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0讲▪P2

  ..续本文上一页提心。如果说我不要出离心,我就开始有菩提心,这种菩提心不对,所以按照广论的说法,只能叫世俗菩提心。按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有漏菩提心,所以要发起无漏的菩提心啊!要有出离心和般若见为指导的,那个菩提心才是圆满的彻底的。为什么,你没有出离心,你对世间的事物有挂碍,摆不掉,第二个,你没有般若见,没有空性见,你帮助人,没有无我的思想,还是很狭隘,很自私自利。菩提心就不圆满,所以实际上讲起来,广论上讲,出离心、菩提心、般若见,好像看起来是有次第的,实际上大乘佛法,这三个升起来,一定是统一的。但是出离心不同,也有可能在修出离心的时候,他的菩提心没有升起来,或者般若见。他就有一部分人我的,自己那个人我的,要有般若见才行。所以这个里面我们一定要明白这个关系,或者说我先修出离心,再修菩提心,或者说我只要菩提心。不要出离心,这些我觉得都不是那么圆满。要想圆满啊!这三个一定是同时的,所以佛法啊!它一定是一用一切用。就是这个样子,就是在一念之间,一切都可以具备。这个地方先交待一下,那么什么叫出离啊?什么叫离欲?这个离欲就是叫出离心。什么叫离欲,什么叫升起出离心啊?有几种情况,先看那个粗的黑字。就是瑜伽师地论的原文。云何离欲?谓随顺离欲根成熟故, 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远离彼障故,方便正修无倒思惟故,方能离欲。就是具备这些殊胜的因缘,才能够,生起出离心啊!就是他小字里面讲的离欲因缘总有四个,第一个,离欲根成熟故,第二个,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第三个远离彼障故,第四个,方便正修无倒思维故。要具备着4 个因缘,这四个条件。都可以促使升起出离心。第一个主要是针对自身而言,第二个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就是我们讲的亲近善知识。要亲近善友的力量可以促使你,其它这三个都是针对自身而言。这四个里面有三个讲的都是自身素质,用我们今天的话讲。唯独第二一个讲,可以借助他力。就是在其它的条件的促成下,你要碰到了这样的善友,善知识,也可以促成升起出离心和菩提心。看看这个小字吧!这个小字主要解释它的。“随顺离欲根成熟者:谓住种姓补特伽罗,由四因缘,从前际来长时流转,不般涅槃。”补特伽罗就是人,就是有情众生。住种姓补特伽罗,就是过去啊!有各种情况,有了那些情况呢!他还没有证得涅槃。就是还没有出离世间,那个不般涅槃啊!就是还没有出离世间,你想嘛!他都出离世间了,出离生死轮回了,还要修出离心嘛!根本就不用了,所以出离心,就是摆脱三界六道,以这个为基本的努力方向。所以在这个三界六道里面都叫生死苦海。那么这个三界六道里面主要是欲为基础,但这个欲在三界里面又有不同的。色界、无色界要轻一些,欲界里面那是最多的,所以“由四因缘,从前际来长时流转,不般涅槃。”就是有四种因缘,使得长时间在六道里面流转,没有这个出世间法。没有出离三界,没有出离轮回。“一、生无暇故;二、放逸过故;三、邪解行故;四、有障过故”。第一个生无暇故,这个”暇”就是没有缺陷。第二一个“放逸过故”,这个就是学百法里面讲过的了,就是不但放逸,还放逸过。过度嘛!“邪解行故”就是没有树立起正见,第四一个“有障过故”,有障碍,就是善根成熟时,没有这些情况。这个地方啊!有一个地方很难理解,就是身无暇故,其它的地方成为你的障碍还好办一点,这个无暇嘛!就是不圆满,这个是从世间的角度,不是从出世间的角度,来想。出世的角度,得暇满人身算好的了, 有一句话“富贵学道难”还有八难里面,生在长寿天,在天上一活就活几十万岁,那个里面很快乐,根本不知道修行。还有那个北俱芦州,福报很好的,所以你看韦陀菩萨都是三洲感应,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瞿陀尼洲,那个韦陀菩萨都要去护法,就是不去北拘卢洲不去,为什么呢?他不敢去,那个地方的福报太好了,没有学佛的。那个地方的福报好到什么程度,那个地方的树子啊!25:14到处都是平地,很好的,上厕所,不用上公厕,不用交钱,你想一下,那个树子上就下来了,所以北俱卢洲啊!是有很大福报的人,所以你要生在北俱卢洲是难!生在长寿天那更是难!所以三灾八难!不是头上长疮,脚上长疮的八难!真正的难,是佛前佛后,聋哑盲脓,这个才叫难!还有长寿天,这个条件太好了,他就不知道修行了,就像《四十二章经》讲的富贵学道难!你说人世间苦,他说我没觉得苦,我天天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所以条件好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呢!有些人说师父啊!我天天学佛,怎么还这么苦啊?苦是好事!你要不苦了你就懈怠了。那就容易堕落,所以有一些时候啊!你有一些疑境,有一些障碍。