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軍師。懂嗎,我打個比方嘛,就像軍隊裏打仗一樣。如果阿賴耶識等于司令,第六意識等于參謀長,懂了沒有。完了,你那個眼耳鼻舌身,就是你那個前五識啊,就相當于你各……,司令下面是管誰的?啊?管哪的?管軍長。就等于各個軍的軍長,懂了沒有,你各個軍,一軍、二軍、叁軍的軍長。你把你那個地方的情況報告上來,說參謀長處理好了就報給總司令,是不是這個程序啊,我們認識活動也是,前五識把信息采集回來後,眼耳鼻舌身都報給誰
報給意識,它就等于是參謀長,他這一看清楚了,就存到阿賴耶識裏面去了,他就是扮演這個角色。所以他這個地方講的,“與眼識俱隨行。”俱,就是跟他一起,跟他同時同境。就是時間是一樣的,認識的對象是一樣的,不是你在搞這個,他在搞那個,不可以,有分別意識轉,也叫五俱意識。這個是《解深密經》裏面,談五識身相應地,談眼識,他就是談到這個份上了,可是,你看我們在五識身相應地,他談每一個識啊,分了幾個部分?自性,對吧,五識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緣、彼助伴、彼作業,分了五個層面來談。每個識,他都是分的五個部分。可是我們前面講的《解深密經》裏面談了幾個部分呢?最多談了叁個部分:眼根,色境、五俱意識,是不是。可是,如果我們有人學過《八識規矩頌》的,《八識規矩頌》比這個談得更寬。背那個第一個頌子嘛,“叁性叁量通叁性,眼耳身叁二地居,遍行別境善十一,中二大八貪嗔癡。”總的來講,這《八識規矩頌》是從《成唯識論》出來的,而這個《瑜伽師地論》是以彌勒和無著爲核心的,這是一個時期,可是到了世親的《叁十頌》裏面,十大論師的解釋裏面就分了幾個部分啦?就比這個多了,我大概給你們介紹:性、量、境、界地、作用、心所、轉依。至少是這七個部分,就談每個識的情況,你看,他這個條理是不是就很清楚啦?所以,你們學習,要這樣來學習。你不然,怎麼搞到前後是矛盾的,它不矛盾,他有一個先後次序,但是你說它是不是都不一樣呢,不是不一樣,它都是一樣的,只是有簡單和詳細的差別。就越往後啊,它弄得越細致,所以我這個地方,談這個五識身相應地的時候,介紹《瑜伽師地論》的時候,我順帶就把前面《解深密經》的情況給你報告一下,包括後來世親菩薩系統的,以《叁十頌》爲核心的系統的,講的五識,我也給你報告一下,實際上,你們這兒不是有做研究的嘛,有研究生,有博士的嘛,你把這個一寫就是一篇論文。就可以掙稿費的呢,甚至,你要再有點,你把這個拿去再去跟弗洛伊德啊,榮格啊,再去跟他一碰,你就可以寫成博士論文了。就這點東西。所以什麼是學問,這些都是學問,你別小看這些東西,但是你就說:哎呀,我就念佛就好了嘛。哎,不一樣。你要把他們了解清楚了以後,你會知道我這句佛號是個什麼問題。實際上在那裏,你就可以通過這個判斷它了。所以,包括將來我給你講八識,講第七識的時候,你都可以這個辦法。實際上,我坦誠給你講,《解深密經》裏並沒有明確提到第七識的問題,包括無著菩薩的《攝大乘論》都還沒有明確講到有個第七,真正全部八識明朗化,是在世親菩薩的時代,那你說:“是不是他自己亂發揮的哦?”也不是,實際上,追溯到《阿含》裏面都有。他也不是亂發揮,這裏面有個過程,有個接受的過程。先把這個給你做一個交代,所以這個給你做一個報告。沒接觸過的人嘛,可能就:哎喲,這些東西太玄了。這些東西比較好了解的嘛,你一聽就明白。這個思路是什麼。所以,我一開始弄這個班的時候,我就給你們講過,這個班不是俱樂部,也不是什麼神仙會。那是紮紮實實要往下幹的,你想這一百卷,要多少年啊,慢慢弄,不著急,這生弄不完還有來生嘛。所以,人家念佛往生極樂世界,你一念就往生《瑜伽師地論》,說不定就因爲這個《瑜伽師地論》把你拉著,你下次還轉來。那也是願力。我們就具體看這個文字啊。剛才已經念過這個原文了,“雲何五識身相應地?”,接下來,我找個人來念這個披尋記裏面,它怎麼,那個小字就是具體的解釋的。恰恰就抽到個請假的,他知道要抽到他就請假了。楊培。
雲何五識身相應地?
