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心」与「物」──探索心物的本质

  

「心」与「物」──探索心物的本质

  

  

时间:2004年7月11日

  

主讲:梁乃崇教授

  

地点:崇友人文讲堂

  

记录:张春美

  

整理:黄秀真、胡祖樱

  

  

  主持人:陈国镇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早安。又到了我们公益演讲的时候。今天邀请梁先生来跟我们讲「心与物的本质」。我们晓得「心」涉及到宗教,「物」涉及到科学,「心、物」互动,产生了人类文化,所以想要了解人类文化,这一生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不能不去了解我们的心,也不能不去了解我们所来到的物质世界。可是,反省心和物,有时候需要一段历程,不是想要反省就能够反省,想要知道就能够立刻知道。不过,我们很幸运有梁先生,他在很早就开始在心和物之间的不断地徘徊,摸索心和物的本质,对我们来说,我们可以省掉很多的力气,也可以帮助我们大家在今生今世,对心、物的了解有更多一分的深入,更成就我们每一个人的灵性。所以,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梁先生来给我们讲心和物。

  

  主讲者: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

  今天我要的讲的题目是:「心与物的本质」。

  

  心与物的一般观念

  

  心是什么?一般人在日常用语中会用很多有关「心」的词,例如善心、恶心、识心、信心、决心、爱心、痴心……甚至于也知道思想、感情……等也都是心的作用;「物」呢?「物」是什么?一般人都知道「物」就是物质或者是物体,讲得深一点也都知道「物」都是由原子、分子、更细的基本粒子组成的。事实上,一般人对「心和物」还有一些认知或看法,我认为是值得拿出来探讨的,我大约把它归纳为下列几项:

  

  

  一、心是不可见的;物是可见的。所谓「形上学」,就是谈论心的学问,因为它看不见。

  二、心是依物而生的。也就是有物才有心,物是主体,心是附属的,所以物坏心亡。秉持这样观念的人以医学上脑部受伤的例子作证明,认为如果整个大脑坏掉,任何思想和心念就消失了;如果部分的脑受伤,与受伤部分相对应的心智功能也就没有了。依照这个说法推论下去,就是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所谓灵魂、神、鬼,全是虚假的、幻想的东西。

  

  三、既然物是主体,心是附属的,所以研究物的自然科学也是占主体地位,而研究心的人文科学只是附属的。

  

  我想以上的这些看法,应该是现代的主流思想。我想问问各位,你检查一下自己,或看看周遭的人,对心和物的认知是什么?你和大部分的人是不是已经接受了现今这样的主流思想?我想没有百分之百,大概也有百分之七十接受了这些观念。其实这种观念就是唯物的思想。

  

  西方唯物思想对心与物的认知是否正确

  

  西方唯物思想的兴起,是从文艺复兴运动开始,文艺复兴运动引发了人类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形成了现代的科学文明。这种唯物思想成为主流,也不过是近四、五百年的事。至于中国接受西方的科学文明就更晚了,差不多两百年吧!在这之前,不管东方西方,主流思想都是唯心的。经过几百年科学文明的洗礼之后,人的观念想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唯物观念已经主导了这个世界的思想。现在我就要来检讨这种唯物观念对心与物的认知是否正确?为什么四、五百年以前人类的认知和四、五百年以后完全相反?这种改变是进步的呢?还是退步的?

  

  我就从上述第一个认知──「心不可见,物可见」谈起。这样的认知,好像没什么大问题,我可以接受,相信大家也会觉得没有问题。但是当我们推论:「心不可见,所以心不存在」,我就反对了。以前我若听到有人说这样的话,我就会问:「你有没有曾祖父?」他说:「有。」我接着问:「你有没有见过?」他说:「没见过。」我说:「既然你没见过,那你应该没有曾祖父才对啊?」如果他说:「有见过。」那我就问:「你有没有曾曾祖父?」总会问到一个他没有见过的。很多东西是不可见,但存在的。

  

