,都記在這個六經十一論裏面,啊,那麼實際上這個六經十一論,我是主張的把它分成幾個時期的,來看的。

  最早的,當然經典是比較早的,就是佛陀在世的時候就有說的。那麼論,是後來佛的弟子,包括後來的菩薩們,對這個經的解釋,是這個概念。

  那麼實際上六經十一論裏面呢,我個人覺得有叁個點要抓住,第一個就是以《解深密經》爲中心而開展的,這個核心要抓住。第二個,就是以無著菩薩爲中心的,相關的經論,這又是一個階段。第叁個階段,就是以世親菩薩爲核心的,這些相關的經論你要抓住,所以你把這叁個階段一抓住,這六經十一論那,基本上都可以往這個裏面分的,都可以往這叁個框框裏面套。啊。你像《解深密經》,那就是以佛爲核心的嘛,對吧?經典都是佛講的,那這裏面《解深密經》,《楞伽經》,包括那個《華嚴經》裏面的《十地品》,

  實際上,唯識宗裏面也提到《華嚴經》,就是主要的就是那個《十地品》,所以他這個是一個系統。那麼從佛陀的時代,已經談到這個唯識的思想以後,那麼結果,真正對唯識弘揚功勞最大的無著菩薩。當然了我們都知道,說無著菩薩怎麼弘揚的呢?包括我們說的這個《瑜伽師地論》,上次比如我們在討論這個作者的時候,也提到我們一般呢,有的時侯說彌勒,一般藏地說是無著,但是確切的講應該是彌勒菩薩講的,無著菩薩記的。是啊。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講呢,這裏面傳承最重要的還是這個無著菩薩,那麼無著菩薩從聽完彌勒菩薩給他講的這個瑜伽師地論以後,那他又開始做了論了,這個《攝大乘論》啊,什麼《《顯揚聖教論》,這又是一個系統,是無著系統。在無著菩薩弘揚唯識以後,最重要的一個人物是世親,世親菩薩,世親菩薩著作就多了,《百法》、《五蘊》,這個後面的這個《唯識叁十頌》,這些屬于世親菩薩的。那麼包括後面《成唯識論》那,都是屬于十大論師,就是世親以後的弟子們,對他所作的著作做的注解了,所以他應該算一個系統的,啊,所以我個人研究唯識這麼多年,我總結的唯識的一定要抓住這叁個核心點。爲什麼?這叁個核心點的經論裏面哪,他有些的說法是不一定相同的,你比如我們這個地方談到五識身相應地,那麼五識身相應地,簡單的講就是給你談前五識的,我們學唯識都知道,唯識宗一共是講八識嘛,對吧,那麼現在提出來講五識,每一個時期都在講,但是我這個要提醒你們要注意,在佛陀時代,在《解深密經》這個系統裏面對五識的談法,不一樣的,到了這個無著時代,在《瑜伽師地論》裏面,包括在《攝大乘論》裏面,他又不一樣了,到了《叁十頌》系統,包括《八識規矩頌》系統,這個都是一個系統的,他的談法又是不一樣的,啊,所以今天我們要談的這個五識的相關情況啊,所以我建議你們呢,把這個《解深密經》找來。現在你們容易嘛,上網一查就有《解深密經》,你看他談這個,《解深密經》在《心意識相品》裏面,也談到八識,但是不像我們後來《成唯識論》的這個系統,談的這麼細致。你要注意,這個《解深密經》談八識的順序跟我們這個《瑜伽師地論》是不一樣的,包括跟《成唯識論》都不一樣,他是先談阿賴耶識。他不是提前五識的概念,是提的前六識。

  這裏我給你念一下這個原文啊:“廣慧。阿陀那識爲依止。爲建立故。六識身轉。” 阿陀那識還是阿賴耶識的別名,啊,“爲依止。爲建立故”就是唯他,用他做爲根本。“六識身轉”,就是前六識我們講的眼耳鼻舌身意,才能夠成立,爲什麼呢?很簡單那,就是你眼耳鼻舌身意,這些思維的活動,你所有的這個思維的來源,按今天的這個心理學講,就是從阿賴耶識來的。啊,爲什麼呢?因爲你這個眼識啊,是不是每時每刻都在活動?啊?有不活動的時候,那不活動的時候他是處于什麼狀態,處于隱秘狀態,隱秘的狀態,那麼他靠誰來保存他的功能呢?就靠阿賴耶識。所以從這一點我們就證明,是以阿賴耶識爲依止故,才有這前面的六個識。說他是六識相提並論的,在《解深密經》裏頭。那麼他講眼識是怎麼講的呢?“謂眼識耳鼻舌身意識”,這六識啊,他是提了這六個。那麼此中,“此中有識。眼及色爲緣生眼識。”就是眼睛的認識功能,怎麼來的呢?“眼及色爲緣”這個眼指的是什麼?諸位,是眼根,比如,外面看到的是眼眶眶,是哇?包括將來我們談到的視覺神經,這個叫眼根。“及色”,色是什麼?客觀認識的對象,有了這兩個東西才能生眼識,少一個都不行。唉諸位注意,是不是這個道理,你比如,這前面擺一個杯子,這個是色嘛,客觀對象嘛,認識對象嘛,可是你眼睛是壞的,你這個認識功能能産生麼?産生不了。相反,你的眼睛是好的你前面什麼東西都沒有,這個認識功能能起來麼?啊?唉諸位,這個裏面就是要討論的,也不是也不行。看什麼情況,你比如,我這兒剛才擺了個杯子。有眼根,有認識的對象,這個認識功能就起來了,我說這上面沒放東西,可是我們這個時候,只要眼睛是好的,還是有認識功能的呢。說這兒什麼都沒有,這兒有什麼,這兒有個虛空的相。哈哈。這也是一個認識的對象,唉,除非是晚上,黑的,那個黑的還是個認識,他說全部是黢黑的,看不見。那個黑的還是個認識對象。他還是有認識功能。啊。唯一的一個是什麼呢?高度入定的,視而不見。就是你這兒有東西,他的注意力不在這兒,可能這個認識功能不起。所以這個《解深密經》談到的,眼識怎麼生的呢?“眼及色爲緣”,什麼叫緣,就是條件,這個認識功能就能生起來,同時他還提了一個,“與眼識俱隨行。同時同境有分別意識轉”,這就是我們後來晚期,在《成唯識論》中談到的,叫五俱意識。什麼意思啊,什麼叫五俱意識啊?這也是今天給你們新提的一個概念。有些人是聽過的。就是,我們嚴格意義上來講,就是你這個眼識,這個認識功能,能夠認識這個杯子啊,好像表面上來講,就是眼識就可以了,實際上有意識的參與。意識是一個綜合信息處理庫,就是你看東西、聽東西、耳朵鼻子要聞東西,眼識只能對它有粗淺的認識,最終,要確定性的認識,要有意識的參與。它等于是個總…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