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行也是这样子的。修行的方法要简单,你抱着它就沿着它走,但是要多闻,你不要说我就天天搞这一点,多闻的意思就是巩固它嘛,外围嘛,懂没有?就像画画一样嘛,你说那个画家画的好,她会画鸟,你想,我要她在这一大面墙上让她画鸟,你看好看吗?你看画鸟在厉害的都要画个树枝,画树林,要不画个什么站在上头嘛,这个鸟才是动的嘛,你画个鸟人家说鸟好可怜哦,孤独。她是画鸟最好,技术最好,可是她也要画其它东西来衬托嘛。这个学佛法也是一样,我常讲修行要专,可是多闻就要打开你的知见来巩固它,要宽一些,不然你搞不好。
又诸种子未与果者,或顺生受,或顺后受。虽经百千劫,从自种子一切自体复圆满生。
或顺生受或顺后受等者:此说定业受果差别。云何定业?谓故思已,若作若增长业。若所作业,于现法中异熟未熟,于次生中当生异熟,如是名为顺生受业。若所作业,现法、次生异熟未熟,从此已后异熟方熟,当知是名顺后受业。如下摄事分说。(陵本九十卷三页6797)即由此二业增上力,彼诸种子未与果者,虽经久时,历百千劫而无失坏,随于一切所当生处,一切自体从自种子圆满复生。此即显示决定受义。然复当知,决定受业,若顺生受,此能障得阿罗汉果。若顺后受,于所证得阿罗汉果不能为障。虽不为障,然彼非不是定受业。何以故?由即依彼烦恼助伴,及即依彼诸行相续,施设此业为定受故。如下摄事分说。(陵本九十卷三页6794)
地二、释别名2 玄一、已受果
“又诸种子未与果者”你想,我们阿赖耶识里藏了那么多种子,我们今生感的果报是里面少之又少的种子了,还是大部分的种子还没有感果,还在里头藏着呢。你说它不发霉吗?发霉才好死你了。它就是不会发霉的,跟着你的。“又诸种子未与果者”就是没有感果的,所以你别抱侥幸心理,没有感果的是不是在府南河就掉下去了。不会的。“或顺生受,或顺后受”,顺生就是来世,还要感果的。顺后受就是哪怕来世没有感果,再下世还是要感果的。就是罪犯一样,干了坏事到处躲,只要你没有发现我,我就算平安了,可是和这个不一样的。你说我的种子,这生没有感果下生就没有了,不会。为什么?“虽经百千劫,从自种子一切自体复圆满生。” 经百千劫这个种子都不会坏的,都要感果的。所以经典里讲“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就跟那个道理一样了。假使百千劫就是你只要造了业,有了种子在,不管过多少时间,我告诉你哪怕你到月球去,它都跟着你。有些人有个怪理论,说:没关系,我搞再多的业力,你不是说地球要坏吗?地球要坏我跟它同归于尽,我给你讲,这个不可能的。有些人有这个侥幸心理哦,反正地球要坏,坏了我们大家都一样。不是那样子的。为什么?你这个生命体在地球上生存只是大家的业力感得地球上能生存生命,将来这个地方坏以后你还要在其它地方感果的,这个业力还跟着你的。不会掉的。因缘聚会时,果报还自受。这个里头没有高利贷,也没有什么借,自作自受,绝对是这样的。那你说既然是自作自受那你这个不是矛盾的吗?你说我回向给他,他能得到吗?得不得得到?这个回向不是黄世仁跟杨白劳的关系,回向是什么?回向,我的话讲叫共享。不是说你把你的东西给他了,你的少了没有?没少。这叫共享。我打个比方,就像点蜡烛,这个屋子点一盏蜡烛,亮了,可是那么多蜡烛都没有亮,怎么办呢?你就把你的蜡烛把所有蜡烛点燃,你的蜡烛还亮不亮?还亮的嘛。你的灯光好不好?不少嘛。别人也亮了,一起点亮这个屋子不是更亮了?所以回向是共享。有些人说我不干,把我的给他了我就没了。你看,我的,我的,还有我的功德,那就完蛋。你只要有我的功德那也不叫功德。那叫有漏功德。都不是无漏之因,都不是成佛之因,最终都不能圆满解脱。所以佛法里讲,回向跟这个不矛盾,回向是共享,不是给他,不是借给他,不是你的少了。我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什么叫回向,你比如说,你现在做事,做完了,你回向,你心念力是不是想着他?并且这种回向是跟你关系越近的人越管用。跟你关系越亲密的人越管用,为什么?它的力量越大。你心念力啊。
今天的科学研究说同一个种族的人体内有一个什么玩意?小颗粒,DNA.打电话还要串线的啊,号码都差不多,哦,串线了。人的基因差不多,用今天的话讲,有磁场、有信息,所以你只有心念力一动,那个心念力自然就对他有作用,有作用他的善念力也就起来了。所以实际上是这个的作用,而不会和自作自受相矛盾。所以这个地方讲我这个种子如果这一生受了报了就可以了,管它呢,没受报的可能下一生就没有了,不会,生生世世一定不会坏灭的。所以就是这个意思。