并不见得是坏事,但是我们人啊!他障碍一来了,就开始退缩,恰恰,就走错掉了。你在前进过程中,你的障碍越大,越要迈过它你才能成就。你要迈不过去,魔还是你自己。你迈不过这个坎,所以佛法把这个叫做心魔。你还是自己把自己障碍住了,不是别人把你障碍住了。所以这个地方顺便说一下啊!低下“此中善根,谓出世种姓”“离欲根成熟故”,那个根啊!就是出离心升起来,还不是最圆满的!“即以种姓为依为住,能获信、戒、闻、舍、慧功德法,故名善根。转上、转胜、转复微妙,名将成熟;乃至获得最后有身,谓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离生,名已成熟。如下声闻地说。由根成熟,方能证彼,是故说名随顺离欲。”信嘛!就是百法里面讲过了,信心所,戒嘛!就是主要是善根成熟,出离心升起来!就能够离欲。当然了世间啊!我刚才讲了,离欲啊!绝对是我们讲的逃避。或者是隔绝,绝对不是,你想嘛!我们举个简单的,《阿含经》讲的,你看这个佛啊!身边的大弟子,都是离欲阿罗汉,都是证得了出世间法的,可是你看他们还跟佛一样,穿衣啊!吃饭啊!走路啊,还要到城里面去啊!去玩了,还要到竹林精舍啊!到灵鹫山啊,他和这些人基本上都一样,他和人唯一不同的是,我们人在这些地方生活时,被障碍住了,你是陷在其中,看不清真相,他们呢!也在这个世间生活,他的出离啊!很大程度是智慧的照耀,他的智慧照耀起来,也跟我们生活一样,但没有挂碍,不会被这些东西所束缚,可是我们这些人呢!处处被这些东西所牵制的,色声香味触法,都被这些东西所牵制住了。色,好看的,好听的,那么阿罗汉看这些东西的时候,内心能保持如如不动,他的区别在这里,不是说我给它隔离了,远离了,这是不对的。离欲,不是远离,而是摆脱色声香味触的束缚,这个欲是什么?就是色身香味触,就像中国人讲的财色名食睡。过去祖师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你这些东西不摆脱啊!就离地狱近。你和它都是相关联的,我们一定要清楚这个离啊!不是逃。我跟你讲这个离啊!不是逃,佛法的出离心,不是逃跑主义,一定是摆脱束缚。就像阿含经讲的,阿罗汉就跟我们生活一样,但是这些东西有恰恰不能干扰他。就有一点像心经讲的无挂碍,我们这些在世间生活得众生啊!都是有挂碍的,色声香味触啊!对你都是有影响的,所以就很麻烦,第二一个,“从他获得随顺教诲故,”这个好懂!“从他获得随顺教诲者:谓初修业者始修业时,从善通达修瑜伽师听闻教诲,,”就是,刚开始学佛的人,从善知识或者是善友、同学。善知识包括两个,或者是大善知识,或者是跟你一起学佛的道友,所以我们要发心啊!你看嘛!受菩萨戒里面讲嘛!十方菩萨为同学伴侣,就是菩萨都是你的同学、伴侣。但是要当好同学,不要当拉后腿的同学,其它同学都成佛了,你还在倒数第一名。“由是因缘,于修作意如应安立,随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触证心一境性。”,这个很重要,后一个是对善知识说的,这个善知识啊!”于修作意如应安立,”安立的这两个字,这个安立就是,他大概可以观察出来你在哪一个状态,让你根据她给你指的路去修行。到最后“触证心一境性”什么是“触证心一境性”?就是那个弥陀经里面讲的念佛三昧的心一境性。那么这个心一境性就是出离心。你刚开始升起出离心是有间断的,知道吧?到最后永远都是出离心了就不会受外面环境的干扰了。过去不是有一个公案嘛!说是有一个发大乘心的菩萨,有一个阿罗汉,证了阿罗汉果的是师父,那个发了大乘心的菩萨是还没有正果的徒弟,他们两个出去,当然了师父出去徒弟当然要被包包了,徒弟就背着包包,走在路上的时候,看见耕地的,石头一翻过了有很多虫子,看见一些大的鸟去吃那些虫子,感觉着个世界太苦了,以强凌弱啊!要赶快修行出离生死。出离心就升起来了,他的师父是有神通的证了果的,师父就说把包拿来。一会走到街上,看见有迎亲的,觉得这个世界蛮好玩的,他的出离心有退了,师父就说把包拿给你背。徒弟想不通,一会我背,一会你背,就问他师父,师父说你刚才看见鸟吃虫子的时候,慈悲心,出离心升起来的时候你比我高,所以我该给你背包,可是你看见迎亲的时候呢!出离心就退了,我是证了果的,比你高,所以还是该你背包包。这个说什么啊!就是人的这个出离心啊!我刚才说的心一境性,像刚才我们说的出离心啊!此一时彼一时,此起彼伏,就是我们讲的朝三暮四,就不叫心一境性,有夹杂有间断,用我们今天的话讲,还没有达到连续性、稳定性,这个心一境性,就是他发起了这个心以后永远保持这个心。一境嘛!就是保持这个状态,用今天的话讲真正的获得了连续性和稳定性。实际上就是这样一个状态,我老实讲,这个东西部容易啊!我们学佛的人心里最清楚了,你有时候受一点打击啊!我老实修行,心里有不舒服了,隔不了几天,家里面的事情了,哎呀这个东西还好玩的。他总是在这样徘徊的,但是一定要记住啊!你现在徘徊是正常的,关键是在徘徊的过程当中…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0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