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提心。如果說我不要出離心,我就開始有菩提心,這種菩提心不對,所以按照廣論的說法,只能叫世俗菩提心。按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有漏菩提心,所以要發起無漏的菩提心啊!要有出離心和般若見爲指導的,那個菩提心才是圓滿的徹底的。爲什麼,你沒有出離心,你對世間的事物有挂礙,擺不掉,第二個,你沒有般若見,沒有空性見,你幫助人,沒有無我的思想,還是很狹隘,很自私自利。菩提心就不圓滿,所以實際上講起來,廣論上講,出離心、菩提心、般若見,好像看起來是有次第的,實際上大乘佛法,這叁個升起來,一定是統一的。但是出離心不同,也有可能在修出離心的時候,他的菩提心沒有升起來,或者般若見。他就有一部分人我的,自己那個人我的,要有般若見才行。所以這個裏面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關系,或者說我先修出離心,再修菩提心,或者說我只要菩提心。不要出離心,這些我覺得都不是那麼圓滿。要想圓滿啊!這叁個一定是同時的,所以佛法啊!它一定是一用一切用。就是這個樣子,就是在一念之間,一切都可以具備。這個地方先交待一下,那麼什麼叫出離啊?什麼叫離欲?這個離欲就是叫出離心。什麼叫離欲,什麼叫升起出離心啊?有幾種情況,先看那個粗的黑字。就是瑜伽師地論的原文。雲何離欲?謂隨順離欲根成熟故, 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遠離彼障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能離欲。就是具備這些殊勝的因緣,才能夠,生起出離心啊!就是他小字裏面講的離欲因緣總有四個,第一個,離欲根成熟故,第二個,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第叁個遠離彼障故,第四個,方便正修無倒思維故。要具備著4 個因緣,這四個條件。都可以促使升起出離心。第一個主要是針對自身而言,第二個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就是我們講的親近善知識。要親近善友的力量可以促使你,其它這叁個都是針對自身而言。這四個裏面有叁個講的都是自身素質,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唯獨第二一個講,可以借助他力。就是在其它的條件的促成下,你要碰到了這樣的善友,善知識,也可以促成升起出離心和菩提心。看看這個小字吧!這個小字主要解釋它的。“隨順離欲根成熟者:謂住種姓補特伽羅,由四因緣,從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補特伽羅就是人,就是有情衆生。住種姓補特伽羅,就是過去啊!有各種情況,有了那些情況呢!他還沒有證得涅槃。就是還沒有出離世間,那個不般涅槃啊!就是還沒有出離世間,你想嘛!他都出離世間了,出離生死輪回了,還要修出離心嘛!根本就不用了,所以出離心,就是擺脫叁界六道,以這個爲基本的努力方向。所以在這個叁界六道裏面都叫生死苦海。那麼這個叁界六道裏面主要是欲爲基礎,但這個欲在叁界裏面又有不同的。色界、無色界要輕一些,欲界裏面那是最多的,所以“由四因緣,從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就是有四種因緣,使得長時間在六道裏面流轉,沒有這個出世間法。沒有出離叁界,沒有出離輪回。“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叁、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第一個生無暇故,這個”暇”就是沒有缺陷。第二一個“放逸過故”,這個就是學百法裏面講過的了,就是不但放逸,還放逸過。過度嘛!“邪解行故”就是沒有樹立起正見,第四一個“有障過故”,有障礙,就是善根成熟時,沒有這些情況。這個地方啊!有一個地方很難理解,就是身無暇故,其它的地方成爲你的障礙還好辦一點,這個無暇嘛!就是不圓滿,這個是從世間的角度,不是從出世間的角度,來想。出世的角度,得暇滿人身算好的了, 有一句話“富貴學道難”還有八難裏面,生在長壽天,在天上一活就活幾十萬歲,那個裏面很快樂,根本不知道修行。還有那個北俱蘆州,福報很好的,所以你看韋陀菩薩都是叁洲感應,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瞿陀尼洲,那個韋陀菩薩都要去護法,就是不去北拘盧洲不去,爲什麼呢?他不敢去,那個地方的福報太好了,沒有學佛的。那個地方的福報好到什麼程度,那個地方的樹子啊!25:14到處都是平地,很好的,上廁所,不用上公廁,不用交錢,你想一下,那個樹子上就下來了,所以北俱盧洲啊!是有很大福報的人,所以你要生在北俱盧洲是難!生在長壽天那更是難!所以叁災八難!不是頭上長瘡,腳上長瘡的八難!真正的難,是佛前佛後,聾啞盲膿,這個才叫難!還有長壽天,這個條件太好了,他就不知道修行了,就像《四十二章經》講的富貴學道難!