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啊!你要提起这个念头啊!少受那种堕落性质的干扰。要清楚这个东西是干扰你的,你一定要精进勇猛往前进。不然啊!你总是像称的两头一样,翘翘板一样,一会这头起来,一会那头起来,原地踏步。你前进不了,所以要注意这个关系。这个地方讲啊!前面那半截,“从他获得随顺教诲者:谓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从善通达修瑜伽师听闻教诲,”这个是讲的善知识,后半截由是因缘,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触证心一境性。”是讲的善知识的作用。就是她能够引导他,所以当善知识也不容易,安立,什么叫安立!就是跟你闹着玩的,跟你发明一个游戏,让你去玩!你要发明一个有戏,就说明你要高明的多哟!他最会玩了。他能发明这一套,让你跟着走,走到最后。所以善知识就要有这个本事,你不要因为谁可以说两句就是善知识了,差的远。善知识的作用很大的。走到那个地方该牵一下你,走到那个地方该不管你,你跟着他,但你要知道他给你说的都是安立的,不是真的,就是给你开的药方。知道你什么时候该吃什么药,就给你开一个药方。但这个药方你不能一天到晚拿着吃。安立的,假安立的。安立的前面加一个假,你就明白了,就是方便善巧的。所以大善知识,都有种种的方便善巧。你嗔心重的人,他知道怎么接引你,,贪心重的人,知道怎么接引你。都有各种各样的办法!那么这里面还有一个,虽然善知识有这个能赖啊!你这个学佛的人也应该往这个方面去想,你两个不相应啊!也不管用,所以禅宗里面讲,机教相扣,教就是指教你,机就是指的学佛的人。要相扣,相应,他是那么想的,你是往那里走的才行。虽然善知识往那里想,你还没有到那个程度,,你还是等于白费。就是我常讲的关节一样。关节能活动,一定有一个关节头,一个关节窝。两个一定是同时衔接的。如果他是关节窝,你也是关节窝,就搞不成了。他是关节头,你是关节头两个也搞不成。所以禅宗讲机教相扣啊!“教”就是指师傅教你,“机”就是指学习的人,“相扣”指的是要相应,他是那么想的,你是往那边走的,才行,虽然善知识那样想,你没到那个路上、你没到那个程度,还是领会不了、还是不能学会。就像我常讲的关节一样,关节能活动,就一定有个关节头、一个关节窝,两个东西一定是同时衔接的。关节头和关节头两个搞不成、关节窝和关节窝两个搞不成。禅宗讲“机教相扣”祖师常常打的比方就是孵小鸡,当然现在孵小鸡变化了,过去孵小鸡啊就是母鸡把蛋弄在下面孵,孵到大概二十来天的时候,小鸡在里头、母鸡在外头,两个就要同时用那个嘴去啄蛋的壳,小鸡才能出得来。如果小鸡不知道时间,本来要二十天它十八天就开始啄,啄出来它也要死掉;母鸡也是一样,两个要同时啄那个蛋壳,出来的时候小鸡才能存活。母鸡就是比喻老师啦,蛋壳里的小鸡比喻学生啰,两个要同时,就是刚才讲的相应,在这个地方实际上讲到了。
远离彼障故,
远离彼障者:障略有三。一、加行障,二、远离障,三、寂静障。若此诸障不合、不会,说名远离。如下声闻地释。(陵本二十五卷十一页2116)
第三个,“远离彼障故”,这个障碍就多了,这个讲的是笼统的。“远离彼障者:障略有三。一、加行障,二、远离障,三、寂静障。若此诸障不合、不会,说名远离。”就是有这些障碍跟随你的时候,你的出离心也难升起。“加行障”,多了,比如你正勇猛正在加行用功修行的时候,这些时候状态最好的时候,有些就来干扰你呢,“走啊,我们出去耍两天啊!”障碍就来了,不知不觉障碍就起来了,甚至这些障碍来了,你还不知道是障碍,“好吧,我过两天再修行,放一下,我们出去完两天再回来。”这些都算是的,加行障。“远离障”,那更是这样子啦,就是逃避主义,我刚才讲到的,这都不是出离心。“寂静障”,为了获得寂静快乐,难生出离心,这些都会成为障碍。 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
方便正修无倒思惟者:谓出离欲略有四种所缘境事。一者、遍满所缘境事,二者、净行所缘境事,三者、善巧所缘境事,四者、净惑所缘境事。于此四种境事勤修观行,随应解了所知境界,如实无倒,能遍了知。由是因缘,能净烦恼,究竟解脱。
第四,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方便正修无倒思惟者:谓出离欲略有四种所缘境事。”什么叫无倒思维,简单的讲就是有正知正见的。“遍满所缘境事”,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你的知见都不会动摇,我们今天的学佛人,有时候知见总是摇摆不定的,一会儿人家这么说,哎呀,说的有道理,隔一会儿人家那么说,好像别人说的也对。这样就会很浪费时间的。“二者、净行所缘境事”,这个就很简单了,净行就相当于不净行,就是指的善法。“善巧所缘境事”,善巧就是指的方便。“净惑所缘境事”,净惑就是对你修善法有干扰的。“于此四种境事勤修观行,随应解了所知境界,如实无倒,能遍了知。”就是在以上这几种情况里面,都能够不动摇,不受他们干扰,这样才能够生起出离心,才能净烦恼,才能究竟得解脱。这个主要讲的离欲。
云何离欲退?
