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0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10)

  第 10 讲

  时 间:公历2009年10月17日,农历六月初四,星期六下午

  地 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学习内容:

  次随顺功用为先,身语业风转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

  身语业风转者:入息、出息是名为风。要依身心,此方得转,由业所引,故名业风。业风转故,发起身语,能成所作,由是说言身语业风

  身语意业风转故,从此发起身业、语业啊!业风转呢!实际上说这个业风啊!重要的是“转”字上面,实际上这个要注意到,跟我们下面要谈到的,有一个地方,我们的人的投胎问题。我们过去受生,投胎,就是人的中阴身啊!跟精细胞,卵细胞结合在一起,要这几个结合在一起,人的生命才能够存在,这个细胞结合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这个中阴身,是由阿赖耶识的现起。那么这个阿赖耶识的现起的中阴身,就应该包括阿赖耶识所有业力的种子,全在里面。它怎么样跟精细胞和卵细胞结合在一起?按佛法 讲,它就是由业风吹,有业风转动,就把阿赖耶识的种子,和精细胞和卵细胞一起容为一体,就是一个新的生命产生,那么这个地方讲啊!业风啊!很大程度上我个人理解的,就是那个业力,的习惯势力,就像发一阵风一样,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你比如那个,磁铁----你在这儿放一个磁铁,旁边放一块铁的话,只要靠近了一定的距离,因为磁场的原因,它自然就会向它靠近。它就是习惯的势力,升起了,靠近了,所以这个业力啊,我刚才讲了,这个下面要谈到的,人投胎的时候,这个中阴身啊!阿赖耶识!碰到父母缘的时候,父母缘就等于那块磁铁,知道吗?阿赖耶识和中阴身就等于那块铁,那么一但阿赖耶识,中阴身碰到父母缘得磁场以后,它自然就被父母缘的力量就会吸引它。就等于这个地方描述的业风一样。就移动一运转,就像磁铁和铁一样碰到一起。那么这个时候喃,就是中阴身,阿赖耶识和父母缘融为一体,那么这三者融为一体时,要注意的是什么呢?就是父母缘和阿赖耶识碰在一起时,中阴身就不存在了。那么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是阿赖耶识里面的业力。和父母缘碰到一起,就是新的生命开始了。那么这个地方谈到,的要注意这个用词,业风转,这个转是什么回事,就有一点像我刚才讲的磁铁和铁的关系一样。就是那个时候,他不能自主的了。下面我们会谈到投胎的时候,说我不去了行不行?你只要进入了父母缘的磁场以内,你是不能自主的,自拔不了的。但是还没碰到父母缘以前,现在西方流行的《西藏度亡经》,包括《中阴身得度法》为什么在中阴身它还可以得度。它一定是中阴身状态,一旦遇到父母缘时,它已经不是中阴身了,那个时候你再想改变,已经是不可能的了,要改变它不现实,必须是中阴身状态还可以改变。这个时候就要有很多的力量,这个是什么力量,这个下面我们会谈到,这个地方我们只是补充给大家提醒一下。那么下面看这个

  云何离欲?

  云何离欲者:此中离欲,随应当知世出世别。离欲因缘,总有四种,初唯出世,余通二种。

  谓随顺离欲根成熟故, 

  随顺离欲根成熟者:谓住种姓补特伽罗,由四因缘,从前际来长时流转,不般涅槃。一、生无暇故;二、放逸过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过故。无彼因缘,尔时方能善根成熟,渐次乃至得般涅槃。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二十一卷二页1816)此中善根,谓出世种姓。即以种姓为依为住,能获信、戒、闻、舍、慧功德法,故名善根。转上、转胜、转复微妙,名将成熟;乃至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名已成熟。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一卷十七页1869)由根成熟,方能证彼,是故说名随顺离欲。

  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

  从他获得随顺教诲者:谓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从善通达修瑜伽师听闻教诲,由是因缘,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触证心一境性。

  远离彼障故,

  远离彼障者:障略有三。一、加行障,二、远离障,三、寂静障。若此诸障不合、不会,说名远离。如下声闻地释。

  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

  方便正修无倒思惟者:谓出离欲略有四种所缘境事。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于此四种境事勤修观行,随应解了所知境界,如实无倒,能遍了知。由是因缘,能净烦恼,究竟解脱。