五識身相應地者:如下自釋,總有五種說名相應。謂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當知此中,俱有而轉是相應義。若法自性可得,及與余法同時流轉,有諸業用,如是一切總名相應。與此相違,名不相應。如假有法,唯假有想,都無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可得,是故名心不相應法。此相應義,翻釋應知。
這一段,主要講,主要講了,它爲什麼叫五識身相應地,“五識身相應地者:如下自釋,總有五種說名相應”,這個“如下”指的哪個,謂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如是總名五識身相應地,就是指的這個。總說:總有五種說名相應,有哪五種呢?自性,什麼叫自性,就是眼識有眼識的特點,對吧,耳識有耳識的特點,鼻識有鼻識的特點。就像我們在座的人一樣,雖然我們都是人,但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特點,用我們今天哲學上的講法:每個事物都有我們各自的個性。我們都是人,這是什麼?這個共性,但是我們每個人之間又有不同,這是什麼?個性,這個地方自性就是指的這個,就是各自有各自的特點。所依,什麼叫所依呢?就是它要産生活動,要哪些條件。所緣,因爲你這個識嗎,都是主觀認識功能,他所緣,就是他的認識對象,眼識的認識對象是什麼,色,耳識的認識對象呢?聲音。鼻識呢?氣味。味,味是舌頭呢,各自有不同,他們所緣各有不同。助伴,什麼叫助伴,就是輔助他,他的助手有哪些,這就是原來講百法的時候,你們學的心所,就是他的助手,光靠他個光杆司令還不行的呢。剛才說軍長,軍長下面還有什麼?唵,下面的兵兵多了,他指揮他們去幹,對不。你看過去縣大爺都還有兩個跟班,有兩個拿棒棒的,是吧,他升堂就在那喊:威……,是吧,都要有幾個。這是助伴。作業,就是他的作用。這個業就是作用的意思。“當知此中,俱有而轉是相應義”,什麼意思呢?此中,就是這五識裏頭啊,“俱有而轉”,他們都有,這個俱就是都有,都有這五種情況,這個都沒有差別的。就是眼識有他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用,耳識有他的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用,這叫做俱有而轉是相應義。所以這個相應是什麼意思。是他們每個都有這些情況,都離不開這些情況,“若法自性可得,及與余法同時流轉,有諸業用,如是一切總名相應。”就是只要,若法就是只要這個五識啊自性可得,就是它只要有自身的特點,保持,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保持它自身的相狀、特性,它就一定有底下這些東西,連在一起的。“與此相違,名不相應。”如果少一個,都不相應,所以名不相應。“如假有法,唯假有想”,什麼叫如假有法,就是沒有自性的,沒有自己的特點的,比如我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學過百法,這個百法裏面,哪一個法是假的?不相應行法。不相應行法有多少個?《百法》裏面講二十四個。隨便舉一個,名身,名身指什麼?詞。是吧,你說這個詞,它就是個文字,就是個語言,那麼這個名字,這個概念從哪兒來的?你比如這個杯子,是不是個名詞?這個杯子這個名稱從哪兒來的?啊?從哪兒來的?你想呢,杯子這個名稱從哪兒來的。就從這個上頭來的麼!人起的,人從哪兒起的?還不是從這一個起的麼。啊,就是這個圓柱的東西裏面可以裝水的。就起個名字叫什麼?啊?杯子。所以真正有自己特點的是誰?是這個鋁合金的這個圓柱體。它有自己的特點。它這個圓柱體的這個鋁合金的跟我手裏拿的這個筆,同不同?不同。所以給它安個名字叫什麼?叫杯子麼。因此,這個圓柱體,這個鋁合金的圓柱體,它是有自己的特點的,有自己具體的相貌的。杯子這個概念有相貌麼?人家說什麼,杯子,杯子在哪兒?嘿,你只能指著它,你說拿一個杯子給我看。杯子是個什麼東西,你只能把這個拿出來,就是它。是不是?它才是具體的實物。可是,開悟的人就這麼講,它這個杯子啊,那不是杯子的,啊,這就是個圓柱體麼,鋁合金的麼。是不是?所以,這個有智慧的人呢,他就一眼。什麼叫智慧?就是你在看到這個杯子的當下,你能夠明了杯子是概念,是名稱,是假相,這是個鋁合金的,圓柱體組合在一起的,是變化的,是無常的。就是不用思維,不用力,馬上就第一念,眼識一碰到它,立馬就升起就這樣一個思維。這就是智慧。可是我們常人一看到——哎呀,這個杯子很漂亮,是哪兒買的呢?你第一反應可能就是這個。是吧?這是這個凡夫和聖人的不同。所以,這個地方講啊,“如假有法”,什麼假有法?就是這個杯子的概念,它是不是假的?“唯假有想,都無有自性”。你這個概念有沒有自性呢?有沒有特點呢,有沒有實在的東西呃?沒有。它只是一個標簽,一個符號。 “就無自性、所依、所緣、助伴、作業可得”,它就沒有這些東西。是吧?是依的,所以也就是說啊,前面那句“若法自性可得”,就說明這個法啊,一定是緣起法,它一定是有這個相狀在,才能夠有“自性作用心所助伴轉移”,像我們剛才講的這個概念,杯子的概念,因爲它是沒有相狀的,所以它就沒有什麼?“所依、所緣、助伴、作用(業)”都沒有, “是故名心不相應法”,所以那個杯子,那個概念,就不叫,就不能叫“相應”。只有眼識才能叫什麼?“五識身相應地”。爲什麼?它有那五個跟它同時具備。所以這段話啊主要是這個意思。說了半天,就是解釋的這麼兩個字――相應。爲什麼叫相應?那個五識身的身呐,就是指的各個識——眼、耳、鼻、舌、身。這個身不是指的身體的身喏,你不能看這個字面意思咯,因爲我們現在這個身就是指的什麼,就是這個身體,是吧?可是這個裏面不是的,這就是指的個別的識。就是這…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