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八品 靜慮▪P3

  ..續本文上一頁片等,米飯或蔬菜,

  食已複排出,大地亦染汙。

  無論是合意的冰片等還是可口的米飯、蔬菜這些清淨的東西吃進口中後再排泄出來就連大地也會被汙染,更何況說導致如此後果的身體了。

  寅叁、以比喻決定不淨:

  垢身濁如此,親見若複疑,

  應觀寒屍林,腐身不淨景。

  如果親眼目睹身體這般不清淨仍舊生起懷疑,那麼就應當去觀看扔在屍林中不淨屍體的場面。

  皮表迸襲屍,見者生大畏,

  知已複何能,好色生歡喜?

  見到表皮裂開也會生起極大畏懼的人們知道(這一真相)後怎麼還能對不淨的軀體生起歡喜心呢?

  醜叁(破彼清淨相)分叁:一、以他功德貪身不合理;二、身體本性不應貪執;叁、喜彼不應理。

  寅一、以他功德貪身不合理:

  塗身微妙香,旃檀非她身,

  何以因異香,貪著她身軀?

  如果說:由于女人具有旃檀等薰染的芳香,因而貪戀她的身體。

  塗在身體上的香氣是旃檀等的功德而不是她身的功德,爲何要以其他物品的香味而貪戀女人的身體呢?

  身味若本臭,不貪豈非善?

  貪俗無聊輩,爲何身塗香?

  假設貪執氣味,那麼這個身體自性本是臭惡的,不貪戀它難道不是最好嗎?貪愛無聊庸俗之事的人們爲何偏偏要在身體上塗抹香水呢?

  若香屬旃檀,身出乃異味,

  何以因異香,貪愛女身軀?

  如果說:盡管本來不具有芳香,但塗抹後會變得香氣撲鼻,因而貪戀她。

  如果那香味是屬于旃檀的,身體又怎麼會散發出香氣呢?根本不會散發。既然不會散發,你爲什麼以他物的氣味而貪執女人的身體呢?

  寅二、身體本性不應貪執:

  長發汙修爪,黃牙泥臭味,

  皆令人怖畏,軀體自本性,

  如傷己利刃,何故勤擦拭?

  假設對身體的本來面目絲毫不做修改,就是長長的亂發、修長的指甲、具有汙垢的黃黃牙齒、汗泥染汙的赤裸可怖的身軀,爲何要苦苦貪著它呢?這就像擦拭傷害自己的兵器一樣,爲什麼要苦苦地清潔、修飾自己的身體呢?

  寅叁、喜彼不應理:

  自迷癡狂徒,嗚呼滿天下!

  可悲啊!由于癡迷自己的不淨身體而毫無意義地爲了它的清潔付出辛苦,被煩惱迷醉的瘋狂之輩充斥遍滿了整個大地。

  寒林唯見骨,意若生厭離,

  豈樂活白骨,充塞寒林城?

  如果這些人見到屍林中的唯一白骨而生起厭離,那麼由這樣的動機驅使,還會喜歡活動的骨鎖遍布的屍林城嗎?根本不應當喜歡。

  癸叁(觀察因有害)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子一、略說:

  複次女垢身,無酬不可得,

  今生逐塵勞,彼世遭獄難。

  如此汙濁不堪的女人無有資本也是得不到的,爲了她要奔波積財,即生中也是忙得團團轉,搞得精疲力竭,來世還要遭受地獄等痛苦的災難。

  子二(廣說)分二:一、無有享用欲妙之機會;二、與他罪相聯。

  醜一、無有享用欲妙之機會:

  少無生財力,及長怎享樂?

  財積壽漸近,衰老欲何爲?

