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李遵勖啊!他修了个庙,就想汾阳禅师去住持这个庙。记住啊!过去修庙子不是和尚修啊!过去是那些居士、地方官员修好了,去请和尚说法。现在搞反了,是和尚修了庙子请你们来。是的啊,过去和尚不是负责修庙的,修庙的都是你们这些人的事情。所以李遵勖修好庙了没有和尚,要请一个有道德的和尚去,就想起了那个李遵勖。就派使节去请他。请了三次都没有去,汾阳禅师很有个性的,他不去。这一次,李遵勖派人去请他,就下了命令了,说你这一回再请不来啊,回来就要杀你的头。他晓得和尚很慈悲,他就说:“师父啊!这次再请你不去,我们家大人就要杀我的头了。”这个和尚一听这样,我不去就要杀死人了,就不慈悲了,那我就去吧!那个人也知道,不出这一招呢,和尚也不会去。他说:“你先回去,我一会就来。”请他的人就回去了,给李遵勖报告说:“禅师一会就来,我已经请动他了,他这次来了。”完了,要走之前,汾阳禅师就给大家饯行啊!就和庙子里面的大小和尚吃饭,吃饭的时候就问:“李遵勖修了一个庙,要请我去住庙,我已经答应他了。你们谁跟我去啊?”有一个和尚就站起来说:“和尚我跟你去。”他看了一眼,说:“你能走多快,要走快呢,好远的呢!”那个时候没有飞机啰,要走路的。他说:“我每天要走四十里。”禅师说:“不行,赶不上啊,哎呀太慢了。”一会又站起来一个,说:“和尚我跟你去。”和尚说:“你能走多快?”他说:“我每天要走八十里。”老和尚说:“哎呀,你还是太慢了,跟不上的。”隔了一会,又站起来一个人说:“和尚,我跟你去。”说:“你每天走多快呢?”说:“我每天要走一百二十里。”这快了吧,比骑自行车可能要快一点。完了汾阳禅师还是说:“慢了,跟不上的。”40里不行、80里不行、120里都不行,我估计走200里也不行。后来有一个侍者,小和尚说:“和尚我跟你去。”汾阳禅师问他:“你能走多快呢?”他说:“和尚到那里,我就到那里。”禅师说这还差不多,可以去了。结果话一说完,两个人就都不动了。一看怎么呢?一摸鼻子两个人都走了。和尚到哪儿,我到哪儿,你不出气,我也不出气,都走了。后来李遵勖在家等啊!一等也不来,二等也不来。就派人去看。结果一看呢,哎呀他都走了,李遵勖后悔死了。他说我把他逼死的啊,我要是不去请他,他就不死了嘛。所以我刚才说,善根积累,心无挂碍,心得解脱的时候,他是生死自在的,所以按佛法讲,这个才是佛教追求的安乐死,才是解脱境界。不是说我睡一觉就没了,那不行,那是无记心死的状态。尔时非善心非不善心死。这下面讲的嘛,既非安乐死,也非苦恼死,这个地方的安乐不是我们现在的安乐死啊。现在打一针就安乐死了,不是那个。这个安乐死就是我刚才讲的生死自由、内心解脱、没有苦恼,这个才叫安乐死。下面那个“亦非苦恼死”,也不是那种痛苦而死,就是这个无记心的状态。这上面这三种就是讲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这个分类分很多种,前面分的寿尽、福尽、不避不平等啊。不避不平等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横死、凶死。凶死的,我们讲了很多。不定是马踏车伤哦,不定是墙压死哦,还不仅是这个哦,马踏、车伤、垮岩把你砸死了,这上面讲了很多了,你自己去看。还有胀死的,吃饭吃多了的,还有饿死的,吃饭没的,还有吃饭不消化的,等等等等都算是。往下呢,又继续对死的很多问题展开来说。
展开来说嘛,你看哈
午二、广善不善2 未一、忆念差别2 申一、随强忆念
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将命终时,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彼于尔时,于多曾习力最强者,其心偏记,余悉皆忘。
那个小字,对粗的字做解释。
于多曾习力最强者至余悉皆忘者:此中不说或他令忆。由多曾习力最强故,唯随自忆,他无堪能令自忆故。下文翻此,义可准知。
这里要知道,“补特伽罗”是印度话,还是古印度话,不是现在印度话。翻译成今天的话叫“数取趣”。数就是数学的数,取就是取东西的取,趣就是趣味的趣。实际上,用今天的话讲就是生死轮回。为什么呢?佛教讲,人的生死,在这一趣,在那一趣,整个在六道里面。不是这种,就在哪儿?不是在人道,就在哪儿?就在剩下的五个里头。你怎么那么没信心呢,不在人道就在畜生道,还有五个嘛。总的来讲,在没有解脱之前,都在六道里面转过去转过来,就叫数取趣。数就是多次,表示数量;趣就是六趣,六道轮回;数取趣就是在这个里头不停地选择,不是这个就是那个,要么转过去转过来,所以叫数取趣。这个地方就是泛指有情众生,我们只要每个有情众生,不管是人也好,天也好,地狱也好,饿鬼也好,都是这个状态,所以这个地方的补特伽罗就是泛指每个有情众生,再换句话讲,就是指我们每个个体的生命,你我他都是。所以,“又行善不善补特伽罗”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些人修善法的,有些呢不修善法的,所以这里就是泛指的所有修行的、还有不修行的这些有情众生。