  再来谈「物可见」,当然天花板、桌子、椅子……等等这些物,都可见。大家也知道这些物是由原子所组成,那我就要问你:「你见过原子吗?」大家会想:「我虽然没见过原子,科学家总应该看过吧,不然他怎么会说有原子呢?」我要告诉各位,没有任何一个科学家看见过原子,原子是推测出来的,不是看见的。我在以前做研究的时候,已经有人发明了一个仪器叫做STM,它用一个针尖,可以把原子的形状扫瞄出来。于是科学家可以用这个仪器把碳原子的形状画出来,一颗一颗地画出来。例如画在白板上,「这样子就是一个碳原子」。你看,科学家可以看见原子吗?这是原子吗?不是,这是白板耶!你看见的是一个转换过的图像,不是真正的原子,真正的原子没有人见过,那么小怎么看得见?不可能看见的。所以,「物可见」,这也是有问题的。大的物可见,小到原子这样的物,是不可见的,没有任何一个人看见。那它存在不存在?存在啊!不会因为没有人看见,就没有这个东西啊!那么,凭什么说「心不可见,就不存在」?「看不见就是不存在」,这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点,物坏心就亡了。医学上有很多的病例证明,脑部受伤的病人,与受伤部位相对应的心智功能,会改变或毁坏。有人本来感情是很丰富的,脑受伤之后就没有感情了。有的人本来数学很好的,脑受伤以后数理的分析能力就消失了。有的人脑部受伤以后记忆力消失了。科学界常常根据这样的例子来证明物坏心亡,或者说心是依物而生。我认为他们在做这个结论之前,心中已经先做了一个假设。假设什么呢?假设「心」与「大脑」是一体的,假设「大脑」就是这个「心」,「心」就是「大脑」。可是这个只是假设,并没有人能够证明,没有证明的假设,仅只是猜想而已。然后科学界就根据这个猜想,做了这样的结论。假如他的假设是错的,心和大脑不是一体的,那么他是没有办法得到「物坏心亡,心是依物而生」这样的结论的。

  

  现在假设「心」跟「大脑」是分开的。我把「心」比作电话机,「大脑」比作电话线,当电话打不通的时候,有两个可能,一是电话机坏了;二是电话线断路了。我们并不能够因为电话打不通的时候,就确定说电话机坏了,因为可能是你的电话线坏了。所以一个人脑子受伤了,我们看到他的心智功能不作用了,就说他心坏了,可能不是这样啊!可能是他的心还是好的,只是大脑坏了。因为你真正观察到的是他的大脑,至于那个心,你并没有真正观察到啊!除非他能证明心和大脑是一体的,如果只是假设,就不能拿来当作证据。所以,我们也可以说,这句话也是有问题的。

  

  接着我们来谈「心依物而生」这句话,英国近代哲学家也是数学家罗素,就曾说过这样的话:「宇宙和生命是一些原子在偶然的状况下,排列组合产生出来的。」有很多的科学家也跟他有一样的看法。因此他们认为人跟石头并没有两样,都只是一堆原子的组合。所以人死后一了百了,什么也没有。什么神啊、鬼啊、灵魂啊!都是假的,根本没有这些东西。

  

  这些说法有证据吗?没有证据,什么证据也没有。你说他们能够证明吗?他们的证明只是:「你看,这个人死了,什么都没有了!你说他有灵魂,看不见啊!」他们根据什么说这句话呢?根据「不可见就不存在」这个假设。这个假设我前面已经说过了,是错的推论啊。

  

  错误的观念主导了我们

  

  我们想想看,这么多错误的观念装在我们的脑子里,也装在许多大科学家、哲学家的脑子里,甚至主导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思想,主导了我们的生命、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文化,让我们的人生都是在做一些错的事情。我们怎么会不痛苦?世界怎么会不混乱?

  

  在学术界里,因为唯物思想作主导,所以自然科学的地位远远高过人文科学的地位,经济学说也一样,重物不重人,认为要解决人类生活的痛苦,只有发展经济,要发展经济,就是要发展「高科技」和「物质价值」。结果是经济愈发达,人类的痛苦愈多。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唯物思想主导之下,人类社会已经走进了死胡同,若不改弦更张,我们是走不出去的。我只是把一般人对「心和物」的认知,做一个反省、做一个检讨,就发现这么多的问题,可见这问题的严重性。我们若想要走出这个困境,就必须先厘清楚「什么是心?什么是物?」厘清楚了,才会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用「能知」和「被知」重新定义「心和物」

  

  现在我来重新定义「心和物」,我怎么来定义呢?我用「能知」和「被知」的对照关系来定义「心与物」。其实这种说法不是我创始的,中国古代禅宗就有「能、所」的说法,我只是用「能知」代替「能」;「被知」代替「所」,并用比较现代的话来说明罢了。什么是「能知」和「被知」的对照关系?大家看我现在手拿着这枝笔,「被拿的是笔,能拿的是手」,就有这么一个相对的关系存在。或者我拿这一瓶水,我这么一拿的时候,也就产生了一个「能拿的手和被拿的水瓶」的对照关系。又譬如说,我站在这里,你们看到了,所以,对你们而言,我是被看,你们就是能看。我讲话的声音,你们听见了,所以我的声音是被听,你们是能听……诸如此类的例子是举也举不完的,对不对?现在我把以上所讲的「能拿、能看、能听……」…

《「心」与「物」──探索心物的本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 继续阅读 ▪ 交易原理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