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吃麻辣烫成了习惯,可是这个修行就搞不成习惯,那就麻烦了。所以唯识宗里面讲熏习,一定要串习,那个串就是你们吃的那个串串香那个串,串习就是全部连贯成一起了,成了习惯了。所以过去丛林的老修行都是这样,你问他:“吃饭没有?”“阿弥陀佛。”“到哪儿去?”“阿弥陀佛。”“睡觉没有?”“阿弥陀佛。”“生病了吗?”“阿弥陀佛。”“感冒了吗?”“阿弥陀佛”,他全都是阿弥陀佛。他为什么规定这样子,我看他全跟这个有关系,他就是把这个修行落实到每一念的当下,让他成为习惯。所以我原来在昭觉寺,老和尚守电话都是。那个时候都是公用电话,都是一个,接完电话,他就跑去喊啊。他接电话:“找谁啊?”他找谁,接了,哦。他一边走一边念,那时候我师父做当家,找他的电话就多。他每天接完电话,说找智毅师的,他就边走:“智毅师的电话,阿弥陀佛、智毅师的电话,阿弥陀佛”,走到半路上,人家就问他:“你干什么呢?”他:“哎,谁的电话呢?完了,谁的电话呢?忘了。”所以,这个你要真把它弄成习惯就不容易。“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这个地方应该是两句话,就是“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和“或自然忆先所习不善”,那是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不管是回忆善还是不善,他自然都能够回忆起来,是不是已经成为了习惯。他成了习惯动作了吗,他才能够自然回忆起来,你想他已经成为习惯了,这个力量多大啊,就是惯性的力量,习惯思维。还有“或他令忆”,这是另外一种情况了。自己还没有成为习惯,但是别人在旁边提醒一下,他就想起来了,是吧,他是这样的。
“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那么这个尔时指什么时候?临命终的时候,“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这个指的哪个时候?就是你自然回忆,或者令他回忆,为什么能够自然回忆呢?就是于多曾习力最强者, “多曾习力”就是对过去的境界不停的回忆、不停的提醒,于是达到一种很强的力量,就是刚才讲成为习惯、成为一种自然思维。我们过去出家,情况就不太一样,那个时候丛林的习气不太一样。那时老和尚哪个地方手被锥了一下:“哎呀,阿弥陀佛!”可是我们一般人哪个地方手被锥了一下都说:“哎呀,我的妈呀!”这里面就看出念头在不在。过去老和尚都这样子的,哪怕打个呵欠,都是“哎呀,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打个呵欠都是阿弥陀佛,这个是什么原因呢? “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他只记得阿弥陀佛了。“余悉皆忘”其它的念头都没有了,这就是“大乘已愿”嘛,禅宗里讲的;净土就讲“念佛三昧”,对不对?所以佛法都是通的,不要分你的、我的,禅的、净的,什么密的、显的,都是一个,都是一个套路,所以不要分成这些各自。我历来不大主张分,所以人家经常问我“你修什么?”“我是学佛的。” “问修什么法门?” “我是学佛的呢。”他还要问。哎呀我说你这个脑袋也太木头了,你管那么多干嘛,都是佛说的啊。修什么法门啊,还有你自己的法门啊,没有!都是佛说的。修什么法门啊?学佛的。所以现在人家问我“学哪一宗?”“学佛!” “学哪一宗?” “学佛的!”佛没有宗的,宗都是后来人搞的。现在不要搞的象过去练武术还有门派,一会儿武当的,一会儿峨眉的,还有青城的,那就成了世间上的知见了。要知道祖师们当时立宗派不是人我知见,可是今天我们有些人就搞成人我知见了,我的师父他的师父有我的师父就有他的师父,他的师父修行好你的师父修行不好,完了,开始打架了,麻烦死了。佛法里面就讲“空的!”所以学佛法我今天主张要圆融、要打通。法门都是通的,弄不通那是你自己没有智慧。所以千万不要站在这个法门说那个法门不好,不可以啊,那是谤法的,罪过啊!你看我从来不说哪个好与不好,关键是你自己适应的都好。像吃饭一样,你自己吃的不消化,你吃什么都不好。所以这个都看个人的。不然谤法的罪过可是不轻的。谤佛谤法谤僧啊,简直是大罪过的。