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加入,所以我就把早上的问题,稍微再简单的报告一下,还有最后老师要我们在中午参一参的,用我自己的例子来抛砖引玉,接下来再请我们的同修把自己的例子讲一讲,我想这些历程会对大家有一些帮助。
上午我问到:当我们在打坐的时候,如果心静下来,容易地发现好像有另外的一个我在观察一样,观察现在有的一些杂念!或者说平时我们在做反省的时候,对于不好的习性,有时候真的很想改,又觉得不容易改,像这样好像有一些不同的我在那里纠葛。师父给我们的提示是说,用能知与被知去分辨真正的我。
接下来就用我自己的例子来做为一个抛砖引玉。当我静下来时就会想起自己的优点跟缺点,譬如说我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怕为人师」,因为老师当久了,不只在自己专业上的问题,好像慢慢地扩大到觉得很多地方,都可以成为「怕为人师」。这时很大的问题是在于说,我没有站在对方的立场着想。好像是「我相」扩大而没有办法进入「人相」。当然这个部分,如果我深入去参究的话,还会有更多的问题,但是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这也可能是我的理想跟现实之间要怎么去平衡。好像我很有理想,可是不管我怎么样针对自己的理想、缺失去检讨,都会是片面的。比较深入的应该是从老师教导我们的下手。我认为比较好的我,或者说我认为比较有问题的我,这些都是被知的我,其实它会有很多的限制。因为它有很多的限制,所以也就不是很理想。那个被知的我,如果我在这里执着的话,不是变成没有信心,就是变成太自满了,就看不到自己了,没有办法取到非常好的平衡点。用这个思维去参究,其实这里面就有一个更高的我,就是能知的我,它会看出来我自己是理想或是不理想的,或是知道我这个习性是好或是不好的,或是要去改的。这些其实是更高层次的能知的我,当然这个我的背后还有更高的。这样去想的时候,我就慢慢地回头看。在这个过程中,我想这样去参的时候,我的心会慢慢地静下来,我对自己的「我相」就比较可以看得淡一点啦!或者是从这里进入到「人相」。我同时也想到,其实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真实的我,而这个「我」好像被蒙蔽住了一样。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未来的佛,他都有一个真我在那里。如果能够慢慢地、常常去这样思维、体会的话,就变得好像是在参禅一样了。应该会沈淀下来、实践出来;如果用这样的心去修行打坐,应该就会有进步,以上是我上午所参出来的。
师:你这样很好啊!我倒要问一问,大家的心得是什么?有谁要提出来呢?
张:我觉得实修还是很重要,要真的常常拨出时间来做,这样才能很踏实地一步步地进步。我们最近的共修,就是要求不要只以两个主轴在做。我们的目标是照老师讲的,自己要能够往成道的方向走,做得比较踏实了,才能够谈得上出菩提路。我们的主轴是要实修,并且订了两个原则,第一个就是时间的管理,我们第一次就是一直在这个主轴上做;另外一个就是很个别的,自己定的。所谓自己定,就是依照自己所努力的目标,你先跟大家报告一下,等下一次聚会再来验收成果。我们是这两个主轴在做,这样比较有弹性。时间的管理上,我知道大家都很忙碌,应该都有时间休息,不是借口那么多,但是事实上又都忙得团团转,那就是时间管理得不好啊!所以应该可以在这方面加强,这是可以常常提出来的。我还想到时间的管理里面,有一个重点就是「愿」。「行愿」这个要加进去,这个驱动力要加进去才会做得有效。
另外我很想赞美老师提到的主动权,让我看懂了「牧牛图」。「牧牛图」只是一个牧童牵着一条牛,我就知道,啊!牧童是主动权,牧童要去牵的那一头牛,就是我们的心,主动权要发起时,才有可能牵那一头牛来牧。主动权是牧童,他要自己努力地去发这个愿,这样子做把牛牵住,然后一步一步往修行的道路走。谢谢老师。
陈:我好像不太听得懂张师兄的意思,我不知道要怎么连结?可不可以解释说:有一个堕落的我,跟一个想修行的我,就不知道哪一个比较真实?背后是否还有一个更真实的我,这要怎么去参?
