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探究真心 歡喜自在

  

探究真心 歡喜自在

  

  

時間:93年12月8日

  

地點:中正紀念堂演講廳

  

主講:智崇居士

  

紀錄:張春美

  

整理:黃秀真、羊憶玫

  

  今天非常高興有機會到信義文化基金會來演講,提供我自己對于佛學上的心得給大家參考。

  

  今天我要講的題目是:「探究真心、歡喜自在」。黃教授特別說明了,我是從科學的觀點來整理佛法,所以我介紹佛法的方式,和一般佛教的講法不太一樣。我自己爲什麼會從專心研究科學,變成一心要推廣佛法,這中間的轉變,我想要簡單的說明一下。

  

  叁十多年前我不是佛教徒,也不相信任何宗教,我是一個無神論者。我喜歡的是科學,尤其是物理,我覺得物理才是科學中的科學,物理才是真理。物理學上的定律或原理,都要經過非常嚴格的重複實驗證明,證明它是對的,這個定律、原理才會被接受。對我來講,這才是真理。所以,那個時候,我根本不會相信科學以外的東西,尤其不會相信宗教,因爲宗教所說的都是沒有經過科學證明的。可是等到我在科學上的研究愈來愈深入以後,發現科學的定律,不論是理論的證明、實驗的證明,在證明之前,一定要先接受一個假設,如果不接受這個假設,就無法去做實驗,而這個假設卻是不能被證明的。這樣的假設在物理學中多得不得了。

  

  當我了解到這樣的事實之後,我再也沒有辦法以科學的理由去否定宗教,爲什麼呢?當我還沒有接觸佛教之前,接觸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他們的信徒在領受洗禮之前,先要宣示相信有上帝,先相信才能領洗。這樣的相信、這樣的接受,跟物理學上先要接受一個假設,才能去證明不是一樣嗎?既然科學可以接受假設,宗教怎麼不可以接受一個上帝這樣的假設呢?那科學有什麼資格可以批評宗教是迷信呢?至于後來我怎麼從一個無神論,變成一個佛教徒,那個過程就太長了,也不是今天要來報告的。

  

  我今天要講的是:「探究真心、歡喜自在」。當你探究到真心了,你就會歡喜自在,這兩者之間是有因果相連的關系。

  

  我們先談怎麼來探究真心。我想各位一定有一個觀念,就是我們這個世界存在有「心」與「物」這兩類東西。「物」是什麼?大家都明白,當然也可以說是物質。至于「心」是什麼?可能就不是那麼清晰了。當我一問「心是什麼?」時,大家的腦子裏可能會出現一些詞句,例如貪心、慈悲心、愛心……或說是精神、精靈……等等,在這麼多的「心」裏面,那一個才是真心呢?

  

  其實我們對于「真心」這東西是很看重的。例如人在談戀愛的時候,總要問:「他是不是真的愛我啊?」或問:「我是真心愛他嗎?」只要發現有任何一方不是真心的,那這個戀愛就不可能談下去了。朋友相處也是一樣啊!如果不是真心的,這個朋友也不用交了。所以說,每一個人都在追求真心,每一個人都渴望真心。

  

  既然那麼渴望,我們就來好好地探究一下真心是什麼!我學物理,所受的訓練就是講究方法、尋找真相。什麼是真心?怎麼把真心找出來?這是要有方法的,方法不對,是找不到的。事實上,這個方法也不是我找到的,佛教經典裏面早就有了。不過,佛經的語言很古老,現代人不太容易看懂。我們是接受到他們的啓示、啓發就看出來了,原來就是我要用的。

  

  佛教經典裏面是如何說法呢?他們說「能、所」,我用現代的語言來講,「能」就是「能知」;「所」就是「被知」。被知是什麼呢?就是被知道的;能知是什麼呢?就是能夠知道的。比如說,你們看見我站在這裏:你們是能看的,我是被看的;我講話,你們聽見了:你們是能聽的,我講話的聲音是被聽的;我用手拍這講桌:這個桌子是被拍的,我的手是能拍的。以上能看、能聽、能拍都用能知來代表;被看、被聽、被拍都用被知來代表,並可依此類推……。那你們想想看,我們生活中,每一時刻,每一個起心動念,是不是都在這能知和被知的相對應的結構當中?就如同現在,我演講的內容,你們聽懂了,那你們就是能知,我的演講內容就是被知了。

  

  可是,我們常犯一個毛病,就是我們把所有的精神、注意力都放在被知的部分,而把能知的部分忘記了。長久以來,我們把能知忘得一乾二淨,可是,有被知的話,一定會有能知,你想想看,我們把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丟掉了,生活怎麼不會出現偏差呢?佛教所說衆生的問題,就在這裏啊!

