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都用「能知」來代表;所有「被拿、被看、被聽……」都用「被知」來代表。我們每天早上醒來,一睜開眼睛,這種「能知和被知」的關系就一大堆。平常大家的習慣是:只注意到被看、被聽、被拿……而忽略了能拿、能看、能聽 ……也就是,平常大家只注意到被知的部分,而完全忽略掉能知的部分,甚至于重點都放在「被知」上,把「能知」都忘記了,這是現代人真正嚴重的問題。
※心和物及四個層次
現在回頭再來看心和物。我把我們居住的宇宙分成心和物兩大類,兩大類之下再細分四個層次。就是「心」包含「自性」和「識心」兩個層次;「物」包含「身體」和「世界」兩個層次(如圖一)。
「識心」就是會想東想西的心,也是心理學談到的意識心;「自性」是心理學沒有講到的心,但是在佛法才有講到的心,也就是禅宗所說的「本來面目」。「識心」是有分別的;「自性」是無分別的。「識心」是會生滅的;「自性」是不會生滅的。
※能知與被知的劃分
現在我們來看「能知與被知」和「心與物」之間是什麼關系?
現在我拿著這瓶水,我這樣子一拿的時候,你們說能知與被知的界限在哪裏?這個界線當然是在我的手與水瓶之間。界線畫下來了,能知這一邊包括手、身體、識心、和自性;被知這一邊則包括水瓶和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簡單地說能知與被知的界限,就是在身體與物質世界之間(如圖二)。
我還是要再強調一下,什麼是「被知」啊?被你知道的對象就是「被知」啊!「能知」是什麼呢?能夠知道「被知」的對象者就是「能知」啊!剛才我舉了許多能知被知的例子,如「能聽、被聽」、「能看、被看」、「能拿、被拿」,界線很清楚,你應該會畫這條界線了吧!就是這麼簡單啊!這是可以操作的。
好,現在我們來做一個動作,我們每一個人都把眼睛閉起來。當你把眼睛閉上的時候,你是不是可以感覺到你的身體、你的腳、你的手、你的頭?你不是用眼睛看的,但是你的身體被你知道了。此時,能知與被知的界線怎麼畫?當我們把眼睛這麼一閉上,去感覺身體的存在時,身體變成被知的了,對不對?它是被知的,那它被什麼知道呢?就是被你的「識心」知道的。能知與被知的界線就劃在身體和識心中間(如圖叁)。
這個時候要注意,從身體到世界全都是被知。什麼是能知?從識心到自性是能知。剛才這個身體還是屬于能知這一邊,我們眼睛閉起來去感覺自己的身體的時候,它就變成被知而不再是能知了。我們接著再往上推,什麼是「識心」?「識心」就是會想東想西的心。大家注意,有的時候你在想東想西而不自覺,但是當你知道自己在想東想西,也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的時候,想東想西的識心又變成被知了。這時「識心」被誰知呢?就是被「自性」知。在這個時候就不只是識心是被知了,從識心到身體再到世界,全部都是被知,這個時候只有自性是能知。剛才我們把能知與被知間的界線又推進了一次,原來是能知的識心,又變成被知了。(如圖四)
我們有沒有辦法再推進一步?譬如說,自性有一半被我們知道,還有另一半是能知?有可能,但是這樣子是沒完沒了的。因此,我們做一個人爲的界定:到自性這裏,只存在能知。這時候,自性是什麼呢?我就叫它是「純粹的能知」。它不可被知,它沒有辦法被劃到被知這邊了,因爲被知都被我劃到這邊來了。
再來看物質世界,這個物質世界可以說是純粹的被知,因爲它從來沒有變成能知過啊!它是純粹的被知,永遠都是被知。于是我把純粹的能知和純粹的被知中間稱爲混合區,因爲有的時候它是能知,有的時候它又是被知,所以稱爲混合區。不過,它成爲能知的時候,一定要跟純粹能知站在同一邊,純粹能知就是自性。所以「能知與被知」跟「心與物」之間的關系,最好的定義就是:能知是心,被知是物,中間是心、物混合區(如圖五)。
佛法的定義,我們的世界就包括自性、識心、身體、世界四部分,更細分的話就是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的組成結構,依序是這樣的:無明緣生行、行緣生識、識緣生名色、名色緣生六入、六入緣生觸、觸緣生受、受緣生愛、愛緣生取、取緣生有、有緣生生、生緣生老病死。我這裏所說的「自性、識心、身體、世界」就是包含「本明→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
※心物關系
