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心」出来,「真心」特别是指「佛性」而言。我在「佛学与科学研讨会」上讲佛性的时候特别用十二因缘来讲,现在我不用十二因缘,因为解释十二因缘太麻烦了。现在我用另外一种方式来讲,请看图表(一) (附于文后):物质世界、生物世界就是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都有身体,身体包含五官和六根;我们也有心灵,有识心;此外,我们还有「真心」,就是我们今天的题目「探究真心」的真心。
我们来看这些结构的能知与被知的关系是什么?我现在举个例子:譬如我用手去拿这个杯子,这个杯子就是物质,而手就属于身体,这个能知与被知的关系就在「手」和「杯子」之间,所以我的手这样一拿,我的手就是「能拿」,这个杯子就是「被拿」,请看图表(二)。再来看另外一件事情:像大家看见了这个萤幕,这个萤幕是物质、是被看的;而你们的眼睛就是能看。所以被看、被听、被拿就是属于物质这边的被知现象;而你的眼睛、耳朵和手是能看、能听、能拿,是身体的一部份。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这样的状况。
※被知是身外之物,不是能知
现在我们也可以知道:被知的部份一定不是能知。这个杯子被我拿的,这个杯子就不是我的能知,所以我们不能把被知的部份当做是能知,这是很清楚的。以前我也问过大家一些问题:你的房子是不是你自己?不是,大家都知道这个房子当然不是我。不过以前我在东南亚讲能知与被知的时候,全场约一二百人,总会有一二位老先生说「房子是我」,这就是把「被知」当作是「能知」了。我就问他:「如果你的房子被卖掉的时候,你有没有被卖掉?」这时他才清楚:房子不是我。在座的各位没有这个问题,都知道:被知的部份绝不是能知,也不会是真正的自己。现在我们再来问另一件事情,我们穿的衣服是不是我呢?不是,这个也很清楚,当我们把能知与被知的关系弄清楚以后,这个地方自然是很清楚的,平常大家讲的「身外之物」,指的就是这个部分的被知。
※不仅物质是被知的,心灵也是被知的
接下来看另外一个问题:我的手是不是被我看见的?手是身体的一部分,而部分身体变成是被知的了,那能知是什么?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这个问题:这时身体是被知,就不是真正的自己了。——大家能接受吗?这里是有困难的,每次问到这里就开始有困难,我们今天特别让大家一起思索,像刚才举的例子这只手,我现在用眼睛看,手是被眼睛看见的部份,眼睛是身体,手也是身体,身体在看身体。现在我们把眼睛闭起来,不用眼睛看,但是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自己的身体,这种感觉你是怎么察觉的?你的身体是被你感觉到的,而且整个身体都可以被感觉。这个感觉不是从身体的器官(如眼)来感觉,因为你的感官都停止了,都没有在用了,你没有在用你的身体,那是谁在知道这个身体呢?是心灵在知道,心灵加上真心就成为能知。请看图表(三)。
※死亡就像旧车换新车、旧衣换新衣一样
好,这时我们就会知道:身体不是能知,身体不是真正的自己;它是被知的。这个状况跟物质不是我们自己完全一样,从能知与被知的结构来看是完全一样的,不过深度比较深了,这时就突显出心灵和真心来了。既然身体是被知道的,它就不是我们的能知,也就不是我们真正的自己,所以真正的自己是在心灵的部份。如果这个地方我们能够真实的体会清楚的话,就不会担心死亡,因为死亡就是这个身体坏掉了,跟我们把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衣服与身体之间一样,死亡不过就像是衣服坏了换一件是一样的;但是还没有这样子的体会的时候,你就做不到。当你能够体会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是划在心灵与身体之间时,死亡对你来讲就不是问题,所谓的生死问题也就不困难了。生死只不过是换身体,就像旧车换新车、旧衣服换新衣服一样。我相信各位可以做到这个程度,可以做到这个程度的请举手,嗯,还不少!