将命终时,就是快要去世的时候。“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或他令忆”,就是你快要去世、临命终的时候,自然忆先所习善,忆就是回忆,两种情况,一种在临命终时,回忆你以前修的善法的力量大,它就起作用,所以你脑子里面想的全是好的,出现的全是好的景象,好的景象多嘛。比如修净土的,阿弥陀佛来啦,走到哪个地方啦,还在那个地方停了一下,接我来了。所以这个净土法门修心地观经里头要讲修十六观,你们看过那个修十六观吧,什么观落日哦,观阿弥陀佛的形象。他为什么观这些相,就是修的善法。他临命终的时候,哪里来的阿弥陀佛啊,是不是极乐世界来个阿弥陀佛啊?那也来,你自身现的阿弥陀佛的形象,你自身就去掉了。所以,这里你自己修的,积累的,到时候他自己起作用。你学过百法,他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的那个别境心所,你们这里面好多没学过百法,那个百法里头,别境心所里头,哪一个心所?念心所嘛。你那五个别境心所:欲、胜解、念、定、慧,对不对?那个念心所怎么解释的?“于曾习境,持令不忘”就是念心所。什么叫“于曾习境”,就是你过去经历过的境界。持令不忘,总是在脑子里面翻过来,回忆回忆回忆,在你脑子里面就扎根了,这是曾习境持令不忘。那么这个地方讲的“或自然忆先所习善及与不善”都是这样子的,就是曾经经历过的,他不停回忆不停回忆。所以这个就是,你记忆力从哪里来,就跟这个有关系,你学东西从哪里来,就跟这个有关。你光是经历一次是不够的,除非有些人是过目不忘那种。他必须是非常高度集中。就等于在墙壁上划杠杠一样,你力量轻了嘛多划几次,你力量重了嘛使劲划下去,那一道痕就深了。只是多搞几次力量轻一些,你一次划成功的力量重一些。那么念心所就是对曾习境,对过去心理持令不忘。什么叫持令不忘,就是不停地拿出来想嘛。所以那个念佛,他为什么一定要让你修十六观,不停地观不停地观,并且还要观极乐世界,观八功德水,莲池,要观阿弥陀佛的形象,还要观白鹤、鹦鹉、孔雀,观了那么多。把极乐世界描绘得那么好干什么?说给你看的嘛,你一向往,你就天天想啊想啊。你天天想他,你自然内心现的就是那个相,你天天想坏的,你到了最后内心现的就是那个。所以说过去有个禅师,他开始是个杀猪匠,天天杀猪的,恶不恶,你看杀猪的天天笑着说:“猪,我杀你啊。”没有,那杀猪的是恶的,说:“你还叫,还叫我再给你一刀。”他一定是恶相,但他后来出家了,很快,相貌就变了。所以人家后来就写四句话嘛,“昨日罗刹身”,就是原来他是罗刹的样子,杀猪的嘛:“今朝菩萨面”,出家了一修行,慈悲心一起来,相貌变了,看起来像菩萨的样子,“菩萨与罗刹,不隔一根线。”就是连一根线那么点的差别都没有,为什么,就是都是你那一念心啊,哪有差别,都是从你一念心起来的。关键看你那一念是嗔恨心还是慈悲心。你嗔恨心一起,罗刹;慈悲心一起来呢,菩萨。隔不隔一根线吗?当下就是,哪里还隔呢?所以你这个相啊,所以为什么修净土的,他一定要修那十六观,所以你别觉得那净土法门好修,不容易。今天那些修净土的,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菜又跌价了,油又涨钱啦;还有的就是图完成任务,念多少,三万,念完了。念完了,走,打麻将。你是把它当任务来完成,修行不是完成任务啊,不是像原来计划经济条件下,到粮食站去卖粮食,统购。给你下了任务的,有订单的,完成了就万事大吉了。不是那样子的。修行是念念都在用功的,他开始一定规定一个方法,让你走上这个路以后啊,这就要成为自然状态下。什么叫自然啊,你比如自然回忆那个善与不善,那个力量已经很大了,对不对。你现在力量已经很大了。哎,你不认得我啦,我们三年前见过面呢,你想一想,是不是哦,这种就是属于什么?是自然吗?不自然,想不起来,半天还在是不是哦,不能确认。可是这个人如果在你面前很熟悉,天天都是,哎呀今天又看到你了。他马上很自然的第一反应就回忆起来了,他还不会去抠脑袋,是不是哦,谁作证哦,没有。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明,他善的力量已经到了习惯状态,所以我常常讲,修行是什么?念佛法门怎么叫成就了,我说当念佛成为你的习惯,你就成功了。可是我们今天很多念佛啊,老实讲是散心。当然你要鼓励他哦。散心念佛比不念好,你要这样想哦,你不能给别人没有信心也麻烦啦。念佛,啊好好好,多念多念多念。都是那么念,但是这个念是有质量的。所以我想啊我们人也是这样的,我好像原来给哪个地方讲开示,他们没有整理这个。当修行成为习惯,我围绕这个好像讲过一段。可是我们今天不容易办到的,我们今天常常是上网成了习惯,打手机成了习惯、…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1讲》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