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吃麻辣燙成了習慣,可是這個修行就搞不成習慣,那就麻煩了。所以唯識宗裏面講熏習,一定要串習,那個串就是你們吃的那個串串香那個串,串習就是全部連貫成一起了,成了習慣了。所以過去叢林的老修行都是這樣,你問他:“吃飯沒有?”“阿彌陀佛。”“到哪兒去?”“阿彌陀佛。”“睡覺沒有?”“阿彌陀佛。”“生病了嗎?”“阿彌陀佛。”“感冒了嗎?”“阿彌陀佛”,他全都是阿彌陀佛。他爲什麼規定這樣子,我看他全跟這個有關系,他就是把這個修行落實到每一念的當下,讓他成爲習慣。所以我原來在昭覺寺,老和尚守電話都是。那個時候都是公用電話,都是一個,接完電話,他就跑去喊啊。他接電話:“找誰啊?”他找誰,接了,哦。他一邊走一邊念,那時候我師父做當家,找他的電話就多。他每天接完電話,說找智毅師的,他就邊走:“智毅師的電話,阿彌陀佛、智毅師的電話,阿彌陀佛”,走到半路上,人家就問他:“你幹什麼呢?”他:“哎,誰的電話呢?完了,誰的電話呢?忘了。”所以,這個你要真把它弄成習慣就不容易。“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與不善”,這個地方應該是兩句話,就是“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和“或自然憶先所習不善”,那是兩句話合並成一句話。不管是回憶善還是不善,他自然都能夠回憶起來,是不是已經成爲了習慣。他成了習慣動作了嗎,他才能夠自然回憶起來,你想他已經成爲習慣了,這個力量多大啊,就是慣性的力量,習慣思維。還有“或他令憶”,這是另外一種情況了。自己還沒有成爲習慣,但是別人在旁邊提醒一下,他就想起來了,是吧,他是這樣的。
“彼于爾時,于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余悉皆忘”,那麼這個爾時指什麼時候?臨命終的時候,“于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余悉皆忘”,這個指的哪個時候?就是你自然回憶,或者令他回憶,爲什麼能夠自然回憶呢?就是于多曾習力最強者, “多曾習力”就是對過去的境界不停的回憶、不停的提醒,于是達到一種很強的力量,就是剛才講成爲習慣、成爲一種自然思維。我們過去出家,情況就不太一樣,那個時候叢林的習氣不太一樣。那時老和尚哪個地方手被錐了一下:“哎呀,阿彌陀佛!”可是我們一般人哪個地方手被錐了一下都說:“哎呀,我的媽呀!”這裏面就看出念頭在不在。過去老和尚都這樣子的,哪怕打個呵欠,都是“哎呀,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打個呵欠都是阿彌陀佛,這個是什麼原因呢? “于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他只記得阿彌陀佛了。“余悉皆忘”其它的念頭都沒有了,這就是“大乘已願”嘛,禅宗裏講的;淨土就講“念佛叁昧”,對不對?所以佛法都是通的,不要分你的、我的,禅的、淨的,什麼密的、顯的,都是一個,都是一個套路,所以不要分成這些各自。我曆來不大主張分,所以人家經常問我“你修什麼?”“我是學佛的。” “問修什麼法門?” “我是學佛的呢。”他還要問。哎呀我說你這個腦袋也太木頭了,你管那麼多幹嘛,都是佛說的啊。修什麼法門啊,還有你自己的法門啊,沒有!都是佛說的。修什麼法門啊?學佛的。所以現在人家問我“學哪一宗?”“學佛!” “學哪一宗?” “學佛的!”佛沒有宗的,宗都是後來人搞的。現在不要搞的象過去練武術還有門派,一會兒武當的,一會兒峨眉的,還有青城的,那就成了世間上的知見了。要知道祖師們當時立宗派不是人我知見,可是今天我們有些人就搞成人我知見了,我的師父他的師父有我的師父就有他的師父,他的師父修行好你的師父修行不好,完了,開始打架了,麻煩死了。佛法裏面就講“空的!”所以學佛法我今天主張要圓融、要打通。法門都是通的,弄不通那是你自己沒有智慧。所以千萬不要站在這個法門說那個法門不好,不可以啊,那是謗法的,罪過啊!你看我從來不說哪個好與不好,關鍵是你自己適應的都好。像吃飯一樣,你自己吃的不消化,你吃什麼都不好。所以這個都看個人的。不然謗法的罪過可是不輕的。謗佛謗法謗僧啊,簡直是大罪過的。所以我談到這個地方就講,“于多曾習力最強者”,不管禅也好、淨也好、密也好、顯也好,都是這個功夫,打通一片的。