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個李遵勖啊!他修了個廟,就想汾陽禅師去住持這個廟。記住啊!過去修廟子不是和尚修啊!過去是那些居士、地方官員修好了,去請和尚說法。現在搞反了,是和尚修了廟子請你們來。是的啊,過去和尚不是負責修廟的,修廟的都是你們這些人的事情。所以李遵勖修好廟了沒有和尚,要請一個有道德的和尚去,就想起了那個李遵勖。就派使節去請他。請了叁次都沒有去,汾陽禅師很有個性的,他不去。這一次,李遵勖派人去請他,就下了命令了,說你這一回再請不來啊,回來就要殺你的頭。他曉得和尚很慈悲,他就說:“師父啊!這次再請你不去,我們家大人就要殺我的頭了。”這個和尚一聽這樣,我不去就要殺死人了,就不慈悲了,那我就去吧!那個人也知道,不出這一招呢,和尚也不會去。他說:“你先回去,我一會就來。”請他的人就回去了,給李遵勖報告說:“禅師一會就來,我已經請動他了,他這次來了。”完了,要走之前,汾陽禅師就給大家餞行啊!就和廟子裏面的大小和尚吃飯,吃飯的時候就問:“李遵勖修了一個廟,要請我去住廟,我已經答應他了。你們誰跟我去啊?”有一個和尚就站起來說:“和尚我跟你去。”他看了一眼,說:“你能走多快,要走快呢,好遠的呢!”那個時候沒有飛機啰,要走路的。他說:“我每天要走四十裏。”禅師說:“不行,趕不上啊,哎呀太慢了。”一會又站起來一個,說:“和尚我跟你去。”和尚說:“你能走多快?”他說:“我每天要走八十裏。”老和尚說:“哎呀,你還是太慢了,跟不上的。”隔了一會,又站起來一個人說:“和尚,我跟你去。”說:“你每天走多快呢?”說:“我每天要走一百二十裏。”這快了吧,比騎自行車可能要快一點。完了汾陽禅師還是說:“慢了,跟不上的。”40裏不行、80裏不行、120裏都不行,我估計走200裏也不行。後來有一個侍者,小和尚說:“和尚我跟你去。”汾陽禅師問他:“你能走多快呢?”他說:“和尚到那裏,我就到那裏。”禅師說這還差不多,可以去了。結果話一說完,兩個人就都不動了。一看怎麼呢?一摸鼻子兩個人都走了。和尚到哪兒,我到哪兒,你不出氣,我也不出氣,都走了。後來李遵勖在家等啊!一等也不來,二等也不來。就派人去看。結果一看呢,哎呀他都走了,李遵勖後悔死了。他說我把他逼死的啊,我要是不去請他,他就不死了嘛。所以我剛才說,善根積累,心無挂礙,心得解脫的時候,他是生死自在的,所以按佛法講,這個才是佛教追求的安樂死,才是解脫境界。不是說我睡一覺就沒了,那不行,那是無記心死的狀態。爾時非善心非不善心死。這下面講的嘛,既非安樂死,也非苦惱死,這個地方的安樂不是我們現在的安樂死啊。現在打一針就安樂死了,不是那個。這個安樂死就是我剛才講的生死自由、內心解脫、沒有苦惱,這個才叫安樂死。下面那個“亦非苦惱死”,也不是那種痛苦而死,就是這個無記心的狀態。這上面這叁種就是講善心死、不善心死,無記心死。這個分類分很多種,前面分的壽盡、福盡、不避不平等啊。不避不平等死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橫死、凶死。凶死的,我們講了很多。不定是馬踏車傷哦,不定是牆壓死哦,還不僅是這個哦,馬踏、車傷、垮岩把你砸死了,這上面講了很多了,你自己去看。還有脹死的,吃飯吃多了的,還有餓死的,吃飯沒的,還有吃飯不消化的,等等等等都算是。往下呢,又繼續對死的很多問題展開來說。
展開來說嘛,你看哈
午二、廣善不善2 未一、憶念差別2 申一、隨強憶念
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將命終時,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與不善,或他令憶。彼于爾時,于多曾習力最強者,其心偏記,余悉皆忘。
那個小字,對粗的字做解釋。
于多曾習力最強者至余悉皆忘者:此中不說或他令憶。由多曾習力最強故,唯隨自憶,他無堪能令自憶故。下文翻此,義可准知。
這裏要知道,“補特伽羅”是印度話,還是古印度話,不是現在印度話。翻譯成今天的話叫“數取趣”。數就是數學的數,取就是取東西的取,趣就是趣味的趣。實際上,用今天的話講就是生死輪回。爲什麼呢?佛教講,人的生死,在這一趣,在那一趣,整個在六道裏面。不是這種,就在哪兒?不是在人道,就在哪兒?就在剩下的五個裏頭。你怎麼那麼沒信心呢,不在人道就在畜生道,還有五個嘛。總的來講,在沒有解脫之前,都在六道裏面轉過去轉過來,就叫數取趣。數就是多次,表示數量;趣就是六趣,六道輪回;數取趣就是在這個裏頭不停地選擇,不是這個就是那個,要麼轉過去轉過來,所以叫數取趣。這個地方就是泛指有情衆生,我們只要每個有情衆生,不管是人也好,天也好,地獄也好,餓鬼也好,都是這個狀態,所以這個地方的補特伽羅就是泛指每個有情衆生,再換句話講,就是指我們每個個體的生命,你我他都是。所以,“又行善不善補特伽羅”什麼意思呢,就是有些人修善法的,有些呢不修善法的,所以這裏就是泛指的所有修行的、還有不修行的這些有情衆生。