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心」出來,「真心」特別是指「佛性」而言。我在「佛學與科學研討會」上講佛性的時候特別用十二因緣來講,現在我不用十二因緣,因爲解釋十二因緣太麻煩了。現在我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講,請看圖表(一) (附于文後):物質世界、生物世界就是我們生活的環境;我們都有身體,身體包含五官和六根;我們也有心靈,有識心;此外,我們還有「真心」,就是我們今天的題目「探究真心」的真心。
我們來看這些結構的能知與被知的關系是什麼?我現在舉個例子:譬如我用手去拿這個杯子,這個杯子就是物質,而手就屬于身體,這個能知與被知的關系就在「手」和「杯子」之間,所以我的手這樣一拿,我的手就是「能拿」,這個杯子就是「被拿」,請看圖表(二)。再來看另外一件事情:像大家看見了這個螢幕,這個螢幕是物質、是被看的;而你們的眼睛就是能看。所以被看、被聽、被拿就是屬于物質這邊的被知現象;而你的眼睛、耳朵和手是能看、能聽、能拿,是身體的一部份。我們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這樣的狀況。
※被知是身外之物,不是能知
現在我們也可以知道:被知的部份一定不是能知。這個杯子被我拿的,這個杯子就不是我的能知,所以我們不能把被知的部份當做是能知,這是很清楚的。以前我也問過大家一些問題:你的房子是不是你自己?不是,大家都知道這個房子當然不是我。不過以前我在東南亞講能知與被知的時候,全場約一二百人,總會有一二位老先生說「房子是我」,這就是把「被知」當作是「能知」了。我就問他:「如果你的房子被賣掉的時候,你有沒有被賣掉?」這時他才清楚:房子不是我。在座的各位沒有這個問題,都知道:被知的部份絕不是能知,也不會是真正的自己。現在我們再來問另一件事情,我們穿的衣服是不是我呢?不是,這個也很清楚,當我們把能知與被知的關系弄清楚以後,這個地方自然是很清楚的,平常大家講的「身外之物」,指的就是這個部分的被知。
※不僅物質是被知的,心靈也是被知的
接下來看另外一個問題:我的手是不是被我看見的?手是身體的一部分,而部分身體變成是被知的了,那能知是什麼?我們大家一起來思考這個問題:這時身體是被知,就不是真正的自己了。——大家能接受嗎?這裏是有困難的,每次問到這裏就開始有困難,我們今天特別讓大家一起思索,像剛才舉的例子這只手,我現在用眼睛看,手是被眼睛看見的部份,眼睛是身體,手也是身體,身體在看身體。現在我們把眼睛閉起來,不用眼睛看,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感覺到自己的身體,這種感覺你是怎麼察覺的?你的身體是被你感覺到的,而且整個身體都可以被感覺。這個感覺不是從身體的器官(如眼)來感覺,因爲你的感官都停止了,都沒有在用了,你沒有在用你的身體,那是誰在知道這個身體呢?是心靈在知道,心靈加上真心就成爲能知。請看圖表(叁)。
※死亡就像舊車換新車、舊衣換新衣一樣
好,這時我們就會知道:身體不是能知,身體不是真正的自己;它是被知的。這個狀況跟物質不是我們自己完全一樣,從能知與被知的結構來看是完全一樣的,不過深度比較深了,這時就突顯出心靈和真心來了。既然身體是被知道的,它就不是我們的能知,也就不是我們真正的自己,所以真正的自己是在心靈的部份。如果這個地方我們能夠真實的體會清楚的話,就不會擔心死亡,因爲死亡就是這個身體壞掉了,跟我們把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衣服與身體之間一樣,死亡不過就像是衣服壞了換一件是一樣的;但是還沒有這樣子的體會的時候,你就做不到。當你能夠體會能知與被知的界線是劃在心靈與身體之間時,死亡對你來講就不是問題,所謂的生死問題也就不困難了。生死只不過是換身體,就像舊車換新車、舊衣服換新衣服一樣。我相信各位可以做到這個程度,可以做到這個程度的請舉手,嗯,還不少!