所以我谈到这个地方就讲,“于多曾习力最强者”,不管禅也好、净也好、密也好、显也好,都是这个功夫,打通一片的。为什么会打通一片?以“多曾习力最强者”,它的力量太大了,成了一种习惯啦,把其它的念头都占掉了。很简单啊,你看这儿有块地盘,你放个杯子在这个地方,你放个杯子,其它的东西还能放么?还能不能放?不能啦。除非把这个位子挤开,才能又放东西。人的念头就是这样啊,对不对?你不让他想这个,他就要想那个。所以佛法都是对治法门,对治你的那些烦恼的。我老讲,文化大革命是学了很多佛教的东西的。我去那个小庙出家的时候,那个地方原来是大队的办公室,后来竖了几个菩萨就开始修庙子啦,那办公室都是六十年代末拆了庙子修的。那上面写的“农村这个阵地不是社会主义占领,就是资本主义占领”,我一看,这个话还很有道理的。我们这个内心世界,你不是烦恼占领就是智慧占领。其它的还有什么吗?没有啦。所以你的脑子里头不是阿弥陀佛占领,就是麻将占领。很简单,是吧?就这么简单的。所以那个时候他们搞的这些标语还很有点名堂的。“斗私批修一闪念”,你想啊,一闪念就斗私批修,就等于在那你那个念头里,一闪念一点私心都没有,这是最高的修行人啊,这是文化大革命发明的。“斗私批修一闪念”,就是在一闪念的时候不能有私心呢,就要检查。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六十年语录》,每一年有个流行的语录,斗私批修就是那一年的语录,最流行。我看见有个人开会检讨,当兵的、部队的,他去开会迟到了三分钟,就开始检讨了,就开始上岗上线的检讨了,“我要检讨了,要斗私批修啦。”他一上来开会一发言就说:“我迟到了三分钟,我深刻的检讨起来呀。哎呀,那真是罪过。我为什么迟到三分钟呢?因为我在洗衣服,所以迟到三分钟。可是我为什么会洗衣服迟到三分钟呢?因为我想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穿出去别人看到我漂亮。”别人看到漂亮,这不是有私心不是?他一层一层的检讨:“为什么别人看到我形象好呢?因为我想往上爬。”你看这不是又有私心?“为什么想往上爬呢?往上爬待遇好。”想贪好这也是私心,推到最后三分钟推出三十个私心来。你说这个是不是修行啊。我们说修行有这个功夫啊,你早就成佛了。你们那些年龄大的不都经历过吗?你们当年斗私批修,批过没有?哈哈,这是我最近看的,我看的还很有趣的。我说这些人简直就是大修行人,不知道开悟没有啊。你说他真还这么批下去恐怕我们今天修行就办不到了。你今天到那个地方迟到三分钟,你说“哎呀,对不起,今天堵车了!”你都把责任都推在堵车上,你都不会自己承担,你不会说我今天出门晚了、干什么去了,不会检讨自己的。“因为堵车啊,所以我来晚了!”这是我举例子的话。如果每一件事情你都能这个样子检讨,嗨呀,恭喜你啦。真的是,你看他每一念每一念都是那样搞,他的力量大不大?当然大啊,所以脑子里就只有那个念头。其它的,“余悉皆忘”,其它的念头全部都没有啦。让其它的念头都没有立足之地,都把它赶跑了。所以佛法就是对治法门。有烦恼,你说“我烦恼的不得了。”你越想它烦恼,它就不烦恼了么?你就自己搞你自己、它搞它的,慢慢把你的根据地扩大,它就小了,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下面的小字就不解释了。“此中不说或他令忆”,或他令忆就不说了,其实也是一样的。“由多曾习力最强故,唯随自忆,他无堪能令自忆故。”这个“由多曾习力最强”,只是说自愿力,不是说别人祝愿是可以达到这个样子的,达不到这个效果啊。
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
“若俱平等曾串习者,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什么意思呢?“若俱平等曾串习者”,“曾串习者”刚才讲了,就是指对过去的东西或佛号也好不停的反复。“串”就是反复的意思,串就等于穿珠子,你看一颗接着一颗,就是不停的、反复的来念。什么叫“俱平等”,这个主要是讲的没有其它的第三个东西进来、永远都保持这一个状态。所以下面说“彼于尔时随初自忆,或他令忆,唯此不舍,不起余心。” “唯此不舍”就是一直在这个念头上,没有转移目标。“不起余心”就是没有其它的心念。
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谓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