爲什麼會打通一片?以“多曾習力最強者”,它的力量太大了,成了一種習慣啦,把其它的念頭都占掉了。很簡單啊,你看這兒有塊地盤,你放個杯子在這個地方,你放個杯子,其它的東西還能放麼?還能不能放?不能啦。除非把這個位子擠開,才能又放東西。人的念頭就是這樣啊,對不對?你不讓他想這個,他就要想那個。所以佛法都是對治法門,對治你的那些煩惱的。我老講,文化大革命是學了很多佛教的東西的。我去那個小廟出家的時候,那個地方原來是大隊的辦公室,後來豎了幾個菩薩就開始修廟子啦,那辦公室都是六十年代末拆了廟子修的。那上面寫的“農村這個陣地不是社會主義占領,就是資本主義占領”,我一看,這個話還很有道理的。我們這個內心世界,你不是煩惱占領就是智慧占領。其它的還有什麼嗎?沒有啦。所以你的腦子裏頭不是阿彌陀佛占領,就是麻將占領。很簡單,是吧?就這麼簡單的。所以那個時候他們搞的這些標語還很有點名堂的。“鬥私批修一閃念”,你想啊,一閃念就鬥私批修,就等于在那你那個念頭裏,一閃念一點私心都沒有,這是最高的修行人啊,這是文化大革命發明的。“鬥私批修一閃念”,就是在一閃念的時候不能有私心呢,就要檢查。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六十年語錄》,每一年有個流行的語錄,鬥私批修就是那一年的語錄,最流行。我看見有個人開會檢討,當兵的、部隊的,他去開會遲到了叁分鍾,就開始檢討了,就開始上崗上線的檢討了,“我要檢討了,要鬥私批修啦。”他一上來開會一發言就說:“我遲到了叁分鍾,我深刻的檢討起來呀。哎呀,那真是罪過。我爲什麼遲到叁分鍾呢?因爲我在洗衣服,所以遲到叁分鍾。可是我爲什麼會洗衣服遲到叁分鍾呢?因爲我想把衣服洗得幹幹淨淨穿出去別人看到我漂亮。”別人看到漂亮,這不是有私心不是?他一層一層的檢討:“爲什麼別人看到我形象好呢?因爲我想往上爬。”你看這不是又有私心?“爲什麼想往上爬呢?往上爬待遇好。”想貪好這也是私心,推到最後叁分鍾推出叁十個私心來。你說這個是不是修行啊。我們說修行有這個功夫啊,你早就成佛了。你們那些年齡大的不都經曆過嗎?你們當年鬥私批修,批過沒有?哈哈,這是我最近看的,我看的還很有趣的。我說這些人簡直就是大修行人,不知道開悟沒有啊。你說他真還這麼批下去恐怕我們今天修行就辦不到了。你今天到那個地方遲到叁分鍾,你說“哎呀,對不起,今天堵車了!”你都把責任都推在堵車上,你都不會自己承擔,你不會說我今天出門晚了、幹什麼去了,不會檢討自己的。“因爲堵車啊,所以我來晚了!”這是我舉例子的話。如果每一件事情你都能這個樣子檢討,嗨呀,恭喜你啦。真的是,你看他每一念每一念都是那樣搞,他的力量大不大?當然大啊,所以腦子裏就只有那個念頭。其它的,“余悉皆忘”,其它的念頭全部都沒有啦。讓其它的念頭都沒有立足之地,都把它趕跑了。所以佛法就是對治法門。有煩惱,你說“我煩惱的不得了。”你越想它煩惱,它就不煩惱了麼?你就自己搞你自己、它搞它的,慢慢把你的根據地擴大,它就小了,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下面的小字就不解釋了。“此中不說或他令憶”,或他令憶就不說了,其實也是一樣的。“由多曾習力最強故,唯隨自憶,他無堪能令自憶故。”這個“由多曾習力最強”,只是說自願力,不是說別人祝願是可以達到這個樣子的,達不到這個效果啊。
若俱平等曾串習者,彼于爾時隨初自憶,或他令憶,唯此不舍,不起余心。
“若俱平等曾串習者,彼于爾時隨初自憶,或他令憶,唯此不舍,不起余心。”什麼意思呢?“若俱平等曾串習者”,“曾串習者”剛才講了,就是指對過去的東西或佛號也好不停的反複。“串”就是反複的意思,串就等于穿珠子,你看一顆接著一顆,就是不停的、反複的來念。什麼叫“俱平等”,這個主要是講的沒有其它的第叁個東西進來、永遠都保持這一個狀態。所以下面說“彼于爾時隨初自憶,或他令憶,唯此不舍,不起余心。” “唯此不舍”就是一直在這個念頭上,沒有轉移目標。“不起余心”就是沒有其它的心念。
彼于爾時,由二種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終。謂樂著戲論因增上力,及淨不淨業因增上力。
