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心」與「物」──探索心物的本質▪P3

  ..續本文上一頁是活的。所以我覺得聽了今天這個演講以後,我們每一個人,大概第一個先要自己醒過來、不顛倒,其次要讓我們的家人跟著醒過來,然後想辦法也讓我們周遭的朋友醒過來。

  

  大家有沒有問題要問梁先生的。

  

  問答

  

  問:請問自性不可被知,我們如何才能知道自性醒過來?是否當我們不起分別心時即是自性醒過來?

  

  答:我們怎麼知道自性有沒有醒過來?其實有沒有醒過來,是無法知道的。被你知道的就不是,那我們什麼時候可以曉得呢?我們是從被知這邊知道的。當我們脫離被知的時候,你是可以知道的,所以能夠脫離被知的時候,就是醒過來了。所以,有沒有醒過來?是從被知這邊來觀察,不是從能知,因爲能知沒有辦法被觀察。至于是否當我們不起分別心的時候,就是自性?不是,這樣子會弄錯。不是我們不起分別心,其實我們的分別心還是在起的,也就是被知的狀況還是存在的,只是不被那些被知的東西所限製了,你已經自由了,那個時候就是。

  

  問:請問,你的自性和我的自性是否同一?

  

  答:這個地方因爲我今天講的題目重點不在這裏,所以沒有說。你的自性是純粹的能知,不可被知的;我的自性也是純粹的能知,不可被知的;釋迦牟尼佛的自性也是不可被知的。所以我不知道是不是一樣?因爲不可被知嘛!但是,我也不知道他們是不是不一樣?因爲它不可被知。

  

  問:你是否已成佛?還有哪些人已成佛?

  

  答:我不知道。因爲成佛這件事也是不可被知的,誰能知道呢?如果我知道我成佛了,那就沒成佛,因爲那不是真的!《金剛經》裏講得很清楚的。《金剛經》裏,釋迦牟尼佛就問須菩提:「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不?」須菩提就說:『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于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說出來的,就一定是錯的,所謂已成佛是不能說的,說出來都是錯的。到這個地方都是不可說的狀況。

  

  問:世人已經積非成是,活在極錯誤的世界,個人如何扭轉局勢,不受大環境的價值觀、認定、評價……影響?

  

  答:學佛。只有學佛,可以解這個問題。

  

  問:肯定了我們有能知,如何持續使其內化,成爲自己真正的寶貝,不再落入舊有的認知、世俗觀念中。

  

  答:只有修行,真的來學佛,真的來修,才有辦法、才能夠扭轉這樣的錯誤的趨勢。

  

  問:探討能知、被知,最終的目的是幫助人類回歸自性光明,活在圓滿中。這樣對人間的人、事、物就會有智慧去處理嗎?

  

  答:可以。學佛就是爲了這個目的,講能知、被知,說明能、所,講得那麼清楚,就是來幫助我們人脫離苦海,走到光明的道路上。

  

  問:「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是說唯物的世界是被心創造出來的嗎?光明的心創造光明的世界,痛苦、混亂的世界也是無明的心創造出來,所以找到主動權,就可以達到佛經所說:「圓滿具足能生萬法」,是這樣嗎?

  

  答:對。就是這樣。你掌握了主動權,你可以改造你的心、你的身體、你的世界,一路下來全部都可以改造,就是這樣。這樣實際的用法,佛經裏面是講的。不過在實踐上,目前的佛法做的並不那麼明顯和成功,所以大家以爲佛法都是出世的,不是要改造這個世界的,但是佛法當中的菩薩大乘,菩薩是很積極的要改造世界的。大家不用懷疑,佛經裏面就是有這個,只是目前世間做得不夠好,現在把它講清楚,就有機會把它做出來,實踐成功。

  

  問:請問,悟本來面目時,是有一種境界産生嗎?

  

  答:會有。因爲你要悟本來面目,必須要從被知的混合區,到達完全不可被知的部分,就在這個過程中,會有一些境界産生。但是,那些境界已經是被你知道了,所以依然不是真正的本來面目,真正的本來面目是不可被知的。

  

  問:當自性醒過來時,本明也成爲被知的嗎?

  答:不會的,本明不會成爲被知,如果成爲被知,那就不是本明,就是你還沒有醒過來。

  

  問:佛陀悟到自性,請問基督有嗎?

  答:不知道。也可能有;也可能沒有。

  

  問:可否再說明無分別、同體平等然後到慈悲喜舍?

  

  答:這裏是用到識心去推演,不是用自性、純粹的能知。無分別就是沒辦法分別、就是一樣。無分別再推演下去就是平等、就是同體。你、我、他,大家都是同體的、平等的,意思是什麼?你的手、你的腳,跟你的頭都是同體的,你會不平等對待你的左右手、或你的腳、你的頭嗎?當我們看每一個人跟我都是像我的左右手一樣,是同體的,是一家的,我們都是平等的,你對待別人,不就會慈悲喜舍了嗎?這個關系就推演出來了。

  

  問:請問你先前提到心理學的認知是屬于識心,那麼潛意識是否屬于自性?

  

  答:心理學談到識心的部分,包括有無明、行、識、名色,這些都談到了,只是分析得沒有唯識學那麼清楚。在唯識學裏,無明就是屬于第八識(阿賴耶識),行是末那識(第七識),識就是六識,名色是識當中的六塵,這個在心理學都有提到,但是沒有分析得那麼細。潛意識大概在行的一半這裏,行的一邊叫意識,另一邊就叫做潛意識。潛意識的意思跟無明的意思是類似的,無明就是不明白,我們搞不清楚所以才叫做「無明」。潛意識的「潛」也是這個意思。心理學經過催眠方式,確定你心裏有個東西,但是你自己不知道,所以就定一個名字叫做「潛意識」,所以潛意識只是到「無明」這裏。我的觀察,「潛意識」應該還包括「行」──第七識的一半,「行」的另一半則歸到意識。因爲心理學分得比較簡單,所以才分成這個樣子。也可以說心理學也發現了無明的性質,「無明」就是「不明白」,心理學就叫潛意識。至于它有沒有包含「本明」呢?心理學這個地方就講不清楚了,事實上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在潛意識裏面分辨出本明。他們沒有這個能力,就不能夠說要從他們的定義來看,是不是有自性?但是就實際狀況來講的話,自性是暗藏在這裏了。心理學講的潛意識裏面,在真實的狀況裏,一定暗藏著自性在裏面,如果沒有暗藏的話,就不成爲所謂的潛意識了。但是就他們的辨別能力而言,他們並不能夠辨別出這裏面暗藏了有自性。我的問題也回答完了,謝謝各位。

  

《「心」與「物」──探索心物的本質》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交易原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