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功夫是化不空的,那麼有什麼辦法可以把相化空呢?就是把它看假。這並不是說相沒有一點實質,所以是虛假的;而是相對于佛性來說,它就是假的。
如果從相與相之間來比較,它還是實在的,因此牢籠也是實在的。我們之所以要把相看假,就是不要被它關起來;當我們能夠把相看假時,就不被它綁住而能超脫出來。所以《金剛經》說:「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一切有爲法」,就是一切有相的法。我們應該把「一切有爲法」看成如夢如幻、如露如電。爲什麼要如此?就是要讓我們的心可以逃出相的牢籠。如果做得到,心就可以逃出來了,那麼相就不再是牢籠了。
爲什麼會有這種效果呢?舉個例子大家一聽就會明白,例如你到銀行提款,結果發現拿到的錢是假鈔,你當時的反應是什麼?你一定會都不想要了,對不對?不會說:「這個假鈔我怎麼辦啊?」不會想很久,才說不要。
事實上,你一發現鈔票是假的,立刻反應——不要,連考慮都不需要。所以如果你真的能觀相是假的,立刻就不要了,這個相也就關不住你,也就是你把這個籠子丟棄了——這是一個很好的離相方法。
如果把相當作是真的,認爲錢是真的,人家要從你身上搶都搶不走,你還能丟得掉嗎?一定丟不掉的。因爲祇要一把它當作是真的,你就和它粘在一起,拿不掉了;但是只要你認爲它是假的,馬上就可以拿掉。這一拿掉,並不是我們不要錢了,而是拿掉這個錢牢籠,那麼金錢對你來講,就不是牢籠了,你也不再是金錢的奴隸了;這些金錢就可隨你運用,因爲你是主人,不會受金錢控製,也就不受這個相的控製了。
從以上的說明,大家一定很容易了解「相是心的牢籠」。要脫開牢籠並不困難,祇要能把它「化空」或「看假」,就能夠脫離這個牢籠。一旦脫離並不表示就沒有相了,「相」還是有的,祇不過你不再是被關在相裏面的奴隸,而是個能夠解脫自在、任運自如的主人——任運這些相,也就是把這些牢籠變成玩具,愛怎麼玩就怎麼玩。
至于「相」是非常複雜的,有各種形式的相,《金剛經》裏面提到「相」有四種層次,就是「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者相」——這說明了關心靈的牢籠有四個層次,一個比一個抽象、難懂!首先,「我相」是最容易懂的,也是影響最大的,大家大概都被這個「我相」的牢籠緊緊關住。
什麼是「我相」?大家會覺得自己懂,但實際上並不是很懂。「我相」一般人最簡單的想法就是「我這個身體」。
至于我所解釋的「我相」,並不是只指這個身體而已;「我相」很多,像自己的姓名、金錢、名譽等等,都是「我相」。凡是以「我」爲立場,也就是站在「我」的立場,所看見、想到和感覺到的各種形形色色的事物,都是「我相」;也就是只要是從「我」這個立場做出發點,來想事情和看事情,那麼所想、所看和所感覺到的都是「我相」——這樣說明相信大家就可以了解。
如果「我執」、「我相」很強,就很容易和別人的「我執」、「我相」起沖突。因爲我們會站在「我自己」的立場來想事情,別人也會站在他所謂的「自己」的「我相」來想事情,那麼他所想的,有他自己的角度、範圍和立場,我們想的又是另一個角度、範圍和立場,所以同一件事情,兩個人的感受不一樣,想出來的東西也不同,因此他們如果要共同工作就很麻煩!也就是你說的,和他說的都不一致,彼此不對胃口,這樣就很容易起沖突。
我們常常看見有些人在爭執一些事情的時候,他們的感受是什麼?就是對方那個人的腦筋怎麼那麼死!究竟是怎麼搞的?他那樣的想法真奇怪!同樣的,對方也是這麼想:你這個人怎麼那麼死板,好奇怪!所以雙方很容易起沖突。
事實上,只要大家都站在「我相」的立場想,事情就很難做,經常會爭吵,原因在哪裏?就是人人以自己的立場來想事情,覺得別人的想法不對,自己的才對,彼此沒有交集,在這種狀況下,就沒有辦法共事了。
所以一個團體裏,如果大家的「我執」、「我相」很重,那麼這個團體的事情就做不成了。要如何解決「我相」這個牢籠的問題呢?其實要解「我相」的問題很容易,但是要完全沒有「我相」就很難。我們只要進入「人相」,「我相」的問題就立刻不見了。
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感受和想事情就是「人相」,其實我們平常很多人都會用這個方法,也很懂得用這個方法。比如說有兩個人在吵架,有一個人來勸架,怎麼勸呢?一般人常會這樣說:「你們互相都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嘛!就會了解對方爲什麼會這樣了。」這就是「人相」,只要如此,你就了解別人爲什麼會那樣做、那樣想了。