  方能离欲。

  云何离欲?“云何离欲者:此中离欲,随应当知世出世别。离欲因缘,总有四种,初唯出世,余通二种。”离欲,就是我们讲的出世间法,就是出离心。那么提到出离心,我顺便提一提,佛法啊!我历来强调,它和世间哲学、宗教不共的,根本的东西,我原来也讲过,我个人认为就是三个,一个是出离心,一个是菩提心,一个是般若见,也是空性见,这三个东西是和世间所有的东西是不共的。那么这个出离心啊!菩提心啊!世间有一些其它的哲学、宗教,也有提到,但它不彻底,最不共的,就是 这个般若见,也就是空性见(在中观上讲),你比如这个出离心啊!有其它的讲到的隐士,有一点消极的意义,佛教的出离心啊!我告诉诸位并不是逃避,才叫出离,它跟世间的隐匿派,和隐士思想是不一样的。世间的隐士思想它完全追求的是与世间隔绝的生活。世间完全切断的生活,但是佛法的出离心不是这个样子,它不是说,我要躲开这个世间,我要和这个世间断绝关系了,才叫出离,不是的。佛教的出离心,是在这个世间入世而出世。这个才叫佛教的出离心,就是于欲而离欲,你想那个前提嘛!没有那个世间,你出什么呢?是吧!它这个一定是同时的,很多人以为佛教和愤世的厌世的思想是不对的,当然你用的不好它就往那个方向去,就容易厌世啊!愤世啊!不关心世事。所以其它的,但是不像佛法的这样,还有就是菩提心,按世间的讲,一个核心思想就是你要度众生,按我的说法,你要出离这个世间,不是我个人,不是以私人目的为目的,不是只管自己,如果只管自己还是太狭隘了。菩提心是什么,就是要以一切众生都出离为己任。按我讲就是菩提心。今天的话讲就是关心他人,关心他人一起出离,按我们今天也有涉及到菩提心这一块,但没有佛法的圆满,你比如菩提心有一个基础的,就是关心他人,但世间也有很多关心他人的,你比如儒家讲的修十善也好,其它宗教讲的要关爱他人也好,他也讲到。但它不像佛法的菩提心这么圆满,和深广。为什么?佛法的这个菩提心啊!它有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后面的这个般若见,是联系在一起的,佛教的出离心啊!就是和般若见加在一起的,才能构筑成这个出离心,核心的一点,他要出离,要让一切众生出离,并且是无我的,这个般若见、空性见,就是无我嘛!一切世间的法都没有一个真正的自我存在。都是缘起的,佛法讲这一切东西都是假相,都是短暂的存在,都是暂时的存在。你比如我们现在的这个屋子它也是短暂的存在。有了这个墙壁,这个屋顶,地板这几个搞在一起就成了屋子。条件组合的,可是这个条件不具备了,这个屋子也不存在了。我们一般人对世间的事物还容易理解一点,是条件组合的,实际上人也是条件组合的。你比如天天念的心经啊!“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你的这个身体,我们的这个色身。我们人的整个身心世界就是整个五蕴构成。色、受、想、行、识。色嘛!就是这个物质的躯壳世界,受、想、行、识就是你的精神世界。把这些除外,哪个地方还有一个真实的我可以解脱出来。找不到,所以佛法的空性见,般若见啊!就是以无我为核心的。这才是佛法与世间最不共的就是这一条,刚才我讲了,出离心,世界上有些宗教也涉及到一点点,但不圆满,虽然它也不圆满,但它讲到要关爱人嘛!佛教最不共的就是这个般若见,空性见。讲无我,这是世界上所有宗教、哲学都没有谈到的。你看西方的哲学家他一直想到还有一个我,所以笛卡尔讲,“我思故我在”我在那儿呢?我想的就是我。他始终还没有脱离这个框框,总以为有一个我,佛法最彻底的东西就是没有我,有我就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一切生死的根源。所以六祖说: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你只要有我了,一切造业,都从这个地方起来,这个我啊!有我和法我,那就多了。人我:就是有情众生,包括其它的有生命的了!法我: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没有我,就是法我。分成两条主线,不管你人无我也好,法无我也好,你学了《百法明门论》嘛!讲了一切法无我。这个无我,讲了一个是补特伽罗无我,!一个是法无我!补特伽罗无我,就是世界上一切有情,法无我就是世间一切事物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所以你看我们人的一生啊!都和电影屏幕里面一样,是一幕一幕,一刹那,一刹那的。你看电影很真实,你还会为那个东西所感动。对吧?跟真的一样。实际上制造电影很简单了,他就是拍完了。这么一个一个拼起来,对不对!人何尝不是呢?并且还要更紧密。你看按照佛法讲,说事物在一刹那一刹那的变化,人也是,是常常跟着个人在一起,10年以后,你看有多大变化?以为你天天跟他在一起,可是你10年不见他!一看,哟,变化很大!那么这个变化是突然的嘛?它绝对不是突然的。他一定是一点一点的,你比如人一样的,你今天拍一个照片,明天拍一个照片,你把你一生的照片摆过来,就会看见这个过程很明显,你的一生就是这样组成,人一生就是这个样子,讲了这个离欲,我就顺便谈到,离欲啊!就是以出离心为基础,但是要记住,菩提心啊!一定是涵盖了出离心的。不然啊!容易出偏差,有些人啊!说我不求出离,我就要在世间,你的心很伟大,但是你实际上是办不到的,它也有出离心在里面,同时把出离心更扩大化。让一切众生都要出离,这就自然成为了菩…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