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3講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13)

  現 場 實 錄

  上宗下性大和尚主講

  第 13 講時 間:公曆2009年11月28日,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在這個之前我就說過,實際上這個《瑜伽師地論》很大程度上它是關于佛教基本道理的彙總。所以它這裏面涉及的東西是很多的。這兩次呢,是講的佛教怎麼看生和死的問題。前段時間把死的問題做過一些介紹,上一次開始談到生的問題。實際上生和死的問題應該說在佛教裏頭是很重要的。爲什麼呢?一般學佛都是說要了生死,這個生死怎麼了?怎樣才能徹底的解決?這些都是問題,所以實際上佛教裏面它介紹了很多,介紹這些東西幹什麼?你不是要了生死嗎?要解決問題嗎?要先找到問題。所以佛教談生和死的問題,就是給你找出問題來,最後告訴你怎麼解決這些問題。所以談關于生的問題,上次已經談到一些了,就是我們生死的根本就是我執。就是上次我們提到的。實際上關于我執的概念,我很大程度上講,這個我執的根本,在八識裏來講,因爲我們談唯識,這個我執的根本就是第七意識。第七識是我執的根本。我上次也談到了,你比如有些我執是與生俱來的,我們上次舉的例子,就像小孩子一樣,他剛一出生下來沒有人教他他自然就是保護意識、自我的占有意識,它自然就出現了。這個東西實際上跟第七識分不開的。所以《八識規矩頌》裏才給它一句:恒審思量我相隨。就是指的這個第七識。第七識的特點是什麼?恒審思量我相隨。恒,就表示常時間的,經常的。審,那就是分別。分別什麼呢?我。我相隨,以我爲核心。恒審思量我相隨,就是這個第七識,我把它再講得明白一點,唯識裏講有八識,今天心理學也好,哲學也好它不見得分出這八塊來,實際上這個第七識很大程度上就有點類似我們今天的西方哲學,西方心理學包括這些,他們裏頭談的,我們今天的話講,就是固執。就像堡壘一樣你突不破它。所以這個就是我們所謂生死的根本。上次已經談到這一點了。人生從哪兒開始?就是從我執開始。所以你看十二因緣裏頭,談到這個我再把十二因緣介紹一下。你要了解生和死,就是你要了解十二因緣。這個是佛教的一個基本理論。佛教給了它一個名稱叫叁世兩重因果。就是過去、現在、未來。這十二個,無明緣行,這是一個,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普通的名稱叫十二因緣,就這十二個。無明、行這一個個數下去就是十二個。其實就是十二個環節。這十二個環節佛法把它劃成叁個段。無明緣行,行緣識這是過去世。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是現在世。有緣生,生緣老、死這是未來世。所以你要注意這個過去、現在、未來中間是一定有交叉點的。你注意到沒?過去世和今生的交叉點是在那個“識”那個地方。今生和下一世的交叉點就是那個“有”。所以過去、現在、未來叫叁世。爲什麼叫“兩重因果”呢?過去是今天的因,今天是過去的果,這叫一重因果。還有呢,今天是未來因,這一生是下一世的因,那麼下一世又是這一世的果。這又是一重因果。所以叫叁世兩重因果,就是指的這十二個環節。實際上我有段時間給了它一個名稱,這個十二因緣叫什麼?生命的延續。很簡單,用今天的話講。什麼叫十二因緣,就是佛的智慧告訴你,我們的生命是怎麼延續的。它就是講的這個。那我們的生命是怎麼延續的呢?所以你要注意這個十二因緣不要小看它,我上兩次講課,一再強調,我們不要小看佛教的基本理論,實際上基本理論裏頭,你把他悟透了,你都可以成佛的。我給你們講,釋迦牟尼佛當年成佛,靠什麼?就是這些東西。他在菩提樹下打坐的時候,我們不是說他在菩提樹下成佛的嗎?他是哪幹什麼?你以爲他在那想股票漲跌沒有啊?不是。他就是在順逆觀十二因緣。他順著從無明緣行這樣觀過去,再反過來。順推無明到行、行到識,最後到老死了。可是我們不是要解決這個生死問題嗎?你想釋迦牟尼佛當年要發心去修道就是要解決生死問題嘛。你們不是都看過釋迦牟尼佛的畫傳嘛,那個畫傳裏講他要出家之前,他不是出四門去遊玩嘛,到了一個門他看到生小孩的,他就覺得這個東西太苦了,別出了。走到那邊看到一個老人,他也覺得這個東西怎麼得了,我將來也要老。走到那邊看到一個死人,他覺得我也要死怎麼辦呢?他于是就發心要去修道,他就是要解決這個生死問題。所以他根據這個十二因緣開始一觀從無明到老死,可是這個老死怎麼解決呢?知道了老死從哪兒來?無明來的。所以他又反過來,想解決沒有老死,就不能有生,對吧?沒有生就要沒有有,沒有有一直往上追就要沒有無明。他就在順逆觀十二因緣,無明哪裏來?無明是自己找的嘛。他就是把這個弄通了,開悟了,成佛了。所以你把這個弄通了,你也成佛了。