這個方法平常人都會用,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事情和感受事情,因此「我相」沒有了。一旦進入「人相」,就可以把「我相」的牢籠丟了。雖然沒有「我相」的牢籠了,此時「人相」又成了一個新的牢籠,但是這個牢籠比「我相」牢籠大。我們教育小孩子的時候,可以善用這個方法。
記得我小時候,老師教我們:「小朋友應該同情眼睛瞎的人。」但是這樣講沒有用,我們不會有感覺。所以老師就用了一個辦法,他要大家都拿毛巾把眼睛蒙起來一天,讓我們實際去體會一下走路、上廁所、吃飯和做事是多麼不方便;如此一來,小孩子就能夠了解眼睛瞎的人生活真的很苦、很困難,這樣就很自然會同情盲人了。
這個辦法是什麼呢?就是用「人相」來取代「我相」,一旦站在盲人的立場去感受事情、想事情,就自動會有同情心。如果一個人是在「人相」的狀態,他是從「我相」提升到「人相」,處處都能替別人著想,那麼他周圍的人自然覺得這個人很好、很體貼,就會非常感謝他。
這樣的人可以做一個非常好的老板。如果一個社團的領導人,或是一個公司、一個企業的領袖,是在「人相」的階段,他絕對不會拿自己的「我相」和員工的「我相」起沖突,而認爲自己的「我」比較大,員工的「我」比較小,所以就用他這個大的「我」來壓人——這種事情是不會發生的。這樣他的助手和員工一定非常喜歡他,向心力會很大,那麼他們的事業自然很成功。
以上我說的這些話是有根據的,不是推理想象的。所以老板如果像我剛才說的,能站在「人相」的立場處處替員工著想,那個企業一定賺錢;一個社團領導者,如果也能站在「人相」處事,這個社團一定是欣欣向榮的。
我的根據在哪裏呢?因爲我注意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偶然看了一本書,這本書是美國兩個專門幫人改造企業經營的企業顧問所寫的,在臺灣有人把它翻成中文,所以我就買來看。
這本書裏面統計了美國很多企業,其中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的開始時成功後來失敗,有的開始時失敗後來成功,各種情況都有;他們就把每一個個案拿來研究,想找出來他們成功或失敗的原因。
統計分析了很多企業以後,最後得到了一個結論。雖然它的內容不是講佛法,所用的也不是佛法的語言,可是我一看,覺得它仍在講佛法,因爲書中講到一位企業家經營企業,什麼時候會失敗?用佛家的話來講,就是「我執」、「我相」(即「自我中心」、「自我意識」或「個人主義」)很強的時候,就會失敗。如果他的「我執」比較淡,能夠進入「人相」的層次,就會賺錢,也會成功——所有分析的結果都是如此。
而有人先是成功、賺錢,後來卻失敗了,這乃是因爲他先是用「人相」來處事,後來又落入「我相」,所以失敗了。至于先失敗、後成功的人,就是他先是「我執」很強,後來經過反省,變得不強了,那麼事業就成功了,全都是如此。
那本書的作者分析爲什麼「我執」、「我相」太強就會失敗,因爲一個人「我執」、「我相」強的時候,他經營的重點是放在:這個企業是要「我」把它做成功的,而不是只要讓這個企業經營成功,管他是誰做的,我都很高興——「我執」很強的人,不能接受這個想法,因爲他的重點是放在「這個企業是要我把它做成功的」,所以如果事情不是「我」做成功的,而是別人做成功的,他就覺得沒有意思;也就是站在「我執」「我相」的立場來看就一點意思都沒有了。
當一個人經營企業的時候,有這個「是要我把它做成功的」想法後,結果會怎樣呢?別人想幫他成功,他會拒絕,不要人家來幫;因爲這樣會傷害到他「是我把這個企業做成功」的想法,所以他不接受人家的幫助。
剛才講的這種人,還算是一個好心腸又公正的人;但是有些人「我執」很強,心又不善良、不公正,會是什麼情形呢?就是人家幫了他,他也知道人家真的幫了他,使他的企業成功,但是他會想盡辦法掩蓋或否定,而說別人沒有幫他,或是說別人所幫的是沒有用的——他就會做出這樣的事情、講出這樣的話來。
《關於「四相」之03:《金剛經》中四相的真義(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