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容易轉變(,因此輕而易舉便可往生)。釋迦牟尼佛在許多經續中說:阿彌陀佛及其眷屬降臨到中陰界,刹那便將彼者接引到極樂世界。
因此,如果從現在起就把阿彌陀佛的身色標幟等觀修熟練,那麼到了臨終就會像遇到以前熟悉之人一般認出。如果現在修持積資淨障之法,並且經常發願,那麼盡管到那時既沒有憶念也沒有認出來,但阿彌陀佛一定會降臨到中陰來接引你。因此說,頂禮導師阿彌陀佛。
您之壽量無數劫,不趣涅槃今住世,
一心恭敬祈禱您,除非異熟業果外,
壽盡亦可享百歲,遣除一切諸橫死,
頂禮怙主無量壽。
怙主阿彌陀佛您的壽量長達無數劫,真是不可思議。不趣入涅槃,如今仍在極樂世界住世。專心致志觀想時,如果憶念許多其他瑣事則是叁心二意,絕不能這樣觀想。而要意念:無論是苦是樂、是上升還是下墮,我無有其余的皈依處、指望處。如果能帶著這種心念虔誠祈禱,就會獲得加持。如邬金蓮師曾說:“具誠信者得加持,遠離疑惑成所願。”半信半疑猶如兩尖針一樣將一事無成。倘若不是半信半疑,而是一心一意以恭敬心祈禱阿彌陀佛您,除了叁盡異熟果的情況以外都可以延續壽命。叁盡是指:往昔殺生過多之異熟果而壽盡,或因往昔所積福德耗盡而壽盡及引業猶如盡力之箭(自然落地)般地窮盡而壽命完結。(這種壽命完結的人誰也無法使其延壽,)正如所謂的“藥師佛雖親降臨,無法延續壽盡命”。否則,(只要祈禱阿彌陀佛,)由于暫時的違緣導致的生命危在旦夕也可活到一百歲。經中說(念佛)可以遣除暫時的天降霹雳、被水沖走、兵器所害、懸梁自盡等違緣,以及因福德失損而遭到鬼神竊壽、詛咒等損毀靈魂壽命等十八種橫死。爲此,頂禮能賜予如此無死壽命悉地的怙主無量壽佛。
總的來說(業壽已盡與否有四種),(一)業盡壽未盡:諸如上半生享受安樂,下半生感受痛苦;(二)壽盡業未盡:諸如從此地獄轉生到彼地獄,從人間死後又轉生爲人;(叁)業盡壽亦盡:諸如從人間死後墮入地獄;(四)業壽皆未盡:諸如終生享受安樂。
如今已值人壽百歲之末期(意思是說,壽命最長可活到百歲),人們很難活到一百歲。然而,此處指的是通過念佛遣除暫時的壽障、使自己宿業感召的壽量達到究竟之義。本來,一位具有能力的上師以咒力攝集器情之福壽融入一位具有緣分的弟子體內從而延長其壽命,這一點是很難以做到的。而這裏僅僅以信心祈禱,可以說不費吹灰之力便可獲得如此巨大效益。
在如今人壽短暫、違緣重重的惡世,如果能誠心祈禱阿彌陀佛,祈禱一次等同于得一次長壽灌頂。假設得以延年益壽,就有空閑修持往生極樂世界之因。如果是一個修持往生極樂世界之因的人,那麼壽命越長越好,哪怕住世一天也可積累廣大的資糧。如《四百論》中雲:“具戒久存活,能作大福德。”而作爲行持惡趣之因的罪孽深重者,壽命越短越好,哪怕是一刹那留住于世,他也會積累嚴重的罪業。如寂天菩薩說:“甯今速死殁,不願邪命活,……唯行罪惡事,苟活義安在?”