云何离欲退者:此之因缘,总略有五,如下自说。通世出世,翻前应知。
“云何离欲退?”就是离欲的心退掉了,就是出离的心退了这个意思,那这个就好懂了,刚才讲离欲,现在讲离欲退,正好相反。“总略有五”,有五种情况。
谓性软根故;
性软根者:谓是钝根下劣欲解故。
新修善品者,数数思惟彼行状相故;
新修善品者数数思惟彼行状相者:此中善品,谓定地中心心所法。最初修学补特伽罗,名新修善品者。要于彼定诸行相状数数思惟,方能入初静虑,或所余定。由是因缘,未能证入诸无漏定。未证无漏故,或从离欲退。何以故?由于诸色乃至识法未能思惟如病、如痈等行,于有为法未能心生厌恶、怖畏、制伏,于甘露界未能系念思惟故。此中行状相者,行谓麤行、静行。如其所缘作种种行而入定故。状谓临入诸定,便有诸定相状先起。由此状故,了知不久当入如是如是相定。相谓所缘及因缘相。所缘相者,谓分别体。由缘此故,能入诸定。因缘相者,谓定资粮。由此因缘,能入诸定。如下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三卷三页1075)
受行顺退法故;
受行顺退法者:谓入静虑或所余定,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从静虑退。如如暂入诸定差别,如是如是还复退失,乃至未善调练诸根,是名顺退分定。如下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二卷三页973)又修定者,从初静虑还退出已,于诸静虑不复乐入,亦不思惟此行状相,于所得定随念爱味,不能上进,当知此定成退劣分。如下三摩呬多地说。(陵本十三卷六页1090)此中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能堪忍,及于所得定随念爱味,是名受行顺退分法应知。
烦恼所障故;
烦恼所障者:谓由烦恼不能永拔,障得涅槃故。
恶友所摄故;
恶友所摄者:由五种相,建立恶友。一、无羞耻,二、有邪见,三、有懈怠,四、有邪行,五、性怯劣。如下决择分说。(陵本六十四卷十七页5139)由为彼摄,引导无义,是故能令从离欲退。
从离欲退。
有哪五种情况呢?一是“性软根故”,二是“新修善品者,数数思惟彼行状相故”,三是“受行顺退法故”,四是“烦恼所障故”,五是“恶友所摄故”,从离欲退。有了这五种情况,就容易让你生起的出离心退死。第一个“性软根故者”,就是指的根性不好,这个性就是指自己的意思,所以性字在佛教里头用在不同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的解释,这个性主要指自己,每个个体的有情。软根就是下跟,指根性不好。第二个“新修善品者,数数思惟彼行状相故”,注意那个彼字是指什么啊,笼统的讲,彼就是指的欲界,也就是世间所有能让你的心能够散乱的情况。把这句话再翻译得白话一点,就是“新修善品者”,刚要修善法的人,刚生起出离心,“数数思惟彼行状相”,“数数”就是经常。讲个例子吧,就是那个火刚点着,不猛,可是突然一个大风老吹过来,那火还燃得成么?燃不起来的,所以新修善品者等于刚燃起来的火、刚发心的人。“数数思惟彼行状相故”就是总是想着世间上那些色身香味触,什么好听的、好玩的那些东西的话,你那个心啊也容易退失。它就会干扰你。你比如有时候打坐,你就有这个经验了,刚开始静下来的时候觉得很舒服,但是坐上两天,容易疲劳,疲劳以后,比如外面突然有火锅的香味飘过鼻尖,你马上就想到火锅好吃啊,今天还是算了不打坐啦,还是约人去吃火锅吧。它就这样子的,主要指的就是这些情况。为什么呢?因为你这时的出离心还不巩固还不坚定,刚才讲的离欲心巩固、出离心生起来了,就是什么力量都干扰不了他了,那就无所谓了,那么这个地方就不行。这个小字你们自己下去看一看,我刚才给你讲的应该懂,不懂的时候再问。
第三个是“受行顺退法故”,这个主要是指“谓入静虑或所余定,于喜、于乐、于胜功德不堪忍故,从静虑退。”堪忍就是保持的意思,不堪忍就是不能保持。这个就是我原来讲过的,就像逆水行舟一样,其实逆水行舟刚起步的时候觉得还不艰难,走到一定的程度才觉得艰难;其实走到一定的程度,那个上水,要快,你要坚持一下呢,也就到了点了,如果一不坚持,你松下来呢,也就全部前功尽弃了。这个地方也是,就是“受行顺退法故”,就是在修行修静的过程当中,由于对境中出现的喜啊、乐啊不能够保持,你松懈一下,你就从那个定境里退失出来了,退失出来的后果是什么呢?下面讲了“从初静虑还退出已,于诸静虑不复乐入”,就是不想再入定了。“亦不思惟此行状相”,也不思维定里面的乐啊、喜啊的境界。“于所得定随念爱味,不能上进”,就不能前进了,主要是指的这个。
第四个“烦恼所障故”,这个烦恼多了,…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