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七品 精進

  第七品精進

  丁叁(精進)分二:一、以承上啓下方式教誡精進;二、宣說應當精進。

  戊一、以承上啓下方式教誡精進:

  忍已需精進,精進證菩提,

  若無風不動,無勤福不生。

  具有安忍以後就需要勇猛精進。有了精進才能證得菩提,如同無風萬物不會動搖一般,無有精進就不會生起作爲菩提之因的福德與智慧。

  戊二(宣說應當精進)分叁:一、認識精進本體;二、斷除其違品;叁、增上對治。

  己一、認識精進本體:

  進即喜于善。

  若問:到底精進指的是什麼呢?所謂的精進即是由喜愛善法之業而産生。

  己二(斷除其違品)分二:一、宣說所斷懈怠;二、斷除方法。

  庚一、宣說所斷懈怠:

  下說其違品:同惡散劣事,

  自輕淩懶惰。

  如果廣說精進的違品懈怠的分類,則有叁種,也就是,行持相違善法的同惡懶惰;貪執惡事不善無記法的耽著惡事懶惰;聲稱自己無有能力行善而懈怠的自輕淩懶惰。

  庚二(斷除方法)分叁:一、斷除同惡懶惰;二、斷除耽著惡事懶惰;叁、斷除自輕淩懶惰。

  辛一(斷除同惡懶惰)分二:一、認識因;二、斷除彼。

  壬一、認識因:

  貪圖懶樂味,習臥嗜睡眠,

  不厭輪回苦,頻生強懈怠。

  不精進善法,而貪圖舒適快樂的感受,過分貪愛睡眠以致于不厭離輪回,屢屢生起強烈的懈怠。或者按照《大疏》中解釋:由于不厭離輪回的痛苦從而沈湎于懶惰的快樂享受中,並由此貪愛睡眠。

  壬二(斷除彼)分二:一、生起精進之意樂;二、以加行修持。

  癸一(生起精進之意樂)分二:一、思維今生無常;二、思維後世痛苦。

  子一(思維今生無常)分二:一、決定無常;二、思維迅速死亡而勸勉。

  醜一、決定無常:

  雲何猶不知,身陷惑網者,

  必囚生死獄,正入死神口。

  爲什麼仍然還不覺知:身體已陷入煩惱的網罟中,被控製束縛,由此必定被困入生死的牢獄當中,正在一步步進入死神的口中。

  漸次殺吾類,汝豈不見乎?

  然樂睡眠者,如牛見屠夫。

  自己同類的人們漸漸被死主所殺戮,你難道還沒有見到嗎?就像視而不見一樣。然而,愛好睡眠不行善法的人如同逐漸被屠夫宰殺還在沈睡中的牛一樣愚笨。

  通道遍封已,死神正凝望,

  此時汝何能,貪食複耽眠?

  通行之路普遍已被封鎖,死神正在目不轉睛地凝視著要殺的對象,此時此刻你如何還能愛戀吃吃喝喝、酣酣沈睡呢?如《本生傳》中雲:“諸道已被死主封,無所顧慮享極樂,置身如是處境衆,無有畏懼真稀奇!”

  醜二(思維迅速死亡而勸勉)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寅一、略說:

  死亡速臨故,及時應積資,

  屆時方斷懶,遲矣有何用?

  如果有人想:雖說必定死亡,但接近死時行善就可以。

  正如《親友書》中所說:“壽命害多即無常,猶如水泡爲風吹,呼氣吸氣沈睡間,能得覺醒極稀奇。”我們很快就會邁向死亡,因而在有生之年要及時積累資糧,等到死亡臨頭時才斷除懈怠已爲時過晚,已經不是能行持善法的時候了,到那時才斷除懶惰有何用呢?無有任何實義。

  寅二、廣說:

  未肇或始作,或唯半成時,

  死神突然至,嗚呼吾命休!

  當這件事尚未做完或者剛剛開始,或者僅僅做到一半時,死神會突如其來,到那時不禁會想:嗚呼!死亡摧毀了我,我命休矣!