這以上是觀想阿彌陀佛從功德的側面具有不同名號而作頂禮。單單因爲報身與化身的差別,以及(身體所放的)光芒無邊而稱爲無量光佛,又因爲壽量無邊而稱爲無量壽佛,只是名號不同而已,千萬不要認爲有兩種本體。
總之,我們不應認爲求破瓦傳承(往生法)、誦《極樂願文》是老年人的修法,求長壽灌頂、誦長壽儀軌是年青人的修法,而要把所有這些法作爲人人必修之法。如果求得破瓦法傳承,也就獲得了《極樂願文》傳承及長壽灌頂;如果求《極樂願文》傳承後讀誦,那麼也就獲得了長壽灌頂與破瓦法傳承。因此,所有男女老幼都應祈禱阿彌陀佛,無有比此更殊勝的了。
庚二、思維持名號功德而頂禮:
無數廣大叁千界,遍滿珍寶作布施。
不如聽聞極樂刹,阿彌陀佛名號後,
以信合掌福德大,是故敬禮無量光。
僅僅是以一碗青稞作供施也會獲得無量福德。但此處並非僅此而已,即使是不計其數、廣大無邊的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刹土中遍滿七寶,以此上供叁寶、下施衆生的善根(是無量無邊的),設若某人耳聞阿彌陀佛的名號、極樂世界的功德後體現內心具有誠信而外表僅以單手作禮,佛在經中說由此所産生的善根福德勝過前者百千倍。如雲:“極微塵數刹,何者粉爲塵,多于此刹中,滿寶作布施,此福亦不及,聞阿彌陀佛,極樂刹勝德,歡喜合掌福,故聞當遣疑。”爲此,叁門以最大的恭敬頂禮怙主阿彌陀佛您。這個比喻是指將整個大地所有微塵數的世間刹土粉碎成極細微塵,比這(極細微塵)更多數量的世間界。
如今我們獲得了暇滿人身,此時此刻,因爲具備眼根而得見阿彌陀佛像,因爲具備耳根而得聞佛法,因爲具備雙手而才有機會合掌,這完全是往昔所作善業的果報才使得諸根具足。我們可以見到那些因往昔造惡業而成爲聾、盲、斷臂等的殘疾人,他們甚至僅此利益也無法成辦。從今往後,通過聽聞《極樂願文》等正法,稍微了知一點兒業因果的道理以後,大家在求法或聽受佛陀每一分功德時,應該生起稀有、歡喜之心而作一次合掌(或單手作禮),僅此也將使人生變得有意義。
其實,我們這些凡夫人由于罪業深、疑心重的緣故,縱然聽到千佛的功德、百刹的贊頌,可是甚至連動身、微笑的稀有歡喜之心也沒有,仍然面無表情、神志恍惚地坐在那裏;而當聽到某處發放了廣大財施,或者一個歹徒製造了多起人亡馬翻的事件,或者某戶擁有許許多多的財富、牲畜時,不但認爲這是確實可信、無可懷疑的,而且甚感稀有,于是便以手捂口、雙手拍膝、張大嘴巴、睜大雙眼,(現出種種表情、動作,)這種人即是所謂的“即使佛在空中飛行也不生信心”之輩,還有比這更可憐的嗎?
