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都用「能知」来代表;所有「被拿、被看、被听……」都用「被知」来代表。我们每天早上醒来,一睁开眼睛,这种「能知和被知」的关系就一大堆。平常大家的习惯是:只注意到被看、被听、被拿……而忽略了能拿、能看、能听 ……也就是,平常大家只注意到被知的部分,而完全忽略掉能知的部分,甚至于重点都放在「被知」上,把「能知」都忘记了,这是现代人真正严重的问题。
※心和物及四个层次
现在回头再来看心和物。我把我们居住的宇宙分成心和物两大类,两大类之下再细分四个层次。就是「心」包含「自性」和「识心」两个层次;「物」包含「身体」和「世界」两个层次(如图一)。
「识心」就是会想东想西的心,也是心理学谈到的意识心;「自性」是心理学没有讲到的心,但是在佛法才有讲到的心,也就是禅宗所说的「本来面目」。「识心」是有分别的;「自性」是无分别的。「识心」是会生灭的;「自性」是不会生灭的。
※能知与被知的划分
现在我们来看「能知与被知」和「心与物」之间是什么关系?
现在我拿着这瓶水,我这样子一拿的时候,你们说能知与被知的界限在哪里?这个界线当然是在我的手与水瓶之间。界线画下来了,能知这一边包括手、身体、识心、和自性;被知这一边则包括水瓶和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简单地说能知与被知的界限,就是在身体与物质世界之间(如图二)。
我还是要再强调一下,什么是「被知」啊?被你知道的对象就是「被知」啊!「能知」是什么呢?能够知道「被知」的对象者就是「能知」啊!刚才我举了许多能知被知的例子,如「能听、被听」、「能看、被看」、「能拿、被拿」,界线很清楚,你应该会画这条界线了吧!就是这么简单啊!这是可以操作的。
好,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动作,我们每一个人都把眼睛闭起来。当你把眼睛闭上的时候,你是不是可以感觉到你的身体、你的脚、你的手、你的头?你不是用眼睛看的,但是你的身体被你知道了。此时,能知与被知的界线怎么画?当我们把眼睛这么一闭上,去感觉身体的存在时,身体变成被知的了,对不对?它是被知的,那它被什么知道呢?就是被你的「识心」知道的。能知与被知的界线就划在身体和识心中间(如图三)。
这个时候要注意,从身体到世界全都是被知。什么是能知?从识心到自性是能知。刚才这个身体还是属于能知这一边,我们眼睛闭起来去感觉自己的身体的时候,它就变成被知而不再是能知了。我们接着再往上推,什么是「识心」?「识心」就是会想东想西的心。大家注意,有的时候你在想东想西而不自觉,但是当你知道自己在想东想西,也知道自己在想什么的时候,想东想西的识心又变成被知了。这时「识心」被谁知呢?就是被「自性」知。在这个时候就不只是识心是被知了,从识心到身体再到世界,全部都是被知,这个时候只有自性是能知。刚才我们把能知与被知间的界线又推进了一次,原来是能知的识心,又变成被知了。(如图四)
我们有没有办法再推进一步?譬如说,自性有一半被我们知道,还有另一半是能知?有可能,但是这样子是没完没了的。因此,我们做一个人为的界定:到自性这里,只存在能知。这时候,自性是什么呢?我就叫它是「纯粹的能知」。它不可被知,它没有办法被划到被知这边了,因为被知都被我划到这边来了。
再来看物质世界,这个物质世界可以说是纯粹的被知,因为它从来没有变成能知过啊!它是纯粹的被知,永远都是被知。于是我把纯粹的能知和纯粹的被知中间称为混合区,因为有的时候它是能知,有的时候它又是被知,所以称为混合区。不过,它成为能知的时候,一定要跟纯粹能知站在同一边,纯粹能知就是自性。所以「能知与被知」跟「心与物」之间的关系,最好的定义就是:能知是心,被知是物,中间是心、物混合区(如图五)。
佛法的定义,我们的世界就包括自性、识心、身体、世界四部分,更细分的话就是十二因缘。十二因缘的组成结构,依序是这样的:无明缘生行、行缘生识、识缘生名色、名色缘生六入、六入缘生触、触缘生受、受缘生爱、爱缘生取、取缘生有、有缘生生、生缘生老病死。我这里所说的「自性、识心、身体、世界」就是包含「本明→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
※心物关系
我们就回头来看心物的相互关系。如果我们把自性和识心看成是「心」,身体和世界则看成是「物」的时候,当「身体」坏掉的时候,「世界」坏不坏?世界当然也坏掉了。但是当「身体」坏掉的时候,「识心」并没有坏、「自性」也没有坏,意思是什么呢?「心」是不坏的,只有「物」坏掉了。
