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啓佛法
宗薩蔣揚欽哲卓之羅爵造論
宗薩蔣揚欽哲卓之嘉措英譯
善慧法日漢譯
皈敬怙主文殊師
智慧劍光遍叁界
揮砍割裂我見網
諸佛勝慧大寶藏
文殊怙主我頂禮
佛陀之無限乘
佛以無盡方便傳下無量無邊之教法,其法難解難入。然吾卻欲以簡短之文字來闡釋其差別之處。
遍智大師、釋迦族之獅子,曾轉叁期*輪。初轉*輪乃爲斷除不信因果邪見之教。二轉*輪乃爲破除我執之邪見。叁轉*輪則遣除一切見執。此等爲、定、慧叁學的教法,被結集爲叁藏十二部。曾有人說大乘之「續部」,應立爲「內對法」(即相對於一般論藏而言,「續部」乃教示內在瑜珈之教授,故名「內對法」-譯者按)。然亦有說其最恰當是別立爲「持明藏(Vidyadharapitaka)」。
已翻譯爲藏文的佛典「甘珠爾經藏」(Kangyur)其數雖已超過一百函,然而仍未堪能攝盡佛語之無盡內義。而注釋佛說諸經之論典甚多,例如:屬小乘系統者有《大毗婆娑論》]MahavibhasaSastra)等;而屬於大乘之論注,如「南贍六莊嚴」等諸大論師、「班智達」(大學者)所造之注述更多。而「密續」之殊勝論釋及儀軌,其數量亦甚龐大。此等一切心要教示,其自性皆遠離言思。但藉過去,諸智者譯師之大悲願力,此等論釋已被翻譯成兩百多函之「丹珠爾論藏」(Tangyur)。此等經論實爲西藏佛教之基礎所在。
於聖地印度佛教宗派從無新舊之分。然於藏地,卻由譯經時間之先後,而分爲「新譯」與「舊譯」。於譯師甯青香波(RinchenZangpo958-1055A.D.)之前所譯之經論乃爲「舊譯」(rNying-ma),而往後所翻譯之文獻則被稱爲「新譯」(gSar-ma)。
一切律、經、論及下叁部密續(即事部、行部及瑜伽部)等經論已在早期佛法盛行於藏地時譯成藏文。雖有很多無上瑜伽之密續經典在後期譯出,如《勝樂輪》、《喜金剛》、《時輪》及《怖畏金剛》等,然而很多無上瑜伽續典之翻譯是在舊譯時期完成的。雖有一些新譯之論師宣稱此等舊譯密續無效;然無門戶之見者及對佛法有正見之智者,則推崇彼等續典是真實無謬。吾亦共許此乃如理真實。蓋因此等譯本精確無誤地傳達了佛陀之經教及其論釋之深廣內義,是爾我等應該殷重受持。
甯瑪系統(俗稱紅教)
舊密續之甯瑪系統把佛法判爲「九乘」,並略攝於「因乘」及「果乘」。因乘可再分爲「聲聞」及「辟支佛乘」二小乘道,與及「菩薩乘」之大乘(爲共叁乘)。果乘則分爲外叁續與及內叁續之偉大方便。此等道軌之見、修、行、果義理極爲廣大繁多,故不可能於此分別解說。舊譯甯瑪諸續有「遠傳口耳傳承」(即教傳)、「伏藏近傳」(即岩傳)及「甚深淨相傳承」等叁種傳承系統。
迦當系統
新譯密續傳承亦名爲「覺窩迦當派」(JowoKadampa)。此傳承有無數之持教者。其中包括阿底峽尊者(Atisha)、聖者仲敦巴(GyalwaDromtonba)及「金剛叁昆仲」(即格西布朵哇仁青舍、曾雅哇及頗充哇等叁位大師||譯者按)等大德。此舊迦當派後來融入成爲薩迦派及噶舉派之傳承。
格魯系統(俗稱黃教)
妙音法王宗喀巴(TzongKhapa)依止舊迦當派來弘揚律、經、中觀、般若及密續等教法。其系統遍覆大地之上。宗喀巴大士以其不共本尊(文殊師利)之護持,及其得自甚深智慧寶藏之睿智見地來注釋經、續之內義。在其所造各種钜著中可清楚地看見彼教授之衆多殊勝妙義。
薩迦系統(俗稱花教)
「薩迦派」乃由薩迦五祖所建立。彼等乃依循大瑜伽士毗魯巴(Virupa)之教授,亦隨持那洛巴(Naropa)及多傑丹巴(DorjeDenpa,即道果祖師迦雅達拿(Gayadhara--譯者按)等衆多印度論師及大成就者所傳之經續教規。薩迦系統亦兼修舊譯甯瑪之某些密續法軌,如貢傳統(Khon)之清淨「普巴法」(YangdagPhurba)。如是許多此等殊勝之教授仍流傳至今,傳承未斷。
薩迦班智達(SakyaPandita)是此世間諸智者之頂嚴。曾因於辯論中破除印土外道論師措傑嘉和(TrogjeGawo乃當時印土耆那教之大論師--譯者按)之說而聲名大噪。其時除此師以外未見有馀人能成辦此事。
繼承薩迦班智達建立之傳承者有叁個系統:即「薩迦」(Sakya)、「峨」(Ngor)及「擦」(Tshar)。此外,「布規」(Bulug)、「爵囊」(Jonang即布頓之
夏魯派--譯者按)及「波東」(Bodong)等派別之教規皆源出薩迦派,唯是各派對經續之見地,皆就其解說而略有出入。
噶舉系統(俗稱白教)
