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撫慰南亞海嘯受創的心靈

  

撫慰南亞海嘯受創的心靈

  時間:2005年1月13日

  地點:賴許柔文教基金會

  主持:梁玉明

  

紀錄:張春美

  

整理:林容如、呂秀玉

  

  ……只要把這個地方喚醒,憑著這個不死的心,

  就可以化解傷痛和恐懼。我們要用什麼來面對?

  就是用不死的自性來面對。

  有了這個不死的自性,我們就能夠面對所有的問題。

  

  主持人:梁玉明

  

  各位同修大家好,我是圓覺文教基金會的董事梁玉明。今天很感謝賴許柔文教基金會提供這樣的場地,也感謝大家在風雨之夜來此相聚。更感謝我們圓覺文教基金會的大家長梁乃崇教授,以他的悲心促成了這一次聚會的因緣。梁乃崇教授在多年以前,就從清華大學物理系退休,專心致力于佛法的弘揚。梁教授的特質,是以他專長科學研究的背景,在每一次的演講會中,把複雜的道理,以簡單的方式教給大衆。還有一個特質就是他求真的精神,我們都知道在許多問題的背後,往往還有更多的問題,而梁教授能夠一層一層地,讓大家找到問題的根源處。

  

  這一次,南亞地震海嘯的災難,來得太突然,在瞬間奪走了許多人的生命,我們聽到這樣的災難消息,感到十分震驚,震驚之後是惶恐,惶恐之後是茫然。因爲我們不了解生命的真相,我們不知道死亡的背後是什麼?這時候就需要像梁教授這樣的人,來告訴我們生命真相。

  據我個人的經驗,在每一次的演講當中,由于梁教授本身的心量廣闊無邊,常常會讓我們在他的磁場之下,心靈得到共振、獲得啓發。

  

  今天大家有緣在這裏相聚,就是有緣人。如果,大家渴望解脫,渴望覺悟就在當下。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梁教授!

  

  演講者:梁乃崇教授

  

  各位來賓,大家好。今天我有這個機會來到賴許柔文教基金會,做一次有關海嘯造成災難的演講,希望帶給大家一些心靈的安慰。非常感謝有這麼一個機會,讓我將對南亞海嘯災難的解決方法,提供給大家。所以,我今天要講的題目是:「撫慰南亞海嘯受創的心靈」。

  

  在南亞海嘯發生後,很多人都受到很大的震撼。尤其當我聽說,印度有專門從事心理治療的醫師,到現場察看了以後,爲了幫助當地那些災後幸存者作心靈複健,結果治療師自己也崩潰了。可見對我們人類而言,這麼大的災害,心靈是非常難以承受的。

  

  今天我要講述的大綱有七點:

  一、南亞海嘯的災情

  二、災難的本質

  叁、解決死亡問題的方法

  四、佛陀了生脫死

  五、靈魂不死

  六、化解傷痛與恐懼

  七、回向

  

  ※南亞海嘯的災情

  

  我們知道這一回南亞海嘯的成因,是海底板塊的移動所造成的,印尼蘇門達臘附近的海底,地震的規模達到9.0。臺灣921大地震是7.3,他們是9.0,每差1.0就差了十倍,規模比921大地震大十多倍。地震之後又産生海嘯,海嘯是因爲地殼的推動,使得海水産生了波浪,層層波浪傳過去,便造成了海嘯。

  

  我聽說這個海嘯是在印尼的亞起市地震十五分鍾之後才産生的。在地震之後十五分鍾以前,網路上就已經發布了海嘯的訊息,但是並沒有人想到網路上查一查,或直接通知民衆。在地震十五分鍾以後,人造衛星已經看到海嘯的波浪正逐漸地在擴大之中,至于普吉島、印度一帶,都是幾小時以後才發生的。事實上,除了印尼可能無法來得及逃難之外,其他地方都可以馬上撤離海岸,可是卻沒有人采取措施。所以,這一回的地震,對遠地並沒有造成很大的影響,真正造成災難的是海嘯。當海嘯還沒來的時候,民衆原來是有辦法撤離的,如果以電話緊急通知當地的國家,或是在電視上呼籲民衆,很多災害都可以避免,但是卻沒有躲過,這個海嘯可以說既是天災,也是人謀不臧。

  

  這些災難分析起來,有兩個成分:一個是天災,一個是人禍。天災是無法避免的,地球的板塊會互相沖撞,這是自然界的事情。但是,人禍所造成的災情卻比天災還大!觀察所有的災情,都會呈現出一個非常慘烈的死亡情景,讓沒有死的我們看到,並在心靈上産生巨大的沖擊!

  

  ※災難最根本的本質是死亡

  

  在這裏,我們就要問:如果發生了海嘯或地震,房子雖然倒了,但沒有人死,大家還會覺得是災難嗎?很多人喜歡沖浪,那些浪都是不小的。我們之所以會認爲是災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死亡」。如果這個海嘯,只是一個很大的浪來了把房子沖壞而已,大家可能還覺得蠻好玩的!