對于還沒有辦法做到的人,我們再來練習一下:我們先把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身體「取」、「有」之間,現在把眼睛閉起來,耳朵也不要聽,我們不從聽覺,不從視覺,也不從觸覺去感受,你能不能感覺到你是坐在椅子上?如果你有坐在椅子上的感覺,這個身體就是被你知道的,這個身體就是被知,那能知是什麼?能知不是這個身體,因爲這個身體是被知的,身體之外有另一個「誰」在知道這個身體,而且是非常明顯的,它在身體之外,那就是心,就是心靈,就是真心,你有這樣子的感覺就對了。經過這樣子做過以後,現在可以清楚知道有能知、心靈、真心的請舉手!好,幾乎全部的人都做到了。所以這個其實也並不難。
我們接著把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心靈與真心之間,真心就是佛性,這個時候心靈、身體、物質這些都是被知的,只有真心是能知。這時我們要怎麼實際去做呢?如果大家真的做到了,那就開悟了。我們來試試看,像剛才我們已經知道身體是被知,現在我要讓你知道心靈也是被你知道的。我們來反省一下,剛才當我們眼睛閉起來時,我知道有一個東西在知道這個身體,對不對?當你曉得有一個東西在知道身體的時候,這個東西是不是也是被你知道的?所以身體之外能夠知道這個身體的這個心已經被你知道了,當它被你知道時,它就是被知,這個地方是非常隱微的,要很冷靜的去檢查,你才會知道心靈也已經被你知道了。譬如我們常常知道自己在想東想西,想東想西就是心靈,但是你知道你在想東想西,你甚至于可以要你自己想東或是想西,所以這個東西還是被知的。到了這個程度,我們可以把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劃在「真心」與「心靈」之間,當你對你自己的靈敏度到這個層次時,能知與被知的關系就是:真心才是能知,而所謂的識心,即一般所謂的心靈都屬于被知。所以這時心靈、身體、物質等心、身、世界全部都是被知的,只有真心才是能知。請看圖表(四)。
※真心、佛性是以空、無的狀態存在
真心的部份不可以再被知,如果它是被知的話,就要把它歸到心靈這邊來,因爲它不可以被知,所以佛法就講這是「無相」的,無相就是離相,而離相就是離開被知,完完全全離開這些有相的被知,所以真心可以說是純粹的能知,也就是佛性。佛經常常在描繪佛性的時候,都用「無」和「空」來描述,爲什麼要用「無」和「空性」來描述呢?因爲只有無和空最接近佛性,因爲它不被知,不被知你就沒辦法說了。
這裏又有很多人誤以爲空無的真心就是無的、是空空的、是沒有了,不存在了──這又不對,因爲它是存在的,只是它的性質是空的、是無的。很多人聽我講到這裏時會認爲:哪有這種事,沒有就沒有,爲什麼又存在?遇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就會解釋:虛空就是沒有東西,是空的,但是沒有人說虛空不存在,因此虛空並不會因爲它是空的而不存在。既然虛空這樣子的存在可以接受,爲什麼不能接受佛性的空是存在的呢?爲什麼不能接受真心的空是存在的呢?爲什麼不能接受佛性的這個特質呢?佛經常拿虛空來比喻佛性,就是因爲他們的特質是相當的,我想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比喻了。
※真心是純粹的能知,被知的對象都不是真心
至此,我們可以這樣歸納:物質、生物這些被知的世界可以說是純粹的被知;真心這個部份是純粹的能知;而中間這個地方是個混合區,有時候它是能知,有的時候它也是被知,是能知與被知的混合區域。讓我們最困擾的就是這個混合區,因爲這個混合區使得我們把被知和能知也搞糊塗了。請看圖表(五),圖上右邊這個物質部份是完完全全的被知,圖上左邊的真心或佛性是純粹的能知,以「能、所」來講,物質是純粹的所,真心是純粹的能,而中間是能所混合區,所以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說:真心是純粹的能知,而被知的對象(包括混合區)都不是真心。
※「被知的都不是」是探究真心、消災解厄的法寶
接下來就很好用了,如果要探究真心,要把我們的真心找出來的話,要怎麼做呢?「被你知道的都不是真心」——只要用這個辦法你就可以探究真心。「被你知道的都不是」,這句話還要包括被你想到的也不是,被你感覺到的也不是,在你入定的時候看見了很殊勝的佛境界也不是,因爲那些都是被你知道的,所以這樣就很簡單了,只要被你知道了就不是真心,這一個原則非常好用。
很多人修行到一個程度以後,會有見光見佛等殊勝境界出現,當然覺得很得意,但是大家如果看過《楞嚴經》的五蘊魔境,就知道這些都是魔境!怎麼說是魔境呢?「若作聖解,即受群邪」——把它當做是修成了,那就是魔境;把它看成是有進步的表征,那就是善境界。《楞嚴經》裏的五蘊魔境就是這樣講的,當時我還不懂這些的時候,看到《楞嚴經》這一段,我就覺得自己完蛋了,因爲每一魔境我都會掉進去。《楞嚴經》最後一個魔境是什麼大家知道嗎?是辟支佛,成了辟支佛也還是一個魔境;但是當我懂了以後,我都不會掉進去。因爲那些都是被知的,不管你的境界有多麼殊勝全都是被知的,而只要是被知的就都不是,所以我當然也就不會掉進去了。
有了這一招,我們不但不會掉入魔境,還有一些災難也不會掉進去。像在東南亞有放降頭這些事情,他們都會來問我怎麼辦?我說那是不是被你知道的?既然都是被知的,跟你有什麼關系?一下子就把它丟掉了。就像房子也是被你知道的,你覺得那個房子不好,把它丟掉就是了,反正那又不是真正的你。就是用這個辦法,解了好多人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其實根本不需要我來幫他們解,只要自己認識清楚,一下就解掉了,所以不只是解魔境,而且在日常生活當中所遇到的困難,都是很輕松就可以解掉了,就好像衣服髒了,只要換一件幹淨的就解掉了。所以「被知的都不是」實在是一個法寶,不但可以讓你找到真心,而且可以讓你把所有的災難都排除掉,真是非常有用的法寶!
但是話說回來,你沒有辦法弄清楚這些是被知的話,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只能劃在物質與身體之間的話,那你就只能丟掉物質,身體的問題還是丟不掉;如果你的界線是劃在心靈與身體之間的話,身體的問題你能丟得掉,心靈的問題還是丟不掉;當你的界線是劃在真心與心靈之間的時候,那心靈的問題也丟得掉,全部被知的都丟得掉,那就什麼問題都沒有了。所以,修行真的是非常重要啊!(待續)
《探究真心(上)》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