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關於「四相」之04:獨立自主,許下承諾▪P2

  ..續本文上一頁師啊,你的佛法那麼高,跟你修的人都不怎麼努力,還在東打轉、西打轉,不是太可惜了嗎?」我說:「你不要擔心,他們打轉來、打轉去都是在修行,都是他們自己需要的過程,是他們自己創造出來的,所以我一點都不煩惱,這也不關你的事。」我們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跟修行有關系。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生命的特性,即使做成行屍走肉、機器人,還是一個修行的生命體,只是做得不好而已。所謂不好,也是相對于修行好的人而言,做得不好,並不代表不修行,也不能就此否定這個修行者的生命體。換句話說,大家都是未來佛,遲早會達到圓滿的目標。獨立自主、對自己的生命負起全部的責任,這一點很重要!很深!也很好用!不會像佛法教的打坐、持咒、觀想那麼難,在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都很好用,而且有效。

  聽衆:老師剛剛所講的就是皈依自性?

  老師:對,就是皈依自性。今天這樣的講法是不是比較容易做?

  聽衆:今天的講法非常實際,而且很生活化。獨立自主的根基紮得越深,才有辦法一步步踏上成就的臺階,這種獨立自主的精神對任何人都很重要,所謂「師父帶進門,修行看個人」,師父不能幫我們吃飯,一定要自己解決自己的飯量,獨立自主其實也是在展現大無畏的精神,對自己的生命負責,沒有什麼可以畏懼的。

  「愛即非愛,是名爲愛」

  聽衆:我想到我跟朋友接觸的經驗,我覺得他們的愛情都很荒謬,但是我如果跟他們照實說,他們就會生氣,我也就不講了。老師剛剛提到,情侶之間常常在測試對方的底線,我的朋友一個比一個測試得厲害,他們自己也知道是在測試。女生比較容易去測男生,一測就會發現男生快受不了了,但不測又覺得男生像木頭人,沒有感覺,經過測試真的有感覺了,但是男生一旦被測,就不愛你了,越測越不愛,雖然嘴吧還是說愛你,但女生已經發現男生被測後的不悅,只是不測又不知道底線在哪裏?所以我覺得一般的情侶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無條件的愛,它是抽象的而不是實質的,也就是這個愛是升華的,可以跟形體分開,但是心靈還是愛你,所以你測試的是形體的極限,而不是真正的愛。一般人不了解這一點,以爲測試的是真正的愛,其實當男生被測,顯現的不悅,是形體的不愛,不是心裏的愛。

  老師:你講得很好,確實是這樣,因爲無條件的愛就是不愛,一測試發現它的底線就是不愛,但是又不想要這個測試的結果,其實愛就是所謂的「愛即非愛,是名爲愛」當中的「是名爲愛」,也是無條件的接納,所以他們這樣的測試,測到最後即使是真的,他們也會不要,當然測到假的,也會不要。所以在測試的時候,應該是要測自己,而不是測對方,應該是要測自己的底線,當測試對方達到崩潰的底線時,你自己接不接受?如果不接受,自己是有條件的。不能只看對方的底線,也要看自己的底線,這樣才會公平。若是你的底線沒有超越他,如何測試別人。所以你在測對方,其實也是在測自己,這是互動的,不只是單方面的。測試別人的人要注意,其實你也是在測試自己,你發現別人的底線,其實也就是你自己的底線。

  修行要用直覺

  聽衆:自己修養到什麼程度,別人也會用同樣的程度來對待你,也就是自我的修養是會把別人的狀況引出來?

