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5講▪P3

  ..續本文上一頁行也是這樣子的。修行的方法要簡單,你抱著它就沿著它走,但是要多聞,你不要說我就天天搞這一點,多聞的意思就是鞏固它嘛,外圍嘛,懂沒有?就像畫畫一樣嘛,你說那個畫家畫的好,她會畫鳥,你想,我要她在這一大面牆上讓她畫鳥,你看好看嗎?你看畫鳥在厲害的都要畫個樹枝,畫樹林,要不畫個什麼站在上頭嘛,這個鳥才是動的嘛,你畫個鳥人家說鳥好可憐哦,孤獨。她是畫鳥最好,技術最好,可是她也要畫其它東西來襯托嘛。這個學佛法也是一樣,我常講修行要專,可是多聞就要打開你的知見來鞏固它,要寬一些,不然你搞不好。

  又諸種子未與果者,或順生受,或順後受。雖經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複圓滿生。

  或順生受或順後受等者:此說定業受果差別。雲何定業?謂故思已,若作若增長業。若所作業,于現法中異熟未熟,于次生中當生異熟,如是名爲順生受業。若所作業,現法、次生異熟未熟,從此已後異熟方熟,當知是名順後受業。如下攝事分說。(陵本九十卷叁頁6797)即由此二業增上力,彼諸種子未與果者,雖經久時,曆百千劫而無失壞,隨于一切所當生處,一切自體從自種子圓滿複生。此即顯示決定受義。然複當知,決定受業,若順生受,此能障得阿羅漢果。若順後受,于所證得阿羅漢果不能爲障。雖不爲障,然彼非不是定受業。何以故?由即依彼煩惱助伴,及即依彼諸行相續,施設此業爲定受故。如下攝事分說。(陵本九十卷叁頁6794)

  地二、釋別名2 玄一、已受果

  “又諸種子未與果者”你想,我們阿賴耶識裏藏了那麼多種子,我們今生感的果報是裏面少之又少的種子了,還是大部分的種子還沒有感果,還在裏頭藏著呢。你說它不發黴嗎?發黴才好死你了。它就是不會發黴的,跟著你的。“又諸種子未與果者”就是沒有感果的,所以你別抱僥幸心理,沒有感果的是不是在府南河就掉下去了。不會的。“或順生受,或順後受”,順生就是來世,還要感果的。順後受就是哪怕來世沒有感果,再下世還是要感果的。就是罪犯一樣,幹了壞事到處躲,只要你沒有發現我,我就算平安了,可是和這個不一樣的。你說我的種子,這生沒有感果下生就沒有了,不會。爲什麼?“雖經百千劫,從自種子一切自體複圓滿生。” 經百千劫這個種子都不會壞的,都要感果的。所以經典裏講“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就跟那個道理一樣了。假使百千劫就是你只要造了業,有了種子在,不管過多少時間,我告訴你哪怕你到月球去,它都跟著你。有些人有個怪理論,說:沒關系,我搞再多的業力,你不是說地球要壞嗎?地球要壞我跟它同歸于盡,我給你講,這個不可能的。有些人有這個僥幸心理哦,反正地球要壞,壞了我們大家都一樣。不是那樣子的。爲什麼?你這個生命體在地球上生存只是大家的業力感得地球上能生存生命,將來這個地方壞以後你還要在其它地方感果的,這個業力還跟著你的。不會掉的。因緣聚會時,果報還自受。這個裏頭沒有高利貸,也沒有什麼借,自作自受,絕對是這樣的。那你說既然是自作自受那你這個不是矛盾的嗎?你說我回向給他,他能得到嗎?得不得得到?這個回向不是黃世仁跟楊白勞的關系,回向是什麼?回向,我的話講叫共享。不是說你把你的東西給他了,你的少了沒有?沒少。這叫共享。我打個比方,就像點蠟燭,這個屋子點一盞蠟燭,亮了,可是那麼多蠟燭都沒有亮,怎麼辦呢?你就把你的蠟燭把所有蠟燭點燃,你的蠟燭還亮不亮?還亮的嘛。你的燈光好不好?不少嘛。別人也亮了,一起點亮這個屋子不是更亮了?所以回向是共享。有些人說我不幹,把我的給他了我就沒了。你看,我的,我的,還有我的功德,那就完蛋。你只要有我的功德那也不叫功德。那叫有漏功德。都不是無漏之因,都不是成佛之因,最終都不能圓滿解脫。所以佛法裏講,回向跟這個不矛盾,回向是共享,不是給他,不是借給他,不是你的少了。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什麼叫回向,你比如說,你現在做事,做完了,你回向,你心念力是不是想著他?並且這種回向是跟你關系越近的人越管用。跟你關系越親密的人越管用,爲什麼?它的力量越大。你心念力啊。

  今天的科學研究說同一個種族的人體內有一個什麼玩意?小顆粒,DNA.打電話還要串線的啊,號碼都差不多,哦,串線了。人的基因差不多,用今天的話講,有磁場、有信息,所以你只有心念力一動,那個心念力自然就對他有作用,有作用他的善念力也就起來了。所以實際上是這個的作用,而不會和自作自受相矛盾。所以這個地方講我這個種子如果這一生受了報了就可以了,管它呢,沒受報的可能下一生就沒有了,不會,生生世世一定不會壞滅的。所以就是這個意思。

