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10)
第 10 講
時 間:公曆2009年10月17日,農曆六月初四,星期六下午
地 點:成都市文殊院後客堂
學習內容:
次隨順功用爲先,身語業風轉故;從此發起身業、語業。
身語業風轉者:入息、出息是名爲風。要依身心,此方得轉,由業所引,故名業風。業風轉故,發起身語,能成所作,由是說言身語業風
身語意業風轉故,從此發起身業、語業啊!業風轉呢!實際上說這個業風啊!重要的是“轉”字上面,實際上這個要注意到,跟我們下面要談到的,有一個地方,我們的人的投胎問題。我們過去受生,投胎,就是人的中陰身啊!跟精細胞,卵細胞結合在一起,要這幾個結合在一起,人的生命才能夠存在,這個細胞結合的時候,要注意什麼?這個中陰身,是由阿賴耶識的現起。那麼這個阿賴耶識的現起的中陰身,就應該包括阿賴耶識所有業力的種子,全在裏面。它怎麼樣跟精細胞和卵細胞結合在一起?按佛法 講,它就是由業風吹,有業風轉動,就把阿賴耶識的種子,和精細胞和卵細胞一起容爲一體,就是一個新的生命産生,那麼這個地方講啊!業風啊!很大程度上我個人理解的,就是那個業力,的習慣勢力,就像發一陣風一樣,我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你比如那個,磁鐵----你在這兒放一個磁鐵,旁邊放一塊鐵的話,只要靠近了一定的距離,因爲磁場的原因,它自然就會向它靠近。它就是習慣的勢力,升起了,靠近了,所以這個業力啊,我剛才講了,這個下面要談到的,人投胎的時候,這個中陰身啊!阿賴耶識!碰到父母緣的時候,父母緣就等于那塊磁鐵,知道嗎?阿賴耶識和中陰身就等于那塊鐵,那麼一但阿賴耶識,中陰身碰到父母緣得磁場以後,它自然就被父母緣的力量就會吸引它。就等于這個地方描述的業風一樣。就移動一運轉,就像磁鐵和鐵一樣碰到一起。那麼這個時候喃,就是中陰身,阿賴耶識和父母緣融爲一體,那麼這叁者融爲一體時,要注意的是什麼呢?就是父母緣和阿賴耶識碰在一起時,中陰身就不存在了。那麼這個時候起作用的是阿賴耶識裏面的業力。和父母緣碰到一起,就是新的生命開始了。那麼這個地方談到,的要注意這個用詞,業風轉,這個轉是什麼回事,就有一點像我剛才講的磁鐵和鐵的關系一樣。就是那個時候,他不能自主的了。下面我們會談到投胎的時候,說我不去了行不行?你只要進入了父母緣的磁場以內,你是不能自主的,自拔不了的。但是還沒碰到父母緣以前,現在西方流行的《西藏度亡經》,包括《中陰身得度法》爲什麼在中陰身它還可以得度。它一定是中陰身狀態,一旦遇到父母緣時,它已經不是中陰身了,那個時候你再想改變,已經是不可能的了,要改變它不現實,必須是中陰身狀態還可以改變。這個時候就要有很多的力量,這個是什麼力量,這個下面我們會談到,這個地方我們只是補充給大家提醒一下。那麼下面看這個
雲何離欲?
雲何離欲者:此中離欲,隨應當知世出世別。離欲因緣,總有四種,初唯出世,余通二種。
謂隨順離欲根成熟故,
隨順離欲根成熟者:謂住種姓補特伽羅,由四因緣,從前際來長時流轉,不般涅槃。一、生無暇故;二、放逸過故;叁、邪解行故;四、有障過故。無彼因緣,爾時方能善根成熟,漸次乃至得般涅槃。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二十一卷二頁1816)此中善根,謂出世種姓。即以種姓爲依爲住,能獲信、戒、聞、舍、慧功德法,故名善根。轉上、轉勝、轉複微妙,名將成熟;乃至獲得最後有身,謂住于此得般涅槃,或能趣入正性離生,名已成熟。如下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一卷十七頁1869)由根成熟,方能證彼,是故說名隨順離欲。
從他獲得隨順教誨故,
從他獲得隨順教誨者:謂初修業者始修業時,從善通達修瑜伽師聽聞教誨,由是因緣,于修作意如應安立,隨所安立能正修行,乃至觸證心一境性。
遠離彼障故,
遠離彼障者:障略有叁。一、加行障,二、遠離障,叁、寂靜障。若此諸障不合、不會,說名遠離。如下聲聞地釋。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故,
方便正修無倒思惟者:謂出離欲略有四種所緣境事。一者、遍滿所緣境事,二者、淨行所緣境事,叁者、善巧所緣境事,四者、淨惑所緣境事。于此四種境事勤修觀行,隨應解了所知境界,如實無倒,能遍了知。由是因緣,能淨煩惱,究竟解脫。
方能離欲。
