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9講▪P6

  ..續本文上一頁比如他原來對我好啊,我們兩個有道義啊,感情啊,我是不是請他啊,這個就是思考,審慮。這個是不是前頭的嘛。你想,有沒有誰,我都沒想過請他吃飯,我就拉著他吃飯的。有沒有,那肯定沒有的嘛,對吧。所以這個是前行,是第一步。第二步,“次欲生者”。就是我想了決定要請他吃飯,這個決定從哪個地方開始,從哪個地方引發的,從前頭那個審慮嘛,對不對,因爲有審慮,想來半天,決定哪怕沒錢,今天我借錢都要請他吃一頓,所以牙齒一咬,腳一跺,這叫決定,對吧。那這個從哪裏來,因爲我審慮了,所以我決定。欲生嗎,雖然決定了,但是你還沒付諸行動嘛。對不對,所以叫次欲生故。就是想要去做了,但是還沒做,還在決定階段。就是拍了板了,對吧,用今天的話講,這是第二一步。是決定思。第叁一步,次功用起者:此中功用,謂動發思。什麼意思呢?什麼是動發思。決定了以後,我准備,我去喊他,我去拉他,或者我再約幾個人,就這個,就要開始有行動了,就是有開始行動。四。次隨順功用爲先,身語業風轉故;從此發起身業、語業。那就是具體的行動,所以經過這四個階段。你別看語言行動,還這麼複雜。我們造業也是這麼造的,不管你善業惡業都是這麼造的。所以我常講,我不記得你們學百法注意到沒有,我學百法的時候一再給你們提醒,作意、觸、受、想、思,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在那個受生起來的時候。觸嘛,根境識這叁個都是緣起法,這個受一生起來,如果有煩惱心所的介入。你有不好的感受,或者是痛苦的感受,你開始琢磨,下面的一系列就會出問題,所以你不記得我講百法的時候,我講這裏的時候我列了幾個問題,一個是:你知道煩惱的起處嗎?記得不?你們都忘完了,都還給我了。那個受心所至關重要,如果這個地方你駕馭不住,那個好的感受、不好的感受生起來。不好的感受一生起來,一般嗔恨心跟著就來了。好的感受一起來,一般貪欲心就起來了。所以在受心所那個地方,好的感受不好的感受就把它斬斷,讓嗔恨心和貪欲心不要跟著連帶起來,所以那個想、包括審慮,動身發語這些一系列的東西都不會出問題。所以什麼是修行呢,這個才是修行,真正的修行。我們今天都是幹錯了事情,才說哎呀菩薩啊,我又幹錯啦。總是錯了才知道,所以佛法講的修行就是重當下一念,就是當你根境識,思維(意識)、眼根、現行的境界碰到一起的時候,感受一起來,就蓋住,把貪嗔癡這叁個降伏住。覺照,要覺照起來,現前一念最重要。所以,從我們這個過程也可以看出來,你只要有了審慮思,它接下來就一定有決定思,有了決定思就一定有動身思。是吧,有八種識,有了八種識,你一定下面連著什麼?業力嘛。身業也好,語業也好,所以當受心所一起來,把貪嗔癡能夠降伏住,那麼它所有後面動身發語是不是都是善的,那就是善業嗎,那就是好的了。所以這個很關鍵。但是這裏面有個要注意,身語業風轉。什麼叫業風?什麼叫風啊?“入息、出息是名爲風。要依身心,此方得轉,由業所引,故名業風。”你注意這句話啊,“次隨順功用爲先”就是當動發思爲先,“身語業風轉故;從此發起身業、語業。”後面那個身業、語業是現行,知道不,前面那個身語業風轉故,那個是種子。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如果有個小孩,從來沒人教過他留人吃飯,你就在這裏吃嘛,不知道怎麼留哦,大人就教他,你就拉他嗎,他學一次就學會了,所以將來他要留人的話,他總要去拉他,對不對,所以第一次教他去拉的時候,就熏在阿賴耶識裏面就有個種子了,這個就是身業的種子,那麼第二一次,碰到這個事情,就是原來那個種子轉動,業風轉,才形成了現在這個拉他的這個現行,明白了不,他是這樣起來的。我都有這個經驗,小時候,客人要走了,大人就留他說別走,小孩子也去留,說就在這兒嘛,別走了,小孩子也不知道怎麼弄,大人說你把他拉住嘛,就拉住。學會了這一盤了,下次就知道把他拉住。那麼你以後拉住,就是原來熏的種子在裏頭。今天馬上想起,那就是身語業風轉,也就是以前的種子現前,我們的業力就是這樣造成的。包括我們這個生命的形成也是這樣子。下面也會涉及到一些,佛法裏面早就講父母緣,今天生物學就講精細胞、卵細胞,結合在一起,爲什麼就有了這個人生呢,並且還有不同的生命現象。都是精細胞、卵細胞,但是每個人不同,那就按佛法講,就是中陰身介入,佛法講中陰身啊就是業力,業風一轉動,那麼就從種子生起現行,就精細胞卵細胞融爲一體,那麼這時候才能形成一個真正意義的人。當然這裏面很複雜,我們將來可以再詳細講,我們今天只是給你說一說,所以說業風轉動,我們現實的生命都是因爲業風轉動啊,下面念雲何離欲?