  因憂眼紅腫,面頰淚雙垂,

  親友已絕望,吾見閻魔使,

  憶罪懷憂苦,聞聲懼墮獄,

  狂亂穢覆身,屆時複何如?

  由于即將與我分離的憂愁之心而導致雙目紅腫,淚流滿面,親友們都已斷絕了我存活的希望,當我見到能將我引入地獄的閻羅獄卒的面孔,回想起自己的所有罪業,不由得憂惱萬分,聽到地獄的哀號聲,想到我也會墮落其中,驚恐不已,不淨糞不由自主地流漏,染汙全身,被痛苦所迷惑之時,又能行持什麼善法呢?根本不會行持。

  子二、思維後世痛苦:

  此生所懷懼,猶如待宰魚,

  何況昔罪引,難忍地獄苦。

  你今生死亡時所懷有的畏懼就像待宰的活魚在熱沙中輾轉翻滾一般,那更何況說昔日造罪的果報後世直接感受地獄那難以堪忍的痛苦呢?因此理當懼怕。如雲:“即便見聞地獄圖,憶念讀誦或造形,亦能生起怖畏心,何況真受異熟果?”

  如嬰觸沸水,灼傷極刺痛,

  已造獄業者,雲何複逍遙?

  地獄的痛苦如同滾燙沸騰的水觸及嬰兒柔嫩的肌膚上極度灼熱一般,曾經造了轉生地獄之業的人爲何還這般逍遙自在呢?

  不勤而冀得,嬌弱頻造罪,

  臨死猶天人,嗚呼定受苦。

  無有精勤行善的因而奢望獲得安樂的果,忍耐力微弱,而頻繁造作損害之事,明明已被死主擒捉,卻還想如天人一般長久留住,唉!這些人得到的下場必定是不幸臨頭,被痛苦所毀。因此作者以悲憫的心情發出嗚呼之感歎。

  癸二、以加行修持:

  依此人身筏,能渡大苦海,

  此筏難複得,愚者勿貪眠。

  請依靠人身的船只渡過痛苦的大海,這個人身船筏以後很難再次得到。因此,作者以悲哀的語氣說:愚昧的人們呀,在需要精進的時候萬萬不要貪戀睡眠,以此爲例,勸誡斷除一切懈怠。

  辛二、斷除耽著惡事懶惰:

  棄舍勝法喜,無邊歡樂因,

  何故汝反喜,散掉等苦因?

  爲什麼舍棄無邊喜樂之因妙法的殊勝歡喜,而樂于身心散亂、說笑歌唱等痛苦之因?實在不應當喜歡這些。

  辛叁(斷除自輕淩懶惰)分二:一、略說;二、廣說。

  壬一、略說:

  勿怯積助緣,策勵令自主,

  自他平等觀,勤修自他換。

  比如,諸位國王通過四大軍隊而取得勝利。同樣,菩薩勝伏所斷,一開始就要做到毫無怯懦,披上精進盔甲,具備下文中要講的四種助緣,再以正知正念直接加以破立取舍,接著集中精力以對治法主宰自己的叁門,最後精勤觀修自他平等與自他相換。

  壬二(廣說)分二:一、修思維因無有能力而懈怠之對治;二、修緣難成而懶惰之對治。

  癸一、修思維因無有能力而懈怠之對治:

  不應自退怯,謂我不能覺,

  如來實語者,說此真實言:

  所有蚊虻蜂,如是諸蟲蛆,

  若發精進力,鹹證無上覺。

  我們絕不能以所謂的“我怎麼能獲得菩提”而退縮懈怠,善逝是唯一的真實語者,說了此谛實語:蠅蜂、蚊虻、昆蟲,如果發起精進力,都能獲得難得的無上菩提。《妙臂請問經》中雲:“此外,菩薩如是真實隨學,成爲獅、虎、犬、狼、鷹、鶴、烏鴉、鸱枭、昆蟲、蜜蜂、蚊蠅、虻之彼等亦將成就無上菩提佛果。我想,轉爲人時,縱遇命難而爲何失毀獲得菩提之精進?”《宣說夢境經》中雲:“功德無論如何微,以勝心攝得菩提。”

  況我生爲人,明辨利與害,

  行持若不廢,何故不證覺?

