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麼多的不幸。我們看,黛妃當然不幸,卡蜜拉的前夫也是不幸,卡蜜拉和黛妃的子女當然也是不幸,牽涉到那麼多人的不幸。現在說,他們終于幸福了……延宕了叁十年耶也!還惹得這麼一大堆其他的人來陪,真是何其辛苦、不幸啊!
※愈是無望,愈適合培養「無住」的愛
從這個例子,我看出來一件事情:我相信,當查理王子結婚的時候,他才發現自己內在的那一個「無住」的愛,愈來愈強;而且,當他們根本是無望的、根本是沒有機會在一起的狀況下,最適合培養「無住」的愛!奇怪吧?愈沒有機會,所生出來的愛愈純。如果你是有計畫的要把愛生出來,是生不出來的,完全沒有辦法,也沒有希望。查理王子和卡蜜拉的「無住」的愛,我想,他們一開始是有,但是沒那麼強烈,後來在艱困的狀況下愈來愈強,強到我可以看出來它的韌性是多麼的無法動搖,盡管受到那麼多的打擊,他們「無住」的愛情,還是推著他們不斷地走下去。
※菩薩「無住」的愛——慈悲喜舍,是更高級、更幸福、更享受了
這個「無住」的愛力量之強大難以想象,會推著你走,沒法不順從,碰得頭破血流,都會堅持下去——這還是有限製的「無住」呢,都還有那麼大的威力了。「慈悲喜舍」四無量心是一點限製都沒有,那麼它的威力有多大,你們想一想就知道了。我們學佛,就是要學這個東西。當然,如果我們學佛,學得很好的話,事先都知道「有住」之愛與「無住」之愛的差異,就不會做出錯誤的選擇,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啊!不過,那樣的幸福,從修行角度來講,還太小了;應該還要做菩薩才行,能生出四無量心——慈悲喜舍,那就更高級、更幸福、更享受了。
※「無所得的心」才會得到「無住」的愛
實例4:溫沙公爵的愛。
溫沙公爵所喜歡的夫人是離過叁次婚的婦人,但他就是要,他情願把英國的王位讓了不要。當然,公爵夫人也勸他不要犧牲王位、不要娶她……所以,當你遇到「無住」的愛,就要以「無所得的心」去面對,才會得到;如果用有所得的心,是得不到的。所謂「無所得的心」,是要真的無所得,也就是有或沒有要靠命,生得出來就生出來,生不出來也不勉強。這樣才會得到「無住」的愛。得到了以後,才能夠體會、知道它的威力。
六、有住之愛、無住之愛與四無量心
※修行就是在享受不斷向上提升的愛
所以,事實上我們的修行是要從「有住」之愛提升到「無住」之愛,到了「無住」之愛以後,還要提升到「慈悲喜舍」四無量心。大家想想看,如果能夠做到這樣的話,還有比這更享受的嗎?修行就是在享受也耶。如果修得不好,沈湎在「有住」裏,那就會像查理王子那樣辛苦了,因爲「有住」一定是辛苦的,只有「無住」才能幸福、享受。
※實際的狀況是在「有住」與「無住」交互的平衡狀態
我們實際的狀況不會是純然的「有住」,也不會是純然的「無住」,而是在「有住」與「無住」交互的平衡狀態。
這個平衡狀態,要怎麼達到?怎麼在「有住」當中,去做到「無住」;在「無住」當中,又帶有一點「有住」?《維摩诘經》有一段文字記載:香積國世界的菩薩,被維摩诘居士請到了娑婆世界來,見釋迦牟尼佛。開始他們一看到娑婆世界的衆生,哇!都是那麼醜陋,不免起了看不起的心理;後來發覺在這麼醜陋的環境、這麼卑劣的衆生裏,釋迦牟尼佛居然能教出一套佛法,來教導他們修行成佛。所以,他們又很贊歎!于是衆菩薩就很忏悔地對釋迦牟尼佛說:「我們剛來的時候,是有一點看不起、驕傲的心;忏悔以後,也請釋迦牟尼佛教一點佛法給我們,讓我們帶回去,讓我們可以永遠地懷念一切的如來。」
※有盡無盡解脫法門
所以,釋迦牟尼佛就教他們一個「有盡無盡解脫法門」。「有盡無盡解脫法門」就是「不盡有爲、不住無爲」。「有爲」就是「有住」,「不盡有爲、不住無爲」就是「不盡有住、不住無住」。「不盡有住」就是不盡然有住、不完全有住的意思;「不住無住」也不完全地、堅固地、百分之百的無住。所以是在「無住」裏面會有「有住」,而「有住」裏面又會有「無住」,它是一個相互平衡的狀態。
這個相互平衡的狀態,其實就是《金剛經》的「是名」狀態。「無住」,已經是第一次用了《金剛經》的「是名」狀態;而「不住無住」則是第二次再用《金剛經》的「是名」狀態才能達到的境界。所以實踐的時候,「是名」的狀態是可以二次方、叁次方、四次方……無止盡地使用下去,因爲修行是無止盡的,要享受全然的解脫自在,不可以有絲毫的偏執。
七、結論
這樣的境界,說起來,其實也是一個真實的狀況。因爲我們的真實情況,就是在「有住」和「無住」都具有的環境中。所以,如果你說,我要完全的「無住」,不對;要完全的「有住」,那就更不對了。
這是一個交互的平衡狀態。這個平衡狀態,就要像剛才說的,從「有住」之愛提升到「無住」之愛;從「無住」之愛再提升到四無量心「慈悲喜舍」。你看,你一到四無量心「慈悲喜舍」的時候,它一定又是一個什麼狀態呢?就是入「解脫門」又要出「菩提路」,這兩個是並存的狀態。這樣的狀態就是「不盡有爲、不住無爲」。
這個佛法雖然是釋迦牟尼佛送給「香積國」的菩薩們的;但是,我們也可以收下這個禮物。好,我就講到這裏。謝謝各位!
