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1講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11)

  第 11 講時 間:公曆2009年10月30日,農曆六月初四,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這兩次都講了關于死和生的問題,這是佛教對人生的一個基本的判斷。唯識系統對生和死的解釋要詳細一點,上一次我們已經講了死的問題,死的一些形式有很多種。其中從大致來講,應該不出叁種。一個是壽盡,一個是福盡,再一個是通常講的非正常死亡。當然後來有很多展開的,善心啊,惡心啊,我們都談到過了。善心死和惡心死,表示你這生的生命臨終之前,根據你這一生自己的修持和你的發心,這個導向來決定。在你臨終前啊,他有一些反應。過去佛教裏面,從整體來講,很重視內心世界的修養。關于修持的問題,凡夫衆生啊!很容易拿一個標准來衡量。衡量的標准就是活著的時候和你去世的時候。比如活著的時候如果病多可能沒修持,死的時候如果病死也不一定有修持。實際上,我也在思考這個問題,慢慢覺得過去有一些看法。現在我這樣看,佛法講,生和死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只是一個相,這個相裏面不一定能說明問題。爲什麼呢?因爲佛法講的這個人的時空觀,生命觀啊!他不是用我們現在這個眼光,就是我們只注重現在這個階段幾十年的。佛法講的生死觀啊!一定是貫穿過去,現在,未來的。就是說我們現生的所有生命的相,用我們今天的話,就是你很多現生的生命體征啊,不見得就是你現生的,有些可能是你往昔、過去、無量劫以來,所造的業力啊,不管是善還是惡,它會形成我們今天自己的生命體征。與此同時,我們今生的言行舉止,會對將來你所有的生命體征産生影響,所以我們今天的生命體征的表象實際上是很複雜的。有些是前世,有些是再前世,無量劫以前,你都可以追溯到很遠。所以後面我們會談到,包括你的生命、你的色身。總的來說他是一個異熟果報,按唯識宗講。什麼叫異熟果?就是你業力造的,感受到這個果報。那麼這個果報是複雜的,有可能是近期的業力影響,也有可能是是遠期的,就是無量劫前的業力綜合到今天來了。同時除了這個業力的影響,他當然有好的,有不好的。所以他在這生臨命終的時候啊!都會受過去很多因素的影響,過去的影響是很複雜的,除非你有神通能夠辨別的清楚。就是你沒有證得神通,沒有證得天眼之前,你是辨別不清楚的。所以我是不贊同動不動就說,你看那個人病這麼多,那個人死的不好,肯定沒修行。我覺得這樣的結論還是太武斷,不一定符合客觀實際。但是呢,他也能說明一些問題。我們曆史上很多高僧也好,祖師大德也好,他到命終時並不見得有很多瑞像。有些人臨命終時也是生病啊什麼的,但是你一定要看,祖師大德們,哪怕生病也好,但是他的內心世界一定是解脫的。他一定是這個狀態,我們今天的凡夫衆生啊!他很是著相。這些年來啊!我看過去也寫很多傳,不管寫和尚的傳也好,寫居士的傳也好,一寫傳,出世前不是放光就是有香,要死之前也不是放光就是有香。我們有些人認爲,要死之前沒有光沒有香,這個人肯定沒有修行,生之前沒有光,沒有香,這個人也是打問號的啊,有問題的人。所以我們講啊,學佛法要有正信的修行觀啊!你不要被這些相狀所迷惑,如果被這些迷惑,容易造成你墮落。有啊。有些人覺得你看我生的時候不簡單,可能我就不簡單了。于是就放縱自己,也不可以。所以我講,人的生死是一個大問題啊!這裏面複雜的因素很多,牽製它,製約它的因素也很多。不是我們肉眼和我們普通的思維可以把它囊括進來的。實際上,佛法裏,《瑜伽師地論》裏頭講,你自身,就是他臨命終時,他有點反應,善心的死,惡心的死。總的說來要告訴我們兩條,就是我們剛才說的。善心死,不僅包括這一生的,還包括我們無量劫的善根積累;惡心死,也不僅包括這一生不好的業力,還包括無量劫的業力集中在一起。爆發出來了,總的來講不管是善心還是惡心,善根積累到臨命終時,你的內心是解脫的,不見得有光。內心是解脫的。我常講,你看《普門品》也好,《藥師經》也好,動不動就是你持誦觀音聖號也好,藥師聖號。犯了罪,給你戴的枷都要斷掉,用今天的話來講就是把你關進監獄都會跑出來。那要是這個樣子,觀音菩薩、藥師佛都這樣幹的話,還有公理啊?對不對!所以一定要記住,你看他每個下面都是心得解脫。“若人水火焚燒,心得解脫”。就是他哪怕是受再大的痛苦,在我們看來不可承受的痛苦時,內心世界一定是保持平靜的,是非常超然解脫的心理狀態。這是真正有修行的表現,不是隨外在的變化,環境的變化,心裏面就起伏,不是這個樣子,他內心得解脫,所以你看曆史上祖師大德也好,高僧也好,哎呀,這些高僧怎麼病死的,有的還死的很慘呢!你看有的病死的,有的可能長瘡,你看那個戒賢論師長疥瘡的,很難受死不掉,都想自殺的。實際上和我們想的不一樣,不能用這些東西去評判。所以我剛才講的,總的來講那個善根積累深厚的,臨命終的時候自然輕松,就是看起來是比較好的狀況。當然你平時善根少一些,積累的惡要多一些,臨命終時有一些不好的相狀産生,等等。前面講了這麼多,善心死,惡心死,主要就是指這些東西。惡業多,殺業多,就是我們今天講的臨命終時,他這一生經曆過很多事情,就像我們放電影一樣一幕一幕的出現了,他自然就亂套了。他自然就恐懼,有恐怖的心理。所以我們講啊!一個人能不能把握就只有兩條,一個是看你臨命終的時候是不是心無挂礙,還是你臨命終時那一刹那是心生恐怖。所以《心經》裏面講要“遠離顛倒夢想。心無挂礙,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注意啊,究竟涅槃不是死。今天人說那個人已經死了,就是涅槃了。不對。涅槃是現生就證得,不是死了叫涅槃。涅槃不等于死,所以我們翻譯成寂滅,就是你把煩惱滅了,當下智慧生起來,得清淨的心,就是你的涅槃的境界。不是死了才證得涅槃,就是我剛才說,哪怕你現生的生活遭遇很苦,生病也很苦啊,但是你心裏面並沒有被這些病、被這些煩惱壓住。你心在這些煩惱中間,很超脫,這就是涅槃。但這談何容易啊!那前提是什麼?“心無挂礙,無挂礙故,遠離顛倒夢想。”前提就是要你無挂礙故,遠離顛倒夢想,要心不生恐怖,所以我剛才說了兩個。看你臨命終時是自然解脫,還是心生恐怖。這個很簡單。所以有時候考功夫啊,就是在這個地方考的。不是在其它地方的,所以它舉了很多例子。

