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9讲▪P6

  ..续本文上一页比如他原来对我好啊,我们两个有道义啊,感情啊,我是不是请他啊,这个就是思考,审虑。这个是不是前头的嘛。你想,有没有谁,我都没想过请他吃饭,我就拉着他吃饭的。有没有,那肯定没有的嘛,对吧。所以这个是前行,是第一步。第二步,“次欲生者”。就是我想了决定要请他吃饭,这个决定从哪个地方开始,从哪个地方引发的,从前头那个审虑嘛,对不对,因为有审虑,想来半天,决定哪怕没钱,今天我借钱都要请他吃一顿,所以牙齿一咬,脚一跺,这叫决定,对吧。那这个从哪里来,因为我审虑了,所以我决定。欲生吗,虽然决定了,但是你还没付诸行动嘛。对不对,所以叫次欲生故。就是想要去做了,但是还没做,还在决定阶段。就是拍了板了,对吧,用今天的话讲,这是第二一步。是决定思。第三一步,次功用起者:此中功用,谓动发思。什么意思呢?什么是动发思。决定了以后,我准备,我去喊他,我去拉他,或者我再约几个人,就这个,就要开始有行动了,就是有开始行动。四。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那就是具体的行动,所以经过这四个阶段。你别看语言行动,还这么复杂。我们造业也是这么造的,不管你善业恶业都是这么造的。所以我常讲,我不记得你们学百法注意到没有,我学百法的时候一再给你们提醒,作意、触、受、想、思,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在那个受生起来的时候。触嘛,根境识这三个都是缘起法,这个受一生起来,如果有烦恼心所的介入。你有不好的感受,或者是痛苦的感受,你开始琢磨,下面的一系列就会出问题,所以你不记得我讲百法的时候,我讲这里的时候我列了几个问题,一个是:你知道烦恼的起处吗?记得不?你们都忘完了,都还给我了。那个受心所至关重要,如果这个地方你驾驭不住,那个好的感受、不好的感受生起来。不好的感受一生起来,一般嗔恨心跟着就来了。好的感受一起来,一般贪欲心就起来了。所以在受心所那个地方,好的感受不好的感受就把它斩断,让嗔恨心和贪欲心不要跟着连带起来,所以那个想、包括审虑,动身发语这些一系列的东西都不会出问题。所以什么是修行呢,这个才是修行,真正的修行。我们今天都是干错了事情,才说哎呀菩萨啊,我又干错啦。总是错了才知道,所以佛法讲的修行就是重当下一念,就是当你根境识,思维(意识)、眼根、现行的境界碰到一起的时候,感受一起来,就盖住,把贪嗔痴这三个降伏住。觉照,要觉照起来,现前一念最重要。所以,从我们这个过程也可以看出来,你只要有了审虑思,它接下来就一定有决定思,有了决定思就一定有动身思。是吧,有八种识,有了八种识,你一定下面连着什么?业力嘛。身业也好,语业也好,所以当受心所一起来,把贪嗔痴能够降伏住,那么它所有后面动身发语是不是都是善的,那就是善业吗,那就是好的了。所以这个很关键。但是这里面有个要注意,身语业风转。什么叫业风?什么叫风啊?“入息、出息是名为风。要依身心,此方得转,由业所引,故名业风。”你注意这句话啊,“次随顺功用为先”就是当动发思为先,“身语业风转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后面那个身业、语业是现行,知道不,前面那个身语业风转故,那个是种子。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个小孩,从来没人教过他留人吃饭,你就在这里吃嘛,不知道怎么留哦,大人就教他,你就拉他吗,他学一次就学会了,所以将来他要留人的话,他总要去拉他,对不对,所以第一次教他去拉的时候,就熏在阿赖耶识里面就有个种子了,这个就是身业的种子,那么第二一次,碰到这个事情,就是原来那个种子转动,业风转,才形成了现在这个拉他的这个现行,明白了不,他是这样起来的。我都有这个经验,小时候,客人要走了,大人就留他说别走,小孩子也去留,说就在这儿嘛,别走了,小孩子也不知道怎么弄,大人说你把他拉住嘛,就拉住。学会了这一盘了,下次就知道把他拉住。那么你以后拉住,就是原来熏的种子在里头。今天马上想起,那就是身语业风转,也就是以前的种子现前,我们的业力就是这样造成的。包括我们这个生命的形成也是这样子。下面也会涉及到一些,佛法里面早就讲父母缘,今天生物学就讲精细胞、卵细胞,结合在一起,为什么就有了这个人生呢,并且还有不同的生命现象。都是精细胞、卵细胞,但是每个人不同,那就按佛法讲,就是中阴身介入,佛法讲中阴身啊就是业力,业风一转动,那么就从种子生起现行,就精细胞卵细胞融为一体,那么这时候才能形成一个真正意义的人。当然这里面很复杂,我们将来可以再详细讲,我们今天只是给你说一说,所以说业风转动,我们现实的生命都是因为业风转动啊,下面念云何离欲?

