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享受修行▪P4

  ..续本文上一页这么多的不幸。我们看,黛妃当然不幸,卡蜜拉的前夫也是不幸,卡蜜拉和黛妃的子女当然也是不幸,牵涉到那么多人的不幸。现在说,他们终于幸福了……延宕了三十年耶也!还惹得这么一大堆其他的人来陪,真是何其辛苦、不幸啊!

  愈是无望,愈适合培养「无住」的爱

  从这个例子,我看出来一件事情:我相信,当查理王子结婚的时候,他才发现自己内在的那一个「无住」的爱,愈来愈强;而且,当他们根本是无望的、根本是没有机会在一起的状况下,最适合培养「无住」的爱!奇怪吧?愈没有机会,所生出来的爱愈纯。如果你是有计画的要把爱生出来,是生不出来的,完全没有办法,也没有希望。查理王子和卡蜜拉的「无住」的爱,我想,他们一开始是有,但是没那么强烈,后来在艰困的状况下愈来愈强,强到我可以看出来它的韧性是多么的无法动摇,尽管受到那么多的打击,他们「无住」的爱情,还是推着他们不断地走下去。

  菩萨「无住」的爱——慈悲喜舍,是更高级、更幸福、更享受了

  这个「无住」的爱力量之强大难以想象,会推着你走,没法不顺从,碰得头破血流,都会坚持下去——这还是有限制的「无住」呢,都还有那么大的威力了。「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是一点限制都没有,那么它的威力有多大,你们想一想就知道了。我们学佛,就是要学这个东西。当然,如果我们学佛,学得很好的话,事先都知道「有住」之爱与「无住」之爱的差异,就不会做出错误的选择,那才是真正的幸福啊!不过,那样的幸福,从修行角度来讲,还太小了;应该还要做菩萨才行,能生出四无量心——慈悲喜舍,那就更高级、更幸福、更享受了。

  「无所得的心」才会得到「无住」的爱

  实例4:温沙公爵的爱。

  温沙公爵所喜欢的夫人是离过三次婚的妇人,但他就是要,他情愿把英国的王位让了不要。当然,公爵夫人也劝他不要牺牲王位、不要娶她……所以,当你遇到「无住」的爱,就要以「无所得的心」去面对,才会得到;如果用有所得的心,是得不到的。所谓「无所得的心」,是要真的无所得,也就是有或没有要靠命,生得出来就生出来,生不出来也不勉强。这样才会得到「无住」的爱。得到了以后,才能够体会、知道它的威力。

  六、有住之爱、无住之爱与四无量心

  修行就是在享受不断向上提升的爱

  所以,事实上我们的修行是要从「有住」之爱提升到「无住」之爱,到了「无住」之爱以后,还要提升到「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大家想想看,如果能够做到这样的话,还有比这更享受的吗?修行就是在享受也耶。如果修得不好,沉湎在「有住」里,那就会像查理王子那样辛苦了,因为「有住」一定是辛苦的,只有「无住」才能幸福、享受。

  实际的状况是在「有住」与「无住」交互的平衡状态

  我们实际的状况不会是纯然的「有住」,也不会是纯然的「无住」,而是在「有住」与「无住」交互的平衡状态。

  这个平衡状态,要怎么达到?怎么在「有住」当中,去做到「无住」;在「无住」当中,又带有一点「有住」?《维摩诘经》有一段文字记载:香积国世界的菩萨,被维摩诘居士请到了娑婆世界来,见释迦牟尼佛。开始他们一看到娑婆世界的众生,哇!都是那么丑陋,不免起了看不起的心理;后来发觉在这么丑陋的环境、这么卑劣的众生里,释迦牟尼佛居然能教出一套佛法,来教导他们修行成佛。所以,他们又很赞叹!于是众菩萨就很忏悔地对释迦牟尼佛说:「我们刚来的时候,是有一点看不起、骄傲的心;忏悔以后,也请释迦牟尼佛教一点佛法给我们,让我们带回去,让我们可以永远地怀念一切的如来。」

  有尽无尽解脱法门

  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教他们一个「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就是「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有为」就是「有住」,「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就是「不尽有住、不住无住」。「不尽有住」就是不尽然有住、不完全有住的意思;「不住无住」也不完全地、坚固地、百分之百的无住。所以是在「无住」里面会有「有住」,而「有住」里面又会有「无住」,它是一个相互平衡的状态。