乐着戏论因增上力等者:如下文说,死生同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又说: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因力无间得生。今此命终,望彼当生,是故亦说由二因力。由此命终,彼方得生;由彼当生,此便命终。死生相续,平等平等,是故死生皆说由二因力。戏论因者,谓名言种。由无始来乐着无义戏论,妄分别故,熏习成种,能生所依、所缘诸差别事。业因,谓即业种。由净不净业造作增长熏习力故,能感五趣异熟自体。无始时来,生死流转,皆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作是说。
乐着戏论因增上力等者:如下文说,死生同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又说: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因力无间得生。今此命终,望彼当生,是故亦说由二因力。由此命终,彼方得生;由彼当生,此便命终。死生相续,平等平等,是故死生皆说由二因力。戏论因者,谓名言种。由无始来乐着无义戏论,妄分别故,熏习成种,能生所依、所缘诸差别事。业因,谓即业种。由净不净业造作增长熏习力故,能感五趣异熟自体。无始时来,生死流转,皆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作是说。
“彼于尔时,由二种因增上力故,而便命终。”就是你临终的时候,有两种增上力能让你生命结束,有哪两种力呢?“乐着戏论因增上力,及净不净业因增上力。”等下面文字看完,再来说。“乐着戏论因增上力等者:如下文说,死生同时,如称两头,低昂时等。”死和生的关系就像称称一样,天平秤,你这头重,它那头就翘起来;你这头轻,它那头就翘起来,同时的。“又说:无始乐着戏论因已熏习故,净不净业因已熏习故,彼所依体由二因力无间得生。今此命终,望彼当生,是故亦说由二因力。由此命终,彼方得生;由彼当生,此便命终。死生相续,平等平等,是故死生皆说由二因力。戏论因者,谓名言种。由无始来乐着无义戏论,妄分别故,熏习成种,能生所依、所缘诸差别事。业因,谓即业种。由净不净业造作增长熏习力故,能感五趣异熟自体。无始时来,生死流转,皆由此二因增上力,故作是说。”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你生也好、死也好,都是由业力来储存的。那么业力是怎么造成的呢?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乐着戏论因”。这里面讲了一个,看到没有?“名言种”,可能不大懂,我解释一下,这个《摄大乘论》里面讲的是最详细的,我大概讲一下名言种是什么东西。
名言指的就是名称概念。唯识宗想修四寻思观,得四如实智。四寻思观就是修“名唯是名、事唯是事、自性唯是假立、差别唯是假立”,名言中的“名唯是名、事唯是事”,什么意思啊?我手里拿的东西是什么?杯子。杯子在哪儿啊?在手上。都这么讲的。但是佛法的智慧告诉你,我们的思维都是戏论的,为什么呢?我现在把杯子放下去了,你没看到杯子啦是吧?杯子到哪儿去了?你脑子里现在这一刹那还有杯子这个形象在你脑子里,对不对?所以这个名言种是什么呢?实际上杯子只是一个名称概念,这个具体的圆柱体、不锈钢的,在佛法里把它叫“事”,具体的事物。再加上有了“杯子”这个概念,这两个碰到一起了,所以我们看到它都叫做杯子。所以杯子实际的概念和名称跟这个不锈钢的东西是两码事,可是今天我们凡夫众生都把它搞成一码事了,搞成一码事以后这个问题就成了名言种。所以今天开悟的人不能说,那个东西不是杯子。你说那个家伙不正常,其实他一个人才不正常呢。因为他知道这哪里是杯子吗,是杯子吗?不对!你说它是杯子,不对!说它不是杯子,也不对!说与不说都不对。所以干脆最后释迦牟尼佛就不说啦。不说对不对?也不对!都不对。所以佛法就看你在什么状态下说了。所以杯子是个概念。名言种指的什么.....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1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