你說人世間苦,他說我沒覺得苦,我天天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所以條件好了,也不一定是好事呢!有些人說師父啊!我天天學佛,怎麼還這麼苦啊?苦是好事!你要不苦了你就懈怠了。那就容易墮落,所以有一些時候啊!你有一些疑境,有一些障礙。並不見得是壞事,但是我們人啊!他障礙一來了,就開始退縮,恰恰,就走錯掉了。你在前進過程中,你的障礙越大,越要邁過它你才能成就。你要邁不過去,魔還是你自己。你邁不過這個坎,所以佛法把這個叫做心魔。你還是自己把自己障礙住了,不是別人把你障礙住了。所以這個地方順便說一下啊!低下“此中善根,謂出世種姓”“離欲根成熟故”,那個根啊!就是出離心升起來,還不是最圓滿的!“即以種姓爲依爲住,能獲信、戒、聞、舍、慧功德法,故名善根。轉上、轉勝、轉複微妙,名將成熟;乃至獲得最後有身,謂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名已成熟。如下聲聞地說。由根成熟,方能證彼,是故說名隨順離欲。”信嘛!就是百法裏面講過了,信心所,戒嘛!就是主要是善根成熟,出離心升起來!就能夠離欲。當然了世間啊!我剛才講了,離欲啊!絕對是我們講的逃避。或者是隔絕,絕對不是,你想嘛!我們舉個簡單的,《阿含經》講的,你看這個佛啊!身邊的大弟子,都是離欲阿羅漢,都是證得了出世間法的,可是你看他們還跟佛一樣,穿衣啊!吃飯啊!走路啊,還要到城裏面去啊!去玩了,還要到竹林精舍啊!到靈鹫山啊,他和這些人基本上都一樣,他和人唯一不同的是,我們人在這些地方生活時,被障礙住了,你是陷在其中,看不清真相,他們呢!也在這個世間生活,他的出離啊!很大程度是智慧的照耀,他的智慧照耀起來,也跟我們生活一樣,但沒有挂礙,不會被這些東西所束縛,可是我們這些人呢!處處被這些東西所牽製的,色聲香味觸法,都被這些東西所牽製住了。色,好看的,好聽的,那麼阿羅漢看這些東西的時候,內心能保持如如不動,他的區別在這裏,不是說我給它隔離了,遠離了,這是不對的。離欲,不是遠離,而是擺脫色聲香味觸的束縛,這個欲是什麼?就是色身香味觸,就像中國人講的財色名食睡。過去祖師說: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你這些東西不擺脫啊!就離地獄近。你和它都是相關聯的,我們一定要清楚這個離啊!不是逃。我跟你講這個離啊!不是逃,佛法的出離心,不是逃跑主義,一定是擺脫束縛。就像阿含經講的,阿羅漢就跟我們生活一樣,但是這些東西有恰恰不能幹擾他。就有一點像心經講的無挂礙,我們這些在世間生活得衆生啊!都是有挂礙的,色聲香味觸啊!對你都是有影響的,所以就很麻煩,第二一個,“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這個好懂!“從他獲得隨順教誨者:謂初修業者始修業時,從善通達修瑜伽師聽聞教誨,,”就是,剛開始學佛的人,從善知識或者是善友、同學。善知識包括兩個,或者是大善知識,或者是跟你一起學佛的道友,所以我們要發心啊!你看嘛!受菩薩戒裏面講嘛!十方菩薩爲同學伴侶,就是菩薩都是你的同學、伴侶。但是要當好同學,不要當拉後腿的同學,其它同學都成佛了,你還在倒數第一名。“由是因緣,于修作意如應安立,隨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觸證心一境性。”,這個很重要,後一個是對善知識說的,這個善知識啊!”于修作意如應安立,”安立的這兩個字,這個安立就是,他大概可以觀察出來你在哪一個狀態,讓你根據她給你指的路去修行。到最後“觸證心一境性”什麼是“觸證心一境性”?就是那個彌陀經裏面講的念佛叁昧的心一境性。那麼這個心一境性就是出離心。你剛開始升起出離心是有間斷的,知道吧?到最後永遠都是出離心了就不會受外面環境的幹擾了。過去不是有一個公案嘛!說是有一個發大乘心的菩薩,有一個阿羅漢,證了阿羅漢果的是師父,那個發了大乘心的菩薩是還沒有正果的徒弟,他們兩個出去,當然了師父出去徒弟當然要被包包了,徒弟就背著包包,走在路上的時候,看見耕地的,石頭一翻過了有很多蟲子,看見一些大的鳥去吃那些蟲子,感覺著個世界太苦了,以強淩弱啊!要趕快修行出離生死。出離心就升起來了,他的師父是有神通的證了果的,師父就說把包拿來。一會走到街上,看見有迎親的,覺得這個世界蠻好玩的,他的出離心有退了,師父就說把包拿給你背。徒弟想不通,一會我背,一會你背,就問他師父,師父說你剛才看見鳥吃蟲子的時候,慈悲心,出離心升起來的時候你比我高,所以我該給你背包,可是你看見迎親的時候呢!出離心就退了,我是證了果的,比你高,所以還是該你背包包。這個說什麼啊!就是人的這個出離心啊!我剛才說的心一境性,像剛才我們說的出離心啊!此一時彼一時,此起彼伏,就是我們講的朝叁暮四,就不叫心一境性,有夾雜有間斷,用我們今天的話講,還沒有達到連續性、穩定性,這個心一境性,就是他發起了這個心以後永遠保持這個心。一境嘛!就是保持這個狀態,用今天的話講真正的獲得了連續性和穩定性。實際上就是這樣一個狀態,我老實講,這個東西部容易啊!我們學佛的人心裏最清楚了,你有時候受一點打擊啊!我老實修行,心裏有不舒服了,隔不了幾天,家裏面的事情了,哎呀這個東西還好玩的。他總是在這樣徘徊的,但是一定要記住啊!你現在徘徊是正常的,關鍵是在徘徊的過程當中…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