雲何離欲?“雲何離欲者:此中離欲,隨應當知世出世別。離欲因緣,總有四種,初唯出世,余通二種。”離欲,就是我們講的出世間法,就是出離心。那麼提到出離心,我順便提一提,佛法啊!我曆來強調,它和世間哲學、宗教不共的,根本的東西,我原來也講過,我個人認爲就是叁個,一個是出離心,一個是菩提心,一個是般若見,也是空性見,這叁個東西是和世間所有的東西是不共的。那麼這個出離心啊!菩提心啊!世間有一些其它的哲學、宗教,也有提到,但它不徹底,最不共的,就是 這個般若見,也就是空性見(在中觀上講),你比如這個出離心啊!有其它的講到的隱士,有一點消極的意義,佛教的出離心啊!我告訴諸位並不是逃避,才叫出離,它跟世間的隱匿派,和隱士思想是不一樣的。世間的隱士思想它完全追求的是與世間隔絕的生活。世間完全切斷的生活,但是佛法的出離心不是這個樣子,它不是說,我要躲開這個世間,我要和這個世間斷絕關系了,才叫出離,不是的。佛教的出離心,是在這個世間入世而出世。這個才叫佛教的出離心,就是于欲而離欲,你想那個前提嘛!沒有那個世間,你出什麼呢?是吧!它這個一定是同時的,很多人以爲佛教和憤世的厭世的思想是不對的,當然你用的不好它就往那個方向去,就容易厭世啊!憤世啊!不關心世事。所以其它的,但是不像佛法的這樣,還有就是菩提心,按世間的講,一個核心思想就是你要度衆生,按我的說法,你要出離這個世間,不是我個人,不是以私人目的爲目的,不是只管自己,如果只管自己還是太狹隘了。菩提心是什麼,就是要以一切衆生都出離爲己任。按我講就是菩提心。今天的話講就是關心他人,關心他人一起出離,按我們今天也有涉及到菩提心這一塊,但沒有佛法的圓滿,你比如菩提心有一個基礎的,就是關心他人,但世間也有很多關心他人的,你比如儒家講的修十善也好,其它宗教講的要關愛他人也好,他也講到。但它不像佛法的菩提心這麼圓滿,和深廣。爲什麼?佛法的這個菩提心啊!它有一個根本的東西,就是後面的這個般若見,是聯系在一起的,佛教的出離心啊!就是和般若見加在一起的,才能構築成這個出離心,核心的一點,他要出離,要讓一切衆生出離,並且是無我的,這個般若見、空性見,就是無我嘛!一切世間的法都沒有一個真正的自我存在。都是緣起的,佛法講這一切東西都是假相,都是短暫的存在,都是暫時的存在。你比如我們現在的這個屋子它也是短暫的存在。有了這個牆壁,這個屋頂,地板這幾個搞在一起就成了屋子。條件組合的,可是這個條件不具備了,這個屋子也不存在了。我們一般人對世間的事物還容易理解一點,是條件組合的,實際上人也是條件組合的。你比如天天念的心經啊!“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就是你的這個身體,我們的這個色身。我們人的整個身心世界就是整個五蘊構成。色、受、想、行、識。色嘛!就是這個物質的軀殼世界,受、想、行、識就是你的精神世界。把這些除外,哪個地方還有一個真實的我可以解脫出來。找不到,所以佛法的空性見,般若見啊!就是以無我爲核心的。這才是佛法與世間最不共的就是這一條,剛才我講了,出離心,世界上有些宗教也涉及到一點點,但不圓滿,雖然它也不圓滿,但它講到要關愛人嘛!佛教最不共的就是這個般若見,空性見。講無我,這是世界上所有宗教、哲學都沒有談到的。你看西方的哲學家他一直想到還有一個我,所以笛卡爾講,“我思故我在”我在那兒呢?我想的就是我。他始終還沒有脫離這個框框,總以爲有一個我,佛法最徹底的東西就是沒有我,有我就是一切煩惱的根源,一切生死的根源。所以六祖說:有我罪即生,忘功福無比。你只要有我了,一切造業,都從這個地方起來,這個我啊!有我和法我,那就多了。人我:就是有情衆生,包括其它的有生命的了!法我: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沒有我,就是法我。分成兩條主線,不管你人無我也好,法無我也好,你學了《百法明門論》嘛!講了一切法無我。這個無我,講了一個是補特伽羅無我,!一個是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就是世界上一切有情,法無我就是世間一切事物都沒有一個固定的,所以你看我們人的一生啊!都和電影屏幕裏面一樣,是一幕一幕,一刹那,一刹那的。你看電影很真實,你還會爲那個東西所感動。對吧?跟真的一樣。實際上製造電影很簡單了,他就是拍完了。這麼一個一個拼起來,對不對!人何嘗不是呢?並且還要更緊密。你看按照佛法講,說事物在一刹那一刹那的變化,人也是,是常常跟著個人在一起,10年以後,你看有多大變化?以爲你天天跟他在一起,可是你10年不見他!一看,喲,變化很大!那麼這個變化是突然的嘛?它絕對不是突然的。他一定是一點一點的,你比如人一樣的,你今天拍一個照片,明天拍一個照片,你把你一生的照片擺過來,就會看見這個過程很明顯,你的一生就是這樣組成,人一生就是這個樣子,講了這個離欲,我就順便談到,離欲啊!就是以出離心爲基礎,但是要記住,菩提心啊!一定是涵蓋了出離心的。不然啊!容易出偏差,有些人啊!說我不求出離,我就要在世間,你的心很偉大,但是你實際上是辦不到的,它也有出離心在裏面,同時把出離心更擴大化。讓一切衆生都要出離,這就自然成爲了菩…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0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