【現場問答】
問:化學有元素如氫、氧等,生命也有元素如基因等概念。佛法說人人皆有佛性,不知佛性是否可以比照精神概念,如慈悲喜舍這些,加上貪嗔癡慢疑等元素?
答:我想如果你要說是精神元素也可以;不過,佛性的元素不是貪嗔癡慢疑,正好相反。
問:佛性人人本具,如何重組這些元素,以實踐修行人想要之目的,如人間淨土、世界大同等?
答:我要特別說一下我自己的經驗,因爲我們修行,是要把菩提心啓發出來,也就是要恢複純粹的能知。這樣的恢複,我們是需要有計畫的修行,但是,這樣做一定生不出來的,因爲你是有計畫的,所以它生出來的是「有住」的,而那個真正的佛性、自性、純粹的能知能覺,是不可被知的,所以,它不是有住的。用有住的方式去修,是生不出來的。那我們爲什麼還要修呢?修行,還是要照有住的、有計畫的功課去修。但是自性、佛性會在你無意中、在你不修的當中,才會生出來。所以,我自己的體悟,全部都不是在修的時候、打坐的時候、做功課的時候生出來的;都是在聊天的時候生出來的,因爲聊天是「無住」的。就好像今天講的這個愛情一樣,你用有住的方式,只能生出有住的愛,無住的愛生不出來!什麼時候才會生出來?咦!分手了,兩個人再見了,才可能會生出來,生出來以後,再合在一起。
問:請以佛法評論慈濟現象與圓覺基金會之異同?並闡述自利利他之真義?
答:香蕉跟蘋果要怎麼比啊!這個很難比,是不一樣,慈濟功德會他們做慈善事業做得很好,我們看見人家做得那麼好,是要學習的,不是去評論他的。那麼我們圓覺宗有沒有特色呢?有,我們的特色是:我們非常強調「修行成道」。爲了不讓修行成道變成「有住」的狀況,所以,我們都要做到「修行成道,即非修行成道」,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它變成「無住」。
問:梁教授對于世界的看法持樂觀或是悲觀,理由何在?
答:我既不樂觀也不悲觀。
問:率性而爲,就是依直覺去做決定嗎?直覺所做的決定,和識心所做的決定有何不同?
答:率性而爲,就是用直覺,但是你要會用。你的直覺要醒過來、要成熟,你才能用;不然,你以爲你用的是直覺,其實你用的是識心、妄想,是率「識」而爲,不是率「性」而爲,但是你無法分辨。至于率性的決定和率識心的決定有何不同?我只能說,差太遠了,簡直是天壤之別!你會這麼問,是因爲你不知道什麼叫「直覺」,當你真的知道用「直覺」的時候,你是不會問這個問題的。
問:肉體會衰老,但自性不老,不會怕死,甚至視死如歸。是否希望早一點輪回,換新肉體再投胎嗎?
答:不是,不是這樣子的。
問:「無住」的愛情,會是一見鍾情嗎?
答:不一定,有的一見鍾情是「無住」的愛,有的不是,不一定。
問:是否愈被反對愈易産生「無住」的愛?
答:看起來好像是這樣子,事實上不是。是因爲在被反對的時候,它就提供了「無住」的環境,因爲他無所求了,才真正看到、體會到自己內心的愛。因爲大家都不懂,所以要得到無住的愛,才會那麼辛苦;如果懂的話,不需要那麼辛苦的,不需要人反對。問題就出在不懂,才要別人反對。
問:無住的愛就不會變質嗎?