虽余果生要由自种,若至寿量尽边,尔时此种名已受果。
所余自体种子未与果故,不名已受果。
虽余果生要由自种等者:谓现法中一切种子,无始时来相续有故,由业熏发,余自体生。此体自种虽无始有,然要待至现法寿量尽边,此自体种方可得生。于尔所时,名已受果。除此所余自体种子相续随逐,果未已生,不名已受果。
什么意思?比如说种子这一生受报的,比如感得人身,造的十善业,守五戒感得人身。守五戒是因,感人身是果,这个果要到什么时候才算果圆满了呢?才算这个果已经结束了呢?我们现在还是在果的阶段,还没到已受果,要到“寿量尽边”,这一生生命结束,果报才结束,所以现在还是在感果阶段,业力和果还是对应起来的,还没有结束。举个简单的例子,你们种过庄稼没有?没有啊,那你就不一定有经验,我是种过庄稼的。你看那个种庄稼、栽小树子,比如你在地里播一颗胡豆,它不是要发芽、长出苗来吗?可是你看刚刚发芽的胡豆苗,你把土刨开,胡豆的豆子和苗是不是连在一起的?胡豆的豆子还没有烂吧,对不对?我们现在就等于是那个状态。要等到胡豆苗都长好了,长得胡豆都老熟了,你再去把胡豆苗扒开,原来老胡豆的壳还在吗?不在了,烂完了。那个烂完了,它差不多也要结束了,知道吗?所以我们人也是这样子,你这一生感得果报的业力把它支撑完了,什么时候才完了?就是到你寿命结束的时候才结束。现在都是正在进行时。业力正在感你今生的果报,一定要业力投完了,才是过去时,那个“已”,看到没有?过去时。我这样一讲,你就懂了,特别是我讲种子刚发芽的状态,它两个是同时的。所以唯识宗里讲因果是同时的。哎呀,你说不对啊,和尚在乱说。怎么不对?你不是说前世造的因、今生才感果吗?那你怎么又说因果是同时的呢?想一想,为什么?又说种庄稼了。种庄稼的时候,放在仓库里的种子叫不叫种子?严格意义上不叫,为什么?它只能说是将要成为种子。你说它是种子了,就把种子扔出去了,你看种子长不长啊。我记得小时候,五六岁时,土地还没有下放,还是集体劳动,到了要播种之前,村长就说今天你们谁谁谁都去选种子去。可是那些种子去年留下来的本来已经是种子了,怎么还要选过呢?有些种子是蹩种!播下去是不发芽的,所以要挑过。挑过的种子就能发芽了吗?也不一定啊。你把它播在地里面,十天不下雨,它也不会发芽。你说要下雨,你把它放在石头上,它也不发芽,没有土壤。所以真正的种子什么时候才叫种子?就是要发芽的那一刹那所有条件具备的种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种子。所以是不是因果同时啊,种子六义,你学唯识、学《摄大乘论》、《成唯识论》里讲,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待众缘、性决定、引自果。里面的“果俱有”因跟果是同时的,这个不是我在这儿乱说的,就跟原来的也不矛盾。原来是说前生的因感今生的果没错啊,你以前造的业感果是说明它是可以成为因,但是它不一定成为真正的原因,只有那一刹那才是直接的原因,懂不懂?所以它并不矛盾的。所以我们现在都是在感果的时候。所以你的状态是这边是果、这边是业。所以佛法为什么反对自杀呢?你要是自杀了,还有半个业还没感完,知道不知道?这是我说的啊。你想这个道理嘛,准备还要留一半,下次再感一次啊。这次跳了府南河,下次去跳锦江,一回事,所以没有的事情。所以“已受果”就是这个意思。
又诸种子,即于此身中应受异熟,缘差不受。
顺不定受摄故。
什么意思?“又诸种子,即于此身中应受异熟”就是有些种子到了这一生,本来是要感果报的,可是“缘差不受”,就是条件不成熟还感不了果。所以有些大修行人就能逃避得了,但这一定有个前提,是小的业力,不是大业力,大业力是逃不掉的,是一定要感的,小业力有时是可以打点擦边球的,就有点像偷税漏税一样,小的业力才可以,大的业力不行。那你可以改变条件,有的还是改变不了的。这个小的,比如说同时做善业,举个简单的例子,我常碰到一些怪事情。有些佛教徒来见我,说师父我要见你。好的来吧。他又带了一个人来,他说一个人,又带一个,我常讲,买一送一。有些居士很虔诚,见到我就磕头的哦,跟他来的就不一定是虔诚的佛教徒,他是来看热闹的,来看看和尚什么样子,电视里看过,没看过真的,就跟着别人看。