  雖余果生要由自種,若至壽量盡邊,爾時此種名已受果。

  所余自體種子未與果故,不名已受果。

  雖余果生要由自種等者:謂現法中一切種子,無始時來相續有故,由業熏發,余自體生。此體自種雖無始有,然要待至現法壽量盡邊,此自體種方可得生。于爾所時,名已受果。除此所余自體種子相續隨逐,果未已生,不名已受果。

  什麼意思?比如說種子這一生受報的,比如感得人身,造的十善業,守五戒感得人身。守五戒是因,感人身是果,這個果要到什麼時候才算果圓滿了呢?才算這個果已經結束了呢?我們現在還是在果的階段,還沒到已受果,要到“壽量盡邊”,這一生生命結束,果報才結束,所以現在還是在感果階段,業力和果還是對應起來的,還沒有結束。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們種過莊稼沒有?沒有啊,那你就不一定有經驗,我是種過莊稼的。你看那個種莊稼、栽小樹子,比如你在地裏播一顆胡豆,它不是要發芽、長出苗來嗎?可是你看剛剛發芽的胡豆苗,你把土刨開,胡豆的豆子和苗是不是連在一起的?胡豆的豆子還沒有爛吧,對不對?我們現在就等于是那個狀態。要等到胡豆苗都長好了,長得胡豆都老熟了,你再去把胡豆苗扒開,原來老胡豆的殼還在嗎?不在了,爛完了。那個爛完了,它差不多也要結束了,知道嗎?所以我們人也是這樣子,你這一生感得果報的業力把它支撐完了,什麼時候才完了?就是到你壽命結束的時候才結束。現在都是正在進行時。業力正在感你今生的果報,一定要業力投完了,才是過去時,那個“已”,看到沒有?過去時。我這樣一講,你就懂了,特別是我講種子剛發芽的狀態,它兩個是同時的。所以唯識宗裏講因果是同時的。哎呀,你說不對啊,和尚在亂說。怎麼不對?你不是說前世造的因、今生才感果嗎?那你怎麼又說因果是同時的呢?想一想,爲什麼?又說種莊稼了。種莊稼的時候,放在倉庫裏的種子叫不叫種子?嚴格意義上不叫,爲什麼?它只能說是將要成爲種子。你說它是種子了,就把種子扔出去了,你看種子長不長啊。我記得小時候,五六歲時,土地還沒有下放,還是集體勞動,到了要播種之前,村長就說今天你們誰誰誰都去選種子去。可是那些種子去年留下來的本來已經是種子了,怎麼還要選過呢?有些種子是蹩種!播下去是不發芽的,所以要挑過。挑過的種子就能發芽了嗎?也不一定啊。你把它播在地裏面,十天不下雨,它也不會發芽。你說要下雨,你把它放在石頭上,它也不發芽,沒有土壤。所以真正的種子什麼時候才叫種子?就是要發芽的那一刹那所有條件具備的種子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種子。所以是不是因果同時啊,種子六義,你學唯識、學《攝大乘論》、《成唯識論》裏講,刹那滅、果俱有、恒隨轉、待衆緣、性決定、引自果。裏面的“果俱有”因跟果是同時的,這個不是我在這兒亂說的,就跟原來的也不矛盾。原來是說前生的因感今生的果沒錯啊,你以前造的業感果是說明它是可以成爲因,但是它不一定成爲真正的原因,只有那一刹那才是直接的原因,懂不懂?所以它並不矛盾的。所以我們現在都是在感果的時候。所以你的狀態是這邊是果、這邊是業。所以佛法爲什麼反對自殺呢?你要是自殺了,還有半個業還沒感完,知道不知道?這是我說的啊。你想這個道理嘛,准備還要留一半,下次再感一次啊。這次跳了府南河,下次去跳錦江,一回事,所以沒有的事情。所以“已受果”就是這個意思。

