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於「四相」之11:談「我相」層面的「連結」

  

梁師開示即時摘要稿/周一共修/20060424

  

  

主題:談「我相」層面的「連結」。

  

  

初稿完成日:2006.04.26.  執行者:蘇莉華

  

潤稿完成日:2006.04.26.  執行者:汪滿妹

  

秘書長審稿日:2006.04.26.  秘書長裁示公告與否:是□;否□

  

梁師審稿日:2006.04.27.  梁師裁示公告與否:是■;否□

  

公告日期:2006.05.05.

  

  

  

【摘要前言】

  

本文稿爲「即時摘要稿」,僅能將法會中梁師與師兄們問答的內容,做「要意」的記錄,其對話當時所使用的詞彙,無法于「摘要稿」中忠實呈現,敬請各位期待編輯小組將全文整理出來。

  

  

【梁師開示】

  

  

※人際互動即「連結」,「我相」階段即發生

  

  

梁師:「四相」中,第一個會碰到的課題是「我相」。當我們開始注意到自己的「我相」的同時,其實,也可以感覺到別人「我相」的存在。我的「我相」與別人的「我相」相遇時,會産生「接觸」、「溝通」,當然也會有「沖突」和「爭執」,兩者之間會有很複雜的交互作用。

  

  

當我的「我相」與別人的「我相」相遇時,有些人只注意到自己的「我相」,而忽略了別人也有「我相」;甚至在彼此交互作用發生碰撞時,也依然沒有警覺。如果一個人沒有意識到別人的「我相」跟我的「我相」是相當的──每個人的「我相」的性質、特征可能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大小、位階、份量應該是差不多的,這樣就是只停留在自己一個人的「我相」,還沒有跨越「我相」的藩籬。

  

  

如果無法跨出這一步,必然會遭遇很多困難,所以,這個門檻是一定要跨出去的。跨出去之後,雖然還不能了解別人,但會注意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就是我最近所談的「連結」。「衆生相」層次的「連結」,是一種「立體性網絡」;而「立體性網絡」構成的基礎,正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而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系,在「我相」階段就已經開始發生了。

  

  

古代教育,談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學灑掃應對進退。「灑掃」就是我們共修結束後的「種福田」啰;「應對進退」,就是在談怎麼與人互動。與人應對,就是「連結」,這個層次的「連結」,還在「我相」階段,尚未進入「人相」。「我相」階段,也會有與外界互動連系的關系産生。

  

  

「我」是怎樣一個人,決定于人我互動中

  

  

一個人的「我相」,是否能被接受、肯定,是要在「我」與他人的互動關系中獲得確定的。「我是不是一個好人?」、「我是否和善?」、「我很粗暴、固執嗎?」、「我是一個食古不化,難以溝通的人嗎?」我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要靠人際互動中的「連結」來定位的;這個定位,並不是自己說了就算,而是他人認爲怎樣,才是怎樣。

  

  

所以,在「我相」階段,就有「連結」發生了;我們通常都不太能夠注意到這個部份,好像沒看到一樣。其實,「我相」在外面連結了好多東西,真正重要而且會産生影響的,正是這些「連結」;而我們卻往往只會看到一個光溜溜的個體。一個人若能夠把「連結」部份照顧、經營、成長得比較好的話,那他就會不一樣。

  

  

基金會最近有用「小組討論」做爲活動進行的方式,分組討論時,就是製造一個機會,使人們在討論的過程中,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可以建立「連結」的活動,「小組討論」是方式之一;此外,像郊遊、露營...等等也是可以建立「連結」的。

  

  

「連結」最好是在自然而不刻意的情況下發生。它若能生成,力量便會伴隨而生;而「連結」所産生的力量,可以是無窮大的。大家平常都沒有注意到這些,但它卻是最能産生重大影響的部份。

  

  

※「連結」綿細如海洋,浸潤生命生力量

  

  

也可以這樣說:每一個人,都是浸泡在「連結的海洋」裏面,我們都是靠著它的滋養而産生力量。

  

  

「連結」是如此地重要,因此,我們不僅要注意到它的存在,而且還要全面性地、徹底地把它觀察清楚。

  

  

決定價值關鍵因素,乃是「連結」之良窳

  

  

「連結」確實是普遍地發生在我們生活中,像人們平常辦事情,都知道要找關系、搭上線,事情才能順利地辦好。所謂的關系、牽線就是在建立「連結」。

  

  

我再舉一個例子。現在,國內博士班的學生,尤其是理工科的,想要拿到學位,就得要有兩叁篇的文章在國外的學術期刊上發表,否則就無法畢業了。

  

  

一個學生將多年以來的研究成果寫成文章;而這個成果究竟有沒有價值,必須由國外的學術期刊來認定──如果能被接受,那就是有價值;如果不被接受,即使你再怎麼辛苦努力,也是沒價值。

  

  

個人研究得經由學術期刊的審查來判定價值,這樣一個審查的曆程,不就是一種「連結」嗎?你做的東西,不是自己說有價值就有價值;而是要由別人肯定,才算是有價值。學生的研究經由認可後,就被認爲是有學問的,可以畢業了;如果被否定,那就是沒學問,也不能拿到學位了。能否拿到學位,是學生與裁決者之間連結互動所産生的結果。

  

  

我們有一位同修,以在職進修的方式讀博士班很多年了,他的研究成果被國外學術期刊刊載了出來;而他的指導教授卻說:「真是奇怪,這麼一篇沒有價值的研究,竟然可以被登載在國外期刊上?」他一怒之下,就跟教授翻臉,不再繼續讀下去。我對他說:「你的教授說你的文章沒有價值,那有什麼關系呢?只要國外的期刊肯定你,那就是有價值的啊!你以爲自己的研究真的有價值嗎?能夠決定價值的真正因素,並不是研究本身,而是那個『連結』!」他已經辛苦了七、八年了,就這麼一頓脾氣,長期的努力便化爲烏有,這正是沒有了解「連結」的關系。

  

  

佛教的修行者,很容易走到這種地步,是「羅漢乘」的格局。所以,他會想不通:「我這麼努力、這麼辛苦,爲什麼不能獲得應有的成果呢?」我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不要那麼認真啦!」

  

  

若能夠對「連結」有所了解,我們在這個有相的世間,日子就會比較好過;如果看不見它,就會有跟自己過不去的麻煩發生。

  

  

以上,我將「我相」,又再往上提升一點,又加了一些內容進去;它不是光溜溜的自己一個人,而是有很多的「線」延伸出來的。我講到這裏,各位有沒有什麼問題?

  

  

護養「我相」之「連結」,健全「我相」入「人相」

  

  

楊琇晴:請問師父,懂不懂「連結」,跟「我相」的健全有沒有關系?

  

  

梁師:有的,有關系。一個健全的「我相」,是要懂得「連結」可能發生的種種互動關系;如果只顧著一個光溜溜的自己,那很難說他的「我相」已經健全。一個人的「我相」是否健全,不是自己說了算;而是要靠許多別人來肯定的。所以,「我相」從進入、健全、成熟到超越這樣一段曆程走來,會逐漸與「人相」接近的。不同階梯的「四相」並不是斷裂分開的,因爲佛法不說…

《關於「四相」之11:談「我相」層面的「連結」》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享受修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