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於「四相」之08:進入人相的實例▪P4

  ..續本文上一頁有辦法給他。他也很清楚,你可能還沒有辦法滿足他。但基本上兩個人已經可以溝通了。只是在世俗的要求上,可能沒有辦法滿足他。基本上,這個也是一種跨越「我相」,至少你可以跟他談很多事情,這是我對這個事情的一個感想。除此之外,我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可能這個地方需要請老師指導幫忙,就是說:我們在世間上,其實「我相」一定會有。因爲有每個「我相」就有「人相」的問題。這個「人相」問題,經由曾惠美師兄的這個例子,我們比較知道怎麼樣練習跨入「人相」,譬如說她會摹擬說,如果用對方的角度看自己的話,她要去做什麼樣的調整,對方就更能夠接受她,那麼跨出去之後,要進入「人相」就會做得更好。在「我相」跟「衆生相」的融入練習,不知道老師有什麼看法?

  

  

師:「衆生相」今天還是不要講,因爲這個部分前面已經講過好多次,我以爲大家會懂,結果距離還太遠。先把從「我相」怎麼樣跨入「人相」這個部分,讓大家熟練了以後,就是「我相」、「人相」已經健全、成熟了以後,再來講「衆生相」才比較實際,不然的話就會雞同鴨講、講不通的。

  

  

鄭:今天感觸最深的是,老師提到的曾惠美師兄的這個例子,她怎麼樣去做調整。我覺得受益很多,因爲就算我們有這個感覺,有時候也講不出來,可是如果講不出來,其實就是不夠清楚。把這個狀態講得很清楚的時候,就可以學習模仿。

  

  

師:她了不起的地方是她自己摸索出來的。

  

  

鄭:接近于老師所講的,是一種操作型的意思。還有一點想再講一下,其實人跟人的溝通,我覺得以「我相」來講,就是有深度跟廣度的感覺。譬如說你要跨到「人相」,感覺是一種往廣的方向發展,如果「我相」沒有做到很好時,其實經由跨越「人相」的做法,也可以幫忙「我相」的提升。因爲你在「人相」的溝通過程中,一定會遇到一些感觸很深,這個地方包括你對「我相」的執著,是不是能夠看得更清楚,這個地方一定會有幫忙,這是我的感想。

  

  

師:是的,一定有幫助。曾惠美的這個例子,最重要的就是她不是用自己的觀點來評斷,她不用「我相」的觀點來評斷,她是用別人的觀點去評斷。那她就要試著去揣摩,了解別人是采取什麼觀點,評斷慈悲不慈悲?別人的著重點就是著重在她的眼神、她的表情,她的語言,就是在這個上面下功夫。這些事情其實都是很表面的事情。早上我也提到這麼表面的事情,如果用「我相」的立場來看這麼表面的事情,我們在做慈悲,有時候就會覺得自己好假,就不願意這樣子做了。慈悲本身並不是她的眼神、她的微笑,她的言語;而是藉由她的眼神、她的微笑,她的言語啓發了別人心中的慈悲feeling。所以真正的慈悲,在哪裏呢?在別人的心裏,別人心裏的慈悲被啓發出來,這個才是真的。她就是在做這個。這個時候的眼神、微笑、表情、言語,就不是假的,這一點更加的重要。

  

  

事實上很多人是注意過這種事情的。要有這樣子的修養,要注意自己的一舉一動、一颦一笑、一言一行要把它做好,可是這麼做的時候,心裏又會質疑:這樣做怎麼就能夠代表慈悲嗎?這麼一質疑的時候,就做不下去了。但是你的觀點是要別人評斷,別人評斷時可能別人還沒有轉過來。當要別人評斷你這樣做是不是慈悲的時候,更深一層的意義,就是你把別人心中的慈悲已經啓發出來了,那個才是真正的慈悲。這樣子的話,也可以說就是把慈悲心散發出去了,啓發出去了。當你了解了這樣的狀況之後,就不會覺得那樣做是假的,爲什麼不會覺得呢?因爲真正的慈悲出現了,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加線強調)

  

  

陳:可不可以嘗試用另外一個角度來說,進入「人相」是否有利于「我相」的健全?我們現在怎麼知道這個「我相」是假我的執著?另外一個是說,拿別人的「我相」當作一個真正的練習,看看我現在的假我到底怎麼樣?再去參:會分析、判斷的「我相」是那一個?這樣是不是至少可以往上跳一層,好像我們談那麼多的「我相」,是比較高一層次的「真我」。「真我」必須要了解假的我,還有假的別人的「我」,一方面也要多去練習去了解這個「我相」是什麼?「假我」是什麼?還有別人的「我相」是什麼?同時也可以去了解那個能夠知道或感覺「假我」的我。老師,這樣講是不是可以?