  又諸種子,即于此身中應受異熟,緣差不受。

  順不定受攝故。

  什麼意思?“又諸種子,即于此身中應受異熟”就是有些種子到了這一生,本來是要感果報的,可是“緣差不受”,就是條件不成熟還感不了果。所以有些大修行人就能逃避得了,但這一定有個前提,是小的業力,不是大業力,大業力是逃不掉的,是一定要感的,小業力有時是可以打點擦邊球的,就有點像偷稅漏稅一樣,小的業力才可以,大的業力不行。那你可以改變條件,有的還是改變不了的。這個小的,比如說同時做善業,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常碰到一些怪事情。有些佛教徒來見我,說師父我要見你。好的來吧。他又帶了一個人來,他說一個人,又帶一個,我常講,買一送一。有些居士很虔誠,見到我就磕頭的哦,跟他來的就不一定是虔誠的佛教徒,他是來看熱鬧的,來看看和尚什麼樣子,電視裏看過,沒看過真的,就跟著別人看。看到別人磕頭了,他又不好意思不磕頭,所以人家在那兒使勁的磕頭,他也假把意思的磕頭,所以他的心念力,你以爲他磕頭就有功德嗎?小的呢!他的心是跟著別人在跑,是極不虔誠的磕頭,他在幹嘛?你幹我跟著幹。因爲他不是發自內心的,他的心念力力量不大,這樣造的業力力量就不大,感果的時候只要調整一下,緣不具備也可能不感果。所以我常講,供養也好、布施也好,一定要發自內心的。不要別人在拿錢,你拿我也跟著拿點吧。你那個是隨便的心態,果報小之又小。包括布施也是這樣,他們在拿,我也拿件毛衣給你。哪怕別人確實是很苦難,你真要幫他,你一定要把他當佛一樣的,“哎呀,你真的是很困難,我要幫你!”我跟你們講,你給乞丐的錢,要把他當成是在給佛磕頭一樣,你辦得到嗎?從來看到都是討厭,“討厭討厭,又來要錢啦,給你五元,拿去,走吧走吧走吧!”這個樣子啊,果報就小了,因爲你的心裏頭啊,唯識講熏習啊,你這個樣子是熏習不上的。就等于燒火一樣,柴火在這兒燒,鍋在那邊,鍋煙怎麼熏得上去啊?一樣的道理。小的業力就不感果。也不是叫不感,條件不成熟,是可以改變的。有些人講,“嗨也,他給了五塊,我也給了五塊,爲什麼他搞到了我沒有搞到呢?”因爲你們兩個的動機不一樣、發心不一樣嗎,知道嗎,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常講,你看到那些窮苦的人,你幫他,不要有鄙視的眼光、不要有歧視的眼光,要恭敬,要看他像佛一樣。你想,他真是佛哦,他示現成窮苦的樣子來度你的呢,來鍛煉你是不是有真正的布施心的,你不要把他看成叫花子或乞丐,知道嗎?要轉過來,不要覺得是你在幫他,是他在幫我、幫你自己。但你也不能這樣想啊,那就讓他們都來幫我,有了那樣的心也是貪心了,貪功德,也不行。這些都是隨緣的,知道嗎?

  比如今天講杭州有個叁生石。本來他是可以免掉的,他還是沒有免掉。他們兩個要到四川來朝山,一個說走陸路;一個說走水路,走水路好,可以看叁峽,還有白帝城。另外一個犟不過他,本來他想走陸路的,走劍門關。那個人說不行,我喜歡走水路。那就只好走水路。走到那個,從江上一上來後,那兒就有個洗衣服的,他說:“完了,我不能跟你一起走了。爲什麼我原來一直堅持走陸路不走水路,我到這兒來啊就是有個緣要還的啊。我要去投胎啊,因爲我在這兒碰到她了我跑不脫了。我要走陸路我就可以回避她了。就只好去投胎了。你看你使勁鼓動我走水路,我只有去投胎了。”哎呀,那個人後悔啊,早知道如此還是走陸路吧。那怎麼辦啊?就約定了,他說:“你去你的,這是我自己的業力,我投了胎,你將來在哪個地方,騎著牛、吹著笛子、笑一下的那個我了。”打個記號,叁生石就是這樣來的,這是典型。看樣子是可以改變的羅,他還是沒有改變到,說明他還是福報不夠,福報夠他就會說:“我就要走陸路,你去就去,不去就拉倒!”要是今天的人啊,他就走陸路了,就不投胎了。不投胎也不好,爲什麼呢?杭州的旅遊資源又少一塊,就沒有叁生石可看了,就賺不到錢了。所以他還是犧牲了自己成就了大家——菩薩。

  所以這個有例外的就是說當時他的心念力就很差。比如我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實生活中你幹事情,事情大你特別用心去幹的,你十年二十年都不會忘記。有些事情你是隨便應付一下的,別人說某年某月你在哪裏幹過什麼事,你說:“是嗎?我幹過嗎?你搞錯了沒有哦?”別人沒搞錯,關鍵是你的心裏頭力量沒有熏習得有,就記不住。一樣的道理。

  然此種子亦唯住此位。

  又諸種子至唯住此位者:此中顯示有諸種子不定受果,不定受業之所攝故。不定受業者,謂故思所造輕業。如下攝事分說。(陵本九十卷二頁6793)當知此種于自身中非不應受異熟,但由緣阙差違,故不定受。由于身中決定隨逐,安住種位,是故說言唯住此位。

  什麼意思呢?是不是說緣不具備,就可以不感果了,那樣種子是不是就沒有了?不會的。“然此種子亦唯住此位”它還是種子,將來還是要感果,只是早晚的問題。所以有些大乘就能夠控製,晚點早點哦。我們都不行,業力來了擋都擋不住,就像那個踩車,爲什麼啊?我們沒有刹車啊,所以直接遇到坡就滾下去了。車有刹車可以踩一下刹車慢點,但他最終還是要下坡。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讀書會現場實錄 第15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