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0講▪P3

  ..續本文上一頁啊!你要提起這個念頭啊!少受那種墮落性質的幹擾。要清楚這個東西是幹擾你的,你一定要精進勇猛往前進。不然啊!你總是像稱的兩頭一樣,翹翹板一樣,一會這頭起來,一會那頭起來,原地踏步。你前進不了,所以要注意這個關系。這個地方講啊!前面那半截,“從他獲得隨順教誨者:謂初修業者始修業時,從善通達修瑜伽師聽聞教誨,”這個是講的善知識,後半截由是因緣,于修作意如應安立,隨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觸證心一境性。”是講的善知識的作用。就是她能夠引導他,所以當善知識也不容易,安立,什麼叫安立!就是跟你鬧著玩的,跟你發明一個遊戲,讓你去玩!你要發明一個有戲,就說明你要高明的多喲!他最會玩了。他能發明這一套,讓你跟著走,走到最後。所以善知識就要有這個本事,你不要因爲誰可以說兩句就是善知識了,差的遠。善知識的作用很大的。走到那個地方該牽一下你,走到那個地方該不管你,你跟著他,但你要知道他給你說的都是安立的,不是真的,就是給你開的藥方。知道你什麼時候該吃什麼藥,就給你開一個藥方。但這個藥方你不能一天到晚拿著吃。安立的,假安立的。安立的前面加一個假,你就明白了,就是方便善巧的。所以大善知識,都有種種的方便善巧。你嗔心重的人,他知道怎麼接引你,,貪心重的人,知道怎麼接引你。都有各種各樣的辦法!那麼這裏面還有一個,雖然善知識有這個能賴啊!你這個學佛的人也應該往這個方面去想,你兩個不相應啊!也不管用,所以禅宗裏面講,機教相扣,教就是指教你,機就是指的學佛的人。要相扣,相應,他是那麼想的,你是往那裏走的才行。雖然善知識往那裏想,你還沒有到那個程度,,你還是等于白費。就是我常講的關節一樣。關節能活動,一定有一個關節頭,一個關節窩。兩個一定是同時銜接的。如果他是關節窩,你也是關節窩,就搞不成了。他是關節頭,你是關節頭兩個也搞不成。所以禅宗講機教相扣啊!“教”就是指師傅教你,“機”就是指學習的人,“相扣”指的是要相應,他是那麼想的,你是往那邊走的,才行,雖然善知識那樣想,你沒到那個路上、你沒到那個程度,還是領會不了、還是不能學會。就像我常講的關節一樣,關節能活動,就一定有個關節頭、一個關節窩,兩個東西一定是同時銜接的。關節頭和關節頭兩個搞不成、關節窩和關節窩兩個搞不成。禅宗講“機教相扣”祖師常常打的比方就是孵小雞,當然現在孵小雞變化了,過去孵小雞啊就是母雞把蛋弄在下面孵,孵到大概二十來天的時候,小雞在裏頭、母雞在外頭,兩個就要同時用那個嘴去啄蛋的殼,小雞才能出得來。如果小雞不知道時間,本來要二十天它十八天就開始啄,啄出來它也要死掉;母雞也是一樣,兩個要同時啄那個蛋殼,出來的時候小雞才能存活。母雞就是比喻老師啦,蛋殼裏的小雞比喻學生啰,兩個要同時,就是剛才講的相應,在這個地方實際上講到了。

  

  遠離彼障故,

  遠離彼障者:障略有叁。一、加行障,二、遠離障,叁、寂靜障。若此諸障不合、不會,說名遠離。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五卷十一頁2116)

  第叁個,“遠離彼障故”,這個障礙就多了,這個講的是籠統的。“遠離彼障者:障略有叁。一、加行障,二、遠離障,叁、寂靜障。若此諸障不合、不會,說名遠離。”就是有這些障礙跟隨你的時候,你的出離心也難升起。“加行障”,多了,比如你正勇猛正在加行用功修行的時候,這些時候狀態最好的時候,有些就來幹擾你呢,“走啊,我們出去耍兩天啊!”障礙就來了,不知不覺障礙就起來了,甚至這些障礙來了,你還不知道是障礙,“好吧,我過兩天再修行,放一下,我們出去完兩天再回來。”這些都算是的,加行障。“遠離障”,那更是這樣子啦,就是逃避主義,我剛才講到的,這都不是出離心。“寂靜障”,爲了獲得寂靜快樂,難生出離心,這些都會成爲障礙。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者:謂出離欲略有四種所緣境事。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淨行所緣境事,叁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淨惑所緣境事。于此四種境事勤修觀行,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由是因緣,能淨煩惱,究竟解脫。

  第四,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方便正修無倒思惟者:謂出離欲略有四種所緣境事。”什麼叫無倒思維,簡單的講就是有正知正見的。“遍滿所緣境事”,就是在任何情況下,你的知見都不會動搖,我們今天的學佛人,有時候知見總是搖擺不定的,一會兒人家這麼說,哎呀,說的有道理,隔一會兒人家那麼說,好像別人說的也對。這樣就會很浪費時間的。“二者、淨行所緣境事”,這個就很簡單了,淨行就相當于不淨行,就是指的善法。“善巧所緣境事”,善巧就是指的方便。“淨惑所緣境事”,淨惑就是對你修善法有幹擾的。“于此四種境事勤修觀行,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就是在以上這幾種情況裏面,都能夠不動搖,不受他們幹擾,這樣才能夠生起出離心,才能淨煩惱,才能究竟得解脫。這個主要講的離欲。

  雲何離欲退?