答:如果真的是無住的愛,它是不會變的,它是永恒不變的,而且是源源不絕,永不枯竭的。但是,愛情、戀愛是兩個人的事,必須兩個人都要有無住的愛,只一邊有的話,也會變的。只要兩個人都有,那是不會變的。所以,當你們還年輕的時候,發現自己找到了一個互相都有無住之愛的對象,就要下定決心相守一生。
問:道德責任,可以不管嗎?
答:當然要管啊,那是有住的這個地方要管的。但是,道德責任都壓不住你自己內在的「無住之愛」的力量,沒法壓製的。你看查理王子就知道,他也不是多勇敢的人,實在是內在的那個力量太強了,壓不住的。任何人到了這個狀況都一樣,不要以爲他比較厲害,不是,大家都一樣。這個就是我們「無住生心」的威力所在!
問:人有自主權時,就不會被傷害,是嗎?
答:我不太懂這個意思,有自主權,怎麼說不會被傷害?還是會啊!這個不太有關系。
問:請問梁教授,自性若不死,悟到本來面目的人,若死後,自性會跑去哪裏呢?
答:他的自性,還是他的自性,沒有變啊。
問:生命的來去是充滿在空無的宇宙中,或是六道,或是隨自己的意志呢?
答:他在什麼地方都可能的,可能在宇宙當中的某一個地方,也可以在六道當中的某一道,也可以隨他的意志,到他想要去的地方。但是,當他的自性還不夠純粹的時候,他是會受到限製的;只有當他的自性完全純粹了、清淨了,那個時候,就是佛性了,當它是佛性時,要去哪裏就去哪裏。也可以說,去哪裏,就是沒去哪裏,這是沒法講的。
問:身心是我們自性之被知,被知是無主動權的,我是否可由我的識心,來控製或幹涉雙方爭主動權?山河大地無自性,我是否可以隨意破壞?禅宗能所合一、能所一如,如何解?
答:我講分成世界、身體、識心、自性,我這樣講是以個人爲單位,不是兩個人,我是講一個人的型態。你問兩個人都有主動權的時候,怎麼爭?這個已經牽涉到要處理兩個以上的主動權的問題,這個問題非常複雜,所以,我也無法回答。
再來,山河大地雖無自性,但是這個純粹的被知,是從純粹的能知這裏生出來的,二者是相關連的,是不可以隨意破壞的。
禅宗所講的,能所合一、能所一如,如何解?這個又更進一步了,我現在跟大家講的是能、所二分嘛!因爲實際上目前你們是在「有所無能」的狀況,我只不過把大家從「有所無能」的狀況,提升到「能、所二分」的狀況。上去了以後,怎麼辦呢?還要再修啊!修到最後,還要「能所一如」、「能所合一」啊!這個部分不是給大家講講的就好了,是要很努力去修才可以達到的。你學了圓覺宗的佛法以後,到後面才會講這個東西。前面也不講的,因爲你沒有到這個水准。所以,這個如何解?當然能解,只不過現在沒去解而已。在有些場合,可以解,學得深的,應該已經聽過了。
問:請問,無住生心,是否就是不執著?
答:對。無住生心是沒有執著的,那個心是松的、開的、空的。
問:由禅定的「拾牛圖」比喻,它是否可以看成,識心對照識心,牧童對照牛,心靈對照心?
答:好像不是這樣子,你就只要對照能知、被知就好了。
問:中華民國神秀明會義工,聲稱可以透過爲當事者淨靈,使得身體健康,消除疾病。目前以每日做圓覺宗「觀世音菩薩」、「簡修法」功課,是否可不必參與其他的活動?
答:最好是這樣。參加的話,我不知道會産生什麼幹擾。所以,産生了幹擾,要自己負責。
問:能知與被知如改爲以下說法是不是比較簡單:能知是全部,上帝的部分;被知是局部,人爲的部分?改爲所知交加,所知障的同義?
答:你喜歡改就改啊,你有主動權。
好,我想所有的問題回答完了,謝謝各位。
主持人:王立文教授
我想最後,畫蛇添足講一下,梁教授今天講的,主要是以「心住于法」還是「心不住于法」講起,其實還是扣著自在、明白、慈悲。爲什麼自在呢?你心不住于法,就自在。然後,在「心住于法」與「心不住于法」中間,我們要去明白「能知、被知」。如果了解到能知,我們發現像愛情這件事情,如果是「無住」之愛,它的力量有多大!接著就是「慈悲喜舍」,「慈悲」被梁教授帶了出來,告訴我們「慈悲喜舍」的力量有多大!剛才,有一位朋友談到說,慈濟與圓覺宗有什麼不同?若幹年前,我在慈濟參加新春的活動,拿到了一塊錢的紅包,慈濟的財布施非常偉大;但是,今天我來這裏,聽一場演講,這是法布施,而且是「無住」、「不住于法而行」的法布施。我想今天的收獲非常多,謝謝梁教授。
《享受修行》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