他看到那個星星一亮,原來就這個樣子的嘛,就成了。你天天看也對你沒有觸動。爲什麼?你的心思不在上面。所以這個十二因緣是成佛之道,你別小看它。它就是告訴你生命是怎麼延續的,生死是怎麼延續的。既然找到了生命是怎麼延續的,解掉這個扣不就完了嘛。所以無明緣行,這個無明就是我們講的,“明”佛教講就是智慧,“無明”用字面上講就是沒有智慧。什麼叫沒有智慧?這個智慧不是我們今天講的小聰明。不是說他會算數、他會搞科研、他會得諾貝兒獎這個叫有智慧。那不見得,這個智慧以什麼爲標准?佛講的以覺悟爲標准,覺悟就是智慧,你不覺悟就不是智慧。覺悟什麼?覺悟因果、覺悟緣起、覺悟到這個世界上的東西都是變化無常的。這就是智慧,可是你說:我也知道啊。你是分析來的,你我這些人學點佛法,有人給你講這個世界上諸行無常,一切都是變化的,你說:我知道嘛。這你只是知道,不是親自證的。你是道理上推理來的,不是現量是比量,所以它不算數。真正的智慧是現量。你我看到這些境界的時候被這些境界迷惑住了,可是聖人,他有智慧覺悟的人,他看到這現場就像演電影一樣的,一幕一幕的,這些人他也認識你啊,但就像看影子一樣。人就是個影子啊,你別以爲你的真的。你說:是有影子,我們每個人在太陽下都有影子。不是那個影子,就是你天天這些東西都是影子。我老給你們講,現在量子力學上,最先進最發達的就是講玄論。玄論也叫波粒二重說。就是今天量子力學,科學界研究的最高的成果,他就是把物資研究到最後,觀察到最後,你只是看到它像光波在蠕動,你要去抓它又沒有,但是你看它又存在。所以現在有些科學家也相信,佛在《金剛經》上說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 .說這個東西的如幻的。過去我們覺得這個東西怎麼會如幻的?你打它你手會疼,這麼硬,怎麼會如幻的?你的手打這個桌子,說它硬的也好,這是感覺,知道不?所以開悟的、覺悟的人,覺悟的聖者,他對現實的判斷,現在、馬上、當下就會感知道它的虛幻。就等于量子力學上講的,說這個世界上就像光波一樣在蠕動,就是這麼個虛幻性。可是你我通過分析說:哦這個好象有點道理。你是分析來的,所以我剛才講,這個覺悟,覺悟到什麼?就是覺悟到這些,覺悟到這些東西的虛幻,覺悟到這個世間的東西是有因果的,世間有世間的因果,生死輪回就是因果。出世間,你要成佛要有成佛的因果。你要成菩薩要有成菩薩的因果,成佛成菩薩不是想來的。不是去打妄想,我要成佛成菩薩,要證阿羅漢果。你想沒有用的啊,那是修來的,你要種那個因,才能結那個果的。所以出世間有出世間的因果。可是我們一般人覺悟不到這個道理的。別人今天問你信佛吧?信佛。信因果吧?信。你信啊?你在那個地方說瞎話。你一半在信,就像那個門一樣,你一半腳在外面,一半腳在裏頭。有些時候你信因果吧?信得不得了。“哎呀,我不能幹壞事啊,幹了壞事要遭報應。”我們很大程度上信因果是怕遭報應,你知道不。你是被嚇得信的。你哪裏是心甘情願要信的嘛。那覺悟的人,他是心甘情願的,不是被嚇的,不是怕墮地獄,怕變貓變狗,不是的。他是發自內心的。同時他學佛法也是,他是老老實實一步步去做,比如該知苦斷集,慕滅修道,該修什麼法門他自己去修,不是我們天天在那打妄想:我都學了叁年了,什麼時候成?你一天都是琢磨這些事。你成不成功你著急還不知道啊?所以你別老來問我:師父我好久成?我說:差不多了。你著急最知道嘛。你自己努了多少力,自己種多少因,得多少果嘛。你自己都不知道還問別人啊?這就是沒有智慧的表現了。說明你還是沒有把這個因果信進去嘛。你種了多少因你不知道啊?就像銀行存了多少錢你不知道啊?你的存折上多少錢你不知道啊?你肯定知道了。所以我們心裏頭總信不進去,所以你還是愚癡的。只是我們學佛法的比那些一點不學佛法的好。那些不學佛法沒有碰到佛法的全是愚癡。那些成了聖人,成佛的人全是明白人。你我這些人就是唱歌裏頭唱的: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你一會兒是清醒的,一會兒又是糊塗的。老在這個中間絞過去絞過來的。這就是沒有智慧的表現了。這個無明指的是什麼?就是沒有覺悟。你沒有覺悟到、領悟到這些真正的東西。所以因爲你沒悟道,所以這些無常的、虛幻的東西你就把它當成真的。所以就叫無明了。可是有了這個無明下一步就是行了。這個行是什麼?不是行動、不是走路,行就是造作的意思。造作、行爲。那麼造作的形式有很多,有身體的,我們講形體嘛,還有語言的,就是口嘛,還有意的,就是思想上造成的。可是我給你講,有些時候思想上的比身體上的行動、語言上的行動還要可怕。身體上的我還管得住,喊我不動我就不動,喊我不說我就不說。可以它在那想你…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3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