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弘揚《瑜伽》,誠恐將成泡影矣:我就聽說晚年,給他作待者的董少敏,我去北京時見過這個人,他晚年一直跟著他,說我們沒錢買米了,他說:不忙,我們把這一段讀完了,再去找錢買米。
然以弘法之願,不在一時:既然我沒完成,不在一時。
佛亦說法,真理常住:我不弘揚沒關系,沒培養沒關系,真理常在嘛。
今日世界潮流推崇主義,非唯厭故喜新,實欲興利除弊。然其終也,適得其反:他是對時局的批判。
強不同以爲同,挾非是以爲是。有乖事理之真,不順自然之則。人心演變,各自爲利,馴至武力相抗,釀爲戰爭。揆厥初因,能無矛盾?可慨也夫,益信佛法真理,不重言說,縱有言說,唯在解義:雖然不重言說,但你要解義,還離不開言說。
平等自由之旨,會之于心,當我是非得失之辯。未見其利,先蒙其害,苟有智者,幸深察焉:只需後來人要有智慧來辯白。
這是韓清淨寫的序,是他整理這個書,爲什麼整理?整理的過程,整理完了本來還有更大的願望,但是沒有完成,那時國家抗戰十多年,你想他叁七年開始搞,搞了五年,四二年,四二年以後,他又在整理了一段時間;解放後,中國佛教協會接管了,現在叫:“中國佛教研究所”。他是中國佛教的下屬機構,但這也很不得了,他和朱芾煌捐了很多。其實“金陵刻經”處也是捐的,楊仁山先生捐的。就把他的家産全部捐完,還立了遺囑;聽說後來楊家後人去要,說我們家裏東西,還給我們;後來聽說把哪個遺書拿出來,他們就沒辦法,因爲他們先人早就立了遺書。但是這個韓家不知道有沒有後人,好像我聽過董少敏講過,他有個女兒,後來還在,但是我們一直沒見過面。他們家在河北,董少敏在文革以後,韓清淨去世,他又沒工作,幹嘛呢?他就是學中醫,他不能搞針灸,行醫。這個韓鏡清就是搞“叁時學會”,他在北大讀書,韓鏡清嚴格意義來講,就是湯文通的學友,他是湯文通的研究生,他恨日本人,爲什麼呢?他跟湯文通考研究生剛讀一年,抗戰就暴發了,湯文通就跟著跑到西南研大來,他就沒來,他就留在了天津,出不來了。所以,他恨日本人,這個叁時學會包括周述仁都在那裏學,好了我們一起來讀文字了,前面聊是了解曆史。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卷第一
彌勒菩薩說
唐叁藏沙門玄奘奉诏譯
韓清淨科記
本地分
本地分者:略說此論總有五分。瑜伽師地論釋雲:一、本地分,略廣分別十七地義:這十七地剛才介紹過的,實際它包括了唯識的境、行、果,果就是你修行達到的結果嘛。有余依、無余依好不是果位嗎?無余依就是佛嘛。有余依就是聲聞緣覺菩薩,他都是屬于有余依。爲什麼?他還有最後一點沒斷掉。哪麼行是指的什麼呢?在十七地裏面,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聲聞地、菩薩地、佛地這個就是行了,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怎麼修行的嘛。就是指的修行,前面都是境。前面講的八識也好,什麼無心定、有心定也好,這個初禅、二禅也好,這都是境。包括了這叁方面的問題。好,繼續念:
二、攝決擇分,略攝決擇十七地中深隱要義:前面十七地爲什麼最重要?這時決擇分又把前面的十七地還沒解答完的:“深隱要義”就是覺得還沒說透的。在前面說了,就是這第二部分。
叁、攝擇分,略攝解釋諸經儀則。你看這叁部分攝擇分,略攝解釋諸經儀則是什麼意思呢?就是把其它經典相通的都引用起來。包括《阿含經》、《解深密經》都可以用。
四、攝異門分,略攝經中所有諸不名義差別:攝異門分,諸經裏面有不同的,有差別的,他也把它提出來說。
五、攝事分,略攝叁藏衆要事義:叁藏就是經律論。
今依最初本地分中所顯十七地義,隨文略釋。當知此中教導理趣,應是分別法相摩恒理迦所攝;爲瑜伽師之所依止。望余四分此爲根本,得本地名;余明所攝,略攝一切,解釋此故。
這一段小文字,實際上他就是在解釋,爲什麼第一部分叫十七地、叫本地分,知道不?你看他那個叫五部分,其它四部分是不是圍繞它在轉。所以,他叫本地分。應是分別法相摩恒理迦,問:摩恒理迦知道不?答:不知道。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印度的混合凡語。什麼叫混合凡語?就是地方話加普通話合在一起的,就是椒鹽普通話,就是這個意思。翻譯過來就是論,我們講經律論的論;應是分別法相論所攝,就是這個意思,屬于論。你想他講了這麼多,也不是律,也不是經,它是屬于論。叁藏裏頭論藏所攝,這個詞可以查嘛,這個詞查得到,網上一搜就出來了,你把它輸進去應該搜得到,網上不是有詞典嗎?詞典裏有,你一查就查得到,好,再往下讀:
我建議你們,你們要是下功夫的話,你們就全抄一遍;每次讀的就回去抄,你把甲乙丙丁轉換章和節,章、篇、節、段用一些小編號,這樣子把它轉過來,你每轉一段,把原文配上去,明白這個意思嗎?這樣子就是把《瑜伽師地論》重新分解一遍,就是你重新作個科句,就不用這個老辦法,甲乙丙丁的辦法;就用哪個章、篇,問:章在還是篇大喲?你們經常寫文章的?答:篇大。篇、章、節、段,是不是?段裏面又去分,這樣子去理一遍,這功夫下了以後《瑜伽師地論》就在你腦子裏了,完了修什麼通、什麼通,就拿出來告訴大家,這些是不是滿月。
雲何瑜伽師地?