我們就回頭來看心物的相互關系。如果我們把自性和識心看成是「心」,身體和世界則看成是「物」的時候,當「身體」壞掉的時候,「世界」壞不壞?世界當然也壞掉了。但是當「身體」壞掉的時候,「識心」並沒有壞、「自性」也沒有壞,意思是什麼呢?「心」是不壞的,只有「物」壞掉了。
在心和物的這種互動關系裏面,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主動權」。像我拿這瓶水,這樣拿的時候,做「拿」這件事的主動權在那裏?大家都知道一定在能知這邊,被知是沒有主動權的。也就是說主動權在心,不在物,物這裏沒有主動權。主動權在能知,主動權在心。因爲心有主動權,心不會壞,所以心(也就是能知)才是真正宇宙的主體。
※錯誤的認知是痛苦的來源,佛教可解此痛苦
現在我們知道,唯物論根本弄錯了,「物」根本不能成爲主體的,唯物論把「物」當成是主體,真正的主體──「心」卻被忽視,被當成是附屬物。這就是佛說的顛倒,科學家顛倒得更徹底。因此,我們若不認清這個錯誤,依舊不斷地去追逐物質,我們的生命就會隨著沒有主動權的「物」在流轉。這樣的輪轉生死,沒有辦法跳脫出來。在這個時候,我們的純粹的能知、我們的自性、我們的本明會覺得很痛苦,會想要找出路。但是整個是一團迷霧,把你困在裏面。佛陀就是看出這個問題所在,所以才創立佛教。創造佛教就是要我們悟本來面目、悟自性。當你的自性一醒過來了,也就是你的純粹的能知醒過來了,你的主動權就醒過來了。否則,你的自性沒有醒,你的主動權也在睡覺。所以,只要一醒過來,痛苦就解了。所以我們一定要學佛,學佛就是要悟本來面目,要體悟我們的自性,我們的心就不再顛倒。只要能不顛倒,跟佛就沒有差別。因爲顛倒所以輪轉生死,只要不顛倒了,回到純粹的能知這邊,就了生脫死。
※自性的性質和佛法的原則
自性是不可被知的能知,我已經解釋過了。下面我根據這不可被知的性質,演繹出佛法的一些原則。
第一、佛法談到佛性、自性的時候,總是用空和無來說它,爲什麼?因爲自性不可被知嘛!你想要描繪一個不可被知的東西,只能用比喻啊!最好的比喻就是虛空、空無。第二、《金剛經》記載佛說:「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否?」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竟然說他沒有說法。爲什麼?因爲自性只要一說出來、一寫出來,就都落入被知。因爲自性是純粹的能知,不可以被知,也不可以被說,一被說出來,就都是假的,不是真的了。所以佛陀說法四十九年,真的說不出來,說的都是比喻。第叁、不可說當然是不可見啊!對不對?但是,它存在不存在?當然是存在的啊!第四、既是不可被知,當然沒有辦法分別它,所以它是無分別的。第五、不可被知,所以不生不滅。第六、既是無分別的,所以是同體。第七、既是同體,所以是慈悲喜舍。
我可以從「不可被知的」這一個性質,把整個佛法的原則演繹出來。從這裏我們就可以知道,佛陀真正要講的,就是「不可被知」的自性,就是今天我講的純粹的能知,或叫做「無上正等正覺」。只要這個地方醒過來了,人生、衆生的問題就全解了,這個地方弄顛倒了,衆生的問題就沒有解。
※結論
佛陀所講的和我們所談的心物其實是同樣的問題,只不過世間的學問沒能像佛法講到這麼深,把問題解得這麼透徹。這也是爲什麼我這個研究物理的人,會來弘揚佛法的原因。當初會研究物理的原因,是認爲物理學是宇宙的真理,把它當成真理來追求的。我追追追,追到佛法來了。因爲當我把「心」與「物」這個關系看清楚以後,我沒有辦法不學佛,沒有辦法不提前退休,來做弘法的事。我想在座各位也是一樣,當你們聽清楚了,聽懂了我講的道理以後,也會沒有辦法不學佛的。因爲你無法拒絕真理,對不對?我想我今天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主持人:陳國鎮教授:
我想各位今天聽梁教授不是用投影機、也不是用投影片,而是慢慢講、慢慢寫,有時間好消化,也會了解到心物的分析。拿佛法來這樣地分析實在非常地透徹,我記得梁先生以前在師大綜合大樓也講過一次,每次聽梁先生演講都有很多心得,同樣地今天聽了也有很多的心得。
我們很多人都在從事教育。我們教學生,都在教他們那一顆心,可是我們很多時候,正好把那顆心壓得死死的。其實我們要藉由各種資源把學生的心教活,讓他們恢複他們的主動權。如果我們的學生、我們的下一代,能夠這樣的話,那麼世界會變得更好,因爲這一切在于你的心…
《「心」與「物」──探索心物的本質》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