噶舉系統(Kagyud)由那洛巴(Naropa)及彌哲巴(Maitripa)傳出。而一切噶舉傳承(四大八小)皆源於馬爾巴(Marpa)、密勒日巴(Milarepa)及剛布巴(Gampopa)叁位大師。其中大部分之支派皆是剛布巴之弟子帕摩竹巴(PhagmoDrupa)所傳出。而噶瑪噶舉(KarmaKagyud)、竹巴噶(DrukpaKagyud)、止貢噶舉(DrigungKagyud)及達隴噶舉(TaglungKagyud)至今仍流傳不斷。然而其馀各支派卻已式微。
博學之聖者克主□波那佐(KhedrupKhyongpoNaljor)遠赴印土,親見尼古瑪(Niguma)、蘇卡悉地(Sukhasiddhi)二位智慧空行母,與及羅侯羅(Rahula)、彌哲巴(Maitripa)等聖者。其把從一佰五十位大成就者及大學者處獲得之種種教授引入藏地而成爲香巴噶舉(ShangpaKagyud)。今天此傳承已不再自成一派而爲人所追隨。然而其灌頂及口授卻仍留存於薩迦及噶舉傳承中。(此傳承後亦傳入格魯派中---譯者按)。
另由印度大成就者爸當巴桑傑(PadampaSangye)傳出希解派(Zhije)。又其隨學瑪即洛津空行母(MachigLabdron)乃創立能斷諸魔障之聖妙法門「爵」(即般若施身法--譯者按)。
西藏之密續傳承極多,然其異處唯在外名,於其本義,實無分別。因彼等皆以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爲共同標的。
各系統之特色
各傳承各具不共之特色。常言薩迦與甘丹(即格魯)系統擅於經教之诠釋解說,而甯瑪及噶舉則著重修持。事實上往昔之智者曾言:
於彼雪域西藏國土中
甯瑪傳承首宏佛正法
迦當持教行者有萬千
弘傳圓滿教軌薩迦巴
噶舉傳承無比修持道
顯耀經義法日宗喀巴
爵囊多羅拿他與夏魯
阙爲深廣續義之法王
此說頗能明示諸派之精華也。
神聖寶藏(伏藏)
新譯密續傳承亦名爲「覺窩迦當派」(JowoKadampa)。此傳承有無數之持教者。其中包括阿底峽尊者(Atisha)、聖者仲敦巴(GyalwaDromtonba)及「金剛叁昆仲」(即格西布朵哇仁青舍、曾雅哇及頗充哇等叁位大師||譯者按)等大德。此舊迦當派後來融入成爲薩迦派及噶舉派之傳承。
格魯系統(俗稱黃教)
於甯瑪派中,有傳承之謂「伏藏」(Terma),乃源自邬金上師蓮華生大士。大士於入藏後把種種共與不共教法,悉皆傳與藏王(赤松德贊)及其臣民。爲護持正法,利益未來末法時代之有情,他們把此等法寶結集及埋藏起來,作爲「意岩」及「土岩」。複由諸殊勝化身於適時取出,以作爲有情與正法之利樂生源。另於新舊密續傳承中,複有甚多著名之「淨相傳承」及「口耳傳承」。
某些學者曾對「伏藏」之真實性有所質疑,然彼等應對伏藏之功用及其必要性細作觀察,便可了知此等伏藏原是正法,乃可依從叁量(現量、比量、聖教量)而獲得證明。故對此等教法應殷重謹慎,因爲若由嗔心而謗法,乃是極大之過失,將令自身之垢障增加,變得愈厚及愈重。
正如十萬頌之《般若波羅密多經》等,乃爲龍樹所開啓之伏藏。密續之神聖寶藏皆由諸大成就者從邬金國之杜瑪達那大塔中所取出。就是在聖地印度亦有伏藏被發掘。有關此等之理據甚多,於此不再贅述。
所有系統之要道--發起「出離心」:
如上無量法門道軌之心要,可略攝爲棄舍輪回衆苦之「出離心」。其根本乃是守持「七衆別解脫戒」之一。
(甲)人生難得與無常:
應思維「人身難得」,因人死後能重獲如今生一般之暇滿因緣,實在極之艱難。故得此有暇及義大之人身,實珍貴猶如「如意寶珠」。然而死亡定必迅速來臨,致若死於老年、青年抑或中年,則無定期,且死緣極多而活緣極少。年月日時、季節、親朋、怨敵均變幻消逝。故應數數思維一切皆變遷不定,隨念「無常」。
(乙)業力:
應知人死後並非消失於虛無中;亦不是死後,人再生爲人,馬再生爲馬。一切衆生皆各由自身之行爲(業力)所牽引,而受生於不同地域或形態:輪回於上趣或下趣中。我等之受用福報、資財、權勢、乃至自身之勝劣等,均由業力而受生。輪回中之業果各有不同。此等各別不同之境相,皆因善、惡,或善惡和合之業力所引生之果報。而此等諸業,可分爲「十善業」與「十惡業」。不論善果及惡果皆有四類:(一)異熟果
(二)等流果
(叁)增上果
(四)士用果
善業唯生善果,惡業亦唯招感惡果,故業果決定。且業不作不受,業一作必受其果,永不失壞,造業者定當自嘗其果。
吾人所覺知的一切法,皆屬業力所生之果報。吾人今生所作諸業之果報,可能會在此生出現,但也可能於來生或多生後方出現。有些業果是肯定會出現,但亦有不肯定的。行者可從諸經論中了知對種種業果的詳細解說。
取舍抉擇(適當的)因果乃是…
《開啓佛法(宗薩蔣揚欽哲確吉洛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