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物」──探索心物的本質
時間:2004年7月11日
主講:梁乃崇教授
地點:崇友人文講堂
記錄:張春美
整理:黃秀真、胡祖櫻
主持人:陳國鎮教授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早安。又到了我們公益演講的時候。今天邀請梁先生來跟我們講「心與物的本質」。我們曉得「心」涉及到宗教,「物」涉及到科學,「心、物」互動,産生了人類文化,所以想要了解人類文化,這一生想要成就自己的生命,不能不去了解我們的心,也不能不去了解我們所來到的物質世界。可是,反省心和物,有時候需要一段曆程,不是想要反省就能夠反省,想要知道就能夠立刻知道。不過,我們很幸運有梁先生,他在很早就開始在心和物之間的不斷地徘徊,摸索心和物的本質,對我們來說,我們可以省掉很多的力氣,也可以幫助我們大家在今生今世,對心、物的了解有更多一分的深入,更成就我們每一個人的靈性。所以,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歡迎梁先生來給我們講心和物。
主講者: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大家好。
今天我要的講的題目是:「心與物的本質」。
※心與物的一般觀念
心是什麼?一般人在日常用語中會用很多有關「心」的詞,例如善心、惡心、識心、信心、決心、愛心、癡心……甚至于也知道思想、感情……等也都是心的作用;「物」呢?「物」是什麼?一般人都知道「物」就是物質或者是物體,講得深一點也都知道「物」都是由原子、分子、更細的基本粒子組成的。事實上,一般人對「心和物」還有一些認知或看法,我認爲是值得拿出來探討的,我大約把它歸納爲下列幾項:
一、心是不可見的;物是可見的。所謂「形上學」,就是談論心的學問,因爲它看不見。
二、心是依物而生的。也就是有物才有心,物是主體,心是附屬的,所以物壞心亡。秉持這樣觀念的人以醫學上腦部受傷的例子作證明,認爲如果整個大腦壞掉,任何思想和心念就消失了;如果部分的腦受傷,與受傷部分相對應的心智功能也就沒有了。依照這個說法推論下去,就是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所謂靈魂、神、鬼,全是虛假的、幻想的東西。
叁、既然物是主體,心是附屬的,所以研究物的自然科學也是占主體地位,而研究心的人文科學只是附屬的。
我想以上的這些看法,應該是現代的主流思想。我想問問各位,你檢查一下自己,或看看周遭的人,對心和物的認知是什麼?你和大部分的人是不是已經接受了現今這樣的主流思想?我想沒有百分之百,大概也有百分之七十接受了這些觀念。其實這種觀念就是唯物的思想。
※西方唯物思想對心與物的認知是否正確
西方唯物思想的興起,是從文藝複興運動開始,文藝複興運動引發了人類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形成了現代的科學文明。這種唯物思想成爲主流,也不過是近四、五百年的事。至于中國接受西方的科學文明就更晚了,差不多兩百年吧!在這之前,不管東方西方,主流思想都是唯心的。經過幾百年科學文明的洗禮之後,人的觀念想法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唯物觀念已經主導了這個世界的思想。現在我就要來檢討這種唯物觀念對心與物的認知是否正確?爲什麼四、五百年以前人類的認知和四、五百年以後完全相反?這種改變是進步的呢?還是退步的?
我就從上述第一個認知──「心不可見,物可見」談起。這樣的認知,好像沒什麼大問題,我可以接受,相信大家也會覺得沒有問題。但是當我們推論:「心不可見,所以心不存在」,我就反對了。以前我若聽到有人說這樣的話,我就會問:「你有沒有曾祖父?」他說:「有。」我接著問:「你有沒有見過?」他說:「沒見過。」我說:「既然你沒見過,那你應該沒有曾祖父才對啊?」如果他說:「有見過。」那我就問:「你有沒有曾曾祖父?」總會問到一個他沒有見過的。很多東西是不可見,但存在的。