  云何离欲?

  云何离欲者:此中离欲,随应当知世出世别。离欲因缘,总有四种,初唯出世,余通二种。

  谓随顺离欲根成熟故,

  随顺离欲根成熟者:谓住种姓补特伽罗,由四因缘,从前际来长时流转,不般涅槃。一、生无暇故;二、放逸过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过故。无彼因缘,尔时方能善根成熟,渐次乃至得般涅槃。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二十一卷二页1816)此中善根,谓出世种姓。即以种姓为依为住,能获信、戒、闻、舍、慧功德法,故名善根。转上、转胜、转复微妙,名将成熟;乃至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名已成熟。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一卷十七页1869)由根成熟,方能证彼,是故说名随顺离欲。

  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

  从他获得随顺教诲者:谓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从善通达修瑜伽师听闻教诲,由是因缘,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触证心一境性。

  远离彼障故,

  远离彼障者:障略有三。一、加行障,二、远离障,三、寂静障。若此诸障不合、不会,说名远离。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二十五卷十一页2116)

  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

  方便正修无倒思惟者:谓出离欲略有四种所缘境事。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于此四种境事勤修观行,随应解了所知境界,如实无倒,能遍了知。由是因缘,能净烦恼,究竟解脱。

  方能离欲。

  嗯,好。离欲,这个欲主要指欲界的欲。我们以前讲过。欲界为什么叫欲界,就是这个时空的有情众生有饮食之欲,有男女之欲。所以把它命名叫欲界。云何离欲?怎样才能脱离这个欲界呢?有这样几种情况可以脱离,有这样四种情况可以脱离。第一个:谓随顺离欲根成熟故,第二个是: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第三个:远离彼障故;第四个: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有这四种情况可以离欲。重点说的是第一种情况。“谓随顺离欲根成熟故”,什么叫随顺离欲根成熟故,就是“谓住种姓补特伽罗”,什么叫住种姓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我们以前讲过,补特伽罗是什么,嗯?就是指人、数取趣,就是有情。种姓啊,印度不是讲四种姓嘛,对吧,他们把世间人划成四种等级:婆罗门、首陀罗、刹帝利、吠舍。这四种种姓。婆罗门是最高的,就是他们讲的宗教师,首陀罗就是帝王了,刹帝利、吠舍,刹帝利,商人了,吠舍就是最低下的。谓住种姓补特伽罗,就是泛指世界上的人,(?)“由四因缘,从前际来长时流转,不般涅槃”。就是由四种情况,让他们长时流转,不涅槃就是没有证果。哪四种因缘呢?“一、生无暇故;二、放逸过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过故”。生无暇故,暇就是染污、不圆满的意思,就是他的人生啊,不碰到染污啊、不圆满的。放逸过故;就是过头了......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9讲》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