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真心 欢喜自在
时间:93年12月8日
地点:中正纪念堂演讲厅
主讲:智崇居士
纪录:张春美
整理:黄秀真、羊忆玫
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到信义文化基金会来演讲,提供我自己对于佛学上的心得给大家参考。
今天我要讲的题目是:「探究真心、欢喜自在」。黄教授特别说明了,我是从科学的观点来整理佛法,所以我介绍佛法的方式,和一般佛教的讲法不太一样。我自己为什么会从专心研究科学,变成一心要推广佛法,这中间的转变,我想要简单的说明一下。
三十多年前我不是佛教徒,也不相信任何宗教,我是一个无神论者。我喜欢的是科学,尤其是物理,我觉得物理才是科学中的科学,物理才是真理。物理学上的定律或原理,都要经过非常严格的重复实验证明,证明它是对的,这个定律、原理才会被接受。对我来讲,这才是真理。所以,那个时候,我根本不会相信科学以外的东西,尤其不会相信宗教,因为宗教所说的都是没有经过科学证明的。可是等到我在科学上的研究愈来愈深入以后,发现科学的定律,不论是理论的证明、实验的证明,在证明之前,一定要先接受一个假设,如果不接受这个假设,就无法去做实验,而这个假设却是不能被证明的。这样的假设在物理学中多得不得了。
当我了解到这样的事实之后,我再也没有办法以科学的理由去否定宗教,为什么呢?当我还没有接触佛教之前,接触的是天主教、基督教。他们的信徒在领受洗礼之前,先要宣示相信有上帝,先相信才能领洗。这样的相信、这样的接受,跟物理学上先要接受一个假设,才能去证明不是一样吗?既然科学可以接受假设,宗教怎么不可以接受一个上帝这样的假设呢?那科学有什么资格可以批评宗教是迷信呢?至于后来我怎么从一个无神论,变成一个佛教徒,那个过程就太长了,也不是今天要来报告的。
我今天要讲的是:「探究真心、欢喜自在」。当你探究到真心了,你就会欢喜自在,这两者之间是有因果相连的关系。
我们先谈怎么来探究真心。我想各位一定有一个观念,就是我们这个世界存在有「心」与「物」这两类东西。「物」是什么?大家都明白,当然也可以说是物质。至于「心」是什么?可能就不是那么清晰了。当我一问「心是什么?」时,大家的脑子里可能会出现一些词句,例如贪心、慈悲心、爱心……或说是精神、精灵……等等,在这么多的「心」里面,那一个才是真心呢?
其实我们对于「真心」这东西是很看重的。例如人在谈恋爱的时候,总要问:「他是不是真的爱我啊?」或问:「我是真心爱他吗?」只要发现有任何一方不是真心的,那这个恋爱就不可能谈下去了。朋友相处也是一样啊!如果不是真心的,这个朋友也不用交了。所以说,每一个人都在追求真心,每一个人都渴望真心。
既然那么渴望,我们就来好好地探究一下真心是什么!我学物理,所受的训练就是讲究方法、寻找真相。什么是真心?怎么把真心找出来?这是要有方法的,方法不对,是找不到的。事实上,这个方法也不是我找到的,佛教经典里面早就有了。不过,佛经的语言很古老,现代人不太容易看懂。我们是接受到他们的启示、启发就看出来了,原来就是我要用的。
佛教经典里面是如何说法呢?他们说「能、所」,我用现代的语言来讲,「能」就是「能知」;「所」就是「被知」。被知是什么呢?就是被知道的;能知是什么呢?就是能够知道的。比如说,你们看见我站在这里:你们是能看的,我是被看的;我讲话,你们听见了:你们是能听的,我讲话的声音是被听的;我用手拍这讲桌:这个桌子是被拍的,我的手是能拍的。以上能看、能听、能拍都用能知来代表;被看、被听、被拍都用被知来代表,并可依此类推……。那你们想想看,我们生活中,每一时刻,每一个起心动念,是不是都在这能知和被知的相对应的结构当中?就如同现在,我演讲的内容,你们听懂了,那你们就是能知,我的演讲内容就是被知了。
可是,我们常犯一个毛病,就是我们把所有的精神、注意力都放在被知的部分,而把能知的部分忘记了。长久以来,我们把能知忘得一乾二净,可是,有被知的话,一定会有能知,你想想看,我们把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丢掉了,生活怎么不会出现偏差呢?佛教所说众生的问题,就在这里啊!