將命終時,就是快要去世的時候。“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與不善,或他令憶”,就是你快要去世、臨命終的時候,自然憶先所習善,憶就是回憶,兩種情況,一種在臨命終時,回憶你以前修的善法的力量大,它就起作用,所以你腦子裏面想的全是好的,出現的全是好的景象,好的景象多嘛。比如修淨土的,阿彌陀佛來啦,走到哪個地方啦,還在那個地方停了一下,接我來了。所以這個淨土法門修心地觀經裏頭要講修十六觀,你們看過那個修十六觀吧,什麼觀落日哦,觀阿彌陀佛的形象。他爲什麼觀這些相,就是修的善法。他臨命終的時候,哪裏來的阿彌陀佛啊,是不是極樂世界來個阿彌陀佛啊?那也來,你自身現的阿彌陀佛的形象,你自身就去掉了。所以,這裏你自己修的,積累的,到時候他自己起作用。你學過百法,他很大程度上就是指的那個別境心所,你們這裏面好多沒學過百法,那個百法裏頭,別境心所裏頭,哪一個心所?念心所嘛。你那五個別境心所:欲、勝解、念、定、慧,對不對?那個念心所怎麼解釋的?“于曾習境,持令不忘”就是念心所。什麼叫“于曾習境”,就是你過去經曆過的境界。持令不忘,總是在腦子裏面翻過來,回憶回憶回憶,在你腦子裏面就紮根了,這是曾習境持令不忘。那麼這個地方講的“或自然憶先所習善及與不善”都是這樣子的,就是曾經經曆過的,他不停回憶不停回憶。所以這個就是,你記憶力從哪裏來,就跟這個有關系,你學東西從哪裏來,就跟這個有關。你光是經曆一次是不夠的,除非有些人是過目不忘那種。他必須是非常高度集中。就等于在牆壁上劃杠杠一樣,你力量輕了嘛多劃幾次,你力量重了嘛使勁劃下去,那一道痕就深了。只是多搞幾次力量輕一些,你一次劃成功的力量重一些。那麼念心所就是對曾習境,對過去心理持令不忘。什麼叫持令不忘,就是不停地拿出來想嘛。所以那個念佛,他爲什麼一定要讓你修十六觀,不停地觀不停地觀,並且還要觀極樂世界,觀八功德水,蓮池,要觀阿彌陀佛的形象,還要觀白鶴、鹦鹉、孔雀,觀了那麼多。把極樂世界描繪得那麼好幹什麼?說給你看的嘛,你一向往,你就天天想啊想啊。你天天想他,你自然內心現的就是那個相,你天天想壞的,你到了最後內心現的就是那個。所以說過去有個禅師,他開始是個殺豬匠,天天殺豬的,惡不惡,你看殺豬的天天笑著說:“豬,我殺你啊。”沒有,那殺豬的是惡的,說:“你還叫,還叫我再給你一刀。”他一定是惡相,但他後來出家了,很快,相貌就變了。所以人家後來就寫四句話嘛,“昨日羅刹身”,就是原來他是羅刹的樣子,殺豬的嘛:“今朝菩薩面”,出家了一修行,慈悲心一起來,相貌變了,看起來像菩薩的樣子,“菩薩與羅刹,不隔一根線。”就是連一根線那麼點的差別都沒有,爲什麼,就是都是你那一念心啊,哪有差別,都是從你一念心起來的。關鍵看你那一念是嗔恨心還是慈悲心。你嗔恨心一起,羅刹;慈悲心一起來呢,菩薩。隔不隔一根線嗎?當下就是,哪裏還隔呢?所以你這個相啊,所以爲什麼修淨土的,他一定要修那十六觀,所以你別覺得那淨土法門好修,不容易。今天那些修淨土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菜又跌價了,油又漲錢啦;還有的就是圖完成任務,念多少,叁萬,念完了。念完了,走,打麻將。你是把它當任務來完成,修行不是完成任務啊,不是像原來計劃經濟條件下,到糧食站去賣糧食,統購。給你下了任務的,有訂單的,完成了就萬事大吉了。不是那樣子的。修行是念念都在用功的,他開始一定規定一個方法,讓你走上這個路以後啊,這就要成爲自然狀態下。什麼叫自然啊,你比如自然回憶那個善與不善,那個力量已經很大了,對不對。你現在力量已經很大了。哎,你不認得我啦,我們叁年前見過面呢,你想一想,是不是哦,這種就是屬于什麼?是自然嗎?不自然,想不起來,半天還在是不是哦,不能確認。可是這個人如果在你面前很熟悉,天天都是,哎呀今天又看到你了。他馬上很自然的第一反應就回憶起來了,他還不會去摳腦袋,是不是哦,誰作證哦,沒有。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明,他善的力量已經到了習慣狀態,所以我常常講,修行是什麼?念佛法門怎麼叫成就了,我說當念佛成爲你的習慣,你就成功了。可是我們今天很多念佛啊,老實講是散心。當然你要鼓勵他哦。散心念佛比不念好,你要這樣想哦,你不能給別人沒有信心也麻煩啦。念佛,啊好好好,多念多念多念。都是那麼念,但是這個念是有質量的。所以我想啊我們人也是這樣的,我好像原來給哪個地方講開示,他們沒有整理這個。當修行成爲習慣,我圍繞這個好像講過一段。可是我們今天不容易辦到的,我們今天常常是上網成了習慣,打手機成了習慣、…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1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