看到别人磕头了,他又不好意思不磕头,所以人家在那儿使劲的磕头,他也假把意思的磕头,所以他的心念力,你以为他磕头就有功德吗?小的呢!他的心是跟着别人在跑,是极不虔诚的磕头,他在干嘛?你干我跟着干。因为他不是发自内心的,他的心念力力量不大,这样造的业力力量就不大,感果的时候只要调整一下,缘不具备也可能不感果。所以我常讲,供养也好、布施也好,一定要发自内心的。不要别人在拿钱,你拿我也跟着拿点吧。你那个是随便的心态,果报小之又小。包括布施也是这样,他们在拿,我也拿件毛衣给你。哪怕别人确实是很苦难,你真要帮他,你一定要把他当佛一样的,“哎呀,你真的是很困难,我要帮你!”我跟你们讲,你给乞丐的钱,要把他当成是在给佛磕头一样,你办得到吗?从来看到都是讨厌,“讨厌讨厌,又来要钱啦,给你五元,拿去,走吧走吧走吧!”这个样子啊,果报就小了,因为你的心里头啊,唯识讲熏习啊,你这个样子是熏习不上的。就等于烧火一样,柴火在这儿烧,锅在那边,锅烟怎么熏得上去啊?一样的道理。小的业力就不感果。也不是叫不感,条件不成熟,是可以改变的。有些人讲,“嗨也,他给了五块,我也给了五块,为什么他搞到了我没有搞到呢?”因为你们两个的动机不一样、发心不一样吗,知道吗,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常讲,你看到那些穷苦的人,你帮他,不要有鄙视的眼光、不要有歧视的眼光,要恭敬,要看他像佛一样。你想,他真是佛哦,他示现成穷苦的样子来度你的呢,来锻炼你是不是有真正的布施心的,你不要把他看成叫花子或乞丐,知道吗?要转过来,不要觉得是你在帮他,是他在帮我、帮你自己。但你也不能这样想啊,那就让他们都来帮我,有了那样的心也是贪心了,贪功德,也不行。这些都是随缘的,知道吗?
比如今天讲杭州有个三生石。本来他是可以免掉的,他还是没有免掉。他们两个要到四川来朝山,一个说走陆路;一个说走水路,走水路好,可以看三峡,还有白帝城。另外一个犟不过他,本来他想走陆路的,走剑门关。那个人说不行,我喜欢走水路。那就只好走水路。走到那个,从江上一上来后,那儿就有个洗衣服的,他说:“完了,我不能跟你一起走了。为什么我原来一直坚持走陆路不走水路,我到这儿来啊就是有个缘要还的啊。我要去投胎啊,因为我在这儿碰到她了我跑不脱了。我要走陆路我就可以回避她了。就只好去投胎了。你看你使劲鼓动我走水路,我只有去投胎了。”哎呀,那个人后悔啊,早知道如此还是走陆路吧。那怎么办啊?就约定了,他说:“你去你的,这是我自己的业力,我投了胎,你将来在哪个地方,骑着牛、吹着笛子、笑一下的那个我了。”打个记号,三生石就是这样来的,这是典型。看样子是可以改变的罗,他还是没有改变到,说明他还是福报不够,福报够他就会说:“我就要走陆路,你去就去,不去就拉倒!”要是今天的人啊,他就走陆路了,就不投胎了。不投胎也不好,为什么呢?杭州的旅游资源又少一块,就没有三生石可看了,就赚不到钱了。所以他还是牺牲了自己成就了大家——菩萨。
所以这个有例外的就是说当时他的心念力就很差。比如我举个简单的例子,现实生活中你干事情,事情大你特别用心去干的,你十年二十年都不会忘记。有些事情你是随便应付一下的,别人说某年某月你在哪里干过什么事,你说:“是吗?我干过吗?你搞错了没有哦?”别人没搞错,关键是你的心里头力量没有熏习得有,就记不住。一样的道理。
然此种子亦唯住此位。
又诸种子至唯住此位者:此中显示有诸种子不定受果,不定受业之所摄故。不定受业者,谓故思所造轻业。如下摄事分说。(陵本九十卷二页6793)当知此种于自身中非不应受异熟,但由缘阙差违,故不定受。由于身中决定随逐,安住种位,是故说言唯住此位。
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说缘不具备,就可以不感果了,那样种子是不是就没有了?不会的。“然此种子亦唯住此位”它还是种子,将来还是要感果,只是早晚的问题。所以有些大乘就能够控制,晚点早点哦。我们都不行,业力来了挡都挡不住,就像那个踩车,为什么啊?我们没有刹车啊,所以直接遇到坡就滚下去了。车有刹车可以踩一下刹车慢点,但他最终还是要下坡。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15讲》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