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2讲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12)

  现 场 实 录

  上宗下性大和尚主讲

  第 12 讲时 间:公历2009年11月14日,星期六下午

  地 点:成都市文殊院后客堂

  学习内容:

  这一次跟我定的时候还是有点越走越远,本来我原来计划还是领着大家一起读一读,了解了解。现在好象我一个人在说的时候多了。但是这个《瑜伽师地论》呢,内容很丰富,但我们一般人会觉得这里面是属于唯识宗的论籍。一般就把它当作说唯识的理论。实际上这个里头对佛教的很多东西都包含在里头。我最近也在想,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也跟他们外头的人在交流,也谈到现在这个宗教的问题。特别是前段时间,有一个凉山的,一个小伙子。可能你们上网的有应该注意到他,他来找过我很多次,他找我的意思是干什么呢?这个小伙子可能年龄不大,二十多岁,大概是去年地震以后,跑灾区跑得多一点,他在灾区就发现传教的人很多,特别是传基督教。但是他也不是佛教徒,他就写了大量的文章,来批判基督教,后来他就搞了个反基督教联盟,他就来找我签字。我想这样的字我也不能签。但我和他聊了不少,因此聊到了整个宗教现状的问题。包括前段时间他又来找我的时候,台湾的一个法师来看我,正好碰上,就一起在聊。有一个话题我们聊得比较多,我过去思考得比较多,就是这个学佛法,今天可能很多人都有个共同的感触,就觉得这个佛法的东西,太多了。很多人,包括我刚回成都的时候,统战部的来找我,他说你看那个基督教为什么传的那么快,老实讲政府它也很清楚,基督教没什么理论,就是一本《圣经》,管你到哪个地方,从古到今都是那一本《圣经》。因此,他们当时找我说的意思就是这个佛教的书籍太多了,就是你要读啊,那个藏经楼都堆满了。你也读不完。所以这个造成了大家一个基本的印象,那个基督教为什么传的那么快呢?因为就一本书,它没有什么其它的,包括《新约》、《旧约》也就那么多,你把它看完了你就差不多了。可是这个佛教啊,每个宗,每个派,每个宗派又有各自的经典、论着。你看《大藏经》里头,多少经论?所以今天我们有些人就觉得学佛法千经万论,千头万绪的东西太多了。就是不像其它的,基督教、天主教就一本《圣经》,一个是依《新约》,一个是依《旧约》。伊斯兰教也就是一本《古兰经》。当然中国的道教仿照佛教搞了不少经典,所以给大家的印象就是什么呢,佛教的典籍太多,觉得佛教的思想不太好把握。但是呢,我最近也在思考,我说其实上佛教它的东西再多,你别看它很多经论,散得很开,但是最近我都给同学们讲,我说你要注意,佛教其实它一定有一个基本的纲领。这个纲领是什么呢?我希望大家,你们注意,你别看那个《心经》,可能你们在座的好多人都会背,但是这个《心经》里头你要仔细琢磨,所有佛法的基本东西全在里头。你看它一开始“照见五蕴皆空”,你们在搞这个五蕴吗?对吧?色受想行识吗?那就是我们整个身心世界。然后下来“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了一大堆,那就涉及到什么?六尘、六识、六根,这就是十八界了嘛。六根、六尘就是十二处了嘛。再往下,“无苦集灭道”,四谛的,进来了吧?再往下,“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十二因缘全部进来了。所以我现在有一个基本的思路,学佛法你如果没有那么多时间,你就是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再加上另外一条线的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整个佛法,不管你大乘小乘没有超过这个框框的。你仔细琢磨,你不管哪一个,理论也好,哪一个经典也好,没有离开我刚才说的这些。我给大家讲的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我们读书要学会从里面走出来,要真让你读这个《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啊,现在这个印刷术发明,印得来好象几本就印完了。要按过去的木刻的,恐怕这么厚一摞。你说你多难得啃?但是呢,我的意思,大家对这个学习,不要拘泥于这个里头,要从这个里头走得出来。所以我刚才告诉你们这个,就是我这几年思考的一个东西。你学任何东西,你都可以把它放在这个框框头来。三皈、五戒、十善、四摄、六度、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管你什么理论,管你什么方法,都没离开这个。当然包括大乘的出离心、菩提心都在这里面,都没离开。苦、集就是世间,灭、道就是出世间,很简单。苦、集就是生死,灭、道就是解脱道。就那么简单。我今天不展开这个来讲,我只是给大家提个醒,就是你学佛法,当然人家讲佛法的经典太多了,没有头绪,那也是。他刚进来的时候是摸不着,这也在讲,那也在讲。