再來談「物可見」,當然天花板、桌子、椅子……等等這些物,都可見。大家也知道這些物是由原子所組成,那我就要問你:「你見過原子嗎?」大家會想:「我雖然沒見過原子,科學家總應該看過吧,不然他怎麼會說有原子呢?」我要告訴各位,沒有任何一個科學家看見過原子,原子是推測出來的,不是看見的。我在以前做研究的時候,已經有人發明了一個儀器叫做STM,它用一個針尖,可以把原子的形狀掃瞄出來。于是科學家可以用這個儀器把碳原子的形狀畫出來,一顆一顆地畫出來。例如畫在白板上,「這樣子就是一個碳原子」。你看,科學家可以看見原子嗎?這是原子嗎?不是,這是白板耶!你看見的是一個轉換過的圖像,不是真正的原子,真正的原子沒有人見過,那麼小怎麼看得見?不可能看見的。所以,「物可見」,這也是有問題的。大的物可見,小到原子這樣的物,是不可見的,沒有任何一個人看見。那它存在不存在?存在啊!不會因爲沒有人看見,就沒有這個東西啊!那麼,憑什麼說「心不可見,就不存在」?「看不見就是不存在」,這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點,物壞心就亡了。醫學上有很多的病例證明,腦部受傷的病人,與受傷部位相對應的心智功能,會改變或毀壞。有人本來感情是很豐富的,腦受傷之後就沒有感情了。有的人本來數學很好的,腦受傷以後數理的分析能力就消失了。有的人腦部受傷以後記憶力消失了。科學界常常根據這樣的例子來證明物壞心亡,或者說心是依物而生。我認爲他們在做這個結論之前,心中已經先做了一個假設。假設什麼呢?假設「心」與「大腦」是一體的,假設「大腦」就是這個「心」,「心」就是「大腦」。可是這個只是假設,並沒有人能夠證明,沒有證明的假設,僅只是猜想而已。然後科學界就根據這個猜想,做了這樣的結論。假如他的假設是錯的,心和大腦不是一體的,那麼他是沒有辦法得到「物壞心亡,心是依物而生」這樣的結論的。
現在假設「心」跟「大腦」是分開的。我把「心」比作電話機,「大腦」比作電話線,當電話打不通的時候,有兩個可能,一是電話機壞了;二是電話線斷路了。我們並不能夠因爲電話打不通的時候,就確定說電話機壞了,因爲可能是你的電話線壞了。所以一個人腦子受傷了,我們看到他的心智功能不作用了,就說他心壞了,可能不是這樣啊!可能是他的心還是好的,只是大腦壞了。因爲你真正觀察到的是他的大腦,至于那個心,你並沒有真正觀察到啊!除非他能證明心和大腦是一體的,如果只是假設,就不能拿來當作證據。所以,我們也可以說,這句話也是有問題的。
接著我們來談「心依物而生」這句話,英國近代哲學家也是數學家羅素,就曾說過這樣的話:「宇宙和生命是一些原子在偶然的狀況下,排列組合産生出來的。」有很多的科學家也跟他有一樣的看法。因此他們認爲人跟石頭並沒有兩樣,都只是一堆原子的組合。所以人死後一了百了,什麼也沒有。什麼神啊、鬼啊、靈魂啊!都是假的,根本沒有這些東西。
這些說法有證據嗎?沒有證據,什麼證據也沒有。你說他們能夠證明嗎?他們的證明只是:「你看,這個人死了,什麼都沒有了!你說他有靈魂,看不見啊!」他們根據什麼說這句話呢?根據「不可見就不存在」這個假設。這個假設我前面已經說過了,是錯的推論啊。
※錯誤的觀念主導了我們
我們想想看,這麼多錯誤的觀念裝在我們的腦子裏,也裝在許多大科學家、哲學家的腦子裏,甚至主導了我們這個世界的思想,主導了我們的生命、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文化,讓我們的人生都是在做一些錯的事情。我們怎麼會不痛苦?世界怎麼會不混亂?
在學術界裏,因爲唯物思想作主導,所以自然科學的地位遠遠高過人文科學的地位,經濟學說也一樣,重物不重人,認爲要解決人類生活的痛苦,只有發展經濟,要發展經濟,就是要發展「高科技」和「物質價值」。結果是經濟愈發達,人類的痛苦愈多。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唯物思想主導之下,人類社會已經走進了死胡同,若不改弦更張,我們是走不出去的。我只是把一般人對「心和物」的認知,做一個反省、做一個檢討,就發現這麼多的問題,可見這問題的嚴重性。我們若想要走出這個困境,就必須先厘清楚「什麼是心?什麼是物?」厘清楚了,才會知道怎麼做才是正確的。
※用「能知」和「被知」重新定義「心和物」
現在我來重新定義「心和物」,我怎麼來定義呢?我用「能知」和「被知」的對照關系來定義「心與物」。其實這種說法不是我創始的,中國古代禅宗就有「能、所」的說法,我只是用「能知」代替「能」;「被知」代替「所」,並用比較現代的話來說明罷了。什麼是「能知」和「被知」的對照關系?大家看我現在手拿著這枝筆,「被拿的是筆,能拿的是手」,就有這麼一個相對的關系存在。或者我拿這一瓶水,我這麼一拿的時候,也就産生了一個「能拿的手和被拿的水瓶」的對照關系。又譬如說,我站在這裏,你們看到了,所以,對你們而言,我是被看,你們就是能看。我講話的聲音,你們聽見了,所以我的聲音是被聽,你們是能聽……諸如此類的例子是舉也舉不完的,對不對?現在我把以上所講的「能拿、能看、能聽……」…
《「心」與「物」──探索心物的本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