  

  

師:這樣講可以啊!

  

  

陳:我想後面的重點是要練習、要去參的。再回來講一個重點,如果我相不會太偏的話,就要趕快進入「人相」,這樣的「我相」才會健全。我們有一個理想,而這個理想是要去實踐的,可是常常又覺得會做不好,就覺得有壓力。如果能夠慢慢地把它放在「我相」、「人相」的話,不是只有我有這個理想,而是一個團體的理想。這樣子一方面能夠進入到「人相」,一方面會有一群人共同的理想的話,比較不會有壓力的感覺。我不知道這樣講可以嗎?

  

  

師:我在高級班裏面有教,就是我們需要對于「四相」有兩套解釋。一套解釋是《圓覺經》對四相的定義;另外一套是我做的定義。其實這兩套定義是吻合的。我對四相的定義大家都知道,就是站在我相的立場看出去,看到所有的景象都是「我相」;站在別人的立場看出去,看到的景象都是「人相」;站在一個團體組織的立場去看一切的事物,看到的都是「衆生相」,「壽命相」是站在一切生命的立場去看,所看見的景象就是「壽命相」,我的定義就是這個。「壽者相」也可以說從時間的立場來講,所見到的一切事物就是「壽者相」。這是我就「四相」做出的定義。

  

  

另外《圓覺經》對四相所做的定義,大家要去看《圓覺經》。它所說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統統指的都是我相。因爲這四個相沒有別的,只有他自己,是更深一層的自己。「我相」指的就是我們的肉體,身體就是我相,那麼能知道自己身體的人,它不是這個身體,就是另外一個人,所以叫「人相」,等于是自己的心知道了自己的身體,那個心就是「人相」,這就是《圓覺經》講的。所以它那個「人相」就是我們今天跟大家所說的,喔!這個就是另外一個真我,其他的就是一個假我。事實上都是自己,沒有別人出現。那麼「衆生相」呢?就是能夠知道「我相」、「人相」,都是被它知道的,可是它也不是「人相」也不是「我相」,它是另外一個,即衆生相。這是《圓覺經》裏面講的,所以這個又是更深一層了,背後的一個能知能覺嘛!那就是到了十二因緣的「行」。「行」它能夠知道「識」和「名色」,當然它也可以知道這個身體,但是它不是這個身體,也不是「識」和「名色」,它就是「衆生相」。但是這樣子的話,只不過又是更深層的自我了。「壽命相」經典裏面說得就更不清楚了,事實上意思就是進入了「無明」,「無明」它能夠知道「衆生相」、知道「人相」、知道「我相」。「行」、「識」和「六入」,都是它的被知,它是能知。所以「無明」就是「壽命相」。這個「壽命相」還可以被知啊!被誰知呢?被「本明」知呀!一被「本明」知道的時候,在「本明」就是離四相。本明就「無相」了,因爲它不能被知。所以《圓覺經》的這個系統,我就給它定義,這是自性的深度,就自性的深度而言,所定義出來的四相。

  

  

《圓覺經》所講的四相,看起來好像有我相、人相又有衆生相、壽命相,好像有好多人,事實上什麼人都沒有,只有他自己一個人。所以這個層次,是就自性的深度而定義的四相。我所定義的四相是就法性的廣度而言的,這兩個定義是不同的,但是他們是相關的。爲什麼相關?因爲修到最後,一定要自性與法性融成一體,那才入解脫門,融成一體以後,這樣才是佛性。所以就佛性的角度來看的話,要具備這兩個系統才正確,單獨使用一個是不夠的。

  

  

剛才陳瓊森就已經提到,我們在廣度上面的四相,跟我們的真我、假我之間如果互動起來的話,實際去運作的話是有幫助的。對的,沒有錯。所以就《圓覺經》的自性的深度而言,「人相」就比「我相」更接近真實的我。從法性的廣度而言,也能夠從「我相」超越到「人相」。如果你在從法性的廣度上面,從「我相」超越到「人相」,就像曾惠美所做的,她用別人的觀點來檢驗自己到底慈悲不慈悲?這樣子的一個動作,就是在法性的廣度上,從「我相」超越到「人相」。這麼一做,會幫助你從自性的深度這個系統,從「我相」超越到「人相」,這兩個是互相影響的。

  

  

因爲你這樣做的時候,就更能了解自己,哪一部分是真正的自己;哪一部分比較不是那麼真?也就是幫助你進入了《圓覺經》的四相,所以這兩個是可以互相幫助的。以我的觀點,這兩個同時並進,修行比較容易修,單獨只走一個系統比較難。同時,有一個…

《關於「四相」之08:進入人相的實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