师:怎么去参?你会的啦!用能知与被知就很容易鉴定出来。
陈:我觉得里面还有一个关键性的问题,张师兄说现代人都很忙,他用时间管理去引导,看看花多少时间去做这个、做那个。时间的管理其实也是在参「什么是真正的我?」我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一直在变换来变换去,这里面牵扯到我的「假我」一直在假来假去。(师曰:在假来假去时,也一直在忙来忙去,忘了真我要做什么?)
师:我也看了满多企业的书,讲到要怎么做时间管理,事实上,他们做那个时间管理,我也看不太懂,我觉得时间是没有办法管理的,他们讲的时间管理,其实是教你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事,什么是不重要的事,你只要去做重要的事,不要浪费时间去做不重要的事。另外还有一本书叫「一分钟时间管理」时间是怎么用掉的?多半都被别人用掉了。别人一下要你做这个,一下要你做那个。所谓时间管理就是:别人要我们做的事情,很多事情是别人该做的,所以你不要去鸡婆,这样你才会有时间去做你要做的事情。用我的话来讲,什么事情是真我要做的事,什么事是假我要做的事。那我们就把时间放在真我要做的事情上,假我要做的事情就不要浪费我的时间。我想能这样要求,时间就很清楚地被管理了。所以,会问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因为只要问题问对了,答案就出来了。
蔡月里:听完上午的课之后,有些问题,可以问问题吗?
师:可以啊!
蔡:第一个问题是,老师在出国前说过新加坡有很多的进步,可是回国后,老师好像都没有提到新加坡。第二个问题是:曾惠美师兄慈悲的例子,可不可以用金刚经的句型去套?我的感觉好像套不进去。好像是她本身要觉得慈悲,然后别人也要觉得她慈悲。那我好像感觉是:「慈悲,即非慈悲,是名慈悲」。
师:我想这里不要套用。
蔡:第三个问题是教学上的,比如一个班级里面,几十个学生家长,各式各样的学生、家长,他们的个别差异很大。我在教学上所说的话或是作法,都会有不同的反应出来,同样的一件事、一句话,去体会学生或别人的感受,是不是要进入「人相」?我的想法是这个层次是不是比较属于是「众生相」?或者是每一个个人的「我相」?
师:比较多人的时候,还是在「人相」层次,是比较多的「人相」。
蔡:像曾惠美师兄,她在医院做志工,可能是一个一个的、个别的相处关怀?
师:不止病患个人,还有其他的志工、医师、护理人员、病人的家属,关怀层面很广的。
蔡:关于新加坡呢?
师:新加坡有他们不错的地方。只是今天没有办法拿来讲,今天讲的是我认为最有帮助、最好的例子。上午讲的,你有什么心得?
蔡:会想起过去自己的事情,我觉得她很能干。
师:台中还有哪一位有心得要说的?
锺:早上听了之后,我有一、两个想法,想和同修切磋一下,也请老师指导一下。我觉得曾惠美师兄她做得最好的是,她有反省的功夫。能反省并且把事情看清楚很重要。她能反省到她可以在生活中、在医院做志工时做得更好,于是做了一些调整。把「人相」跟「我相」的沟通做得很好。我想这也是我在练习的地方,就是说把「我相」弄清楚,在「人相」时就会更清楚该怎么做。因为进入到「人相」等于是已经跨到别人的「我相」上面。事实上,别人的「我相」状况是很多的,所以,自己要做到什么程度,可能要凭当下的感觉。我这样讲不是很清楚,只是以我的例子来讲。尤其在公司的业务上,跟客户接触的时候,你要跟他沟通,所以第一个就是要能够知道状况,他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所以,你要把自己的「我相」,扩展到他能够接受的程度。也可以讲是缩小或是把它扩充到很宽广、很慈悲的一个状态,他就可以接受了。至于他要的是什么东西,你能不能给他,这是第二点。或许他要的只是一个关心、关怀,这个地方如果你发慈悲心,他可以接受,这个地方就可以通了。如果以一个客户来讲,他要的如果是其他方面的东西,可能你现在没…
《关於「四相」之08:进入人相的实例》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