  孩提時代沒有能力積攢獲得女人的錢財,到了壯年時沒有得到又怎麼能享樂呢?之後一直爲了財産等辛苦奔波,在這期間人生將至盡頭,等到老態龍鍾以後,欲妙又有什麼用呢?那時根本無力享受。

  多欲卑下人,白日勞力竭,

  夜歸精氣散,身如死屍眠。

  再者,有些具有欲望的下劣之輩白天忙忙碌碌,疲憊不堪,到了晚上回到家中後疲勞的身體就像屍體一般睡臥下去,根本無法享受欲樂。

  或需赴他鄉,長途曆辛勞,

  雖欲會嬌妻,終年不相見。

  有些人由于長途跋涉而折磨得心身憔悴,遠離自己的家鄉,苦不堪言,雖然想念嬌柔的妻子,卻常年不能相見,更何況說享受欲樂了。

  醜二(與他罪相聯)分六:一、獲得身苦;二、阻礙解脫機會;叁、以比喻說明過患;四、空耗暇滿;五、痛苦無義;六、痛苦無法比擬。

  寅一、獲得身苦:

  或人爲謀利,因愚賣身訖,

  然利猶未得,空隨業風去。

  本想自己得利,但由于對方法一竅不通,而爲了妻子、生計等販賣自己的身體,實際上並沒有從中獲利,對自己沒有其他利益,只是隨著妻子等業風不由自主而去,今生來世都極爲痛苦。

  或人自售身,任隨他指使,

  妻妾縱臨産,荒郊樹下生。

  有些人自己的身體出賣給別人當奴仆,身不由己地受他人役使,即便是妻子臨産時,也沒有自己的家,而是在樹下荒郊野處等隨處而生,飽嘗苦痛。

  欲欺凡夫謂:求活謀生故,

  慮喪赴疆場,爲利成傭奴。

  被欲望所欺惑的愚夫說:“爲了生存,我必須要去戰爭,這樣才能養家糊口。”于是他們一邊擔憂送命一邊赴往戰場。還有的人爲了謀利而去做他人的奴傭。

  爲欲或喪身,或豎利戈尖,

  或遭短矛刺,乃至火焚燒。

  此外,貪欲之因使那些欲壑難填的人,有的身體被斬斷,有的被穿在利戈尖端上,有些被短矛所刺,有些被烈火焚燒,這些也是隨處可見的。

  寅二、阻礙解脫機會:

  積護耗盡苦,應知財多禍,

  貪金渙散人,脫苦遙無期。

  以積累、守護、耗盡的苦惱所害,爲此,我們一定要認識到財産是無邊禍殃的根源,貪財散亂的人們無有從叁有痛苦中解脫的機會。

  寅叁、以比喻說明過患:

  貪欲生衆苦,害多福利少,

  如彼拖車牲,唯得數口草。

  對于具有貪欲者來說,上述的過患可謂多如牛毛,而福利卻微乎其微,就像拉車的牲畜只能得到幾口草料。

  寅四、空耗暇滿:

  彼利極微薄,雖畜不難得,

  爲彼勤苦衆,竟毀暇滿身。

  輕而易舉可以辦到的微薄之利,牲口來辦也不成問題。《致弟子書》中雲:“善逝依道引衆生上路,具大心力之人能獲得,天龍非天大鵬持明者,人耶非耶大腹不得彼。”正如這其中所說,具有能修持菩提的圓滿功德並且來之不易的暇滿人身,往往被那些由往昔業力所牽而不知取舍的人們白白地浪費掉。

  寅五、痛苦無義:

  諸欲終壞滅,貪彼易墮獄,

  爲此瞬息樂,須久曆艱困。

  欲望自之本體必將壞滅,並具有能使人墮落地獄等過患,爲了毫無大利、只是瞬間安樂的它居然要恒時飽經痛苦折磨的莫大艱辛。

  彼困千萬分,便足成佛道,

  欲者較菩薩,苦多無菩提。

  如果把爲了欲望的這份艱辛千百萬分之一用在修持正法上,也足可以成就佛果,然而具貪欲者所受的痛苦要比行持菩薩行者大得多,卻並沒有依此而成就菩提果的。

  寅六、痛苦無法比擬:

