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3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13)

  现 场 实 录

  上宗下性大和尚主讲

  第 13 讲时 间:公历2009年11月28日,星期六下午

  地 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学习内容:

  在这个之前我就说过,实际上这个《瑜伽师地论》很大程度上它是关于佛教基本道理的汇总。所以它这里面涉及的东西是很多的。这两次呢,是讲的佛教怎么看生和死的问题。前段时间把死的问题做过一些介绍,上一次开始谈到生的问题。实际上生和死的问题应该说在佛教里头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呢?一般学佛都是说要了生死,这个生死怎么了?怎样才能彻底的解决?这些都是问题,所以实际上佛教里面它介绍了很多,介绍这些东西干什么?你不是要了生死吗?要解决问题吗?要先找到问题。所以佛教谈生和死的问题,就是给你找出问题来,最后告诉你怎么解决这些问题。所以谈关于生的问题,上次已经谈到一些了,就是我们生死的根本就是我执。就是上次我们提到的。实际上关于我执的概念,我很大程度上讲,这个我执的根本,在八识里来讲,因为我们谈唯识,这个我执的根本就是第七意识。第七识是我执的根本。我上次也谈到了,你比如有些我执是与生俱来的,我们上次举的例子,就像小孩子一样,他刚一出生下来没有人教他他自然就是保护意识、自我的占有意识,它自然就出现了。这个东西实际上跟第七识分不开的。所以《八识规矩颂》里才给它一句:恒审思量我相随。就是指的这个第七识。第七识的特点是什么?恒审思量我相随。恒,就表示常时间的,经常的。审,那就是分别。分别什么呢?我。我相随,以我为核心。恒审思量我相随,就是这个第七识,我把它再讲得明白一点,唯识里讲有八识,今天心理学也好,哲学也好它不见得分出这八块来,实际上这个第七识很大程度上就有点类似我们今天的西方哲学,西方心理学包括这些,他们里头谈的,我们今天的话讲,就是固执。就像堡垒一样你突不破它。所以这个就是我们所谓生死的根本。上次已经谈到这一点了。人生从哪儿开始?就是从我执开始。所以你看十二因缘里头,谈到这个我再把十二因缘介绍一下。你要了解生和死,就是你要了解十二因缘。这个是佛教的一个基本理论。佛教给了它一个名称叫三世两重因果。就是过去、现在、未来。这十二个,无明缘行,这是一个,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普通的名称叫十二因缘,就这十二个。无明、行这一个个数下去就是十二个。其实就是十二个环节。这十二个环节佛法把它划成三个段。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过去世。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是现在世。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未来世。所以你要注意这个过去、现在、未来中间是一定有交叉点的。你注意到没?过去世和今生的交叉点是在那个“识”那个地方。今生和下一世的交叉点就是那个“有”。所以过去、现在、未来叫三世。为什么叫“两重因果”呢?过去是今天的因,今天是过去的果,这叫一重因果。还有呢,今天是未来因,这一生是下一世的因,那么下一世又是这一世的果。这又是一重因果。所以叫三世两重因果,就是指的这十二个环节。实际上我有段时间给了它一个名称,这个十二因缘叫什么?生命的延续。很简单,用今天的话讲。什么叫十二因缘,就是佛的智慧告诉你,我们的生命是怎么延续的。它就是讲的这个。那我们的生命是怎么延续的呢?所以你要注意这个十二因缘不要小看它,我上两次讲课,一再强调,我们不要小看佛教的基本理论,实际上基本理论里头,你把他悟透了,你都可以成佛的。我给你们讲,释迦牟尼佛当年成佛,靠什么?就是这些东西。他在菩提树下打坐的时候,我们不是说他在菩提树下成佛的吗?他是哪干什么?你以为他在那想股票涨跌没有啊?不是。他就是在顺逆观十二因缘。他顺着从无明缘行这样观过去,再反过来。顺推无明到行、行到识,最后到老死了。可是我们不是要解决这个生死问题吗?你想释迦牟尼佛当年要发心去修道就是要解决生死问题嘛。你们不是都看过释迦牟尼佛的画传嘛,那个画传里讲他要出家之前,他不是出四门去游玩嘛,到了一个门他看到生小孩的,他就觉得这个东西太苦了,别出了。走到那边看到一个老人,他也觉得这个东西怎么得了,我将来也要老。走到那边看到一个死人,他觉得我也要死怎么办呢?他于是就发心要去修道,他就是要解决这个生死问题。所以他根据这个十二因缘开始一观从无明到老死,可是这个老死怎么解决呢?知道了老死从哪儿来?无明来的。所以他又反过来,想解决没有老死,就不能有生,对吧?没有生就要没有有,没有有一直往上追就要没有无明。他就在顺逆观十二因缘,无明哪里来?无明是自己找的嘛。