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於「四相」之08:進入人相的實例▪P3

  ..續本文上一頁加入,所以我就把早上的問題,稍微再簡單的報告一下,還有最後老師要我們在中午參一參的,用我自己的例子來抛磚引玉,接下來再請我們的同修把自己的例子講一講,我想這些曆程會對大家有一些幫助。

  

  

上午我問到:當我們在打坐的時候,如果心靜下來,容易地發現好像有另外的一個我在觀察一樣,觀察現在有的一些雜念!或者說平時我們在做反省的時候,對于不好的習性,有時候真的很想改,又覺得不容易改,像這樣好像有一些不同的我在那裏糾葛。師父給我們的提示是說,用能知與被知去分辨真正的我。

  

  

接下來就用我自己的例子來做爲一個抛磚引玉。當我靜下來時就會想起自己的優點跟缺點,譬如說我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怕爲人師」,因爲老師當久了,不只在自己專業上的問題,好像慢慢地擴大到覺得很多地方,都可以成爲「怕爲人師」。這時很大的問題是在于說,我沒有站在對方的立場著想。好像是「我相」擴大而沒有辦法進入「人相」。當然這個部分,如果我深入去參究的話,還會有更多的問題,但是換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這也可能是我的理想跟現實之間要怎麼去平衡。好像我很有理想,可是不管我怎麼樣針對自己的理想、缺失去檢討,都會是片面的。比較深入的應該是從老師教導我們的下手。我認爲比較好的我,或者說我認爲比較有問題的我,這些都是被知的我,其實它會有很多的限製。因爲它有很多的限製,所以也就不是很理想。那個被知的我,如果我在這裏執著的話,不是變成沒有信心,就是變成太自滿了,就看不到自己了,沒有辦法取到非常好的平衡點。用這個思維去參究,其實這裏面就有一個更高的我,就是能知的我,它會看出來我自己是理想或是不理想的,或是知道我這個習性是好或是不好的,或是要去改的。這些其實是更高層次的能知的我,當然這個我的背後還有更高的。這樣去想的時候,我就慢慢地回頭看。在這個過程中,我想這樣去參的時候,我的心會慢慢地靜下來,我對自己的「我相」就比較可以看得淡一點啦!或者是從這裏進入到「人相」。我同時也想到,其實每一個人都有一個真實的我,而這個「我」好像被蒙蔽住了一樣。其實每一個人都是未來的佛,他都有一個真我在那裏。如果能夠慢慢地、常常去這樣思維、體會的話,就變得好像是在參禅一樣了。應該會沈澱下來、實踐出來;如果用這樣的心去修行打坐,應該就會有進步,以上是我上午所參出來的。

  

  

師:你這樣很好啊!我倒要問一問,大家的心得是什麼?有誰要提出來呢?

  

  

張:我覺得實修還是很重要,要真的常常撥出時間來做,這樣才能很踏實地一步步地進步。我們最近的共修,就是要求不要只以兩個主軸在做。我們的目標是照老師講的,自己要能夠往成道的方向走,做得比較踏實了,才能夠談得上出菩提路。我們的主軸是要實修,並且訂了兩個原則,第一個就是時間的管理,我們第一次就是一直在這個主軸上做;另外一個就是很個別的,自己定的。所謂自己定,就是依照自己所努力的目標,你先跟大家報告一下,等下一次聚會再來驗收成果。我們是這兩個主軸在做,這樣比較有彈性。時間的管理上,我知道大家都很忙碌,應該都有時間休息,不是借口那麼多,但是事實上又都忙得團團轉,那就是時間管理得不好啊!所以應該可以在這方面加強,這是可以常常提出來的。我還想到時間的管理裏面,有一個重點就是「願」。「行願」這個要加進去,這個驅動力要加進去才會做得有效。

  

  

另外我很想贊美老師提到的主動權,讓我看懂了「牧牛圖」。「牧牛圖」只是一個牧童牽著一條牛,我就知道,啊!牧童是主動權,牧童要去牽的那一頭牛,就是我們的心,主動權要發起時,才有可能牽那一頭牛來牧。主動權是牧童,他要自己努力地去發這個願,這樣子做把牛牽住,然後一步一步往修行的道路走。謝謝老師。

  

  

陳:我好像不太聽得懂張師兄的意思,我不知道要怎麼連結?可不可以解釋說:有一個墮落的我,跟一個想修行的我,就不知道哪一個比較真實?背後是否還有一個更真實的我,這要怎麼去參?