  雲何離欲?

  雲何離欲者:此中離欲,隨應當知世出世別。離欲因緣,總有四種,初唯出世,余通二種。

  謂隨順離欲根成熟故,

  隨順離欲根成熟者:謂住種姓補特伽羅,由四因緣,從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叁、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無彼因緣,爾時方能善根成熟,漸次乃至得般涅槃。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一卷二頁1816)此中善根,謂出世種姓。即以種姓爲依爲住,能獲信、戒、聞、舍、慧功德法,故名善根。轉上、轉勝、轉複微妙,名將成熟;乃至獲得最後有身,謂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名已成熟。如下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一卷十七頁1869)由根成熟,方能證彼,是故說名隨順離欲。

  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

  從他獲得隨順教誨者:謂初修業者始修業時,從善通達修瑜伽師聽聞教誨,由是因緣,于修作意如應安立,隨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觸證心一境性。

  遠離彼障故,

  遠離彼障者:障略有叁。一、加行障,二、遠離障,叁、寂靜障。若此諸障不合、不會,說名遠離。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五卷十一頁2116)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者:謂出離欲略有四種所緣境事。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淨行所緣境事,叁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淨惑所緣境事。于此四種境事勤修觀行,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由是因緣,能淨煩惱,究竟解脫。

  方能離欲。

  嗯,好。離欲,這個欲主要指欲界的欲。我們以前講過。欲界爲什麼叫欲界,就是這個時空的有情衆生有飲食之欲,有男女之欲。所以把它命名叫欲界。雲何離欲?怎樣才能脫離這個欲界呢?有這樣幾種情況可以脫離,有這樣四種情況可以脫離。第一個:謂隨順離欲根成熟故,第二個是: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第叁個:遠離彼障故;第四個: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有這四種情況可以離欲。重點說的是第一種情況。“謂隨順離欲根成熟故”,什麼叫隨順離欲根成熟故,就是“謂住種姓補特伽羅”,什麼叫住種姓補特伽羅?補特伽羅我們以前講過,補特伽羅是什麼,嗯?就是指人、數取趣,就是有情。種姓啊,印度不是講四種姓嘛,對吧,他們把世間人劃成四種等級:婆羅門、首陀羅、刹帝利、吠舍。這四種種姓。婆羅門是最高的,就是他們講的宗教師,首陀羅就是帝王了,刹帝利、吠舍,刹帝利,商人了,吠舍就是最低下的。謂住種姓補特伽羅,就是泛指世界上的人,(?)“由四因緣,從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就是由四種情況,讓他們長時流轉,不涅槃就是沒有證果。哪四種因緣呢?“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叁、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生無暇故,暇就是染汙、不圓滿的意思,就是他的人生啊,不碰到染汙啊、不圓滿的。放逸過故;就是過頭了......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9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