在心和物的这种互动关系里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主动权」。像我拿这瓶水,这样拿的时候,做「拿」这件事的主动权在那里?大家都知道一定在能知这边,被知是没有主动权的。也就是说主动权在心,不在物,物这里没有主动权。主动权在能知,主动权在心。因为心有主动权,心不会坏,所以心(也就是能知)才是真正宇宙的主体。
※错误的认知是痛苦的来源,佛教可解此痛苦
现在我们知道,唯物论根本弄错了,「物」根本不能成为主体的,唯物论把「物」当成是主体,真正的主体──「心」却被忽视,被当成是附属物。这就是佛说的颠倒,科学家颠倒得更彻底。因此,我们若不认清这个错误,依旧不断地去追逐物质,我们的生命就会随着没有主动权的「物」在流转。这样的轮转生死,没有办法跳脱出来。在这个时候,我们的纯粹的能知、我们的自性、我们的本明会觉得很痛苦,会想要找出路。但是整个是一团迷雾,把你困在里面。佛陀就是看出这个问题所在,所以才创立佛教。创造佛教就是要我们悟本来面目、悟自性。当你的自性一醒过来了,也就是你的纯粹的能知醒过来了,你的主动权就醒过来了。否则,你的自性没有醒,你的主动权也在睡觉。所以,只要一醒过来,痛苦就解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佛,学佛就是要悟本来面目,要体悟我们的自性,我们的心就不再颠倒。只要能不颠倒,跟佛就没有差别。因为颠倒所以轮转生死,只要不颠倒了,回到纯粹的能知这边,就了生脱死。
※自性的性质和佛法的原则
自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我已经解释过了。下面我根据这不可被知的性质,演绎出佛法的一些原则。
第一、佛法谈到佛性、自性的时候,总是用空和无来说它,为什么?因为自性不可被知嘛!你想要描绘一个不可被知的东西,只能用比喻啊!最好的比喻就是虚空、空无。第二、《金刚经》记载佛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否?」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竟然说他没有说法。为什么?因为自性只要一说出来、一写出来,就都落入被知。因为自性是纯粹的能知,不可以被知,也不可以被说,一被说出来,就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了。所以佛陀说法四十九年,真的说不出来,说的都是比喻。第三、不可说当然是不可见啊!对不对?但是,它存在不存在?当然是存在的啊!第四、既是不可被知,当然没有办法分别它,所以它是无分别的。第五、不可被知,所以不生不灭。第六、既是无分别的,所以是同体。第七、既是同体,所以是慈悲喜舍。
我可以从「不可被知的」这一个性质,把整个佛法的原则演绎出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佛陀真正要讲的,就是「不可被知」的自性,就是今天我讲的纯粹的能知,或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只要这个地方醒过来了,人生、众生的问题就全解了,这个地方弄颠倒了,众生的问题就没有解。
※结论
佛陀所讲的和我们所谈的心物其实是同样的问题,只不过世间的学问没能像佛法讲到这么深,把问题解得这么透彻。这也是为什么我这个研究物理的人,会来弘扬佛法的原因。当初会研究物理的原因,是认为物理学是宇宙的真理,把它当成真理来追求的。我追追追,追到佛法来了。因为当我把「心」与「物」这个关系看清楚以后,我没有办法不学佛,没有办法不提前退休,来做弘法的事。我想在座各位也是一样,当你们听清楚了,听懂了我讲的道理以后,也会没有办法不学佛的。因为你无法拒绝真理,对不对?我想我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主持人:陈国镇教授:
我想各位今天听梁教授不是用投影机、也不是用投影片,而是慢慢讲、慢慢写,有时间好消化,也会了解到心物的分析。拿佛法来这样地分析实在非常地透彻,我记得梁先生以前在师大综合大楼也讲过一次,每次听梁先生演讲都有很多心得,同样地今天听了也有很多的心得。
我们很多人都在从事教育。我们教学生,都在教他们那一颗心,可是我们很多时候,正好把那颗心压得死死的。其实我们要藉由各种资源把学生的心教活,让他们恢复他们的主动权。如果我们的学生、我们的下一代,能够这样的话,那么世界会变得更好,因为这一切在于你的心…
《「心」与「物」──探索心物的本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