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自主,許下承諾
梁乃崇教授
我們心裏真正要追求的是本來面目,
是無條件的接納,我們真正向往的是成佛成道,
連追求愛情都隱含追求悟本來面目的影子。
「獨立自主,負起全責」才能謹慎決策,全力以赴
「獨立自主」,就是爲自己的生命負起全部的責任。企業家張忠謀的管理態度是要求部屬負起全部的責任,讓部屬沒有機會把責任推給老板。當部屬向老板請示時,老板提示意見,如果部屬執行計畫失敗了,部屬不可以把責任推給老板,老板給的建議,部屬要自己做判斷,負起責任。通常在我們的行政官僚體系,部屬會擬甲、乙、丙案給上司裁決,如果裁決其中一案執行失敗了,是上司負責,這種狀況在張忠謀的經營體系中是不存在的。唯有負起全責,才會謹慎決策,才會全力以赴,事情才會成功;否則凡事推诿,不負責任,事情一定失敗。
這個負起全責的態度,要把它用在修行上。修不好,修出了毛病,要自己負責,跟老師沒有關系,不要把責任推給老師。爲什麼呢?因爲是你自己執行的,自己判斷的,自己解釋的,所以要自己負責。一旦知道要負責,修行時就不會馬馬虎虎,才會做出正確的決定,這就是獨立自主、負起全責的意義。
※提倡「多幫因,少幫果」,包含了獨立自主的精神
我講「幫因」的主張,其實也與每個人要負起全責有關系,也就是當責任是別人的時候,不用替別人負責。如果認爲幫別人負責是做好事,其實適得其反。所謂「幫果」,這個果跟責任有關系,別人該負起的果,就是別人該負起的責任。你幫他挑,是在做壞事,因爲沒有讓他獨立自主,剝奪了他的學習機會。這種把別人的責任搶來擔的情況,特別容易發生在父母對子女上面,這不是愛護子女,反而害了他們。所以我提倡「多幫因,少幫果」,包含了獨立自主,負起全責的精神。幾千年來的佛教都存有這個問題,這一點我們要多加注意。
※無我的第一步就是健全成熟「我相」
獨立自主、負起全責,是不是增強我執?增強我相?是的!一點不錯,這不是矛盾嗎?並不矛盾,因爲在實際的修行過程中,一定要先讓「我相」健全成熟,「我相」健全成熟以後,才能離我相進入人相。如果沒有健全成熟的我相,只有一個軟趴趴的我、殘缺不全的我,根本站不起來,修什麼呢?這是佛教沒有說清楚的地方。有健全成熟的我相,才能進一步做離我相的工作。所以佛法有很多看似矛盾的東西,其實是沒有說清楚。比如佛經中說過,佛陀出生時,腳踏蓮花,走了七步以後,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是多麼大的我慢,佛爲什麼要這麼講呢?這跟達到無我不是背道而馳嗎?現在看來,這並不矛盾。因爲要達到無我,第一步就是要從健全成熟的我相做起。一個人能夠爲自己的所作所爲,獨立自主負起全責,就是「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時我相才健全成熟,才能從我相進入人相,次從人相進入衆生相,再從衆生相進入壽者相,再次從壽者相進入離四相,才能達到無我。所以無我的第一步,不是去我相,而是讓「我相」更加成熟健全,修行者在這一點要拿捏准確。
佛法對于怎麼實踐無我,並沒有說清楚。今天我特別強調,無我的第一步,就是健全成熟的我相。這一點我要把它補充到【金剛經】離四相的修持裏面,離我相之前,先要有一個健全成熟的我相,這一點以前沒人講過。一般人講的離四相是一下子進入無我,沒有步驟階梯,這麼做是無法修行成功的。
※獨立自主是在完成健全的「我相」
獨立自主與我相、人相的關系是什麼?獨立自主是在完成健全的我相,並不是在離我相,或者是無我相,而是讓我相成熟,所以不能獨立自主,就是我相不成熟。離我相進入人相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先讓我相成熟。我相不成熟就做不到離我相,想要進入人相,根本就是緣木求魚。能夠獨立自主,才能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尊重別人,才能夠進入人相,這樣就是離我相。如果我相不成熟,根本無法進入人相,更不可能離四相了。
我們修行是要做到離四相,離四相之後,才達到「無我」。無我之前,第一,先要讓我相成熟,我相要成熟,則先要獨立自主、負起全責。如果不能獨立自主,做事無法自我承擔負責,如何進入無我呢?無我並不是讓我相不成立,如果是這樣,那就不用入世來做人修行啦!既然入世做人,個人的我相要先成立。獨立自主是修行的第一步,第一步做到了,才有下面的修行步驟。若是第一步都沒做到,修行不會有進展。
※每個成員都獨立自主,負起全責,才能組成團體
