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2講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12)

  現 場 實 錄

  上宗下性大和尚主講

  第 12 講時 間:公曆2009年11月14日,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這一次跟我定的時候還是有點越走越遠,本來我原來計劃還是領著大家一起讀一讀,了解了解。現在好象我一個人在說的時候多了。但是這個《瑜伽師地論》呢,內容很豐富,但我們一般人會覺得這裏面是屬于唯識宗的論籍。一般就把它當作說唯識的理論。實際上這個裏頭對佛教的很多東西都包含在裏頭。我最近也在想,因爲最近一段時間也跟他們外頭的人在交流,也談到現在這個宗教的問題。特別是前段時間,有一個涼山的,一個小夥子。可能你們上網的有應該注意到他,他來找過我很多次,他找我的意思是幹什麼呢?這個小夥子可能年齡不大,二十多歲,大概是去年地震以後,跑災區跑得多一點,他在災區就發現傳教的人很多,特別是傳基督教。但是他也不是佛教徒,他就寫了大量的文章,來批判基督教,後來他就搞了個反基督教聯盟,他就來找我簽字。我想這樣的字我也不能簽。但我和他聊了不少,因此聊到了整個宗教現狀的問題。包括前段時間他又來找我的時候,臺灣的一個法師來看我,正好碰上,就一起在聊。有一個話題我們聊得比較多,我過去思考得比較多,就是這個學佛法,今天可能很多人都有個共同的感觸,就覺得這個佛法的東西,太多了。很多人,包括我剛回成都的時候,統戰部的來找我,他說你看那個基督教爲什麼傳的那麼快,老實講政府它也很清楚,基督教沒什麼理論,就是一本《聖經》,管你到哪個地方,從古到今都是那一本《聖經》。因此,他們當時找我說的意思就是這個佛教的書籍太多了,就是你要讀啊,那個藏經樓都堆滿了。你也讀不完。所以這個造成了大家一個基本的印象,那個基督教爲什麼傳的那麼快呢?因爲就一本書,它沒有什麼其它的,包括《新約》、《舊約》也就那麼多,你把它看完了你就差不多了。可是這個佛教啊,每個宗,每個派,每個宗派又有各自的經典、論著。你看《大藏經》裏頭,多少經論?所以今天我們有些人就覺得學佛法千經萬論,千頭萬緒的東西太多了。就是不像其它的,基督教、天主教就一本《聖經》,一個是依《新約》,一個是依《舊約》。伊斯蘭教也就是一本《古蘭經》。當然中國的道教仿照佛教搞了不少經典,所以給大家的印象就是什麼呢,佛教的典籍太多,覺得佛教的思想不太好把握。但是呢,我最近也在思考,我說其實上佛教它的東西再多,你別看它很多經論,散得很開,但是最近我都給同學們講,我說你要注意,佛教其實它一定有一個基本的綱領。這個綱領是什麼呢?我希望大家,你們注意,你別看那個《心經》,可能你們在座的好多人都會背,但是這個《心經》裏頭你要仔細琢磨,所有佛法的基本東西全在裏頭。你看它一開始“照見五蘊皆空”,你們在搞這個五蘊嗎?對吧?色受想行識嗎?那就是我們整個身心世界。然後下來“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香聲味觸法”無了一大堆,那就涉及到什麼?六塵、六識、六根,這就是十八界了嘛。六根、六塵就是十二處了嘛。再往下,“無苦集滅道”,四谛的,進來了吧?再往下,“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十二因緣全部進來了。所以我現在有一個基本的思路,學佛法你如果沒有那麼多時間,你就是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再加上另外一條線的叁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整個佛法,不管你大乘小乘沒有超過這個框框的。你仔細琢磨,你不管哪一個,理論也好,哪一個經典也好,沒有離開我剛才說的這些。我給大家講的這個意思是什麼呢?就是我們讀書要學會從裏面走出來,要真讓你讀這個《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啊,現在這個印刷術發明,印得來好象幾本就印完了。要按過去的木刻的,恐怕這麼厚一摞。你說你多難得啃?但是呢,我的意思,大家對這個學習,不要拘泥于這個裏頭,要從這個裏頭走得出來。所以我剛才告訴你們這個,就是我這幾年思考的一個東西。你學任何東西,你都可以把它放在這個框框頭來。叁皈、五戒、十善、四攝、六度、四谛、十二因緣、叁十七道品,管你什麼理論,管你什麼方法,都沒離開這個。當然包括大乘的出離心、菩提心都在這裏面,都沒離開。苦、集就是世間,滅、道就是出世間,很簡單。苦、集就是生死,滅、道就是解脫道。就那麼簡單。我今天不展開這個來講,我只是給大家提個醒,就是你學佛法,當然人家講佛法的經典太多了,沒有頭緒,那也是。他剛進來的時候是摸不著,這也在講,那也在講。實際上,我這幾年在思考,管你《華嚴經》、《涅槃經》、《般若經》、什麼《阿含經》、什麼《大集經》沒有離開這個框框。