  (一切衆生均能成佛)的理由也是因爲一切衆生都具有佛性的緣故。一般來說,佛性有兩種,一種是自性住佛性,一種是修增長(也叫實修生)佛性,其中自性住佛性是指心的法性,修增長佛性則指垢染如應清淨或存留于心中的善習氣,第一自性住佛性周遍于一切衆生,《寶性論》中雲:“佛身能現故,真如無別故,具種故衆生,恒具如來藏。”何況我已轉生爲人,明辨利益與損害,如果沒有斷然放棄菩薩行,那麼我怎麼會不獲證菩提呢?

  癸二(修緣難成而懶惰之對治)分二:一、無有怯懦之因;二、有歡喜之因。

  子一(無有怯懦之因)分二:一、斷除難行之畏懼;二、斷除長期之厭煩。

  醜一(斷除難行之畏懼)分二:一、宣說邪念;二、斷除邪念。

  寅一、宣說邪念:

  若言我怖畏,須舍手足等。

  如果說:爲了菩提需要施舍手足等,因而我對此害怕。

  寅二(斷除邪念)分二:一、以觀察而斷;二、以修習而斷。

  卯一、以觀察而斷:

  是昧輕與重,愚者徒自畏。

  無量俱胝劫,千番受割截,

  刺燒複分解,今猶未證覺。

  只是由于對輕重的差別未加觀察而不知取舍才導致愚癡的你如此畏懼。正因爲從來沒有爲菩提而曆經苦行,結果才造成于無數俱胝大劫在輪回中身體屢屢遭受砍截、棒擊、焚燒、剖割等痛苦,但通過這些苦難如今仍舊未能證得菩提。

  吾今修菩提,此苦有限期,

  如爲除腹疾,暫受療割苦。

  我今爲了修成菩提所受的這一痛苦是有期限的,由于它微不足道,因而能夠忍受。比如,爲了去除腹部的疾患,身體暫時足能忍受醫療所致的創傷痛苦。

  醫皆以小苦,療治令病除,

  爲滅衆苦故,當忍修行苦。

  所有醫生治病救人都是以小小的治療痛苦去除疾病,既然這樣的苦痛也需要忍受,那麼爲了摧毀惡趣等衆多劇苦就更應當安忍苦行的微小痛苦。

  凡常此療法,良醫皆不用,

  巧施緩藥方,療治衆疴疾。

  雖然具有這樣一般治療痛苦的方法,但最高明的醫生——佛陀是不使用的,而是善巧采用極爲溫和的措施即簡便易行的方法來根除一切煩惱的重症。慧源與普明論師解釋說:這是指布施身體的苦行對于初學者來說是不能行持的意思。

  卯二、以修習而斷:

  佛陀先令行,蔬菜等布施,

  習此微施已,漸能施己肉。

  若問:需要施舍自己的肉等怎麼是溫和的措施呢?爲了令以前未曾修習過的人能發放布施,佛陀首先讓人們布施些蔬菜等少量低等的物品,經過一番串習以後逐漸連自己的肉也能施舍。

  一旦覺自身,卑微如蔬菜,

  爾時舍身肉,于彼有何難?

  通過特別串習,一旦對自己的身體也能像低劣的蔬菜等一樣看待,生起無有耽著之心,到那時舍施自己的身肉等對他來說又有什麼困難呢?

  醜二、斷除長期之厭煩:

  身心受苦害,邪見罪爲因,

  惡斷則無苦,智巧故無憂。

  如果有人認爲:乃至在輪回中時需要爲了他衆而苦行,被痛苦折磨得憂心忡忡。

  事實並非如此,內心之所以遭受傷害就是因爲這樣的邪分別念使得過分耽著自己等,而身體所感受的損害是由罪業所産生的痛苦。而依靠利…

《入行論釋·善說海 第七品 精進》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