  这个相互平衡的状态,其实就是《金刚经》的「是名」状态。「无住」,已经是第一次用了《金刚经》的「是名」状态;而「不住无住」则是第二次再用《金刚经》的「是名」状态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实践的时候,「是名」的状态是可以二次方、三次方、四次方……无止尽地使用下去,因为修行是无止尽的,要享受全然的解脱自在,不可以有丝毫的偏执。

  七、结论

  这样的境界,说起来,其实也是一个真实的状况。因为我们的真实情况,就是在「有住」和「无住」都具有的环境中。所以,如果你说,我要完全的「无住」,不对;要完全的「有住」,那就更不对了。

  这是一个交互的平衡状态。这个平衡状态,就要像刚才说的,从「有住」之爱提升到「无住」之爱;从「无住」之爱再提升到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你看,你一到四无量心「慈悲喜舍」的时候,它一定又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就是入「解脱门」又要出「菩提路」,这两个是并存的状态。这样的状态就是「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这个佛法虽然是释迦牟尼佛送给「香积国」的菩萨们的;但是,我们也可以收下这个礼物。好,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现场问答】

  问:化学有元素如氢、氧等,生命也有元素如基因等概念。佛法说人人皆有佛性,不知佛性是否可以比照精神概念,如慈悲喜舍这些,加上贪嗔痴慢疑等元素?

  答:我想如果你要说是精神元素也可以;不过,佛性的元素不是贪嗔痴慢疑,正好相反。

  问:佛性人人本具,如何重组这些元素,以实践修行人想要之目的,如人间净土、世界大同等?

  答:我要特别说一下我自己的经验,因为我们修行,是要把菩提心启发出来,也就是要恢复纯粹的能知。这样的恢复,我们是需要有计画的修行,但是,这样做一定生不出来的,因为你是有计画的,所以它生出来的是「有住」的,而那个真正的佛性、自性、纯粹的能知能觉,是不可被知的,所以,它不是有住的。用有住的方式去修,是生不出来的。那我们为什么还要修呢?修行,还是要照有住的、有计画的功课去修。但是自性、佛性会在你无意中、在你不修的当中,才会生出来。所以,我自己的体悟,全部都不是在修的时候、打坐的时候、做功课的时候生出来的;都是在聊天的时候生出来的,因为聊天是「无住」的。就好像今天讲的这个爱情一样,你用有住的方式,只能生出有住的爱,无住的爱生不出来!什么时候才会生出来?咦!分手了,两个人再见了,才可能会生出来,生出来以后,再合在一起。

  问:请以佛法评论慈济现象与圆觉基金会之异同?并阐述自利利他之真义?

  答:香蕉跟苹果要怎么比啊!这个很难比,是不一样,慈济功德会他们做慈善事业做得很好,我们看见人家做得那么好,是要学习的,不是去评论他的。那么我们圆觉宗有没有特色呢?有,我们的特色是:我们非常强调「修行成道」。为了不让修行成道变成「有住」的状况,所以,我们都要做到「修行成道,即非修行成道」,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把它变成「无住」。

  问:梁教授对于世界的看法持乐观或是悲观,理由何在?

  答:我既不乐观也不悲观。

  问:率性而为,就是依直觉去做决定吗?直觉所做的决定,和识心所做的决定有何不同?

  答:率性而为,就是用直觉,但是你要会用。你的直觉要醒过来、要成熟,你才能用;不然,你以为你用的是直觉,其实你用的是识心、妄想,是率「识」而为,不是率「性」而为,但是你无法分辨。至于率性的决定和率识心的决定有何不同?我只能说,差太远了,简直是天壤之别!你会这么问,是因为你不知道什么叫「直觉」,当你真的知道用「直觉」的时候,你是不会问这个问题的。

  问:肉体会衰老,但自性不老,不会怕死,甚至视死如归。是否希望早一点轮回,换新肉体再投胎吗?

  答:不是,不是这样子的。

  问:「无住」的爱情,会是一见钟情吗?

  答:不一定,有的一见钟情是「无住」的爱,有的不是,不一定。

  问:是否愈被反对愈易产生「无住」的爱?

  答:看起来好像是这样子,事实上不是。是因为在被反对的时候,它就提供了「无住」的环境,因为他无所求了,才真正看到、体会到自己内心的爱。因为大家都不懂,所以要得到无住的爱,才会那么辛苦;如果懂的话,不需要那么辛苦的,不需要人反对。问题就出在不懂,才要别人反对。

  问:无住的爱就不会变质吗?

  答:如果真的是无住的爱,它是不会变的,它是永恒不变的,而且是源源不绝,永不枯竭的。但是,爱情、恋爱是两个人的事,必须两个人都要有无住的爱,只一边有的话,也会变的。只要两个人都有,那是不会变的。所以,当你们还年轻的时候,发现自己找到了一个互相都有无住之爱的对象,就要下定决心相守一生。

  问:道德责任,可以不管吗?