对于还没有办法做到的人,我们再来练习一下:我们先把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身体「取」、「有」之间,现在把眼睛闭起来,耳朵也不要听,我们不从听觉,不从视觉,也不从触觉去感受,你能不能感觉到你是坐在椅子上?如果你有坐在椅子上的感觉,这个身体就是被你知道的,这个身体就是被知,那能知是什么?能知不是这个身体,因为这个身体是被知的,身体之外有另一个「谁」在知道这个身体,而且是非常明显的,它在身体之外,那就是心,就是心灵,就是真心,你有这样子的感觉就对了。经过这样子做过以后,现在可以清楚知道有能知、心灵、真心的请举手!好,几乎全部的人都做到了。所以这个其实也并不难。
我们接着把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心灵与真心之间,真心就是佛性,这个时候心灵、身体、物质这些都是被知的,只有真心是能知。这时我们要怎么实际去做呢?如果大家真的做到了,那就开悟了。我们来试试看,像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身体是被知,现在我要让你知道心灵也是被你知道的。我们来反省一下,刚才当我们眼睛闭起来时,我知道有一个东西在知道这个身体,对不对?当你晓得有一个东西在知道身体的时候,这个东西是不是也是被你知道的?所以身体之外能够知道这个身体的这个心已经被你知道了,当它被你知道时,它就是被知,这个地方是非常隐微的,要很冷静的去检查,你才会知道心灵也已经被你知道了。譬如我们常常知道自己在想东想西,想东想西就是心灵,但是你知道你在想东想西,你甚至于可以要你自己想东或是想西,所以这个东西还是被知的。到了这个程度,我们可以把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划在「真心」与「心灵」之间,当你对你自己的灵敏度到这个层次时,能知与被知的关系就是:真心才是能知,而所谓的识心,即一般所谓的心灵都属于被知。所以这时心灵、身体、物质等心、身、世界全部都是被知的,只有真心才是能知。请看图表(四)。
※真心、佛性是以空、无的状态存在
真心的部份不可以再被知,如果它是被知的话,就要把它归到心灵这边来,因为它不可以被知,所以佛法就讲这是「无相」的,无相就是离相,而离相就是离开被知,完完全全离开这些有相的被知,所以真心可以说是纯粹的能知,也就是佛性。佛经常常在描绘佛性的时候,都用「无」和「空」来描述,为什么要用「无」和「空性」来描述呢?因为只有无和空最接近佛性,因为它不被知,不被知你就没办法说了。
这里又有很多人误以为空无的真心就是无的、是空空的、是没有了,不存在了──这又不对,因为它是存在的,只是它的性质是空的、是无的。很多人听我讲到这里时会认为:哪有这种事,没有就没有,为什么又存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就会解释:虚空就是没有东西,是空的,但是没有人说虚空不存在,因此虚空并不会因为它是空的而不存在。既然虚空这样子的存在可以接受,为什么不能接受佛性的空是存在的呢?为什么不能接受真心的空是存在的呢?为什么不能接受佛性的这个特质呢?佛经常拿虚空来比喻佛性,就是因为他们的特质是相当的,我想再也找不到更好的比喻了。
※真心是纯粹的能知,被知的对象都不是真心
至此,我们可以这样归纳:物质、生物这些被知的世界可以说是纯粹的被知;真心这个部份是纯粹的能知;而中间这个地方是个混合区,有时候它是能知,有的时候它也是被知,是能知与被知的混合区域。让我们最困扰的就是这个混合区,因为这个混合区使得我们把被知和能知也搞糊涂了。请看图表(五),图上右边这个物质部份是完完全全的被知,图上左边的真心或佛性是纯粹的能知,以「能、所」来讲,物质是纯粹的所,真心是纯粹的能,而中间是能所混合区,所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说:真心是纯粹的能知,而被知的对象(包括混合区)都不是真心。
※「被知的都不是」是探究真心、消灾解厄的法宝
接下来就很好用了,如果要探究真心,要把我们的真心找出来的话,要怎么做呢?「被你知道的都不是真心」——只要用这个办法你就可以探究真心。「被你知道的都不是」,这句话还要包括被你想到的也不是,被你感觉到的也不是,在你入定的时候看见了很殊胜的佛境界也不是,因为那些都是被你知道的,所以这样就很简单了,只要被你知道了就不是真心,这一个原则非常好用。
很多人修行到一个程度以后,会有见光见佛等殊胜境界出现,当然觉得很得意,但是大家如果看过《楞严经》的五蕴魔境,就知道这些都是魔境!怎么说是魔境呢?「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把它当做是修成了,那就是魔境;把它看成是有进步的表征,那就是善境界。《楞严经》里的五蕴魔境就是这样讲的,当时我还不懂这些的时候,看到《楞严经》这一段,我就觉得自己完蛋了,因为每一魔境我都会掉进去。《楞严经》最后一个魔境是什么大家知道吗?是辟支佛,成了辟支佛也还是一个魔境;但是当我懂了以后,我都不会掉进去。因为那些都是被知的,不管你的境界有多么殊胜全都是被知的,而只要是被知的就都不是,所以我当然也就不会掉进去了。
有了这一招,我们不但不会掉入魔境,还有一些灾难也不会掉进去。像在东南亚有放降头这些事情,他们都会来问我怎么办?我说那是不是被你知道的?既然都是被知的,跟你有什么关系?一下子就把它丢掉了。就像房子也是被你知道的,你觉得那个房子不好,把它丢掉就是了,反正那又不是真正的你。就是用这个办法,解了好多人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其实根本不需要我来帮他们解,只要自己认识清楚,一下就解掉了,所以不只是解魔境,而且在日常生活当中所遇到的困难,都是很轻松就可以解掉了,就好像衣服脏了,只要换一件干净的就解掉了。所以「被知的都不是」实在是一个法宝,不但可以让你找到真心,而且可以让你把所有的灾难都排除掉,真是非常有用的法宝!
但是话说回来,你没有办法弄清楚这些是被知的话,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只能划在物质与身体之间的话,那你就只能丢掉物质,身体的问题还是丢不掉;如果你的界线是划在心灵与身体之间的话,身体的问题你能丢得掉,心灵的问题还是丢不掉;当你的界线是划在真心与心灵之间的时候,那心灵的问题也丢得掉,全部被知的都丢得掉,那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所以,修行真的是非常重要啊!(待续)
《探究真心(上)》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