  思維地獄苦,始知諸欲患,

  非毒兵器火,險地所能擬。

  如果思維貪欲的果報地獄等痛苦,那麼兵刃、毒害、烈火、險地以及怨敵這一切都無法比擬。

  壬二(于靜處生起歡喜)分二:一、略說連接文;二、廣說。

  癸一、略說連接文:

  故當厭諸欲,欣樂阿蘭若。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對欲妙生起厭煩之心而對寂靜處生起歡喜之情。

  癸二(廣說)分二:一、圓滿之特點;二、安樂之特點。

  子一、圓滿之特點:

  離诤無煩惱,寂靜山林中,

  皎潔明月光,清涼似檀香。

  傾瀉平石上,如宮意生歡。

  林風無聲息,徐徐默吹送。

  有福瑜伽士,踱步思利他。

  既沒有外界的爭論,也沒有內心的煩惱,又無有盜匪等威脅的寂靜林間,有緣的菩薩就像國王在檀香塗敷的王宮中散步,或者伴著皎潔的月光、檀香散發出的清涼,在寬闊平坦、舒心悅意的石洞宮殿裏,享受別人撣動有寶柄之扇子的悠閑一般。林中悄無聲息,柔和的林風徐徐吹送,具有福德的瑜伽行者一邊緩緩踱步,一邊心中思維利益他衆之事。

  子二、安樂之特點:

  空舍岩洞樹,隨時任意住,

  盡舍護持苦,無忌恣意行。

  在空無一人的房室、樹下、岩洞中可以隨心所欲而安住,遠離執著守護欲妙的痛苦,無憂無慮、悠然自得而修行。

  離貪自在行,誰亦不相幹,

  王侯亦難享,知足閑居歡。

  隨自己的心願自由自在行持,對一切資具無有貪執,與任何衆生都無有牽連,享受知足少欲的快樂,這樣的快樂恐怕連帝釋天王也難以得到。如《致弟子書》中雲:“皎潔圓滿月輪作莊嚴,山腰飄帶雨雲層層現,山頂森林之中無貪著,如風飄動終生大緣分,森林野獸成群而棲息,美麗悅意之地遍快樂,如此歡喜林園天界中,自然石板妙處豈具有?”前面講述了對身寂靜生起歡喜心,這裏講述了對心寂靜生起歡喜,因而不會有重複的過失。

  戊叁(謹持對治)分叁:一、總說連接文;二、修世俗菩提心;叁、修勝義菩提心。

  己一、總說連接文:

  遠離諸塵緣,思彼具功德,

  盡息諸分別,觀修菩提心。

  以上述等方式思維靜處功德後,接下來就要息滅一切欲望等分別妄念,觀修菩提心。

  己二(修世俗菩提心)分叁:一、自他平等;二、自他相換;叁、共同之事宜。

  庚一(自他平等)分叁:一、教誡修自他平等;二、廣說修法;叁、攝義。

  辛一、教誡修自他平等:

  首當勤觀修,自他本平等。

  世俗菩提心分爲二,首先要集中精力修自他平等。如果不具備自他平等的菩提心,就無法生起利他的清淨心。

  辛二(廣說修法)分二:一、真實宣說修法;二、功德。

  壬一(真實宣說修法)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癸一、略說:

  避苦求樂同,護他如護己。

  衆生與我同等理當護持,因爲希求快樂、不願受苦這一點衆生與我一模一樣。

  癸二(廣說)分二:一、能生起平等心;二、理當生起。

  子一、能生起平等心:

  手足肢雖衆,護如身相同,

  衆生苦樂殊,求樂與我同。

  手足等分類雖然衆多,但將它們執爲一身而盡力愛護這一點完全相同。同樣,盡管一切有情千差萬別,然而他們由于耽著自己一身而想離苦得樂這一點與我完全相同。

  雖我所受苦,不傷他人身,

  此苦亦當除,執我難忍故,

  如是他諸苦,雖不臨吾身,

  彼苦仍應除,執我難忍故。

  如果有人問:自他的痛苦互相無害,因此如何能生起這樣的心呢?《…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八品 靜慮》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