他就是把这个弄通了,开悟了,成佛了。所以你把这个弄通了,你也成佛了。他看到那个星星一亮,原来就这个样子的嘛,就成了。你天天看也对你没有触动。为什么?你的心思不在上面。所以这个十二因缘是成佛之道,你别小看它。它就是告诉你生命是怎么延续的,生死是怎么延续的。既然找到了生命是怎么延续的,解掉这个扣不就完了嘛。所以无明缘行,这个无明就是我们讲的,“明”佛教讲就是智慧,“无明”用字面上讲就是没有智慧。什么叫没有智慧?这个智慧不是我们今天讲的小聪明。不是说他会算数、他会搞科研、他会得诺贝儿奖这个叫有智慧。那不见得,这个智慧以什么为标准?佛讲的以觉悟为标准,觉悟就是智慧,你不觉悟就不是智慧。觉悟什么?觉悟因果、觉悟缘起、觉悟到这个世界上的东西都是变化无常的。这就是智慧,可是你说:我也知道啊。你是分析来的,你我这些人学点佛法,有人给你讲这个世界上诸行无常,一切都是变化的,你说:我知道嘛。这你只是知道,不是亲自证的。你是道理上推理来的,不是现量是比量,所以它不算数。真正的智慧是现量。你我看到这些境界的时候被这些境界迷惑住了,可是圣人,他有智慧觉悟的人,他看到这现场就像演电影一样的,一幕一幕的,这些人他也认识你啊,但就像看影子一样。人就是个影子啊,你别以为你的真的。你说:是有影子,我们每个人在太阳下都有影子。不是那个影子,就是你天天这些东西都是影子。我老给你们讲,现在量子力学上,最先进最发达的就是讲玄论。玄论也叫波粒二重说。就是今天量子力学,科学界研究的最高的成果,他就是把物资研究到最后,观察到最后,你只是看到它像光波在蠕动,你要去抓它又没有,但是你看它又存在。所以现在有些科学家也相信,佛在《金刚经》上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说这个东西的如幻的。过去我们觉得这个东西怎么会如幻的?你打它你手会疼,这么硬,怎么会如幻的?你的手打这个桌子,说它硬的也好,这是感觉,知道不?所以开悟的、觉悟的人,觉悟的圣者,他对现实的判断,现在、马上、当下就会感知道它的虚幻。就等于量子力学上讲的,说这个世界上就像光波一样在蠕动,就是这么个虚幻性。可是你我通过分析说:哦这个好象有点道理。你是分析来的,所以我刚才讲,这个觉悟,觉悟到什么?就是觉悟到这些,觉悟到这些东西的虚幻,觉悟到这个世间的东西是有因果的,世间有世间的因果,生死轮回就是因果。出世间,你要成佛要有成佛的因果。你要成菩萨要有成菩萨的因果,成佛成菩萨不是想来的。不是去打妄想,我要成佛成菩萨,要证阿罗汉果。你想没有用的啊,那是修来的,你要种那个因,才能结那个果的。所以出世间有出世间的因果。可是我们一般人觉悟不到这个道理的。别人今天问你信佛吧?信佛。信因果吧?信。你信啊?你在那个地方说瞎话。你一半在信,就像那个门一样,你一半脚在外面,一半脚在里头。有些时候你信因果吧?信得不得了。“哎呀,我不能干坏事啊,干了坏事要遭报应。”我们很大程度上信因果是怕遭报应,你知道不。你是被吓得信的。你哪里是心甘情愿要信的嘛。那觉悟的人,他是心甘情愿的,不是被吓的,不是怕堕地狱,怕变猫变狗,不是的。他是发自内心的。同时他学佛法也是,他是老老实实一步步去做,比如该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该修什么法门他自己去修,不是我们天天在那打妄想:我都学了三年了,什么时候成?你一天都是琢磨这些事。你成不成功你着急还不知道啊?所以你别老来问我:师父我好久成?我说:差不多了。你着急最知道嘛。你自己努了多少力,自己种多少因,得多少果嘛。你自己都不知道还问别人啊?这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了。说明你还是没有把这个因果信进去嘛。你种了多少因你不知道啊?就像银行存了多少钱你不知道啊?你的存折上多少钱你不知道啊?你肯定知道了。所以我们心里头总信不进去,所以你还是愚痴的。只是我们学佛法的比那些一点不学佛法的好。那些不学佛法没有碰到佛法的全是愚痴。那些成了圣人,成佛的人全是明白人。你我这些人就是唱歌里头唱的: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你一会儿是清醒的,一会儿又是糊涂的。老在这个中间绞过去绞过来的。这就是没有智慧的表现了。这个无明指的是什么?就是没有觉悟。你没有觉悟到、领悟到这些真正的东西。所以因为你没悟道,所以这些无常的、虚幻的东西你就把它当成真的。所以就叫无明了。可是有了这个无明下一步就是行了。这个行是什么?不是行动、不是走路,行就是造作的意思。造作、行为。那么造作的形式有很多,有身体的,我们讲形体嘛,还有语言的,就是口嘛,还有意的,就是思想上造成的。可是我给你讲,有些时候思想上的比身体上的行动、语言上的行动还要可怕。身体上的我还管得住,喊我不动我就不动,喊我不说我就不说。可以它在那想你…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3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