  

  禅宗就是在提醒大家能知和被知的問題,臺灣很多人都念佛,專心念「南無阿彌陀佛」,禅宗就要你在念「南無阿彌陀佛」時,問「誰在念?」。「南無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被念的,它是被知,禅宗問:「誰在念?」時,他就在找那個能念的是誰?在找能知部分。找這個部分,找得徹底的話,就能找到本來面目。如果能找到本來面目,禅宗就說「開悟」了。

  

  現在我把這個世界的存在分成兩個部分,一部分是「能知」,另一部分是「被知」,對照剛才所講的一般的觀念,這世界存有「心」、「物」兩類東西──請問各位,「心」屬于「能知」還是「被知」呢?「物」又是屬于「能知」還是「被知」呢?你們自己的答案就出來。「心」是「能知」,「物」是「被知」。剛才說大家很清楚「物」是什麼,至于「心」是什麼就不是那麼清晰了,經過這樣對照一講,對「心」的概念是不是又清晰一點了?

  

  我們還要繼續探究下去,我們把這世界再分得更細些,物又分成物質世界和我們的身體,心又分成識心和自性,所以就有了四個層次:物質世界、我們的身體、識心、自性。這四個層次把一個人和整個宇宙都包括在裏面了。當然,這種分法是從一個「人」的觀點來分的。

  

  接著我們就來探討這四個層次之間是怎麼來界定和劃分。大家看,這裏有一枝筆,我把它拿起來,我這樣一拿,這個筆是被拿,我的手是能拿,那麼「能知」和「被知」的分界線要劃在哪裏呢?就在「筆」跟「手」之間。這個筆屬于物質世界,我的手屬于我的身體,所以,「能知」和「被知」的分界線,就是劃在我的身體和物質世界之間。物質世界是被知,身體是能知。不只身體,還包括識心和自性,通通都是能知。

  

  現在請大家把眼睛閉起來,這時候你能感覺到自己的身體,你的頭、你的腳,對不對?你不是用眼睛看,也不是用手去摸的,是你感覺到的。請問是誰在感覺?──是你的「識心」。所以,能知和被知的界線就劃在識心跟身體中間,也就是身體和物質世界是被知的;識心和自性是能知的。

  

  好了,現在我們看到這個能知和被知的界線是可以移動的。這個身體,剛才還是能知的,現在卻變成被知的。接著再問,識心是什麼呢?就是你在想東想西的心,一下子想這個,一下子又想那個,想來想去,想個不停。當你在想東想西的時候,你知不知道自己在想東想西?你知道。也就是說這想東想西的「識心」被你知道了,它就成了被知的。那麼是誰知道了這「識心」?是自性。這個時候,能知和被知的界線就劃在「識心」跟「自性」中間了。這個時候的被知就包括「識心、身體、世界」,只剩下「自性」是能知。那麼可能有人要問:「我可不可能把這自性再剖成一半?」可能,我可以再把它剖一半再剖一半,這樣子剖下去,沒完沒了。不管你怎麼剖,剖到最後,一定會剩下一個「能知」在那裏。爲了方便解說起見,我們就規定,剩下的能知是自性,此外成爲被知的部份就歸並到識心裏面。界線就劃到這裏,不再繼續剖了,這是人爲規定的,這個規定是可以的。這一規定下去,「自性」的定義,就很清晰了,就是完全沒有可被知的部分。可被知的部分已經被歸到「識心」這邊了。

  

  現在我們回頭來看「識心」和「身體」,這兩者有的時候是能知,有的時候又是被知,所以我們把識心和身體定義爲能知和被知的混合區。清楚混合區之後,能知和被知的界限就變得非常清楚了。這個混合區有一個特性,當它要成爲能知的時候,它一定靠在自性這一邊,它之所以會成爲能知,是因爲自性給它的幫助,是自性給它的支持。若沒有靠在自性這一邊,它一定就是被知。例如這個物質世界,永遠都是被知,因爲它不可能把我們的自性包含在裏面,永遠沒有成爲能知的時候,所以,我說它是「純粹的被知」;而自性呢?它永遠不可能被知,所以,我們說它是「純粹的能知」。

  

  探究到這裏,我們應該可以清楚知道何爲心、何爲物了。真正的心就是純粹的能知,即自性;識心跟我們的身體是心、物混合區;物是純粹的被知。回頭再看剛才我們提到的各種心,如:貪心、瞋恨心、善心、惡心、嫉妒心……,這些是什麼?這些全都被你講出來,都被你知道了,那都不是真心。因爲真心是不可被知的。現在真心已經被你探究出來了。

  

  我們把真心探究出來了,原來真心就是我們的能知,是一種不可被知的純粹的能知。接著我們來探討有關主動權的問題。

  

  這裏有一枝筆,我要拿它就拿它,我要放下就放下,請問主動權掌握在哪裏?大家一定會說,主動權在我的手,不會在筆。也就是說主動權一定在能知這邊,不會在被知那邊。我們再依據剛才所講的心物四個層次與能知被知的對應關系來推論,就可以知道我們的自性(真心)才真正掌握我們生命的主動權;心物混合區有時候可以掌握,有時候沒有掌握;至于物,也就是純粹的被知,是永遠沒有主動權的。

  

  什麼是純粹的被知的呢?就是如財産、名利、地位、學位……等等外在世界的東西…

《探究真心 歡喜自在》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