樂著戲論因增上力等者:如下文說,死生同時,如稱兩頭,低昂時等。又說: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淨不淨業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由二因力無間得生。今此命終,望彼當生,是故亦說由二因力。由此命終,彼方得生;由彼當生,此便命終。死生相續,平等平等,是故死生皆說由二因力。戲論因者,謂名言種。由無始來樂著無義戲論,妄分別故,熏習成種,能生所依、所緣諸差別事。業因,謂即業種。由淨不淨業造作增長熏習力故,能感五趣異熟自體。無始時來,生死流轉,皆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作是說。
樂著戲論因增上力等者:如下文說,死生同時,如稱兩頭,低昂時等。又說: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淨不淨業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由二因力無間得生。今此命終,望彼當生,是故亦說由二因力。由此命終,彼方得生;由彼當生,此便命終。死生相續,平等平等,是故死生皆說由二因力。戲論因者,謂名言種。由無始來樂著無義戲論,妄分別故,熏習成種,能生所依、所緣諸差別事。業因,謂即業種。由淨不淨業造作增長熏習力故,能感五趣異熟自體。無始時來,生死流轉,皆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作是說。
“彼于爾時,由二種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終。”就是你臨終的時候,有兩種增上力能讓你生命結束,有哪兩種力呢?“樂著戲論因增上力,及淨不淨業因增上力。”等下面文字看完,再來說。“樂著戲論因增上力等者:如下文說,死生同時,如稱兩頭,低昂時等。”死和生的關系就像稱稱一樣,天平秤,你這頭重,它那頭就翹起來;你這頭輕,它那頭就翹起來,同時的。“又說:無始樂著戲論因已熏習故,淨不淨業因已熏習故,彼所依體由二因力無間得生。今此命終,望彼當生,是故亦說由二因力。由此命終,彼方得生;由彼當生,此便命終。死生相續,平等平等,是故死生皆說由二因力。戲論因者,謂名言種。由無始來樂著無義戲論,妄分別故,熏習成種,能生所依、所緣諸差別事。業因,謂即業種。由淨不淨業造作增長熏習力故,能感五趣異熟自體。無始時來,生死流轉,皆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作是說。”這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你生也好、死也好,都是由業力來儲存的。那麼業力是怎麼造成的呢?這裏面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樂著戲論因”。這裏面講了一個,看到沒有?“名言種”,可能不大懂,我解釋一下,這個《攝大乘論》裏面講的是最詳細的,我大概講一下名言種是什麼東西。
名言指的就是名稱概念。唯識宗想修四尋思觀,得四如實智。四尋思觀就是修“名唯是名、事唯是事、自性唯是假立、差別唯是假立”,名言中的“名唯是名、事唯是事”,什麼意思啊?我手裏拿的東西是什麼?杯子。杯子在哪兒啊?在手上。都這麼講的。但是佛法的智慧告訴你,我們的思維都是戲論的,爲什麼呢?我現在把杯子放下去了,你沒看到杯子啦是吧?杯子到哪兒去了?你腦子裏現在這一刹那還有杯子這個形象在你腦子裏,對不對?所以這個名言種是什麼呢?實際上杯子只是一個名稱概念,這個具體的圓柱體、不鏽鋼的,在佛法裏把它叫“事”,具體的事物。再加上有了“杯子”這個概念,這兩個碰到一起了,所以我們看到它都叫做杯子。所以杯子實際的概念和名稱跟這個不鏽鋼的東西是兩碼事,可是今天我們凡夫衆生都把它搞成一碼事了,搞成一碼事以後這個問題就成了名言種。所以今天開悟的人不能說,那個東西不是杯子。你說那個家夥不正常,其實他一個人才不正常呢。因爲他知道這哪裏是杯子嗎,是杯子嗎?不對!你說它是杯子,不對!說它不是杯子,也不對!說與不說都不對。所以幹脆最後釋迦牟尼佛就不說啦。不說對不對?也不對!都不對。所以佛法就看你在什麼狀態下說了。所以杯子是個概念。名言種指的什麼.....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1講》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