实际上,我这几年在思考,管你《华严经》、《涅槃经》、《般若经》、什么《阿含经》、什么《大集经》没有离开这个框框。所以大家要学习从这里面走出来。那么回过头来就说这个《瑜伽师地论》。你别看这个《瑜伽师地论》,这一百卷里面讲得很清楚。其实上你要会读,前五十卷和后五十卷基本上重叠的内容很多。那么这五十卷里头你又要看它在说明一些什么道理。其实上我告诉你还是没有突破刚才那个。四谛、十二因缘、四摄、六度、三十七道品没有超过这个。所以我为什么对这个东西有这么大的启发呢?我前段时间整理我那个藏书楼,突然发现明代编的那个《教程法术》,它就是把那个名相给你一下提出来,结果我一看那个东西,佛法全讲的这个东西嘛,突然明白过来。我都会编那些书。那么我是先给大家说说这个事。再回过头来读这个《瑜伽师地论》,读了这么久一卷也没搞完,看来进度还是太慢。但是呢,有些东西还是要展开来说,读一遍就是要大家懂,不是上幼儿园一样,拿到书读一遍,一问学的什么呢?不知道。那也就没什么意思。所以上次我们把这个关于死的问题讲完了,但是你要注意到,谈生死嘛,哪个宗派都在谈,为什么唯识、《瑜伽师地论》谈得那么详细呢?你要知道,它并没有离开唯识这个框框。这个生死建立在哪个地方?你一定心里要有个主线,我们谈的五识身相应地里头,谈到哪个识?意识身相应地包括六、七、八在内。所以你这个生死的问题是和六、七、八衔在一起的。因为按照佛法讲,没有第八识你就没有生死,特别谈这个死,上次谈过嘛,一般就几个印象了,按这个《瑜伽师地论》讲,死从大体上来讲分为三类,一种是福尽,一种是寿尽,一种是不避不平等,就是除开这个之外的,那用我的话讲就是非正常死亡。所以正常死亡一般是福尽寿尽,另外一个非正常死亡。正常死亡分两种一种是福尽,一种是寿尽。所以这个里头,我们简单的概括,实际上我给你讲《瑜伽师地论》可能是弥勒菩萨在那个时候讲的,按讲讲可能比那个内容还多不晓得多少倍。为什么?单说这个死,正常死亡就是福尽和寿尽,寿尽是什么呢?就是你这个身体,我上次讲的嘛,你在商场去买一件商品,不要说你买一件商品,你每天喝的牛奶都要在你的盒盒上印一个生产日期,保质期,过了这个日期就不能喝了。为什么?坏了。那我们这个人的身体也是这个样子,按佛法讲你这个是造业感的这个果报,对吧?它也是个产品嘛,是不是?它是个产品也是有保质期的。人的保质期就是你的寿命。那是不一样的,总的来讲,你的保质期一过,所以我们平常讲出家人讲,去世了就是舍报了。就是保质期过了,到新加工厂去了,重新加工去了,所以这个的必然的。但你要说没有保质期,不可能!你这个色身不可能永恒不坏的,那怕是释迦牟尼佛,他这一生实现的这个也有保质期嘛,活了八十岁,最后这个东西都要坏的。这个就是自然的,正常的。所以我们不能为这个东西去苦恼。还有一个是福报尽的,什么叫福报?很简单,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生病了不是,要去住医院不是,本来你今天去住医院需要那种药,突然那个医院说,完了今天这个药没有进,在上海还没来,这就是你缺福报。本来你今天动手术,你那个手术需要很高明的医生,突然说那个医生出去了,我们给你找过哪个随便动刀刀的,就来给你搞一下,那你也缺这个福报。所以结果本来你需要个高明的医生结果你跑去遇到个一个兽医了。那这个是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它里面含有因果关系的。一定有个因果关系的。所以我们有些时候,人生病的时候,谁为他祈福,那当然管用。你这个心念一动,你的善愿一起来,你心里没有善念外部就没有善缘。所以那个福报是什么?就是成就善缘。这个是一定的。但是有人说不行啊,我天天去求,结果还是死了。不死成妖精啊?那肯定要死。在这个过程当中,就是用善念成就善缘。那么这个善缘尽了福报尽了寿命尽了,那自然要死。就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所谓祈福是什么?就是我本来可以遇到好医生的,我绝对不会碰到蒙古医生。本来祈福,善缘可以成就,就是我用的药品不会出故障,这些都是属于福报、善缘。所以我们人的生命,它就是这个样子。所以这里头的因果谁看得清楚?你定多怨这个医院不行,这个医生不行。你怨谁啊,归根结底还是你自己。就是你自己的善念,这个身体本身的业报的,最后还要靠你的善念来成就。所以这个念头是很重要的。包括我们下面还要谈到的生的问题。这个生,你在投生的时候还是你内心的念头很重要,所以我们谈到生死的问题,生死最大的根本问题是什么东西造成的?由我爱无间已生故。什么东西造成生死轮回?我爱就是我执,执着造成的。就是染念造成的,就有生死。所以什么是生死?有我执就是生死。就这么简单。讲起来简单,你要做到要花工夫。所以我们上次谈到死,包括死的时候的一些状态,非正常死亡的、饿死的、胀死的、撑死的都有。包括死的时候出现的一些症状。其实上我给你讲,关于这个死的问题,我可以再给你们说,但这个死我都没有经验,都是看上面说的。但是这个死的…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2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