  雲何離欲退者:此之因緣,總略有五,如下自說。通世出世,翻前應知。

  “雲何離欲退?”就是離欲的心退掉了,就是出離的心退了這個意思,那這個就好懂了,剛才講離欲,現在講離欲退,正好相反。“總略有五”,有五種情況。

  謂性軟根故;

  性軟根者:謂是鈍根下劣欲解故。

  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行狀相故;

  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行狀相者:此中善品,謂定地中心心所法。最初修學補特伽羅,名新修善品者。要于彼定諸行相狀數數思惟,方能入初靜慮,或所余定。由是因緣,未能證入諸無漏定。未證無漏故,或從離欲退。何以故?由于諸色乃至識法未能思惟如病、如癰等行,于有爲法未能心生厭惡、怖畏、製伏,于甘露界未能系念思惟故。此中行狀相者,行謂麤行、靜行。如其所緣作種種行而入定故。狀謂臨入諸定,便有諸定相狀先起。由此狀故,了知不久當入如是如是相定。相謂所緣及因緣相。所緣相者,謂分別體。由緣此故,能入諸定。因緣相者,謂定資糧。由此因緣,能入諸定。如下叁摩呬多地說。(陵本十叁卷叁頁1075)

  受行順退法故;

  受行順退法者:謂入靜慮或所余定,于喜、于樂、于勝功德不堪忍故,從靜慮退。如如暫入諸定差別,如是如是還複退失,乃至未善調練諸根,是名順退分定。如下叁摩呬多地說。(陵本十二卷叁頁973)又修定者,從初靜慮還退出已,于諸靜慮不複樂入,亦不思惟此行狀相,于所得定隨念愛味,不能上進,當知此定成退劣分。如下叁摩呬多地說。(陵本十叁卷六頁1090)此中于喜、于樂、于勝功德不能堪忍,及于所得定隨念愛味,是名受行順退分法應知。

  煩惱所障故;

  煩惱所障者:謂由煩惱不能永拔,障得涅槃故。

  惡友所攝故;

  惡友所攝者:由五種相,建立惡友。一、無羞恥,二、有邪見,叁、有懈怠,四、有邪行,五、性怯劣。如下決擇分說。(陵本六十四卷十七頁5139)由爲彼攝,引導無義,是故能令從離欲退。

  從離欲退。

  有哪五種情況呢?一是“性軟根故”,二是“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行狀相故”,叁是“受行順退法故”,四是“煩惱所障故”,五是“惡友所攝故”,從離欲退。有了這五種情況,就容易讓你生起的出離心退死。第一個“性軟根故者”,就是指的根性不好,這個性就是指自己的意思,所以性字在佛教裏頭用在不同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的解釋,這個性主要指自己,每個個體的有情。軟根就是下跟,指根性不好。第二個“新修善品者,數數思惟彼行狀相故”,注意那個彼字是指什麼啊,籠統的講,彼就是指的欲界,也就是世間所有能讓你的心能夠散亂的情況。把這句話再翻譯得白話一點,就是“新修善品者”,剛要修善法的人,剛生起出離心,“數數思惟彼行狀相”,“數數”就是經常。講個例子吧,就是那個火剛點著,不猛,可是突然一個大風老吹過來,那火還燃得成麼?燃不起來的,所以新修善品者等于剛燃起來的火、剛發心的人。“數數思惟彼行狀相故”就是總是想著世間上那些色身香味觸,什麼好聽的、好玩的那些東西的話,你那個心啊也容易退失。它就會幹擾你。你比如有時候打坐,你就有這個經驗了,剛開始靜下來的時候覺得很舒服,但是坐上兩天,容易疲勞,疲勞以後,比如外面突然有火鍋的香味飄過鼻尖,你馬上就想到火鍋好吃啊,今天還是算了不打坐啦,還是約人去吃火鍋吧。它就這樣子的,主要指的就是這些情況。爲什麼呢?因爲你這時的出離心還不鞏固還不堅定,剛才講的離欲心鞏固、出離心生起來了,就是什麼力量都幹擾不了他了,那就無所謂了,那麼這個地方就不行。這個小字你們自己下去看一看,我剛才給你講的應該懂,不懂的時候再問。

  第叁個是“受行順退法故”,這個主要是指“謂入靜慮或所余定,于喜、于樂、于勝功德不堪忍故,從靜慮退。”堪忍就是保持的意思,不堪忍就是不能保持。這個就是我原來講過的,就像逆水行舟一樣,其實逆水行舟剛起步的時候覺得還不艱難,走到一定的程度才覺得艱難;其實走到一定的程度,那個上水,要快,你要堅持一下呢,也就到了點了,如果一不堅持,你松下來呢,也就全部前功盡棄了。這個地方也是,就是“受行順退法故”,就是在修行修靜的過程當中,由于對境中出現的喜啊、樂啊不能夠保持,你松懈一下,你就從那個定境裏退失出來了,退失出來的後果是什麼呢?下面講了“從初靜慮還退出已,于諸靜慮不複樂入”,就是不想再入定了。“亦不思惟此行狀相”,也不思維定裏面的樂啊、喜啊的境界。“于所得定隨念愛味,不能上進”,就不能前進了,主要是指的這個。

  第四個“煩惱所障故”,這個煩惱多了,…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