  老師:會的,我們都有直覺,我們都知道別人的狀況,只是我們常常否定自己的直覺,因此就變成不知道了。「生命教育法」一書就提到有人養狗的例子,狗是很聰明的,主人想什麼,它們都知道,雖然它們不會講話。貓狗都如此,何況是人!我們的教育和文化傾向否定我們的直覺,所以變得不知道了。倘若尊重直覺,大家就會知道,修行要用直覺。情侶之間的測試,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如果有直覺的話,就不用測試了,因爲已經很清楚了,有直覺又要測試,只是在證實而已。而我們所希望的都是無條件的接納,無條件就是空、無,今天這麼一講,大家應該更相信每個人都是修行者。

  我們非常容易住心,宗教如果停留在信仰的階段,還是住心的。信仰是住心;遵守真理、原理是住心;守法、遵守道德標准是住心;遵守戒律也是住心;遵守佛法的原理還是住心,所以住心的習性是很深的。要怎麼做才是不住心呢?懂得「回頭」就是不住心,如果不懂這點,全都是住心,遵守規則、原理、真理、佛法全都是住心。所以要警覺住心的習慣是根深蒂固的。真要解這個問題,就是要入定,每天至少入定半小時,因爲這個習性太深,所以要解它,不在入定的狀況,很難碰得到。

  雖然所講的獨立自主已經很深、很廣,但是深度還不夠解除住心的問題,必須要入定才能碰得到。獨立自主還是在意識心的狀態,在意識心的狀態,是解不了住心的問題。所以要解這個問題,沒有別的路,只有入定;定得夠深,才碰得到,才能解;而且這個定要是無相定,才可能達到無住。有的人可能沒有每天坐半小時,但也能做到入定。如果現在定得不夠深的人,只好多做,沒有其它的捷徑,只有反省得夠深,才能觸及。而且要注意,刻意入定,就定得不夠深,因爲不管怎麼做,不會超過「我要入定」這個意願的深度,這個意願是在心靈的某一個層次,依這個層次起了一個要入定的心,再怎麼做,都在這個層次之下。所以想要突破這個障礙,只有一個辦法,就是忘掉入定,才可能深入。

  這些狀況我不講,要你們自己發覺才好,但是大家都沒有發覺,我只好說了。要會入定,就要學會「忘」,中國的莊子講過要「坐忘」,坐在忘裏面,起心即妄,才能有深度,若起要修行的心,就會卡到,就是「動念即乖」,所以要忘。自己要懂得下這種功夫,才有機會進入不住相、無相。不然還是有住,就體會不到「無住」的威力。老莊的思想跟佛法有可以相通之處,但是在中國,佛法與道家交融這麼久,能夠貫通二者的不多,直到禅宗才把它們貫通,但是禅宗一失傳,這兩者又不通了。我現在又想把佛法跟西洋的文化貫通起來,這也很難,但是已經做到某個程度,比如佛法與科學之間的貫通,我們便做了一點。這些事很難,但很有趣。

  所以住心與不住心是很難的,要多下功夫。獨立自主是住心的,開始做的時候,要完成我相,是住心的,完成我相之後,達到最深最徹底才是無住,所以是從有住起步。「愛即非愛」,愛就是大家戀愛了以後結婚,結婚以後又吵吵鬧鬧即非愛,非愛以後達到無條件的接納,就是「是名爲愛」,這叁個步驟就是從有住到無住。我看很多老夫老妻,至少在外形上做到了,但外形做到並沒有光輝。在心境上,如果也做到了無條件的接納,莊嚴神聖的光輝才會散發出來。很多人遵守世俗的規則,所以外形上做到了,但是心靈上並沒有達到,就不會産生神聖莊嚴的光輝。如果心境上做到了,散發出神聖莊嚴的光輝,會讓人眼睛爲之一亮,起景仰欽佩之情。

  聽衆:許下承諾是不是跟本性有關系?

  老師:是的,是我們的本心、本性、覺性莊嚴的一面。當我們對自己的生命負起全責的承諾,還會去抱佛腳嗎?不會的,應會變成一個頂天立地的大丈夫,而不是一個小可憐。沒有變成偉大,只是沒有許下這個承諾而已,一旦許下承諾,就會發現周圍的人一下子就變了,本來覺得很討厭的人,也不覺得討厭了,世界再怎麼動亂,你的感覺還是祥和的,你的氣度就不同了!

  資料記錄-陳雲卿 楊宏宇

  資料整理- 邱英美 呂秀玉

  

《關於「四相」之04:獨立自主,許下承諾》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