當你負起全責,事情就會成功,人也變得聰明、有能力,個性上的缺點也都自動不見了。我們常常習慣把責任切割,一切割就不是全責,會變成這部分是我的責任,那部分不是我的責任,因此找借口把責任推到我的責任範圍之外,養成推卸責任的習慣。當我們只願負一部份責任的時候,考慮的就只是一部分的範圍,範圍之外不考慮。但是當一個人能夠負全責的時候,他考慮事情的智慧就完全改變了,不會找借口推卸責任,因此會有全部的能力。任何原因都是自己的責任,找借口沒有用,還是要負起全責,因此能力就發揮出來了。
※「許下承諾,負起全責」就會遇到正法
不負起全責,也就無法真正修行、增長智慧、完成工作。有的人修行不好,就說是因爲沒有遇到正法,這也是推卸責任。當你對修行負起全責時,正法就會到你面前;沒有負起全責,正法到你面前,你也不知道。只有真正願意對自己的生命負起全責,許下莊嚴的承諾,才有可能成道。因此,修行者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起全責,不要把自己的責任切割。如果對自己的一生沒有負起責任,修行就修不好,學習、教育、工作也做不好。
如果你還沒有對自己的生命許下承諾,也沒有對修行許下承諾,現在開始,爲時不晚。負起全責的承諾,就是內心的覺醒。像很多典禮,比如就職典禮,就應該有承諾,而不只是一個形式,當然實質與形式兼備的承諾是最完美的。如此看來,西方的婚禮在教堂舉行,比中國人在餐館舉行要好。喪禮也是,中國人的喪禮沒有對生命的尊重和承諾,是不夠的。我們無論在生活上、工作上、修行上,都需要找回一個東西,就是負責任的承諾。找回來以後,生命將煥然一新,這是一件很莊嚴的事。
※中國人欠缺獨立自主的基因
負責任這件事情在中國特別有問題,可能是因爲中國的士向來只是「想」、「說」,至于「做」、「成」就不關他們的事,所以他們只負責谏言,只負責批評,不負責去做和做成,做和做成不是讀書人的事,這個習性到現在還是很嚴重,完全不了解做和做成的重要性。還有,中國人習慣把提問題當作是自己的事,找答案則是別人的事,這也是沒有負起全責;習慣負起全責的人,應該是會提問題,也會自己找答案。所以中國人在獨立自主這方面是有很大的弱點,我們好像缺了一個基因,把獨立自主的天性抹殺掉了。像獅子、老虎、老鷹有的本事,我們好像都沒有了。臺灣的企業擅長模仿,卻無法做任何産品的先鋒,不願也無能力做老大,像施振榮提倡老二哲學,因爲我們只有這個能耐。
獨立自主的承擔,比大慈大悲的心還要深,比博愛更深。西方的宗教提倡博愛,我在美國跟一些人討論,問他們人生的目的是什麼?他們最想要的是什麼?他們都講「love」,沒有一個例外。我就問他們:「愛是什麼?」他們最多就講到「博愛」,講到最深就是uncondition love(無條件的愛)。什麼是無條件的愛?什麼是無條件?如果他不愛你,你是不是還愛他?如果他不愛你,你就不愛他,那是有條件。如果他愛你,所以你才愛他,這也是有條件。如果他討厭你了,如果他變醜了,如果他做了對不起你的事情,你是不是還愛他?如果不是,那都是有條件的愛。無條件的愛,就是任何情況出現,即使他不愛你了,你仍然愛對方。
※「獨立自主,負起全責」就是無條件的接納
再者,無條件的愛,其實還是有一個「愛」的條件,我們一般人用「愛」這個字,都有各自的定義,也就是條件。比如愛就是要甜甜蜜蜜、卿卿我我,這個定義本身就是條件。所以無條件的愛,其深度比不上獨立自主、負起全責,換句話來說,獨立自主、負起全責就是無條件的接納,無條件的接納比無條件的愛更深,接納已經沒有愛了,比大慈大悲還要深。無條件接納就是空性,無條件就是空,接納就是空的容器,這就是我們的佛性或本來面目。我們追求愛情,會希望海枯石爛,至死不渝,海枯石爛的時候,我們的身體也腐爛了、死了、毀了,爲什麼愛情要追求到海枯石爛,至死不渝?因爲我們心裏真正要追求的是本來面目,是無條件的接納,我們真正向往的是成佛成道,連追求愛情都隱含追求悟本來面目的影子。有的人一談到婚姻,就想去算命,如果算到前世夫妻要相遇了,就很向往,這個向往的心,還是從本來面目出來的,還是想要追求無條件的接納。甚至很多人的婚姻吵吵鬧鬧,沖突糾紛不斷,在我看來,其根源都是在測試對方條件的底線,希望測到無條件,所以製造問題來測試。就我的體會,其實每個人都想修行成道,想達到無條件,就是想達到空、無,也就是想達到我們的本性。所以天下的事情都是從我們的本性生出來的,大家都想修行,只是修得好與不好而已,即使你不想,你的潛意識還是想修行的。
※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跟修行有關
有人告訴我:「老…
《關於「四相」之04:獨立自主,許下承諾》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