謂十七地。
何等十七?
嗢柁南曰:
嗢柁南者:此雲集施。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施諸學者令易受持,故名集施。些從瑜伽略纂釋名。
這個地方他就是講:爲什麼叫《瑜伽師地》?謂十七地。實際他這個還不叫雲何瑜伽師地?應該這樣理解,《瑜伽師地論》有哪些內容?對吧?就是指的十七地。何等十七呢?就是有哪十七地呢?嗢柁南曰。這個嗢柁南又叫伽柁,實際上翻譯成今天,就是偈頌。偈頌:就是我們講單人傍哪個偈;偈頌:就是我們中國人叫詩詞;叫詩,印度叫偈;偈字會寫嗎?一個單人傍,一個檢舉揭發,不要提手傍,偈嘛;你讀過《金剛經》沒有?“受持四句偈,爲他人解說者”。哪個偈。是指的這個。
嗢柁南者,此雲集施:集施就是偈頌嘛,比如幾句幾句,有四句八句一起。
以少略言集合多不,施諸學者令易受持,故名集施:什麼意思呢?實際上佛教裏面,我們過去不是講十二部經嗎?叁藏十二部,你知道哪十二部嗎?長行、重頌、授記、孤起、無問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未曾有、論議,所以,有些人說,唉呀!那個箱子裝哪麼多,怎麼才十二部?這十二部用今天的話講,就是十二種體裁;是這樣的意思。不是說只有十二部書,哪簡單喲,十二部書弄得我們今天,長行、論議:就是文字部分;重頌:就是這個地方講的偈頌;爲了你文字太多不好記,懂嗎?他就用寫詩的辦法,把它概括起來,濃縮起來,四言八句,五言七句,這樣好記。就這個地方說的,看嘛,“以少略言集合多法”。懂了沒有,就用簡單一句話,把大概意思濃縮出來;就像書一樣,好記。“施諸學得令易受持”:爲了便于記憶。長行、重頌:指一般,佛經裏面《法華經》很多經裏面:《普賢行願品》念過沒有?你看《普賢行願品》前面也是講的十大願對不?最後還要開哪麼多頌子出來,就是總結前面內容的,讓你好背;哪個《普門品》也是嗎?前面講觀世音的功德,最後也給你概括哪麼多頌子出來,還是讓你好記憶。你看這裏又叫“嗢柁南”、又叫“伽柁”,也叫“偈頌”,也叫“重頌”;就是前面說了哪麼多,我再給你寫首詩,給你概括出來,實際上是一樣的,就是這個含意。
五識相應意……
此從瑜伽相應曰開始,這個詞從哪個地方來的,他有個解釋,因爲這個小文字不是韓淨清的嗎?他從哪個地方來的?從《瑜伽師地論》略纂,這本書裏面把它接出來的,放到這裏的;所以,你要知道,這裏頭的小字,是韓淨清自己的,大部分都不是,他是把其它人的著解拿過來放到這裏。所以,你覺得讀原文好讀,讀這個小字不好讀。
五識相應意 有尋伺等叁
叁摩地俱非 有心無心地
聞思修所立 如是具叁乘
有依及無依 是各十七地
這就是十七地,他不是問何等十七?何等十七呢嗢柁南曰,下面二首,就是把十七地給概括了。你看五識相應意,就是五識身相應品,哪個意,意地:主要講的六七八識,你看目錄前面都有的,是不是開始就是五識身相應地嘛。是不是?
有尋伺等叁:這地方是叁個:有尋有伺、無尋有伺、無尋無伺,這就是叁地了嘛。加起就五地了。
叁摩地俱非:叁摩四多地、非叁摩四多地,這裏分開就是兩地。
有心無心地:有心地、無心地,對不對?
聞思修所立:就是聞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
如是具叁乘:聲聞乘、獨覺乘、菩薩乘。對不對?
有依及我依:就有余依地,無余依地,是名十七地。對吧?下面小字還是解說的,念吧。
叁摩地俱非者:叁摩地名,此雲等持,通說欲界及在定地諸心心所。今此唯顯定地心一境性,任運相續無散亂轉,名叁摩地。于定地中有多差別相應而轉,謂得叁摩地、叁摩地圓滿、叁摩地自在,是故名俱。與此相違,非叁摩地。下長行中說叁摩呬多地、非叁摩呬多地,名雖有別,義實無異。叁摩呬多,此雲等引,唯說定心,是無悔、歡喜、安樂所引故。爲簡欲界諸心心所,故易此名。
這一段主要是單獨提出來解釋叁摩呬多和非叁摩呬多。什麼是叁摩呬多?他說此雲等持,等持是什麼?還是定的別名。定,什麼叫定?諸位,我給你講,定不是什麼都不,一天都在哪,腦子裏一片空白,入定了,不對。那是無想定,不是佛教的定,佛教的定叫等持。什麼意思呢?就是從前一個念頭到後一念頭,一念二念叁念是一個念頭,叫等持、叫定、叫不亂,所以,《彌陀經》裏面叫一心不亂。對吧?不是沒有念頭,諸位,不是什麼都沒有,不是有此說我腦子一片空白了。我說是神精病來了,小心…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