  

  

師:怎麼去參?你會的啦!用能知與被知就很容易鑒定出來。

  

  

陳:我覺得裏面還有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張師兄說現代人都很忙,他用時間管理去引導,看看花多少時間去做這個、做那個。時間的管理其實也是在參「什麼是真正的我?」我可能在不同的時間,一直在變換來變換去,這裏面牽扯到我的「假我」一直在假來假去。(師曰:在假來假去時,也一直在忙來忙去,忘了真我要做什麼?)

  

  

師:我也看了滿多企業的書,講到要怎麼做時間管理,事實上,他們做那個時間管理,我也看不太懂,我覺得時間是沒有辦法管理的,他們講的時間管理,其實是教你分辨什麼是重要的事,什麼是不重要的事,你只要去做重要的事,不要浪費時間去做不重要的事。另外還有一本書叫「一分鍾時間管理」時間是怎麼用掉的?多半都被別人用掉了。別人一下要你做這個,一下要你做那個。所謂時間管理就是:別人要我們做的事情,很多事情是別人該做的,所以你不要去雞婆,這樣你才會有時間去做你要做的事情。用我的話來講,什麼事情是真我要做的事,什麼事是假我要做的事。那我們就把時間放在真我要做的事情上,假我要做的事情就不要浪費我的時間。我想能這樣要求,時間就很清楚地被管理了。所以,會問問題比答案更重要。因爲只要問題問對了,答案就出來了。

  

  

蔡月裏:聽完上午的課之後,有些問題,可以問問題嗎?

  

  

師:可以啊!

  

  

蔡:第一個問題是,老師在出國前說過新加坡有很多的進步,可是回國後,老師好像都沒有提到新加坡。第二個問題是:曾惠美師兄慈悲的例子,可不可以用金剛經的句型去套?我的感覺好像套不進去。好像是她本身要覺得慈悲,然後別人也要覺得她慈悲。那我好像感覺是:「慈悲,即非慈悲,是名慈悲」。

  

  

師:我想這裏不要套用。

  

  

蔡:第叁個問題是教學上的,比如一個班級裏面,幾十個學生家長,各式各樣的學生、家長,他們的個別差異很大。我在教學上所說的話或是作法,都會有不同的反應出來,同樣的一件事、一句話,去體會學生或別人的感受,是不是要進入「人相」?我的想法是這個層次是不是比較屬于是「衆生相」?或者是每一個個人的「我相」?

  

  

師:比較多人的時候,還是在「人相」層次,是比較多的「人相」。

  

  

蔡:像曾惠美師兄,她在醫院做志工,可能是一個一個的、個別的相處關懷?

  

師:不止病患個人,還有其他的志工、醫師、護理人員、病人的家屬,關懷層面很廣的。

  

  

蔡:關于新加坡呢?

  

師:新加坡有他們不錯的地方。只是今天沒有辦法拿來講,今天講的是我認爲最有幫助、最好的例子。上午講的,你有什麼心得?

  

  

蔡:會想起過去自己的事情,我覺得她很能幹。

  

  

師:臺中還有哪一位有心得要說的?

  

锺:早上聽了之後,我有一、兩個想法,想和同修切磋一下,也請老師指導一下。我覺得曾惠美師兄她做得最好的是,她有反省的功夫。能反省並且把事情看清楚很重要。她能反省到她可以在生活中、在醫院做志工時做得更好,于是做了一些調整。把「人相」跟「我相」的溝通做得很好。我想這也是我在練習的地方,就是說把「我相」弄清楚,在「人相」時就會更清楚該怎麼做。因爲進入到「人相」等于是已經跨到別人的「我相」上面。事實上,別人的「我相」狀況是很多的,所以,自己要做到什麼程度,可能要憑當下的感覺。我這樣講不是很清楚,只是以我的例子來講。尤其在公司的業務上,跟客戶接觸的時候,你要跟他溝通,所以第一個就是要能夠知道狀況,他對這件事情有什麼看法。所以,你要把自己的「我相」,擴展到他能夠接受的程度。也可以講是縮小或是把它擴充到很寬廣、很慈悲的一個狀態,他就可以接受了。至于他要的是什麼東西,你能不能給他,這是第二點。或許他要的只是一個關心、關懷,這個地方如果你發慈悲心,他可以接受,這個地方就可以通了。如果以一個客戶來講,他要的如果是其他方面的東西,可能你現在沒…

《關於「四相」之08:進入人相的實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