所以大家要學習從這裏面走出來。那麼回過頭來就說這個《瑜伽師地論》。你別看這個《瑜伽師地論》,這一百卷裏面講得很清楚。其實上你要會讀,前五十卷和後五十卷基本上重疊的內容很多。那麼這五十卷裏頭你又要看它在說明一些什麼道理。其實上我告訴你還是沒有突破剛才那個。四谛、十二因緣、四攝、六度、叁十七道品沒有超過這個。所以我爲什麼對這個東西有這麼大的啓發呢?我前段時間整理我那個藏書樓,突然發現明代編的那個《教程法術》,它就是把那個名相給你一下提出來,結果我一看那個東西,佛法全講的這個東西嘛,突然明白過來。我都會編那些書。那麼我是先給大家說說這個事。再回過頭來讀這個《瑜伽師地論》,讀了這麼久一卷也沒搞完,看來進度還是太慢。但是呢,有些東西還是要展開來說,讀一遍就是要大家懂,不是上幼兒園一樣,拿到書讀一遍,一問學的什麼呢?不知道。那也就沒什麼意思。所以上次我們把這個關于死的問題講完了,但是你要注意到,談生死嘛,哪個宗派都在談,爲什麼唯識、《瑜伽師地論》談得那麼詳細呢?你要知道,它並沒有離開唯識這個框框。這個生死建立在哪個地方?你一定心裏要有個主線,我們談的五識身相應地裏頭,談到哪個識?意識身相應地包括六、七、八在內。所以你這個生死的問題是和六、七、八銜在一起的。因爲按照佛法講,沒有第八識你就沒有生死,特別談這個死,上次談過嘛,一般就幾個印象了,按這個《瑜伽師地論》講,死從大體上來講分爲叁類,一種是福盡,一種是壽盡,一種是不避不平等,就是除開這個之外的,那用我的話講就是非正常死亡。所以正常死亡一般是福盡壽盡,另外一個非正常死亡。正常死亡分兩種一種是福盡,一種是壽盡。所以這個裏頭,我們簡單的概括,實際上我給你講《瑜伽師地論》可能是彌勒菩薩在那個時候講的,按講講可能比那個內容還多不曉得多少倍。爲什麼?單說這個死,正常死亡就是福盡和壽盡,壽盡是什麼呢?就是你這個身體,我上次講的嘛,你在商場去買一件商品,不要說你買一件商品,你每天喝的牛奶都要在你的盒盒上印一個生産日期,保質期,過了這個日期就不能喝了。爲什麼?壞了。那我們這個人的身體也是這個樣子,按佛法講你這個是造業感的這個果報,對吧?它也是個産品嘛,是不是?它是個産品也是有保質期的。人的保質期就是你的壽命。那是不一樣的,總的來講,你的保質期一過,所以我們平常講出家人講,去世了就是舍報了。就是保質期過了,到新加工廠去了,重新加工去了,所以這個的必然的。但你要說沒有保質期,不可能!你這個色身不可能永恒不壞的,那怕是釋迦牟尼佛,他這一生實現的這個也有保質期嘛,活了八十歲,最後這個東西都要壞的。這個就是自然的,正常的。所以我們不能爲這個東西去苦惱。還有一個是福報盡的,什麼叫福報?很簡單,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生病了不是,要去住醫院不是,本來你今天去住醫院需要那種藥,突然那個醫院說,完了今天這個藥沒有進,在上海還沒來,這就是你缺福報。本來你今天動手術,你那個手術需要很高明的醫生,突然說那個醫生出去了,我們給你找過哪個隨便動刀刀的,就來給你搞一下,那你也缺這個福報。所以結果本來你需要個高明的醫生結果你跑去遇到個一個獸醫了。那這個是什麼東西?這個東西它裏面含有因果關系的。一定有個因果關系的。所以我們有些時候,人生病的時候,誰爲他祈福,那當然管用。你這個心念一動,你的善願一起來,你心裏沒有善念外部就沒有善緣。所以那個福報是什麼?就是成就善緣。這個是一定的。但是有人說不行啊,我天天去求,結果還是死了。不死成妖精啊?那肯定要死。在這個過程當中,就是用善念成就善緣。那麼這個善緣盡了福報盡了壽命盡了,那自然要死。就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所謂祈福是什麼?就是我本來可以遇到好醫生的,我絕對不會碰到蒙古醫生。本來祈福,善緣可以成就,就是我用的藥品不會出故障,這些都是屬于福報、善緣。所以我們人的生命,它就是這個樣子。所以這裏頭的因果誰看得清楚?你定多怨這個醫院不行,這個醫生不行。你怨誰啊,歸根結底還是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善念,這個身體本身的業報的,最後還要靠你的善念來成就。所以這個念頭是很重要的。包括我們下面還要談到的生的問題。這個生,你在投生的時候還是你內心的念頭很重要,所以我們談到生死的問題,生死最大的根本問題是什麼東西造成的?由我愛無間已生故。什麼東西造成生死輪回?我愛就是我執,執著造成的。就是染念造成的,就有生死。所以什麼是生死?有我執就是生死。就這麼簡單。講起來簡單,你要做到要花工夫。所以我們上次談到死,包括死的時候的一些狀態,非正常死亡的、餓死的、脹死的、撐死的都有。包括死的時候出現的一些症狀。其實上我給你講,關于這個死的問題,我可以再給你們說,但這個死我都沒有經驗,都是看上面說的。但是這個死的…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2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