  答:当然要管啊,那是有住的这个地方要管的。但是,道德责任都压不住你自己内在的「无住之爱」的力量,没法压制的。你看查理王子就知道,他也不是多勇敢的人,实在是内在的那个力量太强了,压不住的。任何人到了这个状况都一样,不要以为他比较厉害,不是,大家都一样。这个就是我们「无住生心」的威力所在!

  问:人有自主权时,就不会被伤害,是吗?

  答:我不太懂这个意思,有自主权,怎么说不会被伤害?还是会啊!这个不太有关系。

  问:请问梁教授,自性若不死,悟到本来面目的人,若死后,自性会跑去哪里呢?

  答:他的自性,还是他的自性,没有变啊。

  问:生命的来去是充满在空无的宇宙中,或是六道,或是随自己的意志呢?

  答:他在什么地方都可能的,可能在宇宙当中的某一个地方,也可以在六道当中的某一道,也可以随他的意志,到他想要去的地方。但是,当他的自性还不够纯粹的时候,他是会受到限制的;只有当他的自性完全纯粹了、清净了,那个时候,就是佛性了,当它是佛性时,要去哪里就去哪里。也可以说,去哪里,就是没去哪里,这是没法讲的。

  问:身心是我们自性之被知,被知是无主动权的,我是否可由我的识心,来控制或干涉双方争主动权?山河大地无自性,我是否可以随意破坏?禅宗能所合一、能所一如,如何解?

  答:我讲分成世界、身体、识心、自性,我这样讲是以个人为单位,不是两个人,我是讲一个人的型态。你问两个人都有主动权的时候,怎么争?这个已经牵涉到要处理两个以上的主动权的问题,这个问题非常复杂,所以,我也无法回答。

  再来,山河大地虽无自性,但是这个纯粹的被知,是从纯粹的能知这里生出来的,二者是相关连的,是不可以随意破坏的。

  禅宗所讲的,能所合一、能所一如,如何解?这个又更进一步了,我现在跟大家讲的是能、所二分嘛!因为实际上目前你们是在「有所无能」的状况,我只不过把大家从「有所无能」的状况,提升到「能、所二分」的状况。上去了以后,怎么办呢?还要再修啊!修到最后,还要「能所一如」、「能所合一」啊!这个部分不是给大家讲讲的就好了,是要很努力去修才可以达到的。你学了圆觉宗的佛法以后,到后面才会讲这个东西。前面也不讲的,因为你没有到这个水准。所以,这个如何解?当然能解,只不过现在没去解而已。在有些场合,可以解,学得深的,应该已经听过了。

  问:请问,无住生心,是否就是不执着?

  答:对。无住生心是没有执着的,那个心是松的、开的、空的。

  问:由禅定的「拾牛图」比喻,它是否可以看成,识心对照识心,牧童对照牛,心灵对照心?

  答:好像不是这样子,你就只要对照能知、被知就好了。

  问:中华民国神秀明会义工,声称可以透过为当事者净灵,使得身体健康,消除疾病。目前以每日做圆觉宗「观世音菩萨」、「简修法」功课,是否可不必参与其他的活动?

  答:最好是这样。参加的话,我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干扰。所以,产生了干扰,要自己负责。

  问:能知与被知如改为以下说法是不是比较简单:能知是全部,上帝的部分;被知是局部,人为的部分?改为所知交加,所知障的同义?

  答:你喜欢改就改啊,你有主动权。

  好,我想所有的问题回答完了,谢谢各位。

  主持人:王立文教授

  我想最后,画蛇添足讲一下,梁教授今天讲的,主要是以「心住于法」还是「心不住于法」讲起,其实还是扣着自在、明白、慈悲。为什么自在呢?你心不住于法,就自在。然后,在「心住于法」与「心不住于法」中间,我们要去明白「能知、被知」。如果了解到能知,我们发现像爱情这件事情,如果是「无住」之爱,它的力量有多大!接着就是「慈悲喜舍」,「慈悲」被梁教授带了出来,告诉我们「慈悲喜舍」的力量有多大!刚才,有一位朋友谈到说,慈济与圆觉宗有什么不同?若干年前,我在慈济参加新春的活动,拿到了一块钱的红包,慈济的财布施非常伟大;但是,今天我来这里,听一场演讲,这是法布施,而且是「无住」、「不住于法而行」的法布施。我想今天的收获非常多,谢谢梁教授。

  

《享受修行》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