  下面第叁個,雲何無記心死?無記心就是死的時候無所謂善心,也無所謂惡心。

  申二、釋

  謂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將命終時,自不能憶,無他令憶。爾時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

  “謂行善不善者,或不行者,將命終時,自不能憶,無他令憶。爾時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就是我們剛才講了嘛!善心和不善心。就是你臨終時,以前善業的力量讓你整個思維都是善的力量起作用,它一幕一幕的出現在眼前。你就有歡喜愉悅的境界嘛!還有一種呢?不善心的。不善心的就是在臨命終的時候,整個一幕一幕的都是惡的、不善的力量在起作用。那麼善的力量和惡的力量起作用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自憶,一種是他憶。什麼是自憶呢!就是我們講的你自身的力量很大,善也好、惡也好一幕一幕的出現了。他憶啊,有的像我們今天修淨土的助念。就是他臨命終時想不起來了,他旁邊有個人提醒一下,他又想起來了。那個助念啊!我常講你一定不要把你的買賣都壓在那個助念上面。所以很多人都是這樣,說你要好好念佛,他說我念一下就夠了,將來你們幫我念一下就行了。這個很危險。盡管助念有作用,但是作用的前提是人家幫你助念的時候,你的念頭還能夠起來。問題就在于,別人在旁邊幫你助念的時候,你的念頭已經失掉了,那就根本就不起作用,所以爲什麼設一個助念呢?實際上是佛的智慧和方便。就怕你到時候,自己的力量不夠,再幫你加一把火。但是你不能光指望有一個人給你搭一個梯子來啊!所以這個地方講啊!

  “將命終時,自不能憶,無他令憶。爾時非善心非不善心死。既非安樂死,亦非苦惱死。”他這個地方啊!指的是既不是善心作用,也不是非不善心起作用。所以我們很多人說,哎呀!我睡一覺醒了,就不知道了,就死了。可能在普通人看,這種死比較理想,也不受苦嘛!但是按佛法看,這個叫無記心死。並不見得是好的,無記心嘛!也沒有什麼痛苦,善的力量也沒有,惡的力量也沒有,睡一覺就沒了。所以我們很多學佛法的人,講睡一覺就沒了,腦溢血,睡一覺就沒了,那不見得是好的呢。所以你要發願,我臨命終時那真是心無挂礙,心得解脫。是吧?那才有本事,過去用功夫的大修行人真是很多的,說幾點鍾死,就幾點鍾死,不多一分不少一秒。說走就走,說來就來,那就是善心死,善心的力量。那過去講了嘛!宋朝的時候有一個驸馬,叫李遵勖,參禅的。他和楊億有一點關系,可能你們搞古典文學的知道,有一個人叫楊億,知道吧?宋代以後,李商隱他們以後,有一個寫詩的叫西昆派,楊億就是西昆派的,原來有一個《西昆酬唱集》就是他們這一派的。他們幾個人關系都很好,都是搞禅宗的,都是參禅的。北宋的時候,有一個禅師叫汾陽善昭。汾陽嘛,我估計大概就在山西一帶,他住在那個地方。這個人很了不起的,他老罵那些人不用功。據說有一次他出去,坐在船上,嘴巴歪了。他的侍者就說他:“哎呀,你看我讓你少罵人,你偏要罵人。你看孽障現前了吧,嘴巴都歪了。”他說:“喔,嘴巴歪了。”他就把這邊打一耳光,他就正了。不用紮針灸喔!今天紮針灸都要幾年。這些相都是假的,我給你說。因爲他很有道德,很有影響嘛!…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