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讲▪P6

  ..续本文上一页哟,你脑子不得念头,这个不是好境界;而他前后是保持一致的,实了上也是定的别名叫等持;什么叫等持?就是保持前后一致,这里叫定。

  通说欲界及在定地诸心心所:欲界就是我们现在地界“在定地”。当然欲界也包括“今此唯显定地心一境性,任运相续无散乱转,名三摩地”。你看嘛,他这里讲的心一境性,对吧?任运相续无散乱转。什么叫心一境性,前后是一致的。

  任运相续无散乱转:就是没有另外的念头插进去。就是我常讲的念佛一样,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念就是这个样子,但是你不念,意识还在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老是这个念头。可以你念都在哪里,唉哟,我锅里水是不是要开了,他另外一边又跑过来了,那就不叫等持,那就不叫心一境性,那就不叫任运相续无散乱转。知道吗?所以,三摩地实际就是这个含意。哪么下面一句就好懂了,是吧?

  于定地中有多差别相应而转,谓得三摩地、三摩地圆满、三摩地自在:得三摩地,就是你刚刚开始保持,但这个时候有时是要用力的;对吧?

  还有三摩地圆满:就是达到一个高度了。

  三摩地自在:就是一个阶段。

  是故名俱:包括整个得定了过程。我这个比方怎样打呢?你比如哪个十五的月亮,当然要十六才圆,你看月亮圆的时候,你注意看,你要用心去观察,它要圆不圆之前的时候,好像看到圆了,对吧?但是呢又好像不明朗,哪么这个时候就等于得三摩地时;三摩地圆满就像月亮已经圆满,但是超极光明又出来了;到最后三摩地自在,整个月亮圆满光又透亮的时候,这时你的感觉,就是让你最值得欢喜的时候。说这个得定,实际有什么过程?

  与此相违,非三摩地:说那个心散乱,心不相续、不等持,非三摩天地。

  下长行中说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这上边讲三摩地,对吧?下边长行讲三摩呬多地。

  名虽有别,义实无异:是一个意思。

  三摩呬多,此云等引:等持都是一样的。

  唯说定心,是无悔欢喜,安乐所引故:为什么叫等引呢?因为你得到定以后;无悔欢喜安乐所引,你就充满喜悦。知道不?因为他是让你生起喜悦的一个境界,所以,叫等引。

  为简欲界诸心心所,故易此名:因为欲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心心所,能不能够让你生起欢喜呀?让你添烦恼。所以它不叫等引。这段通了没有?大家这个意思懂了吗?要懂啊。

  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者:立谓成立。谓由多闻思修,善自成立诸胜相。声闻、独觉及诸菩萨皆依此三为正方便,方能证得自应得义;由是故说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然复当知,此如是言,唯显闻思修相方便决定,非三乘中都无差别。下自地中随应广说,其义当知。

  这里边主要是把地二个关键的提出来讲,闻思修所立如是具三乘:就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这是修行的过程。对不对?那么,如是具三乘是什么意思呢?三乘就是声闻、独觉、菩萨。对不对?意思是声闻也好,他修行也要有闻思修;对吧?独觉也好,他修行也要有闻思修;菩萨也好,修行也是通过闻思修。明白了没有?所以,每一个声闻、独觉、菩萨修行都是通过闻思修。所以,佛法里面特别强调:闻慧、思慧、修慧。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什么叫闻慧?你比如我们佛法里面讲:说这个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变化的,你听这个理论,嗯,好像跟以前不一样,这是第一步,听闻。第二个你就开始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发展的?对吧?你就开始想,哦,你看这花春天开了,秋天又要落;修的房子开始是新,后来又旧了;你看这个人,生下来只有一尺二,现在长到二米三,确实这个东西是变化的,你开始思考,为什么是变化的?什么叫行呢?就是最后在你的行动当中,遇到,比如人家给你一个东西,久了遇到是坏的,你拿去吃嘛,这个东西是变化的,不吃要坏了,你心里就要好受点,就不起烦恼;如果人家给你东西坏了,你不知道这个东西是变化的,唉哟,我的天啦,这个东西这么好,它怎么要烂呢?是不你心里就不舒服。所以,这里就体现闻思修这程。知道吗

  所以,我常常讲:我们听佛法,听闻了,不要当知识,一定要去好好的思维;思维了以后就要在实际生活中来引导,依这样子来;你这样子才能少烦恼多智慧,这是修行的总纲领。所以,他说声闻是靠闻思修成就的;菩萨、独觉也是靠闻思修成就的;如是具三乘是这个意思。

  唯显闻思修相方便决定,非三乘中都无差别:什么意思呢?就是声闻的闻思修,独觉的闻思修,菩萨的闻思修各是各的,不一样的,虽然都是闻思修,简单意思,唉呀,你看你去买东西,这里是个例子,前面人吃二棵,老年人吃一罗匡;是不同阶段吃的不一样。是这个道理,明白不?答:明白。

  一者、五识身相应地,二者、意地,三者、有寻有伺地,四者、无寻唯伺地,五者、无寻无伺地,六者、三摩呬多地,七者、非三摩呬多地,八者、有心地,九者、无心地,十者、闻所成地,十一者、思所成地,十二者、修所成地,十三者、声闻地,十四者、独觉地,十五者、菩萨地,十六者、有余依地,十七者、无余依地。如是略说十七,名为瑜伽师地。

  实际上这里面讲了两个方面,长行就是指刚才读的这一段;前面那个颂,有四句话,一个四句二个四句,一共八句,那就是重颂。

  长行重颂并授记,什么意思呢?特别是涅槃经里面讲的多,汝于来世,当得作佛,你将来叫什么佛,你将来作什么佛,就是给你加强的讲,叫授记,这是一种体裁。

  孤起:什么叫孤起?就是全部是颂子,没有长行的,也有单列的。

  无问自说:佛教里有很多经,都是好此人有问题,唉呀,佛,我的这个问题不明白,佛就马上开始说了;对吧?但是有的没有问他也讲的,就是那个弥陀经,佛没有人问他,他就觉得这些家伙不问算了,还是我自己说吧。就是这个意思,无问而自说。

  因缘譬喻及本事,因缘:不是都有讲,这部经是什么打件,那部经什么条件。

  譬喻:打比方,佛教里面太多了,是不是?后来佛专门有部经,叫《百喻经》,过去鲁讯还出钱刻过此经,那本《百喻经》大家好好读一读,这一百个故事里面有大智慧。

  本事:当然是讲释迦牟尼本生事迹。

  本生:讲他过去生事迹。

  方广:方广经。

  未曾有:就是显神通的。地下冒水了,天上又打架了,有些人看不懂,就说搞神话了。

  论义:就是互相讨论的,对答的。实际上十二部就是指的这个,十二种体裁,所以,我们过去把它编成顺子,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及论义。你就记住了,这叫好记了。

  下面是:本地分中五识身相应地第一,是吧?这里开始进入正文了,今天就到这里了。

  要回去读啊,这个五识身相应地,看嘛,五识身自性,他的自性,它自已是个什么状况?彼所依,他依靠的条件;彼所缘:它所认识的对相;彼助伴:它所相应的心所;彼作业:就是它的作用。知道嘛?他就从这么多方面谈五识。今天人谈心理学,这就是心理学;我们讲眼耳鼻舌身,它怎么起来的,它怎么认识事物的,那就要进入正式的话题了,好,今天就这样子。

  阿弥陀佛!

  回去要看,下次你们来读。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