修持解脫之唯一入門,以信心祈禱阿彌陀佛、念念不忘其名號,則與長期修持的長壽食子無有差別。
誰聞阿彌陀佛號,表裏如一自深心,
僅生一次誠信心,彼不退轉菩提道,
頂禮怙主無量光。
此外,何人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後,並不是裝模作樣、口是心非,而是表裏如一,從心坎深處或者骨髓之中,不用說數數生起,甚至僅僅一次生起誠摯的信心,他自此便獲得了證悟菩提的種子,並將逐漸趨入不退轉大菩提的聖道。僅僅以聽聞名號,便可獲得如此廣大的利益,因此我們一定要從心坎深處頂禮怙主無量光佛。表裏一致、誠心祈禱、生起堅信十分重要。誠如大成就者珠巴上師說:“上師傳法賜灌頂,心中無有無實義,弟子閉目並合掌,心中無有無實義。”空口虛談無有任何實義。這裏所說的僅以聽聞名號便進入不退轉菩提道,對于即將往生極樂世界的入道菩薩來說,這一詞義可直接理解,如果是可往生極樂世界的未入道者,則密意是指已經獲得了將來趨入不退究竟菩提的種子,這也是阿彌陀佛往昔的發願力以及聽聞諸佛名號的功德所致。因此,我們必須明確掌握本義。如《彌陀經》中說:“任何衆生聞阿彌陀佛名號後乃至一發心誠心生信、歡喜,彼等皆可獲得不退轉無上真實圓滿菩提。”
聞佛阿彌陀名號,乃至未獲菩提間,
不轉女身轉貴族,生生世世具淨戒,
頂禮善逝無量光。
無論男子或女人,如果聽到一次阿彌陀佛名號並能受持,那麼自此直至未獲得究竟佛果之前,永遠不會轉生爲低劣的女身。如今的所有女人,倘若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則現在的這個身體就是最後的女身,來世不需再轉爲女子,這也是阿彌陀佛往昔所發的宏願。
一般來說,女人煩惱粗重、地位卑下,無有修法的自由,如若出家則對佛法有害等等(有許多過患)。如邬金蓮師(邬金林巴的伏藏品中)說:“無戒沈迷之僧人,無誓言之愚咒士,無信心之惡女人,此叁無處不生也。”有些蠻橫無理、無有信心、不知羞恥的女人是一切罪過的根源,也是損害佛教的唯一怨敵。雖然以罪惡引業感召而投爲女身,可是作爲由善心滿業而感的有些信心十足、知慚有愧、明曉善惡的女子,則正如所謂的“身體低劣境界高”,一百個壞男人也無法與之相提並論。
雖然未轉生爲女人,但如果是生在低層的屠夫、賣酒、閹割、獵人、天葬等惡劣卑賤種姓中的人也是同樣,如若聽到阿彌陀佛名號後受持,則永遠再不會投生在那些卑劣種姓中,而轉生到法王、大臣、婆羅門、上師、父輩修法等那些上層高貴的種族中。
如今的五濁惡世,可以說幾乎沒有護持種姓的人,常常存在國王行持正法而太子卻胡作非爲、父親修持佛法而兒子卻作惡多端的現象。
在佛教裏,種姓、門第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修持正法。而且修行的所依身體最好是出家身份,這是一切身份之王,所有的種姓中居于首位的是(皈依、出家等)叁寶種姓。所以說,如果聽聞阿彌陀佛名號後受持,則生生世世會獲得受持戒律如意寶的殊勝出家身。當然如果成爲破戒者也就無有實義。因此,要獲得持梵淨行、不染細微過患、內外清淨猶如蓮花般的具淨戒身體。爲此,頂禮善逝怙主阿彌陀佛您。
我們也要這樣來發願:願我生生世世中獲得具足戒律的出家身份。如果僅以聽聞阿彌陀佛名號便可以獲得如此善妙的身體,那麼欲求出家後護持清淨別解脫戒的僧人們專心致志地祈禱阿彌陀佛,這一點相當重要。所有菩薩在沒有獲得聖果之前,也是害怕在家的過患而唯一發願出家。如《普賢行願品》中說:“我隨一切如來學,修習普賢圓滿行,……常得出家修淨戒,無垢無破無穿漏。”《入行論》中雲:“我未登地前,願蒙文殊恩,常憶己宿命,出家恒爲僧。”如果現在祈禱阿彌陀佛,將來也不會生于出家障礙最大難以抛下財富王族一類的過于富貴種族,也不會轉生到無有順緣資具乞丐之類過于貧窮的家中,轉生到這兩種家族中都是出家的違緣。
從前,一位不行正法的…
《極樂願文大疏 積資淨障》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