禅宗就是在提醒大家能知和被知的问题,台湾很多人都念佛,专心念「南无阿弥陀佛」,禅宗就要你在念「南无阿弥陀佛」时,问「谁在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佛号是被念的,它是被知,禅宗问:「谁在念?」时,他就在找那个能念的是谁?在找能知部分。找这个部分,找得彻底的话,就能找到本来面目。如果能找到本来面目,禅宗就说「开悟」了。
现在我把这个世界的存在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能知」,另一部分是「被知」,对照刚才所讲的一般的观念,这世界存有「心」、「物」两类东西──请问各位,「心」属于「能知」还是「被知」呢?「物」又是属于「能知」还是「被知」呢?你们自己的答案就出来。「心」是「能知」,「物」是「被知」。刚才说大家很清楚「物」是什么,至于「心」是什么就不是那么清晰了,经过这样对照一讲,对「心」的概念是不是又清晰一点了?
我们还要继续探究下去,我们把这世界再分得更细些,物又分成物质世界和我们的身体,心又分成识心和自性,所以就有了四个层次:物质世界、我们的身体、识心、自性。这四个层次把一个人和整个宇宙都包括在里面了。当然,这种分法是从一个「人」的观点来分的。
接着我们就来探讨这四个层次之间是怎么来界定和划分。大家看,这里有一枝笔,我把它拿起来,我这样一拿,这个笔是被拿,我的手是能拿,那么「能知」和「被知」的分界线要划在哪里呢?就在「笔」跟「手」之间。这个笔属于物质世界,我的手属于我的身体,所以,「能知」和「被知」的分界线,就是划在我的身体和物质世界之间。物质世界是被知,身体是能知。不只身体,还包括识心和自性,通通都是能知。
现在请大家把眼睛闭起来,这时候你能感觉到自己的身体,你的头、你的脚,对不对?你不是用眼睛看,也不是用手去摸的,是你感觉到的。请问是谁在感觉?──是你的「识心」。所以,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就划在识心跟身体中间,也就是身体和物质世界是被知的;识心和自性是能知的。
好了,现在我们看到这个能知和被知的界线是可以移动的。这个身体,刚才还是能知的,现在却变成被知的。接着再问,识心是什么呢?就是你在想东想西的心,一下子想这个,一下子又想那个,想来想去,想个不停。当你在想东想西的时候,你知不知道自己在想东想西?你知道。也就是说这想东想西的「识心」被你知道了,它就成了被知的。那么是谁知道了这「识心」?是自性。这个时候,能知和被知的界线就划在「识心」跟「自性」中间了。这个时候的被知就包括「识心、身体、世界」,只剩下「自性」是能知。那么可能有人要问:「我可不可能把这自性再剖成一半?」可能,我可以再把它剖一半再剖一半,这样子剖下去,没完没了。不管你怎么剖,剖到最后,一定会剩下一个「能知」在那里。为了方便解说起见,我们就规定,剩下的能知是自性,此外成为被知的部份就归并到识心里面。界线就划到这里,不再继续剖了,这是人为规定的,这个规定是可以的。这一规定下去,「自性」的定义,就很清晰了,就是完全没有可被知的部分。可被知的部分已经被归到「识心」这边了。
现在我们回头来看「识心」和「身体」,这两者有的时候是能知,有的时候又是被知,所以我们把识心和身体定义为能知和被知的混合区。清楚混合区之后,能知和被知的界限就变得非常清楚了。这个混合区有一个特性,当它要成为能知的时候,它一定靠在自性这一边,它之所以会成为能知,是因为自性给它的帮助,是自性给它的支持。若没有靠在自性这一边,它一定就是被知。例如这个物质世界,永远都是被知,因为它不可能把我们的自性包含在里面,永远没有成为能知的时候,所以,我说它是「纯粹的被知」;而自性呢?它永远不可能被知,所以,我们说它是「纯粹的能知」。
探究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清楚知道何为心、何为物了。真正的心就是纯粹的能知,即自性;识心跟我们的身体是心、物混合区;物是纯粹的被知。回头再看刚才我们提到的各种心,如:贪心、瞋恨心、善心、恶心、嫉妒心……,这些是什么?这些全都被你讲出来,都被你知道了,那都不是真心。因为真心是不可被知的。现在真心已经被你探究出来了。
我们把真心探究出来了,原来真心就是我们的能知,是一种不可被知的纯粹的能知。接着我们来探讨有关主动权的问题。
这里有一枝笔,我要拿它就拿它,我要放下就放下,请问主动权掌握在哪里?大家一定会说,主动权在我的手,不会在笔。也就是说主动权一定在能知这边,不会在被知那边。我们再依据刚才所讲的心物四个层次与能知被知的对应关系来推论,就可以知道我们的自性(真心)才真正掌握我们生命的主动权;心物混合区有时候可以掌握,有时候没有掌握;至于物,也就是纯粹的被知,是永远没有主动权的。
什么是纯粹的被知的呢?就是如财产、名利、地位、学位……等等外在世界的东西…
《探究真心 欢喜自在》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