  

  所以,一個災難的形成,它必然有一個問題就是「死亡」。「死亡」是讓人非常悲痛的事情。我們也可以說,災難的最根本的本質就是「死亡」,但是我們人生一定會遇到生、老、病、死的,沒有一個人可以躲避掉。

  

  ※佛陀了生脫死

  

  佛陀在兩千多年前,也是因爲看到了衆生是人,有生、老、病、死的問題。而「生、老、病、死」中,生不是問題,老是小問題,病也算是小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死亡。爲了解決這個問題,佛陀年輕時就去修行,後來他知道世間沒有人可以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自己就到山上去修行,當他把這個疑問解決了之後,就開創了佛教。也可以說,如果能夠把「生、老、病、死」中最大的問題——死亡解決了,災難的問題就解決了!

  

  在中國曆史上,秦始皇是第一個面對死亡的問題,積極去尋找不死的仙丹的帝王,他派人到蓬萊仙島找尋長生不老的藥﹙我們臺灣就是蓬萊仙島﹚,但他爲什麼要求長生不老呢?就是爲了解決死亡的問題,可是死亡的問題解決了嗎?壽命大概可以變長,但是終究會死去。再來就是求「永生」,很多宗教以爲上天堂可以得到永生,追求永生也是爲了解決死亡的問題,只是這個問題是不是真的解決了呢,當然是見仁見智。

  

  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到了天堂,命是變得非常的長,但是天人的命終有結束的一天,死亡的問題並沒有徹底的解決,不過這比尋找長生不老的方法進步很多了!佛陀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到最後當然他就能夠做到「了生脫死」。所謂的「了生脫死」是什麼呢?就是生死的問題徹底的解決了。

  

  解決死亡問題的方法,大概有這叁個層次。如果做到某種程度,也可以說災難的問題解決了,創傷的心靈也會因此而化解了!

  

  ※解決死亡問題的方法

  

  佛陀的了生脫死是一個方法,他這個方法是怎麼找到的呢?首先我就要來跟大家介紹「能知」與「被知」了。

  

  「能知」與「被知」,在佛經裏稱爲「能、所」,禅宗常常會講到「能、所」。能知就是「能」;被知就是「所」。「能、所」的意思是︰當我們知道一件事情時,就有所謂的「能知道」和「被知道」一個對立二分的關系。這個關系時時刻刻都存在。比方這裏有一個杯子,我這麼一拿杯子的時候,這個杯子就有被拿和能拿的這兩個關系。或者是我拿板擦,這個手是能拿,而板擦是被拿,它們就有這樣的關系在。所以,通常我把被拿的叫「被知」;能拿的叫「能知」。

  

  這麼解釋以後,大家就會知道,不只是拿東西,比如我站在這裏,你們看見了,我是被你們看,而你們是能看的,光是你們一看我這樣子的時候,就有一個能看和被看的關系存在。同樣地,我講話的聲音是被你們聽的,而你們是能聽的。

  

  所以,當我們看見一個東西,聽見任何的聲音,或拿任何的東西,踩踩這個、拍拍那個,都有能看與被看、能聽與被聽、能踩與被踩、能拍和被拍的關系存在,這就是所謂的能知和被知。

  

  我們這個世界,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能知」,另外一類是「被知」。而且很重要的是,有了被知一定就有能知。不會只有被知的東西在那裏而沒有能知,這是不可能的。只要有東西被你知道,那表示一定有能知的存在。

  

  絕對不會說,東西被你看到了;聲音也被你聽到了,卻沒有能看、能聽在那裏,不可能的。所以,只要有被知,就一定有能知;當然,有了能知就會有被知,它們是共存的。能知和被知之間有對照的關系,這樣的關系時時刻刻都存在我們的生活中。

  

  現在我就來問一個問題:如果把這個世界分爲兩類:一種是「心」,另一種叫「物」。「心」應該是屬于「能知」還是「被知」?是「能知」,對不對?它一定是這樣子的。「物」呢?應該是屬于「被知」。所以,被知的東西是屬于「物」這一類,而能知是屬于「心」這一類。

  

  「心」和「物」這樣的分類是過于簡單,我再細分,把整個宇宙萬有分成四類:一類是「世界」,就是我們地球上的日月星辰、山河、大地等等;一個就是我們的身體﹙亦即肉體﹚;再一個是「識心」;另外一個是「自性」。「識心」和「自性」都屬于心靈,就是所謂的「心」;「身體」和「世界」是所謂的「物」。我們把它細分來觀察,心靈這部分爲什麼是兩個,不是一個呢?。

  

  因爲,心靈有兩種狀況,一種狀況是分別心,是你可以分別的;另外一種是無分別心,不能分別的,因爲有這樣的特質,所以把它區分開來。

  

  我們將這個宇宙裏面所有的東西,全部分成這四類,就比剛才「能知」與「被知」,或則是「心」與「物」要複雜一點,但也比較實際一些,如果只二分爲「心」和「物」,就太粗糙了。

  

  如此分類以後,我們再來看這一個例子︰用來擦拭白板的板擦,是世界的物質之一,我這個手這麼一拿,板擦是被拿的,而我的手是能拿的。現在我就要問︰能知…

《撫慰南亞海嘯受創的心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